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值得深思】上党梆子为什么能在晋城发扬广大!

 文野 2015-06-27

点击上面蓝色字快速关注

细数上党梆子走过的岁月,我们不由得惊叹: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市上党梆子已经持续繁荣30年。近年,无论剧目还是人才,都呈现出井喷之状!5月20日,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演员杜建萍在广州捧得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我市收获的第五朵“梅花”。在人们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传统戏曲受到极大挑战的现代社会,为什么我们的上党梆子却能够如花儿般红得美艳,令人心醉神迷?


政府:政策扶持,激活一泓春水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在晋东南之外,上党梆子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尽管我们的戏王赵清海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两度带领老艺人到太原进行公演,博得一片叫好,赵清海甚至获“涵盖一切”、“宫调泰斗”之美誉;50年代,上党梆子赴京汇报演出,也大获好评;60年代初,经过赵树理整理的《三关排宴》拍成电影,在全国上映,成为上党梆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上党梆子始终被外界一些人认为“土气”,是吼出来的腔调。


上党梆子真正实现华丽转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其标志性的事件是,1986年3月省文化厅在太原举办的振兴山西戏曲青年团调演和1988年8月省文化厅在晋城举办的振兴上党梆子调演。前者,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以《收书》、《杀妻》、《借粮》、《酒楼洞房》、《还印》5个折子戏参赛,一举夺魁,获得10个奖项29个奖,其中,吴国华、张爱珍、郭孝明、张保平获主演金牌奖;后者,我市10个团体14个剧目参赛,同样收获丰厚。两次调演令全省戏曲界对上党梆子刮目相看,我市上党梆子演出阵容之强大,亦令大家震惊。从此,上党梆子得以真正以独特的风姿挺立于中国戏曲之林,其高亢激昂、粗犷豪迈的唱腔,朴素大气、气势磅礴的表演,得到专家和观众的普遍褒扬。


从那时至今,我市的上党梆子一直在出人、出戏,喜讯连连,大奖不断。这和市委市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不断为戏剧事业、为新剧目的排演注入资金分不开。近三年,市委、市政府用于戏剧演出和扶持的资金超千万元。


1992年,张爱珍和吴国华同时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不要说对我们这样的地方戏、对我们这样的地级市,就是那些大剧种,能同时摘得两朵“梅花”的也很少见,有时一个省都拿不上一个“梅花奖”。之后,张保平、陈素琴再获“梅花奖”。


新世纪之初,上党梆子一度陷入困境,表现为剧团生存困难、少数剧团解散,演员时有流失、人才青黄不接,市区演出极少、市民看戏很难等方面。针对这些情况,市委市政府及时加大了扶持力度。


2003年以来,几乎每年一次在晋城影剧院举办的“赵树理戏剧奖”上党梆子优秀剧目展演,促进了全市各剧团出人出戏,壮大了演出队伍,使市民不仅看上了戏,而且看上了好戏。原先人们忧虑的诸多问题,很快得到了改善。2012年又开始搞“紫薇奖”新春戏剧综艺展演,至今已搞了三届。两大展演状况一年比一年好,参加演出的剧团数量由最初的一个增加到现在的十多个。


2006年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戏曲班开始招生,学生们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今年1月有34人进入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陈素琴说,这批年轻人,无论演员还是演奏员,都很有潜力,能够担当继承上党梆子的重任。2012年高平中专也开始设立戏曲班。说起这些十来岁的孩子,掌舵人张爱珍赞叹道:个个都是好苗苗!


“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相关政策,则使百姓和剧团双双受益。市委市政府从2008年开始实施文化低保工程,送戏到那些几十年来从没唱过戏和唱戏很少的村庄;从2012年开始,以购代补,将原来补助各文艺演出团体的资金,以购买文化服务的形式进行支付,为群众送上了又一丰盛的文化大餐,叫响了“周末大剧场”、“百姓大舞台”等文化品牌,使城乡文艺演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市上党梆子剧本创作也处于旺盛状态,市上党戏剧研究院创作室主任霍霍说,去年一年,单他们创作室创作的上党梆子剧本就有十几个。近年,各团排出的《两地家书》、《初定中原》、《赵树理》、《千秋长平》、《走出大山》、《西沟女儿》、《长平绣娘》、《山妹子》等优秀剧目,均获专家和观众好评,并获得国家和省级的各种奖励。精品剧目涌现的同时,人才茁壮成长,除了“梅花奖”的殊荣,1992年以来,我市获山西戏剧“杏花奖”二十多人。以张爱珍、吴国华、郭孝明、张保平等为首的上党梆子名家,和以陈素琴、成静云、侯慧琴、卢爱琴、郑法根、赵德红、杜建萍等为首的中坚力量,加上年轻一代李丹、李岩、王娅娟、邱亚萍等,渐渐形成了新时期上党梆子演出队伍强有力的“三级梯队”。


