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针灸技术源远流长,其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临床病例以大家畜为主,因此针灸主要用于治疗马、牛等大动物的疾病。近二十年来,随着人们饲养宠物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小动物临床的发展,针灸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小动物临床治疗犬、猫的各种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概括起来,针灸在小动物临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是小动物临床的常见病,针灸主要用于治疗如下疾病: 1.消化不良 本病多采用白针治疗,穴位以后三里、脾俞、后海为主,配合百会、大肠俞、小肠俞、关元俞、膈俞等。 2.腹泻 白针为主,穴位以脾俞、后海为主,配合后三里、百会、大肠俞、小肠俞、悬枢、中枢等。脾虚久泻者,可以配合艾灸中脘、天枢、脾俞、后三里等;湿热泄泻者,可以配合血针涌泉、滴水等穴。 3.便秘 以白针或电针为主,白针穴位以关元俞、大肠俞、脾俞为主,配合后三里、后海、百会、外关;电针可选双侧关元俞或脾俞穴。 4.呕吐 白针为主,以外关、内关、后三里为主穴,配合脾俞、隔俞、中枢等穴。 5.脱肛 首先应手法整复,然后针灸治疗。白针选用百会、后海为主,配合后三里、命门、脾俞;电针选百会、后海穴组。 (二)呼吸系统疾病 1.咽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 白针或水针。白针以大椎、肺俞为主穴,配合身柱、灵台等穴;水针喉俞穴注射抗生素。 (三)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疾病 1.肌肉萎缩 根据局部选穴的原则,选择患部周围的穴位进行白针治疗。 2.肌炎 选择患部周围的穴位,多采用白针疗法,若肿胀严重,可选择患部周围的血针穴位进行治疗。 3.扭伤、关节炎 选择患部周围的穴位,多采用白针疗法,肿胀和疼痛明显时,可选用血针疗法。 4.椎间盘突出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所选穴位也不同。颈部及胸椎前段发病者,选天门、身柱、陶道、大椎、抢风、六缝(前肢)、郗上、前三里、内关、外关,以及在颈椎棘突间和胸椎棘突间病变部位周围选穴;胸椎后段和腰椎发病着,选中枢、命门、百会、二眼、后三里、后跟、中付、六缝(后肢),以及在患部附近胸椎和腰椎棘突间和棘突两侧背最长肌及髂肋肌沟中选穴。若用电针,则颈椎发病者可选天门和六缝穴组,胸椎前段发病可选身柱或陶道和六缝穴组,胸椎后段和腰椎发病可选中枢或百会和六缝穴组。 5.面神经麻痹 白针治疗以锁口、开关、翳风为主穴,配合上关、下关、天门;电针治疗选锁口、翳风或锁口、上关穴组。 6.桡神经麻痹 白针以抢风、前三里、郗上、外关为主穴,配合肩井、肩外俞(髃)、肘俞、六缝;电针选抢风、外关或抢风、六逢穴组。 7.坐骨神经麻痹 白针以百会、环跳、后三里为主穴,配合膝上、后跟、六缝;电针百会、环跳、后三里、六缝组成穴组。 8.膀胱麻痹 白针百会、后海为主穴,配合命门、肾俞、关元俞、膀胱俞、二眼、尾根等穴;电针命门、百会获百会、后海,或双侧二眼穴。 9.犬瘟热后遗症 口唇抽搐者,白针所口、开关、上关、下关、翳风;头顶部肌肉或双耳抽搐者,白针翳风、天门、上关、下关;前肢抽搐者,白针抢风、肩井、郗上、前三里、外关、六缝;后肢抽搐者,白针百会、环跳、后三里、阳辅、后跟、六缝。 10.舌神经麻痹 白针锁口、廉泉,上关、下关。 11.癫痫 白针人中(水沟)、天门、大椎、翳风、心俞、百会、内关;水针百会、心俞、大椎、身柱等穴注射VB1或VB12。 12.膈肌痉挛 白针双侧脾俞和关元俞。 (四)眼病 结膜炎、角膜炎 白针睛明、承泣;水针,承泣穴注射青霉素、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混合物或自家血;急性者,血针三江、耳尖。 (五)不孕症 白针以百会、后海为主穴,配合命门、肾俞、二眼、尾根等穴;电针百会、后海穴组,或双侧肾俞、双侧二眼。 (六)其他疾病 1.中暑 血针以耳尖、尾尖为主穴,配合山根、胸堂、涌泉、滴水;白针以水沟、大椎为主穴,配合天门、六缝。 2.休克 白针以水沟(人中)、山根为主穴,配合内关、外关、六缝;血针山根、耳尖为主穴,配合尾尖、胸堂。 3.发热 白针以大椎为主穴,配合山根、水沟、六缝;血针山根、耳尖、尾尖或胸堂。 在进行白针时,针刺入后一般留针30分钟,期间可行针2-3次,每次2分钟。在进行电针时,电针刺激的时间一般为20分钟,刺激量以动物能够耐受的最大刺激量为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