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苦(中医)的治疗】口苦(中医)的护理

 常青树7229 2015-06-24

  【证治方药】

  (一)热扰少阳

  1,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或伴胸胁苦满。或伴脘痞纳呆,或伴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弦。

  2,病因病机;热扰少阳,胆液外泄,胃气上逆而溢于口,引起口苦。《伤寒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经证。并指出“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可为分析要点。

  3、治法:和解少阳,和胃泄胆。

  4,方剂: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柴胡10g,法半夏10~15g,黄芩10~15g,党参l0g,甘草5g,生姜5g,大枣5~10枚。

  方义: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肝泄胆;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党参益气健脾,姜、枣、甘草和胃调中。

  加减:心烦而不呕者,去半夏、党参,加炒山栀清热;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软坚;口渴加花粉生津。脘痞,纳呆、呕恶,加陈皮,茯苓、竹茹和胃。

  5,变通法:夹痰热者,见呕吐酸苦水,干呕、呃逆,胸胁苦满,脉滑数,苔白腻者,用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或用温胆汤(《千金要方》)加柴胡、黄芩。亦可用清胆竹茹汤(《症因脉治》),药如柴胡、黄芩、半夏、竹茹、甘草等。

  (二)肝胆郁热

  1,临床表现: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心烦易怒,胁痛胸闷,头痛头晕,目眩目赤,小便黄,大便干。舌边尖红,舌苔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肝郁化火生热,迫胆液外泄,上溢于口。

  3,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泄胆。

  4,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龙胆草5g,柴胡10g,黄芩10g。山栀10g,当归10g,生地10g,车前子10g(包),木通5~10g,泽泻10g。

  方义:龙胆草、山栀清热泻火,柴胡、黄芩疏肝泄胆,当归、生地和血养肝,车前于、木通、泽泻利小便,使热从下而泄。

  加减:口干喜冷饮者,加天花粉、麦门冬生津止渴;口舌碎痛者,去龙胆草,加黄连、甘草、竹叶,以合导赤敲(《小儿药证直诀》)清心泻火。

  5,变通法:口渴,舌红无苔,胃阴不足者。加用清化饮(《景岳全书》),药如生地,麦冬、石斛、白芍、丹皮、黄芩、茯苓等,养胃阴,清胃热。

  (三)胆虚气怯

  1,临床表现:口苦口腻,神情抑郁,惊恐不安,如人将捕之,胸闷善叹息,多疑虑。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沉细,

  2,病因病机:肝主谋虑,姐主决断。胆虚不和,忧郁惊恐;肝气不疏,胸闷叹息,疑虑丛生,胆气不和,胆液上泄。外溢于口而致口苦等症。

  3、治法:清胆和胃。

  4,方剂;温胆汤(《千金要方》)加减。

  药物:黄芩10~15g,法半夏10g,陈皮5~10g,竹茹10~15g,枳壳5g,生姜5g,茯苓15g,甘草5g,

  方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黄芩、竹茹清胆,枳壳理气,生姜温散。

  加减:惊恐不安者,加龙骨、牡蛎重镇平惊。胸闷叹息,多疑虑,加炙远志、石菖蒲、合欢皮、郁金;失眠心悸者。加枣仁、麦冬、五味子,均为安神之品。

  5,变通法;心胆两虚者,用十味温胆汤(经验方);心胆痰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黄芩。

  (四)肝郁肾虚

  1,临床表现:口苦而涩,头晕目眩,胸胁不好,腰膝酸软,心烦失眠,烘热汗出。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2,病因病机:肝气郁结,久而化热,肾阴虚亏。阴虚火旺。

  3,治法:疏肝养血,滋肾养阴。

  4,方剂: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编》)加减。

  药物:柴胡5~10g,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0~15g,茯神15g,山萸肉10g,山药15g,丹皮5~10g,泽泻10~15g,甘草5g,薄荷3g(后下)。

  方义:柴胡、白芍疏肝,生地、当归和血,茯神安神,山黄肉、山药滋肾,泽泻利水渗湿,薄荷芳化解郁,甘草和中。

  加减:烘热汗出,加知母、黄柏、龟甲清降相火;头晕目眩者。加旱莲草、女贞子补益肝肾。

  5,变通法: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或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滋阴补肾;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五)心火上炎

  1,临床表现:口苦口干,舌痛,口疮。心胸烦热,失眠不得卧,小便短。舌尖红起刺,或舌裂,苔剥或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烦劳伤心,心火上炎,挟肝胆之气上逆,外溢于口而为口苦。

  3,治法:清心降火。

  4,方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黄连5g,黄芩10g,白芍10g,阿胶10g(另烊冲),麦冬10g,莲子心3~5g,竹叶10g。

  方义;黄连、黄芩清心泻热,白芍、麦冬、阿腔养阴血,莲子心、竹叶清心除烦利小便。

  加减:舌痛、口疮者,加生地、蒲黄凉血;小便短少者。加木通,甘草、生地泄热。

  5,变通法: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加黄连、黄芩。若妇女口苦、心烦,四肢苦热,与经产有关者,可用三物黄芩汤(《千金要方》),即黄芩、苦参、生地清心泻火。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阳陵泉,配行间、液门、内关、足三里。

  方法;每次2~3穴,阳陵泉必取。常规刺法,平补平泻或泻法,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5次为l疗程。

  (二)灸法

  取穴:阳陵泉(双侧)。

  方法: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

  疗程:每日1次,5次为l疗程。

  (三)耳针法

  取穴:胆、胃,酌配皮质下、神门。

  方法:王不留行子敷贴,胶布固定。嘱自行按压每天3次。

  疗程:2~3天1次。5次为1疗程。

  【评述】

  口苦之症,总因胆液上溢,胃气上逆所致,在治疗上始终以泄胆和胃为大法。泄胆热者,如黄芩、竹茹;和胃气者,如半夏、陈皮等。

  口苦之症,与足少阳胆经气上逆相关。《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阳泉”针、灸阳陵泉,对口苦之症有特效。根据今人周楣声先生临床,五论灸治少阳经或他经穴位,感传均进入右上腹,且多与胆囊区(点)位置相当,从而认为口苦属少阳胆之症,信而有征(《灸绳》)。

  《景岳全书·卷二十六口舌》:“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盖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爆。”说明口苦除与肝胆热盛、心火上炎相关者,也有因肝肾不足引起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