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题:痰饮5

 木子的书屋 2015-06-28

主题:痰饮

+ 关注 ≡ 收起全部文章

痰饮呕吐

痰饮呕吐   病证名。因痰饮留滞所致之呕吐,常伴有眩晕、泛恶等症。《症因脉治》卷二:“痰饮呕吐之证,呕而肠鸣漉漉有声,眼黑眩晕,时时恶心。”多因脾虚不通运化痰饮,积于中脘,得热则上炎,遇寒则凝滞。不论寒饮、热饮均可引致呕吐。寒饮者,舌苔薄腻,脉多沉迟,用苓桂半夏汤茯苓半夏汤二陈汤来复丹热痰者,苔黄腻,脉滑数,宜用栀连二陈汤,或温胆汤加芩、连。参见呕吐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T]栏目

痰饮咳嗽

痰饮咳嗽   病证名。指痰饮病以咳嗽主证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论痰饮病,其中之十枣汤证、小青龙汤证均以咳嗽为主证。《医门法律·咳嗽续论》:“盖以咳嗽必因之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无外邪,而支饮渍入肺中,自足令人咳嗽不已。”痰饮咳嗽,如见多痰、色白或如泡沫,咳引胁痛者,治宜温化痰饮,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等方;悬饮则需逐饮,用十枣汤、控涎丹等方;畏寒肢冷、水肿,脉沉细者,属肾阳虚,宜温阳利水,用真武汤肾气丸等方。又:《丹溪心法附余》主张以辰砂半夏丸主治一切痰饮咳嗽。参见痰饮、支饮、悬饮等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T]栏目

痰饮腹胀

痰饮腹胀   病证名。指因痰饮留滞而致之腹胀。《金匮要略》有用己椒苈黄丸主治痰饮病腹满,肠间有水气的记述。《症因脉治》卷三:“痰饮腹胀之证,胸腹满闷,怔忡喘急,短息倚肩,呕恶痰涎,或腹中漉漉有声。”痰饮腹胀多因脾胃传化失职,不能温化痰饮所致。宜祛痰化饮为大法。胸闷怔忡者,宜小半夏汤、二陈汤;喘逆倚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呕恶痰涎,平胃二陈汤;腹中漉漉有声,导痰汤;腹胀满,肠中有水气,己椒苈黄丸。参见痰饮、腹胀等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T]栏目

痰饮恶寒

痰饮恶寒   病证名。指痰饮患者有明显恶寒之症候。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论痰饮(留饮),有“其人背寒冷如掌大”之载述。《证治汇补·恶寒》:“痰饮恶寒,由痰滞上焦,营卫阻滞,抑遏清道,不能固密腠理而恶寒。肥人多有此证。脉滑或沉,周身沉重,胸满食减,肌肉如故。”并提出“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的治法。张璐则以指迷茯苓丸主治张仲景所说的“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冰”的病证。一般而言,痰饮咳嗽宜以通阳化痰为大法,亦可斟酌病情,选用二陈汤、苓桂苓甘汤等方。参见痰饮、恶寒等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T]栏目

痰饮喘逆

痰饮喘逆   病证名。指痰饮病以气喘为主证。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论之“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咳逆、倚息、不得卧”、“支饮不得息”等论,均突出了喘逆症候。《症因脉治·喘证论》:“痰饮喘逆之因,饮水过多,脾弱不能四布,水积肠间,或痰成饮,上干肺家。”痰饮喘逆,临床常见卧平即喘,时咳时呕,肠中漉漉有声,甚则咳逆倚肩,面色虚白,其脉多弦滑(弦紧为寒饮,弦数为痰热),宜选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甘遂半夏汤、二陈汤等。兼表证,用小青龙汤;便秘者,导痰汤加大黄,甚者滚痰丸、十枣汤酌情选用,参见痰饮、痰喘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T]栏目

