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三衙冲梁氏先祖在赣湘繁衍迁徙情况考证分析|【族史探究】

 llg1168 2015-06-24
             湖南三衙冲梁氏先祖在赣湘繁衍迁徙情况考证分析

    据湖南涟源三衙冲梁氏族谱记载,其先祖隆公系南宋高宗朝进士,绍兴27年(1157年)由江西泰和县高行乡冶坑西塘迁潭州湘乡迪坑。为了搞清先祖迁湘前后,在江西、湖南繁衍迁徙活动情况,笔者对江西白沙梁氏族谱和湖南三衙冲梁氏族谱所记载的内容进行了如下考证分析,供各位宗亲参考。
    一、泰和县的历史沿革情况
    泰和县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东汉末年此地称为西昌,是庐陵郡的治所,故城在今县城西1.5公里处。隋朝开皇十年(590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为泰和县,归属吉州。  
  泰和自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起设坊、乡、里、巷。全县划分为若干个乡,乡分为里;泰和城内则为坊,坊下为巷。此后历宋、元两朝二百余年皆沿袭未改,但准确的区划已不可考。明初坊改为厢,乡分为都,都再分图(图又称里)。全县共划分为6个乡、70个都,按数字顺序排列命名,1都位于最东边的仁善河的上游,而70都位于最西边的高行乡,县城位于四十五都(见图1)。

    从东至西详细位置依次如下:
    仁善乡,辖1—--8都,在现县城东面的苑前镇、万合镇一带;
    仙槎乡,辖9—-18都,在现县城东面的小龙镇、中龙乡、灌溪镇一带;
    云亭乡,辖19—36都,在现县城南面的上圯乡、水槎乡一带;
    千秋乡,辖37—48都、43—56都,在现县城周围的塘州镇、沿溪镇、澄江镇、、冠朝镇、苏溪镇一带;
    信实乡,辖49—55都,在现县城北面的螺溪镇、石山乡、南溪乡、禾市镇一带;
    高行乡,辖64—70都,在现县城西北面桥头镇、城南乡一带。冶坑西塘就是现在的桥头镇锡坑村西塘自然村。
    二、涟源市的历史沿革
    涟源市是娄底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湖南中部腹地,地处雪峰山余脉,涟水源头。现在的涟源市辖区在历史上一直不是独立的行政区域,是于1951年8月,从安化、湘乡、新化、邵阳四县各划出一部分政区组建而成。最初叫蓝田县,因与陕西蓝田县同名,1952年8月更名为涟源县;1987年6月撤县建市,成立涟源市(见图2)。