在“三级梯队”中,张爱珍、吴国华、郭孝明、张保平四大名角各具特色,成为戏迷心中的偶像。每逢他们演出,常常是一票难求,很多场外的戏迷只恨自己没有变身之术,不能从门缝挤进剧场。四大名角刚刚出场,一句没唱,台下就掌声如雷。他们在整个中国戏曲界,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流的演员:“爱珍腔”既高亢明丽,慷慨奔放,又柔媚婉转,风情万种;吴国华刻画人物活灵活现,生动感人;郭孝明主攻文武老生,唱念做打俱佳,其唱腔时而如雁啸长空,悠扬激荡,时而如行云流水,起伏有致;张保平较完整地继承了郝派(郝同生)艺术特色,无论唱腔、身段、做派都有相当的深度和厚度,其唱腔张弛有度,其表演刚健精细。


名家和演员:精心传帮带,艰苦练冬夏


5月20日上午,记者走进市上党梆子剧团,诱人的上党梆子唱腔在楼层间传送,是演员们正在排戏。团长陈素琴说,前些天排练《安国夫人》时,演员郑法根因排武打戏使膝关节韧带裂伤,做了手术。他原在《哑女告状》中饰小生陈光祖,现在陈光祖换了演员,正在排练。戏曲演员是个很辛苦的职业,唱念做打,都投入很多;有台口时,他们把锅灶都搬到了乡下,没台口时,也不肯歇息片刻,总是室内排戏,室外练嗓。正因为他们洒下了过多的心血和汗水,才使上党梆子活力无限。


近年,全市各剧团新编戏、移植剧目的排演以及对传统剧目的整理工作一直在进行中,各团都很注重排演体现晋城文化、廉洁文化的剧目,比如去年市上党梆子剧团推出《程颢书院》,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推出《长平绣娘》,城区鸣凤剧团推出《廉吏于成龙》,阳城县上党梆子剧团推出《析城山》。每出戏一经上演,便引来广大戏迷的热捧和热议。


在上党梆子的传承发展中,名家的传帮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6年6月,上党梆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我市拥有上党梆子的国家级传承人5位,为马正瑞、张爱珍、郭孝明、吴国华、张保平,省级传承人1位,市级传承人5位;有“传习工作室”3个,分别是“张爱珍传习工作室”、 “郭孝明传习工作室”、“吴国华张保平传习工作室”。各位传承人为上党梆子的传承发展,呕心沥血。


张保平说,我们的演出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传承渠道,另外就是手把手地教,在技术上示范,并引领演员、票友去悟戏,使他们的水平不断提高,技艺不断完善;在一些演出活动,比如《我爱上党戏》栏目的比赛中,担任评委进行点评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总之,传承体现在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传习工作室的四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入室弟子,也都担任一个剧团的艺术指导。吴国华和张保平在城区鸣凤剧团担任艺术指导,张爱珍和郭孝明在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担任艺术指导;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戏迷经常向他们请教。去年冬天,“吴国华张保平传习工作室”和鸣凤剧团联合出品了移植剧目《廉吏于成龙》,今年正月在晋城影剧院连演多场,被观众认为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很好的戏。


张爱珍和郭孝明2001年起就在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任艺术指导,为了演员的成长,他们真是煞费苦心。平时一招一式、一句一段地教,演出时则将演员“领”出来,并“护住”,也就是给演员“夹戏”。因为观众最渴望看到的是他们俩的戏,他们就在戏中给着意扶持的演员夹一场,比如由张爱珍饰秦香莲、郭孝明饰韩琪的《秦香莲》,演到《路遇》这场较容易的戏时,秦香莲改由年轻演员魏路颖饰;对有一定水平的则夹难度较大的戏,比如《杀庙》一场秦香莲改由杜建萍饰,此时,演韩琪的郭孝明就需要对换上来的演员特别呵护、操心。这样,演员就渐渐能够拿下整本戏,渐渐被观众认可。


刚到这个团时,张爱珍和郭孝明就有一个努力的方向,那就是要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把这个团搞得越来越兴旺,再就是给上党梆子留下一个“梅花奖”。郭孝明说,排戏必须尊重艺术规律,要根据剧种、剧团、演员的情况量身定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选中了《长平绣娘》,如今,杜建萍因饰演《长平绣娘》中绣娘一角获了大奖,他们既为上党梆子这第五朵“梅花”兴奋,也为剧团增添了一个看家剧目而欣慰。