痰饮

痰饮   病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但此书记述之痰饮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则概括多种饮病,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此数种中之痰饮,则属狭义之范畴。痰饮由体内水湿不化所酿生。《赤水玄珠》卷六:“痰饮。胶固稠粘者,痰也;清而稀薄者,饮也。”费伯雄则谓:“痰饮者先生痰而后停饮,积水为病也。”(《医醇剩义》卷三)后世根据停饮部位、停饮久暂的不同,又分为流饮、留饮、支饮、溢饮、悬饮、癖饮伏饮肺饮等不同。临床表现的证候较为纷繁,如头晕目眩耳鸣,口眼瞤动;或嗳气吞酸嘈杂呕哕,或咽嗌不利,吞之不下,咯之不出,咳吐絮状粘痰;或心下如停冰,心中冷痛时作;或梦见怪诞、鬼魅;或足腕酸软,腰背卒痛;或四肢骨节烦疼而无定处,乃至手麻、臂痛 ,状如挫闪;或脊背有一如掌大之寒痛区;或表现为绕颈核块;或皮肤如有虫行感;或发为癫狂中风;或见心下怔忡,心悸,如人将捕之;或喘嗽、呕吐;或呕出冷涎、黑水、绿汁等。由于痰饮病多由脾、肺、肾功能失调,影响人体水液正常输化所致,故宜温补脾肾治其本;利水、宣肺、逐饮治其标。又:痰饮作为饮证之一,系指水湿之邪留于肠胃所致。《金匮要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治宜温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等。张仲景所论此狭义之痰饮,后世亦名流饮。参见该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T]栏目

痰哮嗽

痰哮嗽   病证名。指喉间痰多、哮鸣、咳嗽兼见的病证。见《不居集》卷十五。参见痰哮、痰饮咳嗽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T]栏目

痰呕

痰呕   病证名。一名痰饮呕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素盛今瘦,肠中沥沥有声,食入即呕,食与饮并出,名曰痰呕。”参见痰饮呕吐条。

痰秘

痰秘   病名。由痰饮湿热蕴滞于肠胃所致。《张氏医通·大小府门》:“痰秘者,痰饮湿热阻碍,气不升降,头汗喘满胸胁痞闷,眩晕腹鸣。半夏茯苓木香槟榔枳实橘红香附白芥子姜汁竹茹。不应,加大黄黄连。甚则控涎丹下之。”参见便秘痰证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T]栏目

痰闭

痰闭   ①闷瘄之一。见于痰饮素盛的麻疹患儿。症见气急发喘,满口痰涎,咯痰不出,喉间有声。麻毒与痰饮相搏,内迫于肺,肺气不宣,疹难透发所致。治宜宣肺涤痰,用二陈汤葶苈栝楼仁、莱菔子、白芥子、枳壳连翘桔梗之类。   ②指惊风癫痫发作,风痰壅盛而致上闭清窍。症见昏迷,手足搐搦,目窜口等症。治宜豁痰开窍,用牛黄丸紫金锭之类;并重掐或强刺人中合谷等穴,以开闭醒神。   ③痰闭惊厥。详该条。   ④小儿昏迷的一种证型。详小儿昏迷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T]栏目

食痹

食痹   病名。因痰饮瘀血留滞胃脘,所致食已即心下痛,吐出乃止之证。出《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至真要大论》:“食痹而吐。”王冰注:“食痹,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惟肝气相乘为尤甚……痛必上支两胁,里急,饮食不下,膈咽不通,名曰食痹,谓食入即痛,吐出乃止也。宜肝气犯胃方。”《证治汇补》卷五:“食痹者,食已则心下痛,吐出乃止,此因胃脘痰饮恶血留滞于中所致,薤白半夏汤治之。”参见胃脘痛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S]栏目

胠胁肋痛

胠胁肋痛   证名。因气郁、血瘀、痰饮、食积及外邪侵袭,所致胠胁肋部疼痛。《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胠胁肋痛,固由于肝邪之实,而所谓肝邪者,不越气、血、痰、食、风寒五端。”详见肝郁胁痛、死血胁痛,食积胁痛、停饮胁痛感冒胁痛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Q]栏目

癖饮

癖饮   病名。痰饮之一。《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此由饮水多,水气停聚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搏,则结聚而成块,谓之癖饮。在胁下弦互起,按之则作水声。”一名饮癖。参见痰饮、饮癖等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P]栏目

目珠管

目珠管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若风热痰饮,渍于脏腑,使肝脏血气蕴积,冲发于眼,津液变生结聚,状如珠管。”治宜清热化痰。方用清气化痰丸加减。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M]栏目

冷涎呕吐

冷涎呕吐   病证名。因痰饮伏于中脘所致的呕吐。见《金匮翼·呕吐统论》。又名冷涎泛冷痫。证见胸闷恶心,泛吐痰涎,遇冷即发。治宜温化痰饮,用吴茱萸汤旋覆花汤新法半夏汤挝脾汤等方。参见痰饮呕吐条。
日期:2006年1月11日 - 来自[字母L]栏目