    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属楚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属长沙郡。
    隋初废郡为州,长沙郡改为潭州;唐代州郡并称,一地二名,史称潭州长沙郡;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10道,潭州长沙郡属江南道;此地分别归属江南道的潭州长沙郡(湘乡县、益阳县)和邵州邵阳郡(邵阳县)。
从宋代到民国,此地一直属湘乡、安化、新化、邵阳四县,分别隶属于潭州长沙郡(府)和邵州邵阳郡(明改为宝庆府)管辖。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后,今涟源境内原湘乡、安化县部分归属益阳专区,邵阳、新化县部分归属邵阳专区;直到1951年8月成立蓝田县。
  1952年8月,因湖南蓝田县与陕西蓝田县重名,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湖南蓝田县为涟源县。
    三、三衙冲梁氏先祖在赣湘两地繁衍迁徙活动情况的考证与分析
    根据江西白沙梁氏先祖——叔山公于宋治平四年(1067年)所写的《梁氏源流族谱序》(以下简称《谱序》)和《白沙梁氏族谱》、《三衙冲梁氏宗谱》的记载,涟源三衙冲梁氏先祖在赣、湘两地繁衍迁徙活动的大致过程如下:
    (一)鼎公吉州尽孝,奉父定居泰和
    《谱序》记载:“殿丞公除江西吉州剌史,以安车迎奉提刑公赴吉就养。而公解组之后,晚节优游,独嗜林泉之乐,遍历吉地,览山川之胜,属意于属邑西昌(即泰和),遂寓居邑之东南百步许,曰龙州江华亭焉……。 殿丞公遂挈其子若孙悉南徙趋吉郡以避害,家于提刑公之旧寓而居,遂为江西之梁焉。
    白沙梁氏尊震公为一世祖,鼎公为四世祖。淳化年间(990--994年),鼎公在吉州任知州时,将父亲提刑公接来休养。提刑公看中了泰和县山水俊美,灵秀幽僻。鼎公便在县城东南附近的龙洲光华亭修建了一所住宅,供父在此颐养天年。  约于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梁鼎因病致仕,带领全家,由汴梁回到吉州,便住进了父亲遗留下的这所老宅,安度晚年。
    (二)兄弟白沙分家,稽程各迁新地
    《谱序》记载:“稽公知古,在父(鼎公)存时,由西昌徙信实乡,兄弟同居良潭白沙。厥后,留白沙者唯六承事(穆公)一人,其九从事(程公),携诸子徙龙泉上七,其幼男申甫赘庐陵。白沙吾父七秘校(稽公)迁同邑高行乡冶坑西塘是也。”(见迁徙地图3)
        梁鼎的夫人郭氏生有三子,分别为穆、稽、程。鼎公健在时,在泰和县信实乡西北的庐陵(现吉安)良潭白沙置地建宅,叫他们兄弟三人搬去同居。  据笔者调查,现泰和县北部区域有三个叫白沙的地方,分别是吉安县永阳镇高洲村白沙自然村、吉安县永和镇白沙村、吉水县白沙镇。 古时的信实乡位于现在泰和县西北螺溪镇、石山乡一带,距离吉安县永阳镇(古为庐陵宣化乡)仅隔着一条禾水河,高洲村白沙自然村就在禾水河畔。 所以,大致可以确定,吉安县永阳镇高洲村白沙自然村就是穆、稽、程兄弟三人由西昌迁出的第一个落脚点——良潭白沙。这儿至今还居住着许多鼎公的后裔子孙,村中尚有古老的白沙梁氏宗祠和保存完好的白沙梁氏宗谱。
    鼎公去世后,穆、稽、程兄弟三人分家,各立门户。六承事穆公全家独自留在了白沙。
    九从事程公,携带几个儿子迁徙到龙泉上七。古龙泉县即现在的遂川县,1984年,遂川县的北部划归新成立井冈山市管辖。所以,龙泉上七就是现在的井冈山市下七乡上七村。程公的幼子申甫没有随父同行,入赘当地世交好友胡家(谱载庐陵宣化乡白沙南头胡氏)为婿。
       七秘校稽公全家迁到了泰和县高行乡冶坑西塘,即现在的泰和县桥头镇锡坑村西塘自然村锡坑村与现冶坑村相邻,古代时这一带统称冶坑。西塘自然村距离冶坑村3.5公里,因村南有口大塘而得名。据考证,自从稽公在此开基建村后,由于各种原因,子孙陆续外迁,到明代后期已无梁姓后人居住。明末时,一位叫康文廷的人从万安县迁入此地定居。目前西塘有康姓后人20余户,100多人。
    (三)仕宽因官迁皖,榉公复归白沙

    据《白沙族谱》记载,此后,稽公子孙后代一直住在冶坑西塘。六世祖叔山公在此地生禄公(名学张),禄公(学张)生辉义公(名行之),辉义公(行之)生宇顶公(名仕宽)。
    白沙九世祖仕宽,号公量,约生于公元1070年前后,初在冶坑西塘生一子:玉成公。大约在政和二年(1112年),仕宽公因带领乡勇帮助朝廷剿灭农民起义,立下大功,被朝廷封为安徽东部的濠州定远县尉,于是迁居安徽定远县。家谱上称他为“吾乡别迁之祖”(见图4)。

