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门港·椒江轮·台州日报

 小木舟 2015-06-24

  本报记者严 鹰  

  台州海运大楼也算是老海门一个印记——楼身像一座轮船,前倾朝向东海,前额位置悬着船锚符号。站在楼上瞭望,身下即是椒江,江水静波深流。

  椒江,从仙居与缙云交界的括苍山水湖岗西北麓的底寮坑上游海拔950米处开始,曲折东流,经仙居、临海至黄岩三江口与永宁江汇合,从容地从章安古镇面前流过,出牛头颈,注入东海。

  椒江区则与江同名。因为这条江,这方水,南岸在江水泥沙冲积下孕育百年,腹地慢慢宽广;北岸章安古港历经千年,人们从这里开始,乘着船,走出台州湾,见识到外面的世界。

  椒江轮

  上点岁数的人才能记起,当年海门港的兴盛,还有让他们骄傲的椒江轮——403、404。

  53岁的黄利国在海门老街开了一家酒吧。小时候,他住在海门外婆家。外婆家在马路桥长河,这条河后来填了,成了现在的江城南路。

  当年的老海门,下街(现海门老街前身)是最热闹的。

  下街一头接城门头,另一头接码头和大阜头。长河的北面尽头就是大阜头,海路和内陆河的运输在此交接转运。民国24年(1935年),黄椒汽船局的“太平”轮开通海门到松门的内河客运。同年,“新河”轮开通海门至温岭新河客班。

  当然,城门头是当地一著名地界,多名店。在黄利国的记忆中,最有印象和味道的就是它的吃食,如今散在椒江各地的一些小食店,都要在门口竖一块招牌之外的牌子,写着“原城门头×××”。

  码头和大阜头有一番景象,就像一些关于上海滩的电影中演绎的。海门有“小上海”之称,始于民国。这里的人多以会说几句上海话和去过上海为荣,如有人去上海,七邻八舍多会求着捎回点上海货。

  1975年7月1日,两艘钢质新客轮“浙江403”、“浙江404”正式通航椒申线。海门码头终于有了直航上海的大轮船,海门人为此欢欣鼓舞了好些时日。

  当时购物凭票,椒江稀缺的化肥、火药、豆腐乳、酱油、精盐、布料、自行车……从上海通过这条航线送达小渔港,诸如手表之类的“奢侈品”,则只能在上海黑市购买到。轮船带去了海门当时的特产——皮蛋、草席,还有一些农产品,也送出了一批闯天下的台州人——他们就是从这里坐船去上海,然后转战全国各地。

  但如今,问起这两条给老海门带来自豪和谈资的轮船,多半椒江人不知道。

  海门卫

  1981年,海门改称椒江市。

  黄利国觉得,椒江无论如何听起来不如海门有味道。椒江是城区北界一条江的名字,同作城名,“有同名之弊”。

  明洪武二十年(1387),海门筑城设卫,以御倭寇,始称海门卫。海之门两侧竖着牛头颈和老鼠屿,出门就是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再出,就是台湾和日本了。

  西汉始元二年,海门港的雏形——章安港开始形成。三国卫温大军远规夷洲,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出航台湾,并在台湾行使国家权力。

  1909年,黄岩人江茂才购置“永裕”轮,航行黄岩至海门之间,为台州内江第一艘机动客船。

  民国时期,海门曾出现两次短暂的繁荣。

  抗战后期,宁波港与温州港均被日军占领,故海门港成为浙东惟一的对外开放港口,联系大后方的主要通道。大部分货物经临海两头门,直接运至灵江钓鱼亭,南渡椒江,直达海门港。

  1942年第二季度,瓯海关临海分卡所征收的进出口税和战时消费税,占当时全省税收的60%。

  海门港第二次繁荣时期是在抗战胜利后。抗战结束后,海门港航运设施与能力正在恢复中。1945年10月19日,宁波大隆航运公司的“鄞余镇”货轮,由宁波开抵海门港,这是抗战胜利后的首航货轮。25日,东南航业公司的“茂利”客货轮抵达海门港,标志着椒沪线恢复通航。抗战中,海门港三座码头都有不同程度的毁损,至1947年修复告竣。

  随着海门港航运的恢复,海门港的商贸业日趋兴旺。“小上海”的景象重现。但随之而来的内战,海门港虽远离战场,其航运能力难以恢复到战前水平。

  对外轮开放后的“第一轮”

  改革开放,海门港真正步入“春天时代”。

  1984年5月23日,交通部批准成立中国外轮代理公司海门分公司、中国外轮理货公司海门分公司,港口海外运输迅速发展。

  1985年至1988年,海门港各项生产指标不断增长:1987年完成外贸运输量11.82吨,实现旅客吞吐量29.8万次;1988年实现货物吞吐量431.6万吨,居浙江省沿海四大港口第二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14位。为满足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海门港继开通外贸集装箱运输后,又于1990年投资2243万元,在牛头颈外建设有5000吨级泊位的外贸港区。

  1990年10月,海门港正式对外轮开放,从一个封闭型的、单一的地方性小港成为对外开放的综合性中型港口。

  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设市,分布于台州沿海三门湾、浦坎湾、台州湾、隘顽湾、乐清湾的大小21个港口资源更加合理地利用,一个以海门港为中心、玉环大麦屿港和三门健跳港为南北两翼的组合型港口,以台州港之名纳入我国现代化大港行列。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因陆运、空运的激烈竞争,椒江至上海的水路客运量锐减,难以为继。椒江至上海航线的最后客轮——403、404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即便是在台州海运公司,也没有保存两艘船的完整照片。老职工翻找到一张404轮船轮机房照片。照片里,船长叶呈法与金星轮机长、政委指点着一张海图。

  (陆晓明对本文有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