肩背痛

肩背痛   证名。肩背筋脉肌肉作痛。出《素问·脏气法时论》。因风湿或湿热相搏,痰饮流注,脏腑气血亏损等因所致。《张氏医通·肩背痛》:“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不行也,以风药散之,通气防风汤;若面白脱色短气者勿服,宜逍遥散人参;火郁热盛,东垣升阳散火汤形气虚甚,十全大补汤;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羌活胜湿汤。”因湿热相搏,肩背沉重而痛者,宜当归拈痛汤;因痰饮流注者;宜导痰汤;病后,房劳后、经行后肩背痛见虚象者,以调补为主。参见外感肩背痛内伤肩背痛条。

 

夹痰伤寒

夹痰伤寒   病名。内有痰饮,指伤寒兼有痰饮。一名风寒夹痰。《全生集·审证问因察形正名》:“若身热恶寒,隐隐头痛喘咳烦闷,胸胁体痛,左脉紧盛,右脉洪滑,或示脉沉伏者,则知是夹痰伤寒也。”多由素有痰积复感风寒,及形寒饮冷所致。(《通俗伤寒论·夹痰伤寒》)。其证喘咳身热,恶寒头痛,骨节痛。治宜内化痰积,外散风寒,可选用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汤瓜蒂散等方。参见风寒夹痰。
日期:2006年1月11日 - 来自[字母J]栏目

伏饮

伏饮   病证名。痰饮之一。饮邪伏匿体内,或留饮去而不尽,潜伏为患的病证。《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唾,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治宜化饮逐邪,扶正固本,方用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桂枝半夏汤等。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参见痰饮、留饮条。
日期:2006年1月11日 - 来自[字母F]栏目

肺饮

肺饮   病证名。痰饮之一。饮邪在肺,证见喘促短气。《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为支饮类证。参见痰饮、支饮条。
日期:2006年1月11日 - 来自[字母F]栏目

涤痰

涤痰   祛痰法之一。多指荡涤顽痰不化者。如痰饮停聚胁下,多用十枣汤实热老痰,发为癫狂,多用礞石滚痰丸痰迷心窍舌强不语,多用涤痰汤等。
日期:2006年1月11日 - 来自[字母D]栏目

淡饮

淡饮   痰饮的古称。出《脉经·辨三部九候证第一》。详痰饮条。
日期:2006年1月11日 - 来自[字母D]栏目

产后麻瞀

产后麻瞀   病名。出《张氏医通》卷十一。指产妇分娩后肢体发麻,兼有眩晕症。多因产时、产后失血过多,气血不能充养周身;或因产后经脉空虚,痰饮瘀阻经络所致。失血过多者,症见面色苍白,倦怠乏力,手足麻木,或见小腹空痛等,治宜补血益气,方用十全大补汤;痰饮瘀阻者,症见遍体麻木昏晕,肢体沉重,甚者昏闷不识人,治宜健脾益气,开窍涤痰,方用六君子汤稀涎散加减。
日期:2006年1月11日 - 来自[字母C]栏目

痰证探源及临证应用

痰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结成痰所产生的各种病证。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为病无处不到,故有怪病多痰之说。临床上,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则从病证测知。

1 痰证的概念

综观《内经》无“痰”字,仅见“积饮”的论述,可见《内经》时代中医尚无“痰”之概念。一般认为,是张仲景首先提出了“痰饮”的概念,以后逐渐形成了痰和饮的不同学说。明确论述痰与饮不同的医家首推张介宾,他在《景岳全书·痰饮》中曰:“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实际上,第一个提出“痰”的概念的应当是张仲景,只是在仲景提出这个概念之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就把痰与饮合并论述,以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此篇明显是论痰略而论饮详,为什么张仲景要把痰证放在饮证之前呢?这也是仲景用心良苦之处。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要想让人们接受,当然要放到文章的鲜明位置,这也在情理之中。在该篇之中,仲景也阐述了痰证的症状和形成的病因病理机制,并明确了痰证与饮证的区别与联系。

《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现在的教科书中均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五版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认为:“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其中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由于总的病名为痰饮,具体辨证中又有痰饮一证,所以前人对痰饮一名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是四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变。”五版《中医内科学》、《简明中医辞典》以及李克光主编的《金匮要略译释》也都持此观点。