    在定远县,仕宽公续娶高氏,再生一子梁榉(字子祥,白沙梁氏十世祖)。 仕宽公死后,“其子榉以申甫不继,随母高氏复居白沙,占籍为庐陵人,与冶坑分派……”(引自《白沙家谱》) 。仕宽公在定远县去世时,儿子梁榉年纪还很小,后因五世祖申甫家后继无人,便由母亲高氏携带,迁回庐陵良潭白沙,继承申甫遗产,定居白沙,开宗立派,从此与高行乡冶坑西塘分道扬镳,成为白沙梁氏第十世传人。
    (四)隆公弃官隐遁,举家迁徙湘乡
    据《三衙冲梁氏族谱》记载,梁玉成(仕宽公之子)约生于元祐年间(1086—1093年),久居泰和县冶坑西塘,继承祖业,生有三子:源、光、隆。
    由于“白沙与冶坑数十岁少相通” (引自《白沙家谱》) ,梁玉成与梁榉这一对异母兄弟之间几十年没有来往,可能彼此都不知对方的存在。 于是,梁榉后代在修撰白沙梁氏家谱时,没有将仕宽公前房之子——冶坑的玉成公收入家谱。
    玉成公之子天征公,名万隆约生于宋徽政和年间公元1115年前后)南宋初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因抵制和议,遭奸臣迫害,弃官隐遁,于绍兴27年(1157年)10月9日举家由泰和县高行乡迁湖南湘乡之迪坑。宋代迪坑归属民国时湘乡县的锦石乡,在1951年成立涟源县时划出,现为涟源市金石镇迪康村(图5)。

    (五)经公继迁安化,太义定居三衙冲
    隆公生有四子:绪、经、纉、纶。次子经公,字正纪,约生于宋高宗建炎末年(公元1130年前后),有三子:太真、太义、太祥。隆公逝世后,梁家因连遭天灾人祸,家道中落,生活拮据,为取得更好、更多的农田耕种,同时躲避官府日益增多的苛捐杂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经公带领全家与三弟缵公由湘乡迪坑出发,沿着雷锋山脉北麓的盆地走廊向安化县迁移(图6)。

                                                       注:此图标题打错了,应为《三衙冲梁氏在湘迁徙路线图》

    安化在晚唐时被称为“梅山蛮地”。北宋之前,当地土著部落曾多次与朝廷发生战争,不接受朝廷的管理,不服州统,不为县辖,基本上不与外界接触,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状态。虽然在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后,梅山归附了北宋,朝廷设立新化、安化县进行治理。但因山高皇帝远,官府还是鞭长莫及,百姓的税捐负担相对较轻。经公便在安化县常安乡一个叫马陵良溪(今涟源市六亩塘镇良溪村)的地方停下了脚步,安营扎寨、劈山开荒,在这片蛮烟瘴雾、满目荆榛的荒凉土地上辛勤耕耘,艰难的生存下来。
    经公的次子梁太义(1156—1226年)字利贞,是个坚韧刚毅,自强不息的勇敢者。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刚刚成家不久的他,不愿在父亲的羽翼下维持简单的生活,决定独自创业,另辟新地。
    当年的九月初十日,他带领家人迁徙至更偏僻的安化大木山三衙冲(今涟源市三甲乡三甲村),披荆斩棘、沿河造田,辛勤耕耘,重建家园,逐渐站稳了脚跟,开辟出一片新领地。
    太义公之子炎龙公(1192--1266)有四子,诸子成人后,敢为人先,各立门户,继续向周边拓荒发展。长宗显(1223--1306)涟源安定梁氏十甲之祖,迁蓝田;次宗仁(1230--1307)涟源安定梁氏六甲之祖,迁铜盆村;三宗美(1233--1318)涟源安定梁氏四甲之祖,迁社坛村;四宗礼(1237--1307)涟源安定梁氏三甲之祖,留居三衙冲。
    太义公定居三衙冲,至今已800多年,子子孙孙一直在这块钟灵毓秀,卧龙藏虎的风水宝地繁衍生息。他们以耕养家,以读旺家,耕读并举,进军科考,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仅据20世纪末,梁氏编撰家谱时统计,三衙冲周边不过十平方公里的范围,近、现代一百年来,从这块地方走出去的太义公后人,担任省(部)军级干部就有4人,地(厅)师级干部32人,县(处)团级干部122人,优秀儿女遍及世界各地。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成为了涟源世泽绵长,兴旺发达的名门望族。     (本文作者:梁光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