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么多人告诉你“温和而坚定”,那他们有没有告诉你做不到是为什么?!

 张慧慧8511 2022-05-20 发布于河北

相信很多人对“正面管教”都不陌生,但可能也不那么熟悉,包括我在内,两年前我就有接触了,看完一遍也忘得差不多了,今天再拿出来一看,这书真的不错,里面全是怎么“管教”孩子的。非常详细,以至于看书喜欢飞速的我并没有记住什么,如果需要用,需要再查。但总体来说,这本书真的是“实用字典”一般的存在。

也许有很多父母只要通过查这本书,能坚持上面的办法做下来,坚持“正面管教”,孩子应该也会被“管教”的很好,这本身没什么问题。

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跟我一样,掌握了一些方法,却在用的时候“大打折扣”,甚至在关键时刻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只剩下“你要气死我呀”类似的话了……

又有多少人耳朵根上天天飘着各路“老师”说的那句“温和而坚定”,在执行的时候却一脸茫然,老师说的有错吗?没有吧,没有任何毛病吧?!非常对,以正面管教孩子为例: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静静的把TA抱在一边,任TA哭闹,哭完闹完告诉他:我知道你很生气、愤怒、难过、伤心……但是这个事不行,因为我们之前约定好的,就这一句话,我从接触到能用一点、到现在还是用的磕磕绊绊,有时候乱七八糟,漫长的两年,而且有时候用起来也很坎坷,谁也不知道我们都经历了什么……

可能说到这里,有的人会觉得你太笨了,我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半年我就用的如鱼得水了,那我恭喜你,你牛……但必然也会有人感同身受,还有的可能到现在也不知道从哪下手……

我也理解老师们的孜孜不倦夜以继日总结出来的名言警句,也许他们为此研究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更久,对于接受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来说,也许不用太多解释,他们就能自然而然的用上,只是这个过程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到底疗效有多少!但对于初为人父母,甚至自己还是个宝宝的人来说,可能就是听天书了,但我仍然相信能主动去了解、去学习的父母肯定是有强烈的“好转愿望”的,只是有时候他们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时候你让他们拿着这么厚的一本字典去查,然后持之以恒的去实施,大多数还是多人抚养,我只是想想感觉这个难度就上了8个台阶。

“温和而坚定”被美国心理学大师称为“不含敌意的坚决”,就是不管你怎样,我都不含有任何的敌意,来接纳你全部,然后坚定的跟你坚持到底。又要尊重、又要不含敌意,最后坚决的搞定,分解开来,难度系数是不是又翻了几倍,反正我真的感觉这真的好难呀,因为我经常做不到,所以我就经常性的焦虑,感觉自己特别笨。

这还没有完呢,还有的专家给出了更加详细的解决方案:

1、  跟孩子建立关系,让孩子对你有亲近感;你和孩子的关系,决定了TA是否接受你的建议  

2、  学会尊重和倾听:请把吃饭的权利还给孩子! 父母越舍得,孩子越独立(由“分床睡”所想到的......)

3、  提前告知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

4、 温和”地坚持,需要父母内心保持安静

5、 “坚定”是一定要长期执行的,要形成习惯

看起来是不是条理清晰、总结的很到位,但是还是那一点,你能做到吗?只看第一点,跟孩子的关系问题,有多少家长会自信的说:我跟我孩子关系挺好的、哪怕是说还不错的,但你知道吗?好的关系一定是有爱有恨的,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恨 然后是尊重和倾听,这个的直接表现就是你把孩子当成一个孩子的时候多还是一个独立的人的时候多,下面这几条暂时不多说了,因为前两条做不到后面只能说是霸权条款。还有文章最后会告诉你如果你这样做了将会收获一个多么完美的娃,那些可能也是很难实现的,没有必要因此陷入不能自拔的圈圈里。

现在可以说说他们不提供的售后服务了,也许的的絮叨能让你看见这个怪怪的“小圈套”,那么我们为什么知道却总是做不到呢?

咳咳......

只是因为你连自己都不懂!仅此而已!

正面管教这本书里面也有一点的篇幅在讲为什么父母不接受非惩罚的方法,但对于父母自己本身的问题没有太多的叙述,大多数是让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问题,还有的会做一些游戏,来启发家长,然后具体的怎么来解决,这本身没什么问题,通过刻意的训练一定也会有很大的收获,但是,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总是到了孩子哭闹的时候就大发雷霆、总是在别人一说到某句话的时候就敏感的抗拒、总是没有任何办法去控制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去扒开自己的内心去看看,才能改善自己以及家人孩子的问题,才能开启治本模式,强调一下只是开启哦,根治需要时间的!