仲景把本篇定名为痰饮咳嗽篇,说明该篇是论述痰、饮和咳嗽之病的,然本篇的咳嗽,多由痰邪和饮邪引起,仲景又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一篇,所以,本篇的重点当是论述痰和饮,综观全篇内容,论痰略而论饮详。本篇开篇即说:“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明确指出了“饮”有四种而非痰饮有四种。接着又说: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从饮邪停留的不同部位将之区分为四种不同的名称。这里,张仲景又明确指出水走肠间,叫做痰饮,并没有任何文字支持仲景是把痰饮作为总的病名而又分为四种。那么,从何处硬把仲景的饮证指为痰饮,并把仲景“水走肠间”的痰饮分为广义和狭义呢?古书中无从查考。因此,可以肯定,张仲景并没有把痰饮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后人把痰饮强分为广义与狭义,考其原因,不外以下几点,一是把本篇篇名的痰饮误为一病,二是认为仲景此篇没有论痰之条文,三是仲景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论。然此论均望文生义,稍加分析,则不攻自破。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数病合为一篇是非常多见的。为什么痰证和饮证就不能合而为一,一并论述呢?若认为此篇无痰证之文,则属大错特错,仲景明言“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阵阵身目闰剧,必有伏饮。”此条不仅详细论述了痰证的临床症状,还指出了痰证与饮证的关系,从条首的“膈上病痰”到条尾的“必有伏饮”,说明了痰证是由饮邪久伏体内所致。至于“疾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多认为是治疗痰饮病总的法则,其实不然,此处的痰饮,就是饮流胃肠的痰饮,是四饮之中的痰饮,后文的“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实乃与之并列的治法。因此,由仲景原文中不能说明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

由此,我们认为,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了痰证的概念,并简单论述了痰与饮的区别与联系。

对于痰证的治疗,应当分清是有形之痰还是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一是咳吐可见之痰,如各种肺部疾病,多见咳嗽、气喘伴有吐痰之证,临证上当根据痰之色质量进行辨证。痰稀色白者,多属寒痰,治疗当温化寒痰为主,方选三拗汤止嗽散之类;痰稠色黄者,多属热痰,治疗当清热化痰,方用清气化痰丸之类;咳痰量多者,多属湿痰,治疗当燥湿化痰,方选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之类;痰少难咯者多属燥痰,治疗当润燥化痰,方选桑杏汤之类。痰饮阻于胃脘者,又多见呕吐清水痰涎,治疗当温化痰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二是聚于体表之有形痰核,如瘰疬、瘿瘤之类,治疗当予软坚化痰之方,选药如昆布海藻之类。然而,当今临床痰证理论应用甚为广泛,在杂病治疗中,几乎涵盖了内科多种疾病中,最常见者如中风胸痹、眩晕、头痛等,以下就上述几种疾病临床治疗经验作以简单介绍。

2 痰证临证

2.1 中风 中风之病,多为风火相煽,挟痰上窜脑络所致。急性期的治疗,当予通腑活血,化痰通络为主。通腑之法,在初期尤为重要,腑气一通,则痰瘀速下,病情可迅速好转。病情稳定以后,再根据临床表现辨证为痰瘀阻络、气虚血瘀、下元亏虚三型进行治疗。痰瘀阻络者,治疗当予化痰通络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方用涤痰汤加活血化瘀之品。气虚 血瘀者,治疗当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下元亏虚者,治疗当予阴阳双补,以补阴为主,方用地黄饮子。能辨此三者,中风的治疗,基本上达到了执简御繁的目的,临床必能取得较好疗效。

2.2 胸痹 胸痹之病,目前中医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均认为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者,气虚阳虚也,标实者,痰浊瘀血也,治疗当标本兼顾,在温阳益气的基础上,化痰通络,活血化瘀。然而,就余临床所见,本病多与高血压、高血脂并见,治疗尤当重用化痰之品。以本人经验,西医的高胆固醇、高血脂之类,中医应当注重从化痰之法进行治疗,其次才考虑瘀血。我们临床上除按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外,还常常重用虫类搜风去痰之药,如僵蚕、蜈蚣、地龙、水蛭、白花蛇等药,研粉冲服,疗效尤佳。

2.3 眩晕 当今临床,眩晕之证比较多见,验之临床,风痰、痰湿引起者尤多,尤其是老年人,多是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管硬化引起,此时治疗,当熄风化痰活血并用,方能见功。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

2.4 头痛 头痛一证,虽有外感内伤之分,太阳、少阳、阳明、厥阴之辨,然此种头痛,均为轻浅之证,临床治疗较容易。临床找中医治疗者,大多数都是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之类,治疗颇为棘手。我们在临证之时,常从化痰入手,疗效颇佳。其用药以二陈汤为底方,又用白芍、木瓜等缓急之品,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以上诸证,临床常重用石菖蒲芳香化湿、化痰开窍,不论何种病症,只要以痰湿为主者,用之多能立竿见影。管窥之见,望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467000河南省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

450008河南中医学院

(收稿日期:2003-10-29)

(编辑刘 娜)

日期:2005年9月22日 - 来自[2004年第2卷第3A期]栏目

痰证探源及临证应用

痰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结成痰所产生的各种病证。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为病无处不到,故有怪病多痰之说。临床上,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则从病证测知。

