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治疗颈肩臂痛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shuofenglin 2015-06-29

 

针灸治疗颈肩臂痛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颈肩臂痛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颈连肩痛或伴发上肢疼痛或麻木,为中老年人常见的症状。近年来,白领阶层因为工作繁重和精神紧张,发病率逐渐上升。此类患者多由于长期的肩颈部肌肉劳损,或患颈椎病和肩周炎未能及时根治而致。笔者有选择性地对病程在3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治疗思路阐述如下。
1 重视脉诊,辨证求因
病程在3年以上的患者来诊前基本上都接受过按摩、针灸、理疗等中西医多种方法的治疗,有的患者还服用过中西药物。细研病例资料表明,导致长期不愈的原因,一是部分因为治疗方法不当而迁延日久,二是因各种原因未能坚持治疗而缠绵不愈,三是治疗失当或针刺时疼痛让患者对针灸望而却步,但又找不到较好的其他治疗方法而搁置治疗。从笔者的临床经验来看,要使颈肩臂痛综合征的治疗取得好的疗效,首先必须重视脉诊,以判断病机,甄别
临床表象。这类患者的脉象一般为细弦、细弱、沉细或沉紧。由此判断,气血不足、风寒入侵颈臂部经络为其基本病机。细弦者多伴肝血虚,致血不养筋。细弱者多伴脾胃气虚,肌肉失于濡养。沉细者多伴虚寒,寒主收引,致肌肉僵硬不舒。沉紧者多为内有虚寒,
复感风寒而致。临证时亦见少数病例与上述病机有异,应该仔细诊察。笔者曾诊治l例长达6年之久的中年女性患者,职业为教师,颈肩部隐痛,按之颈肩部肌肉硬如板状,疼痛日轻夜重,影响睡眠,时觉头中轰鸣,经针灸、按摩、局部离子导入、牵引等治疗后,当时虽能
缓解,但效不持久,各项物理检查也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苦不堪言。细诊两手脉象,发现左手关脉明显弦数有力,通过追询病史,患者6年前因与人口角,情志受伤,过后失眠竟达半月之久,因入寝即觉头中轰响,许多个夜晚只能坐待天明,1个月后即出现颈肩部酸痛,逐渐加重,虽经各种治疗,但均为局部处置,致病情迁延6年之久未愈。通过问诊,发现
患者还有情绪易怒,咽干多饮,晨起口苦,双眼时有发胀。细辨此例脉证,实为肝郁气滞、筋脉不利。在取颈部夹脊穴及阿是穴的同时,加用肝经募穴期门、原穴太冲,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隔天针治1次,连治10次,6年之疾,霍然痊愈。
2 详审局部。切诊经脉
切诊可发现局部肌肉硬结,或整块肌肉变硬,并可定位明显痛点(阿是穴)。在局部切诊的同时,应重视经络切诊。对与肩颈部有联系的各经循行之处,均详细诊察。明·秦景明在其所著《证因脉治>中,对经脉与肩部的联系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肩背痛论”篇论述到:“秦子曰,《内经>云:西风生于秋,病在肺,腧在肩背。则肩背之痛,乃肺之分野;且手阳明大肠之脉,循臂上廉,上肩出髑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下入缺盆络肺,其支别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又云,手太阳小肠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其支别者,从缺盆循颈,上颊,按此论之,则肩背肺俞之痛,乃肺与大小肠为患矣。故肺病则缺盆中痛,肩背痛;大肠病,则耳后肩脯肘臂皆痛;小肠病,则肩脯肘臂肿痛;故凡背部肺腑作痛,要分别右左二腧,外感内伤,有余不足。若右肺腧缺盆痛,此肺与大肠之症;若左肺腧缺盆痛,乃是肺与小肠症也,以左右而分大肠小肠;至肺腧,则左右皆属肺也。然太阳膀胱之脉,亦在于背,但膀胱太阳之病,满背皆痛,不比肺痛,止在肺腑缺盆也。”上述论述,不仅对于辨证论治中确定病位,对于准确选穴,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在治疗长病程的颈肩臂痛综合征时,对于其他治疗方法收效不佳的病例,遵循秦氏之论,往往收到捷效。切诊时,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所过之处均仔细切诊,确定病位为何经及相应脏腑,对于准确辨证及取穴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针刺取穴上,笔者总结了三方面经验。属于
