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彩陶发展的自成体系

 百眼通 2015-06-23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过去是存有争议的。但是根据中国考古发掘的成果,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许多重要发现,大多数考古工作者认为中国的文明起源于本土。在国外,有所谓中国古代文明是外来传入的说法,主要的一种认为中国古文化是西方传入的,其论据是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晚一阶段的马家窑文化与西亚、中亚、东欧的一些古文化的彩陶纹饰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其实,只要不是孤立地摘取细枝末节,而是从整体着眼,全面地加以对照比较,就不难看出所谓“中国文化西来”说纯属牵强附会。
凡是中国地域广大,北隔浩瀚的沙漠,西靠帕米尔高原;西南由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阻隔,东濒海洋,自然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大陆地理区。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在这一大陆地理区中自成体系地多元发展而又多次复合而成的。
通过近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彩陶的发现,中国彩陶源远流长。中国含有彩陶的最早文化是老官台文化,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8000年左右。而世界上目前发现较早含有彩陶的两河流域的耶莫有陶文化和哈孙纳文化距今728年,这和中国彩陶出现的年代大致相当。但是老官台文化的陶器包括彩陶的器形和纹饰与耶莫有陶文化和哈孙纳文化是迥然不同的。老官台文化陶器的陶质为夹细砂的褐红陶,而耶莫陶器是夹草的浅黄和橘黄陶。老官台文化陶器以三足圜底器为特征,而筒形罐和圈足碗的器形为耶莫陶器所不见。老官台文化彩陶的花纹为宽带纹和富有标志性的内彩纹。耶莫彩陶则绘动物的长角状的花纹,而哈孙纳文化的彩陶则是以直线组成的网纹等花纹。因此老官台文化和耶莫有陶文化、哈孙纳文化彩陶的基本特征是不相同的。
凡是距今六千年左右,继老官台文化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是以彩陶为特征的。半坡类型的年代大体和两河流域的哈雷夫文化相当,但彩陶的风格各不相同。哈雷夫彩陶大多施陶衣,复彩绘花纹,花纹以几何形纹为主,但也有动物和人物纹,动物纹以牛为主,人物纹是全身的。而半坡彩陶不施陶衣,多以黑单彩绘花纹,彩陶花纹中象生性花纹较多,动物纹以鱼为主,人物纹只绘人面没有绘全身的,而且人面多和鱼纹结合在一起。哈雷夫彩陶中常见的高足杯、大口而外侈的壶和尊形器,在半坡彩陶中不见,而半坡彩陶常见的叠唇圜底盆、葫芦形瓶和细颈壶,则不见于哈雷夫陶器,因此两者的差异性很大。
凡是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的年代为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与此年代大致相当的有两河流域的欧贝德文化等和稍晚一些的中亚地区的纳马兹加期—安诺期文化等。庙底沟彩陶器形以折唇曲腹盆、敛口钵为主,图案中以钩羽、圆点、弧边三角组成的变体鸟纹为主要特征,以散点不对称的旋动的图案格式而独辟蹊径。而欧贝德彩陶以筒形杯和内外施彩的碗为特色,动物纹占一定数量,主要为大角羊、犬和鸟纹。尤其是鸟纹的形象与庙底沟彩陶迥然不同,是一种长颈短尾曲背的热带沙漠中特有的鸟,而庙底沟鸟纹则是短颈长尾平背的鹊类鸟。欧贝德彩陶主要以直线造型,庙底沟彩陶主要以弧线造型。
凡是伊朗的苏撒文化彩陶明显受欧贝德文化的影响, 象生性花纹有动物纹、人物纹和植物纹。动物纹主要有公羊纹,还有长颈长脚无尾的鸵鸟类的鸟纹、犬纹和蛇纹等,人物纹也是全身的,但似乎是人身鸟首。植物纹样则以穗纹最常见。苏撒彩陶也明显地与庙底沟彩陶不同。国外有人认为中亚地区的安诺文化的彩陶与仰韶文化彩陶相似,但这只是在少数彩陶的某一局部花纹的近似,从整体来看,它们的特征显然是不同的。纳马兹加期—安诺期的彩陶器形是深腹的钵和杯为主,盆很少见。图案以几何形花纹为主,多以直线造型,有直边三角形、菱形、棋盘格和交叉线纹等, 动物纹有山羊纹等。安诺彩陶的质地较粗,羼有植物料,在红和粉绿色陶衣上绘浓淡不一的暗褐色花纹。而庙底沟彩陶的年代上限比安诺文化略早,彩陶制作精良,有的器壁较薄,彩纹绘于打磨光滑的细泥红陶上,典型花纹是以弧线构成的变体鸟纹。彩绘多用黑色单彩,晚期有在白色陶衣上用黑、红两色彩绘,并且以宽折唇的曲腹彩陶盆为主要器形之一,这类盆则不见于安诺彩陶。从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来看,安诺期文化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的风格是迥异的。
凡是持“中国文化西来说”者,常以纳马兹加Ⅱ期—安诺Ⅱ期文化和特黎波列文化的彩陶作为例证,因此有必要对与这两种文化同时期的中国西北部的石岭下、马家窑类型的彩陶进行具体的比较。