1 痰证的概念

综观《内经》无“痰”字,仅见“积饮”的论述,可见《内经》时代中医尚无“痰”之概念。一般认为,是张仲景首先提出了“痰饮”的概念,以后逐渐形成了痰和饮的不同学说。明确论述痰与饮不同的医家首推张介宾,他在《景岳全书·痰饮》中曰:“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实际上,第一个提出“痰”的概念的应当是张仲景,只是在仲景提出这个概念之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就把痰与饮合并论述,以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此篇明显是论痰略而论饮详,为什么张仲景要把痰证放在饮证之前呢?这也是仲景用心良苦之处。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要想让人们接受,当然要放到文章的鲜明位置,这也在情理之中。在该篇之中,仲景也阐述了痰证的症状和形成的病因病理机制,并明确了痰证与饮证的区别与联系。

《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现在的教科书中均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五版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认为:“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其中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由于总的病名为痰饮,具体辨证中又有痰饮一证,所以前人对痰饮一名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是四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变。”五版《中医内科学》、《简明中医辞典》以及李克光主编的《金匮要略译释》也都持此观点。

仲景把本篇定名为痰饮咳嗽篇,说明该篇是论述痰、饮和咳嗽之病的,然本篇的咳嗽,多由痰邪和饮邪引起,仲景又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一篇,所以,本篇的重点当是论述痰和饮,综观全篇内容,论痰略而论饮详。本篇开篇即说:“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明确指出了“饮”有四种而非痰饮有四种。接着又说: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从饮邪停留的不同部位将之区分为四种不同的名称。这里,张仲景又明确指出水走肠间,叫做痰饮,并没有任何文字支持仲景是把痰饮作为总的病名而又分为四种。那么,从何处硬把仲景的饮证指为痰饮,并把仲景“水走肠间”的痰饮分为广义和狭义呢?古书中无从查考。因此,可以肯定,张仲景并没有把痰饮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后人把痰饮强分为广义与狭义,考其原因,不外以下几点,一是把本篇篇名的痰饮误为一病,二是认为仲景此篇没有论痰之条文,三是仲景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论。然此论均望文生义,稍加分析,则不攻自破。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数病合为一篇是非常多见的。为什么痰证和饮证就不能合而为一,一并论述呢?若认为此篇无痰证之文,则属大错特错,仲景明言“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阵阵身目闰剧,必有伏饮。”此条不仅详细论述了痰证的临床症状,还指出了痰证与饮证的关系,从条首的“膈上病痰”到条尾的“必有伏饮”,说明了痰证是由饮邪久伏体内所致。至于“疾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多认为是治疗痰饮病总的法则,其实不然,此处的痰饮,就是饮流胃肠的痰饮,是四饮之中的痰饮,后文的“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实乃与之并列的治法。因此,由仲景原文中不能说明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

由此,我们认为,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了痰证的概念,并简单论述了痰与饮的区别与联系。

对于痰证的治疗,应当分清是有形之痰还是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一是咳吐可见之痰,如各种肺部疾病,多见咳嗽、气喘伴有吐痰之证,临证上当根据痰之色质量进行辨证。痰稀色白者,多属寒痰,治疗当温化寒痰为主,方选三拗汤和止嗽散之类;痰稠色黄者,多属热痰,治疗当清热化痰,方用清气化痰丸之类;咳痰量多者,多属湿痰,治疗当燥湿化痰,方选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之类;痰少难咯者多属燥痰,治疗当润燥化痰,方选桑杏汤之类。痰饮阻于胃脘者,又多见呕吐清水痰涎,治疗当温化痰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和小半夏汤。二是聚于体表之有形痰核,如瘰疬、瘿瘤之类,治疗当予软坚化痰之方,选药如昆布、海藻之类。然而,当今临床痰证理论应用甚为广泛,在杂病治疗中,几乎涵盖了内科多种疾病中,最常见者如中风、胸痹、眩晕、头痛等,以下就上述几种疾病临床治疗经验作以简单介绍。

2 痰证临证

2.1 中风 中风之病,多为风火相煽,挟痰上窜脑络所致。急性期的治疗,当予通腑活血,化痰通络为主。通腑之法,在初期尤为重要,腑气一通,则痰瘀速下,病情可迅速好转。病情稳定以后,再根据临床表现辨证为痰瘀阻络、气虚血瘀、下元亏虚三型进行治疗。痰瘀阻络者,治疗当予化痰通络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方用涤痰汤加活血化瘀之品。气虚 血瘀者,治疗当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下元亏虚者,治疗当予阴阳双补,以补阴为主,方用地黄饮子。能辨此三者,中风的治疗,基本上达到了执简御繁的目的,临床必能取得较好疗效。

