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看懂唐三彩才是高手

 新用户99079681 2021-03-09

  唐三彩确实大多来自墓葬。说起来,古代的收藏家也很少见到这些东西。是到了近代,随着施工,河南、陕西地区有大量唐三彩出土,才逐渐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追捧。从考古角度来讲,我们常发掘的对象除了墓葬还有遗址,遗址的种类也不少,比如古人的房屋、城池、宫殿等等。但是唐代的遗址数量本就远远比不上墓葬啊,而且遗址大多破坏严重,里面往往连一件完整的器物都很难找到,而墓葬由于被深埋在地下,只要不被人盗掘,那么墓中的随葬品还是很有可能完好保存下来的。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形成“唐三彩都来自于墓葬”这样的认识。所以我们要明白,这种认识本身是基于考古材料的不平衡性,并不一定客观。

  中国古代人民崇敬鬼神,因此在人死后,向来有厚葬的传统。而根据现在唐三彩的出土情况来看,很大程度上,唐三彩的一大作用是作为陪葬的冥器。而对于陪葬的冥器,官家明文规定,根据官员品级高低,决定唐三彩陪葬的规格:“三品以上的官员陪葬冥器90件,五品以上的官员陪葬冥器60件,九品以上的官员陪葬冥器40间”。

  唐三彩的釉,说是三彩其实不止三彩。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是通过在色釉里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焙烧形成的,使颜色中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一般是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黄 色、褐色、绿色三种釉色是唐代的首创,但是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会三色俱全,收藏唐三彩的藏友们在鉴别的时候可别忘了。

  唐代是唯 一一个政 府出文对官员死后陪葬品的数量,等级做出具体规定的王朝。当时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官员,陪葬多少数量,多少高度,什么品种的唐三彩都有规定。图为三彩钵,彩釉都在钵内,外壁模印花纹。很少见的制作方法。

  以唐三彩陶马为例。唐朝工匠做马时总是将其放在最 高等级上来塑造,把马的形象和精神升华作为大唐盛世精神的体现。因此,真唐三 彩马各种形象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用内在的劲而发外在的形,线条流畅,骨肉均匀,神韵气足,加上斑斓绚丽的彩釉,使马的雕塑不同凡响。唐朝以后没有一个时代的马的形象有唐马这样多姿多彩,这样神骏。仿三彩制造者目前还没有这样高超的技艺,也没有大唐盛世的时代气氛,他们根本就无法塑出三彩马这样的艺术形象。他们只能照考古发掘品、博物馆陈列品和出版物上的形象模仿。模仿不是创作,既没有生活体验,又没有激 情,塑造的马外形可以像马,但没有生气,比如线条不够流畅,气宇不轩昂。真正唐三彩陶马的头、颈、胸、背脊、肚腹、臀部、腿蹄的结构协调,富有弹性的线条组成流畅而有力的形体,变化自然。而假陶马面部扁平,眉骨、颧骨、鼻梁、嘴唇起伏变化不大,比较死板。颈部线条太直,太僵硬,丰满的胸部和臀部为了夸张,做得几乎呈方形,没有真品的圆润感。假马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真品生机勃勃,强烈的时代精神感。假陶马则死气沉沉,没有生机。

  唐三彩的艺术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强壮有力、神态潇洒的武士俑、天王俑和肥壮丰满的马、骆驼等,充分表现了唐初国力的强盛。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黄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黄、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