凡是纳马兹加Ⅱ期一安诺Ⅱ期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三千年初,与甘肃东部的石岭下类型同时。纳马兹加Ⅱ期—安诺Ⅱ期文化的彩陶分早晚两组, 早期彩陶是复彩,晚期为单彩。器形以敞口的钵、碗和高脚杯为主。花纹多饰于器口外缘,以几何形纹为主,有三角形网纹,还有折线纹、竖线和竖条纹、棋盘纹等,动物纹有山羊纹,还有从兽角可能是鹿角演化成的大锯齿形纹。花纹主要以直线造型。而石岭下彩陶的器形复杂得多,有罐、瓶、盆、叠唇钵、敛口的钵和碗、尖底的瓶和钵,器物群与纳马兹加Ⅱ期一安诺Ⅱ期文化不同,而安诺Ⅱ期富有特征的高脚杯在石岭下彩陶中不见。两者虽都有碗和钵,但安诺Ⅱ期为敞口, 石岭下碗、钵为敛口,不仅在器外施彩,还在器内绘花纹。石岭下彩陶主要以弧线构成图案,图案中有一定数量的动物纹,如鲵鱼、獐、鸟和变体鱼纹等。几何形花纹中以旋纹为主,这种旋纹是从仰韶文化的鱼、鸟结合的花纹演变而来。石岭下彩陶也有大锯齿纹,但它是从鱼鳍纹变化出来的,因此锯齿是斜朝着一个方向。不难看出,石岭下类型和纳马兹加Ⅱ期—安诺Ⅱ期文化的彩陶在器形、花纹和图案构成方面是根本不同的,甚至看不出彼此的联系和影响。
凡是分布在东欧的乌克兰、罗马尼亚北部和摩尔达维亚的特黎波列文化,前后延续时间较长,大约从公元前三千年初期至前一千七百年,包括着铜石并用和青铜两个时期。但特黎波列较精美的彩陶是在大约距今四千多年的后期文化层中才出现的,而中国西北的马家窑和半山类型的年代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左右,比特黎波列彩陶成熟期要略早一点。半山类型和特黎波列晚期彩陶的器形和花纹虽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细加比较又不尽相同。虽然特黎波列和半山的彩陶都有壶和罐,但半山的壶是直颈的,以颈部有一对从人头形器口的耳演变成的小附耳为特征,并且还带有腹耳、单或双肩耳的壶和罐。而特黎波列的壶,颈部短矮,向内收成小门,没有器耳。特黎波列的彩纹多以黑褐色单彩绘成,而半山彩陶则大多施以黑、红两色。虽然两者都常以旋纹绘于器上部。但特黎波列的旋纹多自左向右旋转, 而半山旋纹则多是由右向左旋转。两种文化的旋纹在旋心中的花纹也不相同,特黎波列彩陶在旋心中的犬形纹,在半山彩陶中不见,特黎波列的涡纹也不见于半山彩陶。而半山彩陶的图案要比特黎波列繁复和多样,半山彩陶具有特征性的撒谷人形纹、葫芦形网纹、菱格纹、垂弧纹、复道三角折带纹等,皆不见于特黎波列彩陶。况且半山彩陶的主要器形的纹样的起源,可以上溯得很久远。如旋纹是从仰韶文化的鱼、鸟结合纹经过石岭下、马家窑类型长期演变发展而成的。因此细加比较后,特黎波列和半山彩陶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
凡是通过以上的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域年代相当的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彩陶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各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因此所谓“中国文化西来”是站不住脚的。而中国彩陶和西亚彩陶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大约要在距今四千年左右时才逐渐发生。
凡是建国以来,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现在我们能大致可以看出中国彩陶的发展脉络。苏秉琦先生认为:“以秦岭为界,中国可以分成面向海洋和面向内陆的两大部分,而面向内陆的这一部分的彩陶是比较发达的。”尤其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彩陶得到充分的发展。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渭、泾流域一带是我国彩陶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距今将近八千年时,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老官台文化就出现了彩陶。
凡是距今将近七千年时,浙江沿海宁绍地区的河姆渡一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 青莲岗文化都有彩陶出现,但这些地区的陶器工艺主要向陶器的硬度和印纹方面发展,而以绘制花纹为特点的彩陶工艺却发展缓慢。这些文化的早期遗存中,虽然彩陶的数量少,但却各具特色。
凡是距今六千至五千年的这一段期间,继渭、泾流域老官台文化而起的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彩陶发展很快。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彩陶都发展起来,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彩陶的兴盛期。其中以仰韶文化的彩陶最发达,仰韶文化西部的彩陶以鱼等水族动物纹为代表, 仰韶文化东部的彩陶以鸟及其变体鸟纹为代表。仰韶文化彩陶以豫、陕、晋邻接地区的庙底沟类型居突出地位,以富有动感的弧形,构成精美而流畅的图案花纹。庙底沟类型早期吸收和融合了半坡类型彩陶的一些因素,又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制陶技术,因而彩陶发展很快。