2.2 胸痹 胸痹之病,目前中医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均认为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者,气虚阳虚也,标实者,痰浊瘀血也,治疗当标本兼顾,在温阳益气的基础上,化痰通络,活血化瘀。然而,就余临床所见,本病多与高血压、高血脂并见,治疗尤当重用化痰之品。以本人经验,西医的高胆固醇、高血脂之类,中医应当注重从化痰之法进行治疗,其次才考虑瘀血。我们临床上除按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外,还常常重用虫类搜风去痰之药,如僵蚕、蜈蚣、地龙、水蛭、白花蛇等药,研粉冲服,疗效尤佳。

2.3 眩晕 当今临床,眩晕之证比较多见,验之临床,风痰、痰湿引起者尤多,尤其是老年人,多是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管硬化引起,此时治疗,当熄风化痰活血并用,方能见功。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

2.4 头痛 头痛一证,虽有外感内伤之分,太阳、少阳、阳明、厥阴之辨,然此种头痛,均为轻浅之证,临床治疗较容易。临床找中医治疗者,大多数都是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之类,治疗颇为棘手。我们在临证之时,常从化痰入手,疗效颇佳。其用药以二陈汤为底方,又用白芍、木瓜等缓急之品,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以上诸证,临床常重用石菖蒲芳香化湿、化痰开窍,不论何种病症,只要以痰湿为主者,用之多能立竿见影。管窥之见,望批评指正。

痰证探源及临证应用

痰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结成痰所产生的各种病证。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为病无处不到,故有怪病多痰之说。临床上,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则从病证测知。

1 痰证的概念

综观《内经》无“痰”字,仅见“积饮”的论述,可见《内经》时代中医尚无“痰”之概念。一般认为,是张仲景首先提出了“痰饮”的概念,以后逐渐形成了痰和饮的不同学说。明确论述痰与饮不同的医家首推张介宾,他在《景岳全书·痰饮》中曰:“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实际上,第一个提出“痰”的概念的应当是张仲景,只是在仲景提出这个概念之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就把痰与饮合并论述,以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此篇明显是论痰略而论饮详,为什么张仲景要把痰证放在饮证之前呢?这也是仲景用心良苦之处。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要想让人们接受,当然要放到文章的鲜明位置,这也在情理之中。在该篇之中,仲景也阐述了痰证的症状和形成的病因病理机制,并明确了痰证与饮证的区别与联系。

《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现在的教科书中均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五版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认为:“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其中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由于总的病名为痰饮,具体辨证中又有痰饮一证,所以前人对痰饮一名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是四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变。”五版《中医内科学》、《简明中医辞典》以及李克光主编的《金匮要略译释》也都持此观点。

仲景把本篇定名为痰饮咳嗽篇,说明该篇是论述痰、饮和咳嗽之病的,然本篇的咳嗽,多由痰邪和饮邪引起,仲景又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一篇,所以,本篇的重点当是论述痰和饮,综观全篇内容,论痰略而论饮详。本篇开篇即说:“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明确指出了“饮”有四种而非痰饮有四种。接着又说: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从饮邪停留的不同部位将之区分为四种不同的名称。这里,张仲景又明确指出水走肠间,叫做痰饮,并没有任何文字支持仲景是把痰饮作为总的病名而又分为四种。那么,从何处硬把仲景的饮证指为痰饮,并把仲景“水走肠间”的痰饮分为广义和狭义呢?古书中无从查考。因此,可以肯定,张仲景并没有把痰饮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后人把痰饮强分为广义与狭义,考其原因,不外以下几点,一是把本篇篇名的痰饮误为一病,二是认为仲景此篇没有论痰之条文,三是仲景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论。然此论均望文生义,稍加分析,则不攻自破。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数病合为一篇是非常多见的。为什么痰证和饮证就不能合而为一,一并论述呢?若认为此篇无痰证之文,则属大错特错,仲景明言“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阵阵身目闰剧,必有伏饮。”此条不仅详细论述了痰证的临床症状,还指出了痰证与饮证的关系,从条首的“膈上病痰”到条尾的“必有伏饮”,说明了痰证是由饮邪久伏体内所致。至于“疾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多认为是治疗痰饮病总的法则,其实不然,此处的痰饮,就是饮流胃肠的痰饮,是四饮之中的痰饮,后文的“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实乃与之并列的治法。因此,由仲景原文中不能说明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

由此,我们认为,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了痰证的概念,并简单论述了痰与饮的区别与联系。

