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三彩陶马的艺术成就

 百眼通 2015-06-25

三彩 三彩马的种类和大小规格都很多,欣赏三彩马主要欣赏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其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现在做一个初步归纳:
三彩一、观察细腻,特征突出
三彩三彩马可以说是各类动物雕塑中数量和型号最多的一类。可是任何一种马都用写实主义手法做成。马的特征十分突出,很符合马的生理结构学原理,这样成就的取得是经过很多年的观察,甚至几代人的艺术实践和经验积累而取得的。从大量骏马作品看,工匠们掌握了马的骨骼结构、肌肉形成的一般形状及在静止或运动时各部分肌肉的伸缩规律。在动手操作塑造马的形象时,由于平时对马的细致观察和积累,在艺术形象思维冲动时并不盲目照抄照描,也不随意操作。首先在外形上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像”的问题。任何人都会为在面前出现的骏马那种真实感而惊叹!
三彩二、技术精湛,形象生动
三彩在解决陶马外形“像”的问题,同时又深刻地了解到马处于站立或跑动时机体的运动机能,尤其能把握住当马在运动或做出各种动作时出现的特殊之点,并熟记在胸,加之艺术技巧非常高超,手法上非常灵活,能逼真的表现出马的动态形象,不是孤立的对着马塑造马,就是说不是像用照相机那样给马照相,因为那不是艺术创造,机械模仿没有生命。马的形象和任何动物形象一样,并不是每个部位齐全了才是美。美的表现要有选择,要选择能充分体现其特征和性格的东西。要删节一些东西,要夸张突出另一些东西。所以三彩马是艺术创造的马。艺术创造的力量使三彩马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马更真实、更耐看、更英俊、更神气,因为艺术创造使马更有灵气。
三彩面对众多三彩马,冷静观察会发现工匠一定是长期和马生活在一起,一定是马的朋友,非常熟悉马的生活习性。在塑造时激情满怀,大胆泼辣,干净利落的情景。他们抓住手中的泥,下手的一刹那就能抓住马的灵魂,抓住塑造对象特殊动态的特征,赋予不同的马以不同的神韵。由于技巧娴熟而得心应手。他们将马分割成头部、身躯、四肢三个部分。头部比现实中的马头要小,突出其眼眸、眉骨和口鼻。眼睛鼓出,鼻孔煽动,嘴巴张合表现出马的鲜活精神。身躯采用刚劲有力,弧度夸张的曲线,塑造出壮实而健美的形象。胸、背、腹、臀比现实的马有许多夸张,轮廓清晰,重心又稳,给人以艺术震撼,能产生极大的美的精神享受。
三彩三、时代的颂歌
三彩唐朝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个空前发展的伟大时代。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发达,文教倡盛。唐朝立国之初,由于经过激烈的战争破坏,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为恢复经济得到必要的财政收入,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赋役令规定了农民、手工业者最高徭役的天数,不得超过。南北朝以来实行的纳资代役,以庸代役,也就是交钱就可以不去服徭役,制度化普遍得到推广。无论对农民和手工业者都特别有利,他们经营的作坊较长时间里不受干扰,有利于专业工匠队伍的形成和扩大。对夺取政权有贡献的关陇集团、关东集团、江南集团和参加农民起义有功的人,唐太宗都给予照顾,维护他们的利益。特别吸收江南知识分子参与政策的制定。严惩贪污,约束王公妃主之家,不要过于骄横、奢侈、放纵。贫民出身的魏征是他的亲信,此人远见卓识,他告诫唐太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时常提醒唐太宗和最高统治集团要“居安思危”。从永徽到开元之初期,经过武则天打击旧式门阀贵族,提拔干练的庶族分子执掌核心政权,全国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兴旺,经济发达地区一直推进到偏远的福州、泉州地区,文献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伟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二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谷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在这样繁荣昌盛的封建社会里,马与人的社会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在保卫祖国的边防要塞,与敌人战斗的沙场,宫廷的礼仪活动,公主贵族的游乐出行,民间的生产劳动,繁忙的商交易活动,每一样都离不开马。西域地区以出良种马著名,他们不断地向中原献马。从唐太宗开始就非常喜欢马,例如骨利干遣使朝贡,献上百匹良种马,唐太宗亲自一匹一匹观察,从中挑出最优秀的骏马,根据各自特点加以命名。