比如情绪这个问题,我们一般应该先从认知上去发现它,为什么情绪一上来我就要发火呢?因为情绪跟认知的关系就是情绪一上升,认知水平立马就下降,情绪越高涨,认知水平越低,就这一个问题,也需要很久(我说的是我自己)来消化,这一句话看上去很简单,要不断地用的时候就会发现,你需要很多的案例来验证,这个例子可以是你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人的,去看看那些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你也许会发现很多,知道了这个概念之后,就可以相应的试着去了解一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曾经听过赵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当情绪来了以后,当你想要发作的时候,先沉默几秒钟,冷静一下,待情绪慢慢的下降以后,再去看这个问题,又是看起来很简单对不对?是的,这个需要不断的练习,过程有胜利有败,看自己的接受程度。

我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法弄懂自己啊,咋办咋办?

好了,就是一句:慢就是快。

我们跟这个社会一样,特别容易陷入速食时代,就是快快快,但经过这么久的观察,我发现,什么都可以快,经济发展可以、工作效率可以、学习知识也可以、反正什么都可以,唯独认清自己不可以,也快不了,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你觉得可以快的东西,最后都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来实现,其实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样的,只是那些好像跟自己比起来就不那么重要了,但在认清楚自己,找到自己问题根源的这件这事情上,如果只要求快,那只能是皮毛,比如一个情绪问题,就有无限的可能,能问出无数的问题,而能揪出的越深,这个问题就改善的越好,但只能看见个皮毛的话,这个表象的情绪问题就会不断的反复,任凭你在出现以后再自我批评也无济于事,这就是心理学里面常说的“强迫性重复”,你不知不觉就会出现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办法改变,除非你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这样一说貌似又有些远了,再说回来,问题是很难一次性解决的,特别是性情、性格特点,这个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概念,那么我们也不能束手就擒呀,这时候症状就非常好,当你出现一些让你不舒服的问题的时候,去思考就显得很重要,开始是很浅显的,隐藏的比较深不容易被发现,没有关系,接受,那就是我身上带着的这部分,然后通过一次次同一种的症状,去总结,什么时候会这样?这就又是一次进步,之后再继续深度思考,一次次的去认同和接受,然后再去分析和整合。

显然上边说的这些我只是在经历,并没有做很好,但是如果你也接受了很多教育,上了很多“名师”的课,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告诉你,我也一样,那些“名师”可能也一样,只是他们在调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效率要高一些,这并不是老师们说的不对,而是总结出来的经验毕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检验,而我们实施的过程也一样,而把自己搞清楚,比那么多的“对付”孩子的“妙招”可能更好用,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当务之急。

我相信在育儿路上,有很多人做着做着,会转向自己,发现孩子那么多的问题,最终都在自己身上,我是觉得:能发现比没发现强,早发现比晚发现强,发现了怎么面对又是一个新问题,人就是这么复杂,永远都有事可研究、有事可做。也许这也正是心理学有趣的地方吧。

有人说,那就只研究好自己就行了呗,孩子让TA自己管自己,这自然可以啊,可是能管理好自己真的那么容易吗?!很多时候需要孩子这面镜子来帮你,孩子真的如同“照妖镜”一般,不然有时候你真的觉得自己无懈可击呢,可事实总是那么不尽人意,总有那么多的上升空间在那里促使你探索更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不断的调整,只是有了孩子,这个动力会增强、会大大的增强。

今天的分享是回顾两年前接触“温和而坚定”这句名言所想到的,这句话近几年没少听,在参加一些活动的时候也有不少人“苦口婆心”的用这个来教育我,虽然开始有些反感(我心想你真的用在自己身上了吗,你就来评判)但我同时也感谢他们不断的提醒,因为我比较容易被影响,所以我会因为自己的一些内疚去思考这些问题,也才让我几天对这句话多少有一些领悟,但这个过程也只能自己去体验、去感受才能不断的理解。

也许这些老师觉得这些理论非常对、非常好、非常有道理、简直就是无懈可击的真理,所以才想赶紧让我们用上,省的孩子再受罪,我也很能理解他们,因为我也时常有这种想法,要把这些高深的名言警句跟别人说,别人如果做不到,那他们就不是好父母,巴拉巴拉……但还好,我很少主动出击去评论别人的教养方式,除非他们主动来跟我探讨(写公众号除外,哈哈),因为每个人的各种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你又不是人家,为何要去做评判呢?

今天写这个的目的也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什么事情也要因人而异,做不到“温和而坚定”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做不做得好、做不做得到的前提是先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不是一定要马上解决它,相信我:哪怕你在这个问题里待了好久,能够认清楚它的真实面目,那也是一种进步,一样会有很大的作用。

写到这里,不知道我有没有说明白今天的主题,你做不到“温和而坚定”或者“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抑或是其他的,根本的原因不在于这个方法不行,是你还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出现在了哪里,这个是非常隐蔽的,不深究,还真不好挑出来。有时间的小伙伴们可以顺势读一下文中链接,这也是我的一些经历和认知过程,欢迎大家一起探讨,或者提出一些问题来分享。

另外,如果你对绘画心理分析也有一些兴趣的话,欢迎一起来探讨,因为通过最近的学习发现,绘画这种投射工具是会一点一滴的都会在纸上呈现出来,对更加了解和探索自己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对严虎博士和他的“绘画心理分析与咨询”的新认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