对于痰证的治疗,应当分清是有形之痰还是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一是咳吐可见之痰,如各种肺部疾病,多见咳嗽、气喘伴有吐痰之证,临证上当根据痰之色质量进行辨证。痰稀色白者,多属寒痰,治疗当温化寒痰为主,方选三拗汤止嗽散之类;痰稠色黄者,多属热痰,治疗当清热化痰,方用清气化痰丸之类;咳痰量多者,多属湿痰,治疗当燥湿化痰,方选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之类;痰少难咯者多属燥痰,治疗当润燥化痰,方选桑杏汤之类。痰饮阻于胃脘者,又多见呕吐清水痰涎,治疗当温化痰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二是聚于体表之有形痰核,如瘰疬、瘿瘤之类,治疗当予软坚化痰之方,选药如昆布海藻之类。然而,当今临床痰证理论应用甚为广泛,在杂病治疗中,几乎涵盖了内科多种疾病中,最常见者如中风胸痹眩晕头痛等,以下就上述几种疾病临床治疗经验作以简单介绍。

2 痰证临证

2.1 中风 中风之病,多为风火相煽,挟痰上窜脑络所致。急性期的治疗,当予通腑活血,化痰通络为主。通腑之法,在初期尤为重要,腑气一通,则痰瘀速下,病情可迅速好转。病情稳定以后,再根据临床表现辨证为痰瘀阻络、气虚血瘀、下元亏虚三型进行治疗。痰瘀阻络者,治疗当予化痰通络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方用涤痰汤加活血化瘀之品。气虚 血瘀者,治疗当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下元亏虚者,治疗当予阴阳双补,以补阴为主,方用地黄饮子。能辨此三者,中风的治疗,基本上达到了执简御繁的目的,临床必能取得较好疗效。

2.2 胸痹 胸痹之病,目前中医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均认为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者,气虚阳虚也,标实者,痰浊瘀血也,治疗当标本兼顾,在温阳益气的基础上,化痰通络,活血化瘀。然而,就余临床所见,本病多与高血压、高血脂并见,治疗尤当重用化痰之品。以本人经验,西医的高胆固醇、高血脂之类,中医应当注重从化痰之法进行治疗,其次才考虑瘀血。我们临床上除按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外,还常常重用虫类搜风去痰之药,如僵蚕蜈蚣地龙水蛭白花蛇等药,研粉冲服,疗效尤佳。

2.3 眩晕 当今临床,眩晕之证比较多见,验之临床,风痰、痰湿引起者尤多,尤其是老年人,多是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管硬化引起,此时治疗,当熄风化痰活血并用,方能见功。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

2.4 头痛 头痛一证,虽有外感内伤之分,太阳少阳阳明、厥阴之辨,然此种头痛,均为轻浅之证,临床治疗较容易。临床找中医治疗者,大多数都是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之类,治疗颇为棘手。我们在临证之时,常从化痰入手,疗效颇佳。其用药以二陈汤为底方,又用白芍木瓜等缓急之品,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以上诸证,临床常重用石菖蒲芳香化湿化痰开窍,不论何种病症,只要以痰湿为主者,用之多能立竿见影。管窥之见,望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467000河南省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

450008河南中医学

(收稿日期:2003-10-29)

(编辑刘 娜)

日期:2005年9月22日 - 来自[2004年第2卷第3A期]栏目

肝病与痰饮有什么关系

    痰饮与瘀血一样,都是载负病理变化的产物又是引起多种疾病的原因。稀薄者为饮,是指清晰而流动的液体与湿属于统一类;抽捉者为痰,痰有广义、狭义之分痰齿狭义由肺口吐而痰出广义冰坛关老认为人体脏副代谢的一切废物,统称痰之,包括痰留住在体内再起或表面而形成的各种谈正。痰与饮虽有区别,实际上痛楚一元,饮的形成与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水的代谢靠品的云华,脾为云室的枢纽,脾云室司即可成因,饮若凝集又可成痰,上犯于肺则可,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肾主水,司开阖,如果肾虚不能治水,水汽上泛,也可生痰饮。此外,湿热或憨实体内日久不解也可化生痰浊。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痰户可以组织筋络导致血腥补偿,遂成瘀血,血迹日久亦能化为谈因,如此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痰瘀互结胶着不解。由于瘀血而出现面色黧黑,木矿灰暗,肝脏重大此同不一伴游陈动感,实质此岸,谈因影响为的消化,出现那地、胃部度蒙、恶心延佑、咳吐痰涎、大便溏而不爽。痰浊上然清窍而眩晕,痰扰于心而心神不安。痰浑内阻可出现困倦时水,尸体沉重。痰瘀组落,肝失书写,单质外溢而身目发慌。从而可以看出,谈因和语序一样,与肝病发生与发展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日期:2005年8月4日 - 来自[肝病的常识]栏目

