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麃孝禹碑》现藏于山东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麃孝禹碑》刊刻于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墓碑。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棺椁入葬时,墓穴旁边往往设有一种类似轳辘的支架,用绳索借助此架徐徐将棺椁送入墓穴,用毕随棺椁一起埋于墓穴。这种支架或木质或石质,在形制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上半部大都有因用途需要而开凿的一个圆洞——碑穿。随着墓祭风俗的渐次盛行,后来这种支架一律采用石质,上面刻写墓主姓氏、官职及卒葬年月等,不再埋入墓穴之内而是立于坟前,这便是后来墓碑的雏形。大致在西汉晚期,有人在碑上刻上了字,创作出了《麃孝禹碑》等刻字碑。
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泗水知县宫本昂治河平邑时,于土堤发现《麃孝禹碑》,将其带走,存于学宫。这是主流说法,亦与碑阳左侧题刻铭文同治庚午(公元1870年)访得此碑于平邑在时间、地点上均相符。《〔光绪〕泗水县志》则称:“麃孝禹碑……平邑今属费,与泗无涉矣,不知圯于何年,经中古人移作墓圹,圹塌而碑复出,则在吾泗境也。同治八年,宫子行明府宰吾泗,闻之,舁至学宫。”认为《麃孝禹碑》应为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发现于泗水境内。《麃孝禹碑》被发现后,辗转归李宗岱(字山农),“移置别墅,筑碑亭以保之”,藏于济南东流水李氏汉石园。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为山东莒县南乡大店(今属莒南县)人庄钰(字式如)所得,旋存济南,后转至山东图书馆内附设的山东金石保存所。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山东图书馆馆长王献唐等携精选古籍、金石、书画南迁川渝,其中一部分暂存孔府,一部分无法带走仍存原处,《麃孝禹碑》等笨重的石刻文物即滞留济南。同年11月,国民党军队实行焦土政策,焚毁山东图书馆海岳楼等建筑。之后,日军侵入济南,馆内滞留的文物失窃、散佚,损失殆尽,《麃孝禹碑》于此时流失,不知去向。公元1950年7月,在济南经四路纬一路成大汽车行厕所内重新发现《麃孝禹碑》,山东省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即将其运回收藏。公元1956年,山东省博物馆成立,《麃孝禹碑》入藏山东省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