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意外”演绎精彩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案剧”的演出,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非线性序列。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独到奇特的感悟,始料未及的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场。对于这样的“意外”生成,许多教师常常不知所措,或视而不见,或刻意回避。其实,非预设性教学正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自然生成,总是能引起师生的共同注意,理应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把这“意外”及时纳入教学当中,随机调整教学策略,进行化解,重构课堂动态生成,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 某校一位科学教师为全省科学研讨会准备一节观摩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其教学设计是先让学生假设结果,再在教师提供的两缸水中(一为清水,一为盐水)做实验,结果一沉一浮,然后引导学生提问“马铃薯在水中沉浮会与什么有关?”最后得出结论与溶液有关。在试讲时,刚开始做试验,各小组汇报时,一个学生便直接说出了结果,因为他尝了两缸水。教师不知如何往下讲了,只好批评那个学生实验中随意尝试是不对的,却无视这个教学“意外”,回到教学既定的预设上来。评课时,我们一直认为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但这种“意外”生成是无法回避的,必须要面对它。在武汉讲课时果然出现了同样情况,这位教师在指出溶液不明的情况下品尝是不妥的同时,笑着说:“不过,老师也欣赏你为了科学试验敢为人先的精神。那么,你为什么会想到去尝一尝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确这是各种假设的一种,还要去验证其它假设。省教研员对这节课评价很高,认为很多听课教师觉得讲不下去了,却掀起了教学的高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应该是教师面对“意外”生成的认识与教学原则。我在教学《火烧云》时,一个学生说:“第一段,写了霞光下的景物,我发现几乎每一句都有‘了’,老师不是说过同样的词在一篇文章中用多了会使文章呆板吗?”我一看的确如此,自己阅读时都没有体会到,便灵机一动:“你真是有心人。这样吧,我们把‘了’去掉,再读一读,看怎么样?”经过学生反复比较读,发现去掉“了”显得不生动,有了“了”不仅不呆板,反而读起来活泼、生动,还表现了见到霞光下景物变化的喜悦、惊奇之情。一个“了”字,在文中出现很多,给课文增色不少,可以绘变化,可以传感情。这正是学生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读中心中体验和读中感悟。而这些,都缘于学生的“意外”问题。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普遍追求课堂生成的课改背景下,面对课堂“意外”,教师不仅要正视,还要更好地捕捉,必须要注意在实践中动态的调整和基于学生的所得反思并再设计,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