庙底沟类型晚期的彩陶影响面很宽,庙底沟晚期彩陶具有特色的钩羽、圆点和弧边三角纹,对鲁南、淮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中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中期、甘肃东部和河北的仰韶文化中期、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彩陶纹样都发生了影响。继裴李冈文化之后,在郑、洛地区出现的大河村类型的彩陶,与庙底沟类型、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彩陶相互影响,呈现出较复杂的面貌。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的后岗类型是继磁山文化以后发展起来的,后岗类型中期出现的彩陶,其时间约与庙底沟相当或稍早,后岗类型彩陶以编织纹为主,与大汶口文化中期出现的彩陶有密切的关系。
凡是黄河下游的陶器工艺侧重于陶质和器形,但受相邻接的彩陶发达的仰韶文化的影响,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彩陶突然兴盛起来。 而自连云港、烟台至旅大地区的沿海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长江、钱塘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有着联系,也较早地出现了彩陶,并影响和丰富了大汶口文化的彩陶艺术。大汶口文化彩陶花纹以编织纹为主,它所特有的多角星纹,在与大汶口文化分布地区相邻的庙底沟、大河村类型的彩陶和马家浜文化陶器纹饰中也有发现。大汶口中期彩陶的器形和复彩、色衬等彩绘方法,对仰韶文化东部的大河村类型及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也发生着影响。
凡是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和马家浜、青莲岗文化在陶器上多施红色陶衣,这种彩绘方法给予大汶口中期和庙底沟彩陶以影响。大溪文化彩陶特有的纽索纹,也给大汶口中期彩陶以影响。
凡是红山文化的彩陶有着复杂的面貌,其中能看到仰韶文化的后冈、大司空类型彩陶的影响。红山文化末期的白斯朗营子出土的彩陶,其纹样与青铜器纹样相近。
凡是东南沿海的福建、台湾、广东地区的彩陶在这期间也发展起来,并受到马家浜文化的影响。
凡是在距今四、五千年间,黄河、长江下游地区的彩陶衰退最早,大汶口晚期和良渚文化的彩陶也都逐渐衰退。仰韶文化晚期彩陶的地域性特点增强,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彩陶分别经秦王寨、大司空村、半坡上层等类型也先后趋于衰亡。
凡是黄河下游地区随着蛋壳陶和大量黑陶的出现,彩陶逐渐衰亡,而进入以素陶为主的龙山文化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了彩绘陶,这地区在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的期间,彩绘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绘有族文化纹样的器皿逐渐成为特权拥有者的礼器,只被少数人掌握,青铜礼器也相继出现,随着青铜器的发展,青铜器工艺取代了制陶工艺的地位,因此这些地区的彩陶很快地衰落了。
凡是而从彩陶发源地之一的渭河流域向西发展的一些古文化,由于地处高原山地,加上自然条件和交通相对来说比较差,经济发展不如中原地区,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当缓慢,与其它文化的接触亦较少,较多地保留着这个地区的以彩绘纹样为主来装饰陶器的工艺传统,因此彩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地发展。在中原地区进入阶级社会后,工艺技术遂以青铜礼器为代表,但甘肃、青海及新疆这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只能以青铜制作小件的铜器,至今未发现较大的青铜礼器。彩陶在这些地区人们的生活中依然占有一定的位置,这是西北地区彩陶延续时间很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距今五千年左右,由陇山西侧的仰韶文化一支发展出来的马家窑文化,经过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等发展阶段,出现了彩陶新的繁荣期。这一期间的西藏昌都地区的卡若文化也出现了彩陶,彩陶作风与甘肃南部、四川北部的马家窑文化有些相近之处。
凡是以后,在甘肃地区又出现了齐家、四坝、辛店、卡约、唐汪、沙井、寺洼等彩陶与青铜共存的文化类型,这一地区的彩陶还经过了从衰退到消亡的漫长过程。而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彩陶延续的时间更长,在汉代乌孙人的墓葬中还有彩陶出土。
凡是综上所述,中国黄河中上游、黄河下游、长江下游、长江中游、东北平原、东南沿海、西北等地区的各文化类型的彩陶的起源都相当古老,它们各具特点,又互相发生影响,愈到晚期这种相互影响的范围就更加扩大,尤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各族文化经过多次复合而融为一体,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复杂过程,也反映出中国彩陶是多元发展又是自成体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