他亲自制定一套评价良马的标准。文献是这样记载的:“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骨利干遣使朝贡,献良马百匹,其中十匹尤骏,太宗奇之,各为制名,号为十骥,其一曰腾霜白,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露白,四曰悬光骢,五曰洪波瑜,六曰飞霞骠,七曰发电赤,八曰流星弧,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除亲自命名以外,它是这样来观察评价这些宝马的:“上乃叙其事曰:骨利干献马十匹,特异常伦,观其骨大丛粗,鬣高意阔,眼如悬镜,头若侧,腿像鹿而差圆,颈比凤而增细,后桥之下,促骨起而成峰,侧鞯之间,长筋密而如瓣,耳根铁勒,杉木难方,尾本高丽,掘博非拟,腹平小,目劲驱驰之方,鼻大喘疏,不乏往来之气,殊毛共枥,状花蕊之交林,异色同群,似云霞之闲彩,仰轮鸟而竞逐,顺绪而争追,喷沫则千里飞红,流汗则三条振血,尘不及起,影不暇生,顾见弯弓,逾劲羽而先及,遥瞻伏兽,人目而前知,骨法异而应图,工艺奇而缘象,方驰大宛,因其驽蹇者欤。”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这匹三花马的局部就可以看到唐太宗选马的标准。唐朝骑兵威武雄壮,无往而不胜,就是靠他们保卫了边疆和国土的安宁,保卫了与三百多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活动的往来,使大唐盛世声威远播。
三彩开元天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选择西域、大宛等地献来的良种马和中原本地的骏马,令画师摹写。唐宫廷生活中对马的使用是任何朝代都无法相比的。《明皇杂录》、《唐书?礼乐志》、《历代名画记》等文献记载他的御厩里蓄养良种宝马多达四十多万匹。唐玄宗让人在宫中驯马。宫中常有舞马活动,每次活动需舞马百匹,分为左右,各有节目,为某宠,某家骄,时塞外亦有善马来贡者,上俾之教司,无不曲尽其妙,因命衣以女绣,络川金银,饰以鬃鬣,间杂珠玉,其曲谓之‘倾杯乐’者数十回。唐代诗歌中赞颂马或评价画马的内容很多,品味这些诗歌可以看出三彩马与诗中描写的一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杜甫在《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中写道:“国初以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三彩陶马的塑造特别强调马的个性特征,从诗人的评价中完全可以看到,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除个性特征外,还特别强调马的神韵,唐朝画家人才辈出,善于画马的人很多,社会上对画马的品评要求很高,像杜甫诗中称赞的曹霸,他画马的技艺受到杜甫的好评,杜甫说他画马好就好在一个“神”字上。杜甫诗中称赞他“将军画善盖有神”。唐朝另一名画家叫韩干,在社会上很有名望,也是以画马而享有盛名。然而,就像这样的画家,他画的马却受到杜甫的批评。杜甫批评他:“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正是由于这些社会原因,马的形象在唐朝各种艺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三彩釉马在雕塑、色彩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
在我们欣赏众多三彩马的时候,深深地感受到工匠们突出地表现了马的健美,骨肉婷匀,线条流畅,神完气足。抓住了马的精神,用内在的劲而发外在的形。有的腾空奔驰,有的缓步徐行,有的昂首鸣叫,有的低头啃蹄,有的引颈向天,有的凝神静视,有的回首张望,有的张嘴欲饮,有的翘唇调情,有的追逐戏耍,各种形象都给人亲切如生的感受。
三彩三彩马的形象与其他动物形象相比,你会感觉到一个突出的不同特点,就是三彩马有一种巨大的超自然的威力。工匠在塑时将他们放在最高贵的等级上。这与唐朝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唐朝皇帝之所以最重视马,正如杜甫歌颂的那样:“斯须九重真龙出”,马比龙更能作为皇帝、强大王朝的象征,时代的象征。工匠们把马的形象和精神升华为大唐帝国盛世精神的体现。三彩马与封建社会鼎盛的环境氛围相和谐。时代的壮阔在三彩马的点化下转变为唐王朝至高无上的、超乎一切的神威,马在这个时代里得到了灵魂。再看看国家博物馆珍藏的这匹洛阳唐墓出土的黑马,此马塑造的成功,让人感到从形体、骨骼、肌肉质感里喷发欲出的活力,这种活力几乎无法控制,然而各种线条构成马的躯体又表现出一种嵌制性很强的外力。三彩马身上这两种力量的冲突就产生一种超自然的震撼,它比真马更神骏、更威武。表现了封建社会大唐盛世雕塑艺术的成熟,三彩马就是这个伟大时代的颂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