“温药和之”的临床应用

  “温药和之”是《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针对狭义痰饮之治则,仲景治饮创立“温药和之”法则,主要基于“离照当空,阴霾自消”之原理,即用温阳之法,如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以解除阳衰阴盛,气不化饮这一基本病理矛盾。“温药和之”的治疗重点是振奋脾肾阳气,用温药者,温而不在补,而致力于蠲化饮邪。因此“温是治饮法则”,“和”乃用药原则。故凡心下有痰饮,症见心悸、眩晕、心下痞满、呕吐等症,首以苓桂术甘汤温脾利饮为主,若偏重治眩晕、呕吐者,又拟泽泻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或偏健脾渗利,或辛散降逆。在临床上,如遇诸证互见,往往又可复合配用。

1 临床资料

1.1 哮喘(支饮) 例1,患者,女,55岁,2001年12月5日就诊。患咳喘病30年,经常发作,冬季为甚,近因气温骤降,哮喘又起。症见咳逆喘满不得卧,咯痰清稀不爽,面色青晦,形体瘦弱,脉沉细滑,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证属寒饮久伏,肺脾肾三脏俱虚,复感风寒,引动伏饮。治以温宣化饮为主,佐以补益肺气益顾其本。处方:蜜麻黄8g,桂枝6g,白芍12g,细辛5g,五味子5g,干姜5g,半夏15g,苏子15g,党参10g,黄芪15g。服上方3剂后咳喘平息。继以姜、细、味、半夏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枣皮、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肉苁蓉、肉桂、蛤蚧等以益肺补脾,温肾纳气。服药半年,哮喘一直未发,面色华润,精神颇佳。

1.2 眩晕(痰饮) 例2,患者,女,60岁,2002年9月5日就诊。2年前出现眩晕,近月加重,1月数发,发时头晕目眩、甚则昏倒,不能行动,心悸,脘痞纳呆,呕吐清水,肢体面目浮肿,舌淡,苔白润,脉弦。证属痰饮中阻,浊阴上逆,清阳不升。治以温阳化饮,和胃降逆。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3g,泽泻10g,半夏15g,石决明30g,生姜2片。服上方3剂后诸证减轻,续服10剂,诸证消除,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1.3 幽门梗阻(痰饮、留饮) 例3,患者,男,32岁,2000年3月6日就诊。近1周来胃脘胀痛,呕吐清水,得食及饮水则甚,自觉腹部有水鸣声,心悸,脉沉弦,苔白腻而润,脘部叩之有振水声。电子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致幽门水肿,狭窄。本例患者幽门水肿,狭窄致梗阻。证属饮邪留伏心下,胃失通降。治以逐水蠲饮,和胃降逆。处方:甘遂3g,半夏12g,白术12g,生姜2片,饴糖30g(分冲)。服上方2剂后,胃脘胀痛消失,呕吐亦止。

2 讨论

病例1,患者哮喘发作,以咯痰清稀为特征,病延多年,正气虚损。饮为阴邪,得阳则化,治疗经以姜、细、味为温肺蠲饮基本药物,同时佐以益肺补脾,温肾纳气之剂,均收显效。原文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以上三条经文皆以水停心下,浊阴上逆,清阳不升为主要病机。病例2,患者眩晕发作,兼心悸,胃脘痞满,呕吐清水,肢体面目浮肿诸证甚符。故三方合用,取其温脾化饮,辛散降逆之功,并加石决明重镇下潜,以降清空逆气。

病例2,患者幽门水肿,狭窄性梗阻,与原文“心下有留饮”、“膈间有水”近似,结合胃脘胀痛,呕吐清水,脘中有振水声等痰饮病特征,诊断为痰饮、留饮。选甘遂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共取辛散逐饮,和胃降逆之效,辅以饴糖,司甘缓安中之旨。

“温药和之”虽为狭义痰饮而设,但由于饮发于中,乃属脾阳不振,气不化饮所致。故饮邪由脾胃而起,泛滥于体表,或上射于肺,发为支饮,溢饮而无外邪者,亦可取苓桂术甘汤,从温脾化饮论治。《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曰:“脾湿饮留,胃燥则饮祛也。可以得此方之大义用之诸饮,亦无不行矣。” 

作者单位:402160重庆永川市人民医院 

日期:2005年5月19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田宗汉治疗痰饮十一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