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酷吏,史书与后代的演义与野史将张汤描绘的如同一个十足的坏蛋,也总将他与武则天时期的来俊臣、周兴等相提并论。但其实历史上张汤不只是酷吏那么简单,他的人生轨迹更可以成为向上发展史的教科书。 幼年时的张汤便表现出了文法吏的天赋,一天,父亲回来发现家中的肉被老鼠偷吃了,父亲便训斥了张汤。张汤掘开老鼠洞,抓住了偷肉的老鼠,并找到了吃剩下的肉,然后立案拷掠审讯这只老鼠,传布文书再审,彻底追查,并把老鼠和吃剩下的肉都取来,罪名确立,将老鼠在堂下处以磔刑。老父亲一看儿子做得有模有样,又将儿子的治狱文书拿过来一看,更是欢喜至极,居然跟老文法吏写得相差无二,于是老父亲便让张汤专心研习文法。“术业有专攻”,张汤这种自小所受的治狱文法的教育,为日后成为大汉朝响当当的大法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汤从长安吏起家,可谓卑微,是为寒族。但到最终他成为御史大夫,位居三公,多行丞相之事,他完成了龙门之跃最完美的变身。他的每一步发展,都似乎有贵人相助,又无法割舍自己不断追求与努力。在他的发展中,他很明白自己想要的效果,并对自己所追求的效果而持之以恒。当然实现的途径可能是他“酷”的体现,带着血腥,但始终又是有原则性的去追求目标的。 张汤明白,像他这样一个没有家业、没有关系的寒族要想在大汉的朝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不枉此生的价值,那就必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脉,尤其是向上的人脉。获罪的周阳侯田胜是张汤捞到的第一个瘦死的骆驼,在别人都躲之不及的情况下,张汤一心相助。最终田胜获释封侯,便利用自己的关系将张汤介绍给长安城中的贵族们。贵族圈的广泛交际让张汤很快从一名不在编的吏变成了体制内的茂陵尉。之后在丞相田蚡的麾下如鱼得水,最终因为陈皇后巫蛊之事而成为汉武帝的红人,晋升为太中大夫。但即便如此的晋升,张汤也很明白自己的斤两,对于高官贵胄他时刻都小心谨慎,多多交往,经常给他们及他们的宾客酒饭食物,即便是对方的为人自己心中万分不赞同,但表面上依然能够表现出敬慕恭维之情。这种与高官贵胄普遍性的良好关系为张汤的向上发展提供了良性的环境氛围,尤其是在他的上升期体现出了很大的能量。 成为汉武帝红人之后的张汤,深知天下家国的概念,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而王意则是一切。在搞好与高官贵胄关系的同时,他的重点变成了如何迎合汉武帝的圣意。汉武帝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武帝一朝出现了司马相如、董仲舒等大手笔的文学家,是与帝王的个人之好离不开的。“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说的便是这个理。张汤自幼是专研文法的,与文学上并不见长。于是,“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这样大批精通文学的人进入国家高法机关,成为张汤沟通武帝的臂膀。在具体处理中,更不忘无处无时不体现皇帝的英明,“奏谳疑,必奏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法廷尉挈令,扬主之明”。这样自然会让他在武帝面前更加红的发紫,炙手可热。这样他得以在御史大夫的位子上多行丞相之职,“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汤”。 但张汤对于自己的族人以及故旧的后人,不论为官的,还是贫穷的,照顾的都格外周到。这种对后辈的后代也保证了张汤遭诬陷身死之后,能够很快得到平反的重要原因。我们时常说马大骡大值钱,人大不值钱。人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给自己留后路。张汤知道,在官场上,高端的接触是危险而微妙的,它能够保证自己的仕途,也能毁了自己的仕途,尤其是在自己低潮的时候,高端圈是只会明哲保身隔岸观火的,这是这个圈的潜规则。因此,对故旧后人和族人的经营则是为自己人生低潮所做的最好的筹备。当然了,并不是说张汤做事事事都这么计较算计,对故旧的帮扶可能也是出于他的本心,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后辈营造一个不错的发展空间。 张汤为官在坚持向上的原则的同时,他所坚持的最大原则则是清廉,虽然史书上未对相关事情做任何记录,但“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它嬴”。至死可见他为官的本色。张汤的清廉让之前的污垢显得拙劣不堪,武帝大怒,“尽按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出田信”,很快便“进其子安世”。福及子孙也许是对张汤一生最大的褒奖。 有人为官是为了一朝权在手的挥霍,有的人为官则是为了人生价值的酣畅发挥,我想张汤属于后者。他清楚地知道,在这样一个帝国,要让自己的价值能够很好地发挥,上层尤其是帝王的意志是最便捷最畅通的方式,因此他要时刻保证自己的取向与帝王同轨,最好能够成为帝王的影子,但又不简单成为帝王的传话筒。张汤做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