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桃花源在哪里?

 指间飞歌 2015-06-24

2015-06-23 23:06:19


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刚从外地转学到长沙,刚知道湖南有个县叫桃源,我想,会不会,在那个不远的桃源县里,就藏着陶渊明梦想中的桃花源?

稍大一点,暑假约了暧昧男生去湘西旅游,又知道常德古称武陵,正是“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武陵那两个字,而包括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一带都叫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进得武陵源,森森群山,潺潺碧水,我想,那十里画廊中如果有座山下有个小洞,进去就是别有洞天的桃花源,实在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吧?

不单是少女时代的我把陶渊明的桃花源当了真,各朝各代,都将桃花源当成了心中的圣地,任你俗世再不堪,只要想到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着这样一个地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管往来种作,怡然自乐,世俗烦恼便不再可怕。隐逸山水间,避世桃花源,成为中国知识份子的功成名就之外的另一终极梦想,而桃花源也成了他们的心灵避难所,自由灵魂最向往的地方。历代诗人写下无数吟咏桃花源的诗,这成为中国浩瀚诗卷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正如王昌龄诗中所说“先贤盛说桃花源”。

要说最爱写归隐的两位诗人,首推陶渊明,另一位则是唐代的王维。除了在诗中反复出现“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这样的句子,他还写过一首《桃源诗》,用七言形式来书写陶渊明讲过的那个故事。开头四句是“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不见人。”优美的景色,闲逸的情致,渔人从山口进入开阔地,发现了这个“居人未改秦衣服”的神秘所在,虽然这里“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去中鸡犬喧”,静谧淡泊的氛围十分迷人,但渔人终究还是“尘心未尽思乡县”,他出洞后再回来寻找,便只见“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辩仙源何处寻”,再也找不到那个超凡脱俗的桃花源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叙事体,将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讲得十分生动,而王维的诗却另辟蹊径,在一幅幅景色的描摹中为我们营造出一个缥缈而又真切的意境。

文史大家程千帆曾比较过陶王二人的桃花源诗,有一段极其精妙的论述,他说王维“将这灵境写得极其幽美而恬适,这正是陶诗中所缺少的,乃至陶诗中所写桑、竹、菽、稷,到王诗中也被花、竹、松代替了,也就是经济植物被观赏植物代替了(同是一竹,桑竹连文与花竹连文给人的印象就全然不同)。” 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不同,营造出二人诗意境的极大差别。比之陶渊明的“归隐”主题,王维诗却有着更为浓重的“成仙”意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其实是居家过日子的农村生活,只是没有政治与战争而已,而王维营造的意境却是轻灵而佻脱的,这也正是这两位隐居诗人最大的不同。

李白也写过两首《桃源》诗,“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露湿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日,只见桃花不见人。”李白是个心态很复杂的人,他渴望大展鸿图、兼济苍生,可惜空有旷世文才,仕途屡屡遇挫,他不甘心这样的命运,一直在苦苦挣扎,所以他的一生,既没有真正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一天,也没有甘心身退的一天,他写归隐,其实只是一种愤懑之词。而他这两首桃源诗,第一首以狂秦作恶,将百姓赶到桃花源立意,旨在抨击政府。第二首则表达遍寻不见桃花源的惆怅。同是写桃花源,丝毫没有陶王二人的归隐之情。

前代诗家认为写桃源诗最好的,除陶王二人之外还有韩愈与王安石。韩愈的《桃源图》以“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不过,他要完全否定的是“神仙”,是王维如幻如仙的桃源,而非不是陶渊明隐居山林的桃源,这是有区别的。

而王安石的《桃源行》开头就是“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避世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从秦人避难开篇,避开陶渊明与王维的老路,倒与李白的《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这首诗中同样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表达了当世社会状况的不满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之情。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让他对当今朝廷更加不满,他渴望的是“虽有父子无君臣”的平等和谐的社会形态,这正是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的根本特征,可惜“重华一去不复得,天下纷纷几经秦”,白云苍狗,盛世不再,他对政治失望转而渴望逃避,倒又暗合陶渊明的思想了。

宋代是个独尊儒术的时代,儒家文化主张入世,反对避世,苏轼的《和桃源诗序》就是反对桃花源之说的。他写道:“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他认为,就算陶渊明写的桃花源是真有其事,那些人也是秦人的子孙,不可能是秦人不死,这先把王维神仙国的梦想给破灭了。再举例说南阳有个长寿村,青城山也有个地方因为地处偏僻,人们不知道有盐和醋,喝的是枸杞旁边流的水,人的寿命都有一百多岁,后来有路通向外面,他们也开始吃盐和醋这些调料,人们的寿命就缩短了。他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并不是只有一个桃花源,言下之意就是说桃花源没什么稀罕的,人们也就不要心向往之了。

到了近代,康有为也写过两首桃源诗,一为《桃源赠伯芬》:“日暮天台石径斜,胡麻无饭见桃花。桃源不复通人世,洞口长封流翠霞。”一为《游桃源》:“桃源元复有仙家,流水依然曲径斜。春日不来秋又老,聊将红叶作桃花。”写的似乎是找到桃花源,并在其间不问春秋、怡然自得的情景。原来康有为真是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他于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岛,身为广东人的他似乎十分喜欢这里,一次比一次住得长,还留下“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诗文不足形容之。”的评语,让青岛永远引以为荣。最后老人家在青岛去逝,并将墓修在崂山。

真正的桃花源在哪里?各说各有理。其实古人早知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入世的人,逃到荒郊野外也忘不了凡尘乐趣,真想避世,哪里都可以是你人生的桃花源。



说完古人的桃花源,给你推荐两本书,书中也许有你遍寻而不得的桃花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