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厌食”不吃饭,原来是这样!

 珍惜感恩 2015-06-27

孩子“厌食” 父母有责


文/生物学博士 罗勤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经常遇到因孩子不爱吃饭而来咨询的父母。他们的述说也大体一样:我的孩子吃饭时非常挑剔、麻烦,常常要妈妈、奶奶甚至爸爸、爷爷围着、哄着,变着花样劝他,才能勉强吃一点东西……




目前,这样的“厌食”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当中,真正由于疾病导致的微乎其微,能称得上“厌食症”的更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是由于父母喂养方法不当所致。


吃与不吃,孩子做主


孩子从哇哇坠地那一刻起就具有吃的能力。饿了找奶头,饱了停止吮吸,这是儿童的本能。而为何孩子,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总是要大人“哄”呢?


“不爱吃饭”的孩子如果身高、体重、运动能力正常,精神、睡眠都很好,通常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吃饭过度关心造成的。研究表明,孩子10个月起就能辨别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情绪状态,并会根据母亲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行为,如微笑或啼哭,安静或活动。


父母常因孩子不吃饭或吃的量没有“达标”而焦虑,对孩子的吃饭问题过分敏感;而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到处试探自己的控制范围和活动区间。如果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吃饭问题能够控制父母,他们就会利用吃饭问题使自己成为注意的中心,并且乐此不疲。


纠正孩子不爱吃饭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随”他吃,不管他。当孩子不吃时,父母千万不要把它当个问题,不可勉强他或哄他。饭后要正常收拾起碗筷,让孩子感觉到他在正常时间没吃饭是正常的。如果收拾完后孩子要求吃饭,家长可平静地予以拒绝。下一餐吃饭时,如果孩子还是不吃,还是同样处之。


如此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如果你要吃,那么就在就餐时间吃;不吃,表明你不饿。让孩子懂得,吃饭是他自己的问题,吃或不吃,饿与不饿,是他自己的选择;但他必须为自已行为承担后果。如果我们以哄骗的行为来换取儿童按时吃饭,就等于告诉他吃饭不是个人的事,暗示他没有自己吃饭的能力,这也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


“爱”的理智,收获更多


小孩子饿一两餐不会出什么毛病,故父母不要心存内疚,不要责备或惩罚孩子,也不要用糖果点心来贿赂孩子,更不能在这期间冷落孩子,要如同往常一样对孩子的其他行为充满关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主动发问:“为什么你们都不管我吃饭了?”父母这时一定要平静地对孩子说:“好孩子为什么要让别人管呢?你能让自己吃好饭,不是吗?”


在这种个过程中,最忌讳的是家长主动去跟孩子讨论吃饭这件事。如果家长忍不住告诉孩子“乖孩子,快点吃啊,要不然你会饿的,而且下一餐饭前也不许吃东西”,则无异于告诉孩子父母非常关心他的吃饭问题,并且不相信他会老老实实吃饭;孩子更能看出父母非常担心自已挨饿,因此他会故意不吃,让父母难受,从而使自己回到家庭中心地位,由父母围着自己、哄着自己吃,体验控制父母的快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孩子年龄大小,都应视为与我们平等的人。一旦确认儿童已具有了某种行为选择的能力,我们就没有权力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选择,而应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他选择不吃饭,那就不要在他有能力控制和选择的行为上打扰他,让他饿着吧。但要继续关心那些他现在还没有能力进行选择的行为,如像平常那样给他读读书、讲讲故事等只有父母充满爱心、耐心和理智,孩子就能吃得津津有味,在身体和心灵上“长大成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