肺(经)病者,取颈部夹脊穴、颈肩臂部阿是穴为主,辅以患侧列缺、尺泽、侠白、云门、中府、肺俞。属大肠(经)病者,同样取颈部夹脊穴、颈肩臂部阿是穴为主,辅以合谷、温溜、手三里、曲池、肩羁。属小肠(经)病者,仍取颈部夹脊穴、颈肩臂部阿是穴为主,辅以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脯俞、天宗、肩外俞、肩中俞。
3 重视操作,温经通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针刺后的刺激强度的耐受程度近年来发生了变化,较强得气的针刺方法常令许多患者望而生畏,甚至有的患者因针刺后的不适感而对针刺治疗产生了恐惧心理。笔者诊治的患者中,部分患者是打听到笔者的细针治疗方法并无疼痛后,半信半疑而来,待体会到细针的确无疼痛后,才欣然接受治疗。前面谈到,长期不愈的颈肩臂痛综合征患者,在病机上常为气血不足、风寒入侵,因此笔者对于此类患者,常采用温针治疗。具体操作方法是,采用直径为0.18—0.20mm、长度为50mm 的细针,准确取穴,以针管进针,先以浅刺法逐穴剌入,待所取的穴位完全刺入后,留针5min,再气沉丹田,呼气时行重按法徐徐剌入,患者有感觉后停针,再留针5min,患者大多会有较为舒服的针感。再依前法增加针刺深度,使所取各穴均有明显的针感。此时在针刺部位垫上厚纸片,针柄上套lcm长的艾柱,点燃,在主要穴位的针柄上留针10rain后取针。在留针的过程中,所取的各经穴位可出现贯通的感觉,患者颈肩部和上肢有温热或发热的针感,有的患者还出现了颈肩部微微出汗的现象。
4 着重平调.候气为要
长期不愈的颈肩臂痛综合征患者,不仅接受过针灸、按摩、理疗、中药等治疗,有的患者还自购风湿膏药贴敷局部,导致患部感觉迟钝,针刺后不易出现得气反应。在笔者的临床治疗中,暂时搁置了追求得气的治疗方法,采用轻刺平调、候气为要的治疗思路,大大地提高了病人接受针灸治疗的信心,增强了临床疗效。陆寿康氏主编的《针刺手法百家集成》中提出了“隐性气至”的观点:“不少病人在针刺后常没有明显的针感,但其症状可明显缓解或消失,临床体征有所改善,功能有所恢复。这种现象常出现在远端取穴和耳针、腕踝针、眼针、头针等施术过程中,称为‘隐性气至’。”笔者部分同意这种观点,但从临床实际来看,轻刺平调的针法虽在针后未立即出现酸麻肿胀的明显得气感,但留针及行针过程中,患者诉有舒适的感觉,而且大部分患者出现颈肩手臂经络通畅的针感,可认为是候气得气的反应。
5 增强经气,脾胃为本在脉诊部分谈到,本病患者的脉象多见细脉,提示经络气血不足为本病发病机制中重要的一环。经络中气血,来源于脾胃消化水谷所摄取的营养成分。如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经络失养,容易造成疼痛长期不愈。近年来,白领阶层人士因工作忙碌,生活失去正常节奏,易致脾胃功能失调,或因长期工作压力太大而致肝郁不舒,进而损及脾土。因此,在重视局部及相关经络的治疗外,增强脾胃功能也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上述取穴的同时,加取中脘、足三里,可明显加快颈肩臂疼痛的缓解,并可收到巩固疗效之功。另外,对于中脘穴和足三里穴的针刺方法,应予以注意。中脘穴针剌时,应观察患者
反应,如诉疼痛明显应立即出针并按压局部,以免引起内出血。笔者在治疗中曾遇1例患者,体型略瘦。中脘穴进针后诉局部疼痛,遂停针详审取穴,确认定位准确无误后,便安慰患者可能是针刺后的反应,当时没有即时拔针,留针完毕,起针后揉闭针孔。患者第2天来诊时诉上腹部不舒,经触诊发现中脘穴下有1个1.5cm见方的血肿,因无疼痛表现,嘱患者随时观其大小变化,约10d左右血肿吸收。足三里穴针刺时应让针感向上传导,最好能达胃部。针刺时针尖斜向外上,可助针感向上传导,通过紧按慢提的补法缓缓施针,能获得舒适的针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