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你能“做自己的好父母”——心理学角度阐述育儿~深入简出,通俗易懂!

 赤候 2015-06-25


        这是一篇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育儿过程的文章。原文写的不太流畅,小冷重新码字“编辑”了一下~~


        如果一个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他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育儿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什么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呢?就是你在面对自己时,有没有办法对自己温和而又坚持。比如,当你失败了,有挫折感,你会怎样对待自己。会非常严厉么?会不肯原谅自己么?如果是的话,那么当你成为父母,你的孩子犯错时,你也会这样对待他。


        暴躁的父母,首先需要处理好自己的心理情绪,而不是把情绪转嫁给孩子,这样才能成为好父母。


        暴躁,不是天性,而是因为心里有某种情绪没被处理掉。暴躁的父母,首先需要处理好自己里面的东西,而不是把情绪转嫁给孩子。这种处理不是压抑。


        例如,你生气了,可以告诉孩子们:我生气了,我不喜欢。这时,孩子们自己就会注意到。孩子生来就知道,自己的感情,生理上的需要,统统都得依赖父母。所以,父母合理的要求,孩子会想办法去达到,维持那种和谐的亲子关系。除非要求太不合理,他才会拼命地烦你。


        父母在意旁观者的眼光、同辈人之间不自觉的攀比……是因为缺乏自我认可。这样的父母,需要自我调整,让自己成为可以对自己负责的人。缺乏自我认可的父母,往往会通过孩子的表现和改变,去证明自己的能力。


        比如,一个自我力量不足的妈妈,会要求孩子:教养好啊、有礼貌啊、成绩优秀啊……用这些来证明自己是个好妈妈。


        如果我们的自我认可足够的话,孩子吵闹时,你会去想:他可能情绪不好;孩子遇到问题时,你会去想:作为一个妈妈能够如何帮助到他……而不会把这些变成个人问题,脑袋里总是琢磨:“哎呀,孩子这个样子,让人家看到,会怎么想我?”。


        其实,孩子最讨厌被利用的感觉。如果你总对他说“你要好好表现,要不妈妈的脸就被你丢光了”。那么孩子会明白,你为他做的一切,其实都只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他反而一定会变得叛逆。


        因此,父母需要先把自己的“自我”整理好,让自己成为一个接纳“孩子不同选择”的人,成为一个能对自己负责的人,成为一个能觉察到自己的内在,而且能够把内在表达出来的人。


        如果父母对孩子具有补偿心理,说明他没有办法接纳自己的成长,不能忘记自己对父母的渴望。


        这时,首先请要求自己,不要怀着太多的遗憾、渴望。因为这样,会使自己在面对孩子时,拿捏不准:要不做过了头,要么做的太少。


        然后,请尝试从自己的成长中,看到积极的一面,问自己:“我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成长?也许面对现实很困难,但我毕竟活到今天还不错啊。而且,为此,我们更坚强、独立和包容!”


        童年生活中,一定会有遗憾的过往,但也一定会给你积极的体验。无论如何,你走过去了,也学习并成长了。


        请接纳自己,接纳你的成长,放下对父母的渴望。同样,孩子的渴望,是属于他自己的部分,作为父母你没有义务去完成他的渴望。就如同你的父母,没有义务完成你的渴望一样。


        每个人的期待,都是属于自己的部分。别人如果愿意完成,请心存感恩;如果没有,那是自然。


愿我的文字,能温暖你,温暖你的心灵~

小冷养宝,感谢亲的关注和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