张爱珍传习工作室2012年春节挂牌,10月,就和高平中专合作开办了戏曲班。郭孝明曾多次去授课,张爱珍本人则是有空就去传授声腔艺术,并进行全面辅导、把关。她要求孩子们把传统的东西全部学下来,一个音符也不能差,另外再学一些创新类型的东西。今年我市春节戏曲晚会上,戏曲班的孩子们表演的《张羽煮海》选段、《打金枝》选段都很出色。


艺术家们对新人的带动、对剧种的贡献是难以量化的,这里要提的是,他们的入室弟子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上党梆子的支柱力量。他们是:张爱珍的弟子杜建萍、邱亚萍、魏路颖,郭孝明的弟子赵德红、申晓东,张保平的弟子陈树涛、郑法根、李岩,吴国华的弟子卢爱琴、王淑琴、王娅娟、赵改香、张晶、安张利。


戏迷:由台下捧场到台上演出,戏曲芳香弥漫街巷


5月20日晚8时,和广州大剧院隆重华丽的颁奖典礼相呼应,我市泽州宾馆内的“泽州小剧场”里,戏迷们自发组织了一场上党梆子演唱会,他们将各自的拿手唱段端出来,庆贺杜建萍获“梅花奖”。80后的戏迷丁帅演唱了上党梆子《抬花轿》选段《府门外三声炮》,他是反串旦角,虽没穿戴行头,但他甜美明亮的嗓音和恰到好处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


早前,戏迷只是看戏,给演员捧场,即使唱,也是私下里的小型聚会。自从2008年6月5日,市上党戏迷协会成立后,戏迷演唱就成为风气,直至去年8月,登上央视“一鸣惊人”栏目争夺周冠军,获“周冠军”称号;9月参加“一鸣惊人”月赛,获“优秀表演奖”。


一个剧种,有戏迷的捧场,剧种就会长盛不衰;戏迷的演唱,则更加有利于上党梆子的传承发展。


市上党戏迷协会的组织者张付军、侯自强等酷爱上党梆子和传统戏曲,张付军甚至撂下自己用来养家糊口的家电维修生意不做,专门搞协会工作,成为专职会长。协会的宗旨就是“传承地方文化,弘扬上党戏曲”。协会成立以来,常年开展戏迷票友演唱、公益演出、戏迷联谊等活动,着力培养戏迷观众群体,搜集整理包括视频、音频、文字等方面的上党戏曲资料。协会旗下的中国上党戏曲网,设有戏曲新闻、音频视频、伴奏下载、戏曲采风、戏曲论坛等板块,受到戏迷和专家高度关注。协会还设有戏迷QQ群、网络语音视频聊天室,方便戏迷沟通、练唱。


协会每周六雷打不动的戏迷票友演唱会“戏聚星期六”,如今已经成为我市的一个文化品牌,协会还常常请马正瑞、张爱珍、张保平等专家进行现场辅导,提高了戏迷的演出水平和戏曲素养;自2011年以来,协会成立了广场演唱小分队,夜间在市区各个广场演出;此外,还送戏下乡,专给老百姓演出。2010年协会协助市电视台开办“我爱上党戏”栏目,促进了戏迷队伍的壮大。


丁帅是市上党戏迷协会的会员,2011年在“我爱上党戏”栏目的演出中,获十佳票友奖,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民间演出团体的演出,有时在社区、广场,有时送戏下乡。去年他的演出达七八十场。今年4月30日、5月1日,他分别在凤西广场和泽州县周村镇参加非遗项目展演。

像丁帅这样常常进行公益演出的戏迷有很多。5月1日,市戏迷协会在文体宫举办了一场“庆五一戏迷票友演唱会”;5月8日,戏迷送戏到沁水县端氏镇中乡村,在村庄的胡同里演出。除了年轻戏迷的演出,老戏迷的演出仍然是很坚实的一部分。5月21日,《我爱上党戏》在大阳录制节目时,两位老戏迷--59岁的李云香和69岁的王小奎演唱了《金水桥》选段《绑子上殿》,唱完后,他们激动地向记者倾诉对上党梆子的热爱之情。王小奎说:每晚睡觉前必定要唱一段上党梆子;李云香说:看见别人唱戏自己就急得不行。


这些年,我市的戏迷在逐年增多,尤其年轻戏迷在增多。如今,协会已有登记注册会员580多人,网络注册会员17000多人。据会长张付军说,登记注册会员中三分之一为年轻人,网络注册会员中一半是年轻人。《我爱上党戏》去年改版后,增加了“文明乡村行”等系列节目,每次在乡下录制节目,都是观众如云。制片人张慧云说,《我爱上党戏》收视率很高,去年在台里22档栏目中,收视率、创收和社会调查三项综合排名第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