五行拳简述
五行拳是以内经明阳五行之说为理论根据的,是按五行的虽仅是拳与掌的区别,而实质却有极大的差异。鹰捉用掌,是梢节发劲;劈拳用前臂,是中节发劲。它最可贵的是超出武术一般技法惯例,不用关节突出处打人、发劲,而其劈劲的着力点,却在拳与肘之间的前臂上,故有劈拳肘打之说。因之,在技法上,它别具特殊效用和涵义,成为形意拳的精华之一。 经云: “钻拳之形似电(似闪)属水,内通于肾。”这一象形取意的要求,是既有实用技法,又具有健身作用的,缺一就失去了钻拳的真正价值。而尚先生所教的钻拳,是既有甩臂、搂掌、似闪之形,又有抖腰、助肾之功。故而不论是外形和内意,都是练功和健身,效益都是较为显著的。 由上述两拳可略见尚氏五行拳的特色,不论动作还是劲路,可以说一种拳一种劲,甚至一种拳有几种劲,毫不雷同,各具特点。在步法上,突出的是“夹剪腿” “槐虫步”。变化起来有进步、退步、斜步、垫步、半步、扣步和提步。讲起发劲,是进也打,退也打,有前趟,有后蹬,步步体现出“脚打七分”的特点。 尚先生教练五行拳,突出讲练功、找劲和发挥内在的精神作用,很少讲招法。经云, “以上以下十四处打法,俱不脱丹田之气”(实际拳经还列有肋腹打一处,故应为十五处打法)。说明它的核心是“腰为主宰”,在五行拳各伞技法的要求下,做到“上下相随” “内外合一”,练出自然、和谐的完整劲以外,还必须能发挥内、外五行的精神和动作威力,才可谓得到五行之神。经云: “五行五精即是五虎” “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 “四梢但齐,五行乱发” “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等等。细细玩味,通过实践,确感到它有助精神、长勇气的作用。这在技击上该是多么重要的一环。先生说“内要提”就是要把内在精神提起来,包括把内五行发动起来,“心动如飞剑,肝动似火焰,肺动成雷声,脾动肾加功”。这样发动,自然会倍增克敌制胜的信念和威力。 还需说明一点是,尚氏形意拳最显见的特色,是它的动作和发劲既迅猛又刚实。这是在锻炼中一再要求做到拳经所说的“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而形成的。但是它的动作是从不努气,不用拙力,轻松自然中求得的。先要“松得开”,再求“打得长,放得远,落得实,发得快”,刚劲才能真正打好。只有真正掌握到刚劲的“爆发劲”j才算有了“发人”的本钱。而这一风格是从五行拳就开始磨练的。故而说,能正确理解和练好五行拳,是掌握形意拳真谛的所在,因而应抉微以求之。 中医根据阴阳五行以治病,我们利用五行拳以祛病健身,还是有实效的。如肝脏不健,就多练钻拳,滋肾水以养肝,再多练崩拳以舒肝木,用的就是相生之理。如肝经“过亢”,肝火过旺,反用相克之理,多练劈拳,用金制木,再多练崩拳以舒肝亢。这样有的放矢,比一般锻炼或单练崩拳效果就好些。为了祛病健身,不妨依此理试试。 五行的五趟拳主要是握拳发劲的动作,故要先明确握拳的方法和它的技术要求。 握拳方法: “要先从小指卷起,握实心拳,但不肯甚用拙。拇指卷握要压食指,扣中指,发劲着力点集中于食指和中指根节。 仰拳。钻出或横出之拳,要尽量向外拧转,不仅拳心向。而且使心指窝也能接近朝上,这样使前拳和前臂看是直。却有不见形的横劲。这就是拳经所要求的“起横不见横”是也。如:劈拳的起钻之拳,以及钻拳和横拳皆如是。 立拳:打出或劈出之拳,除虎口向上,还要使拳的腕窝抻聂大,使拳增大前顶和下扣之劲。经云“明了三星多一力”,是要求把肩窝、肘窝和这个腕窝抻开。明白了“三星”之拔,自然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劲整,贯于梢节,这叫“一寸长,一寸强”,故云多一力也。如劈拳的落劈之拳,以及崩拳和炮拳皆如是。 为了区别前进步法,凡左右脚共进两步者称“进步”,凡一脚进一步者称上步。但必须注意,凡向前动步皆要有后蹬前趟之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