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纪新:两副嵌名联

 心上耕田 2015-06-24

两副嵌名联



文/朱纪新


  在我老家江汉平原,无论“朱门”还是“柴门”,凡家有婚丧嫁娶等喜庆之事,总是要买上几包锡纸香烟,十分慎重地请当地有名望的先生写上一副或几副对联的。这里所说的先生,在早先多指教过私塾的老师。随着私塾老师的日渐稀少和教育程度的普及,“先生”便演变成了那些在外面读过书,并谋得一个不错差事的人。在下不才,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也曾做过几次这样的“先生”。

  回忆昔日做“先生”时的诸多“作品”,只有两副印象较为深刻,因而至今尚未忘却。一副是为内侄所作的婚联,另一副则是侄孙子过十周岁时所作,只能泛称为喜联罢。这里按时间顺序分叙于后:

  侄孙子过十岁生日时应该是1989年的秋天,当时我已来到武汉工作。这天,意外地收到侄女(年龄与我相仿,却从未上过学堂)写来的一封信,说她准备近日摆酒为儿子过十岁生日,让我替他做一副对联火速寄去。侄女他们夫妇俩基本上属于文盲,认识的一二百个字还是在扫盲班里学的,但他们却不肯丢下“世家”(解放前其父亲、祖父均为当地绅士)的架子,认为自己家做事不仅应该大操大办,而且门上的对联也要像模像样,以便在乡党面前扬眉吐气。于是侄女在信中强调:对联要做得长一点;儿子情永的名字一定要放在对联的最上面(此种形式的对联在当地称为“贯首联”)。

  我们与侄女一家虽然走动不多,但逢年过节他们总是会送些土特产过来,偶尔回乡也是万分热情地款待,于情于理这事是推不得的。无奈之下,我只得当天晚上煞费苦心地给她凑了几十个字,也顾不得工不工整,次日便塞进了邮筒。那副对联的内容是:情思岂无恸,忆往昔,尔祖十岁遭灾,尔父十岁弃业,独尔此时逢丽日;永慕安有涯,看今朝,习文百步成咏,习武百步穿杨,多习本领报春晖。

  此联虽是信笔涂鸦,但却为侄女夫妇大大地挣了一回面子。居说对联贴出后,地方上稍微有点身份的人都来看过,且有人专程从县城开着车过来看,观赏者都说此联写得扎实,并再三询问撰联者的身份。这时,侄女婿便不无夸耀地告诉对方:这是我家的老姑爷(其时本人尚青春焕发)写的,他读过大学,如今在汉口当记者呢。

  比较起来,三年后为侄子做的一副婚联,尽管形式、内容都超过了上一副,不巧的是,婚期适逢大风大雨,对联贴上墙后仅仅保存了不到两小时,因而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那副对联分别将新郎建羽、新娘晓霞的名字嵌进了上下联,其联如后:建星临黄道,喜俊郎添羽;晓色布珠帘,看新娘织霞。

  事后,此联得到了不少行家的首肯,认为是嵌字联中的上佳之作,将它放在穷乡僻壤可谓是“明珠暗投”了。

  令人感叹的是,我的侄孙子虽然后来并无“百步成咏”的本事,却也读了二类大学,如今成了小老板;而昔日的那一对新婚青年,婚后不到两年便分道扬镳,新娘自然也没练成“织霞”之技,听说如今在东莞一带打工谋生。




【诺风稿评】由于他深厚的国学底蕴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对中国民间文艺无可遏制的热爱,以及由于多年编辑生涯的视野兼严谨治学的学人品格,使一则短短的随笔蕴含了无以复加的内容并透逸出汉语言文字无以言说的艺术魔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