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肩周病针灸处方整理

 天路十八弯 2020-09-18

【参考】肱二头肌肌腱炎

【风寒型肩周炎】取肩三针、合谷穴进行针灸;
【瘀血型肩周炎】膈俞、血海,并配合阿是穴、肩三针进行治疗;
【湿重型肩周炎】肩三针、阴陵泉等健脾袪湿的穴位,同时可配合阿是穴进行治疗,效果更佳。

【颈肩痛】

【取穴】风府穴、风池穴、阳池穴、关冲穴

【针刺扳机点治疗肩周炎】

【案例】
患者女,53岁。主因右侧肩关节间断疼痛半年,加重1周。于2018年10月26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患者于半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右侧肩关节疼痛,经休息、自行热敷及口服止痛药治疗后,症状好转,后间断发作,未予重视。1周前患者因感受寒邪右侧肩关节疼痛加重,夜间为甚,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受限,遂就诊于本院针灸科。刻诊:右侧肩关节疼痛累及右侧颈项部,肩关节周围肌肉强直,急躁易怒,食纳少,夜寐欠安,二便调。否认外伤史。体格检查:右肩关节未见肿胀,外展、上举、内旋、外旋动作受限,可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沟处、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触及压痛点,搭肩试验阳性。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肩关节X射线检查未见肩关节脱位及占位病变。
【中医诊断】肩凝症,风寒湿阻证。
【西医诊断】肩关节周围炎。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针刺取穴】于右肩关节周围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沟处、冈上肌附着点、三角肌前束、三角肌后束处所触及的痛性结节。
【操作】选用0.25 mm×40 mm针灸针,均以垂直于皮肤快速刺入20~30 mm,针下可感觉到明显的肌肉跳动,随后施以提插泻法。即得气后轻用力将针快速插至深层,再用力将针缓慢提至浅层,提插幅度大,频率要快,至针下颤搐反应消失后将针稍稍退出,留针候气30 min,每日针刺1次,共治疗14 d。治疗过程:第1次治疗后,患者即感觉到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感,疼痛较前稍缓解;经5次治疗后,自诉可正常进行日常活动,劳累后偶有疼痛,故再予治疗4 d后患者痊愈,嘱患者日常注意避风寒,勿劳累,适度活动。后经随访2个月未复发。
【附注】出自《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9.03.006

【肩部疼痛】

【肩前部疼痛】鱼际穴。肩前部是肺经的循行线路。鱼际是手太阴肺经的荥穴。
【肩外侧疼痛】三间穴。肩外侧是大肠经的循行线路。三间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的输穴。
【肩后侧疼痛】后溪穴。肩后侧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路。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
【肩外后侧的疼痛】中渚穴。肩外后侧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路。中渚是少阳经的输穴。

【肩周炎晚期肌肉萎缩】

【取穴】阴陵泉透阳陵泉
【取穴】条口透承山。
专治五十肩,比如说病人肩抬不起来,你从对侧条口穴下去,拿三寸针,一路透到承山穴,透针时叫病人抬手,这样就好了。这是我们条口透承山的方法。--倪海厦

【肩周炎急性期】

【取穴】(A)阳陵泉+太冲穴。(B)梁丘。
【肩周炎夜间痛】
【刘兵针灸处方】肾关+太溪。
【龙帅江针灸处方】中脘+足三里+太溪

【肩三针】

【定位】在肩部,上肢自然下垂,当肩峰正下方凹陷处。
【主治】局部疾患——上肢病症:上肢不遂,肩臂痛。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1~1.5寸,注意不要刺入关节腔。

【肾关穴:多尿、五十肩】

【取穴】肾关穴(阳陵泉下1.5寸),尺泽穴。
【定位】肾关穴(天皇副穴)为董氏奇穴七七(小腿)部位要穴,位置在阴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处。
【说明】肾关穴为董师景昌治疗肾亏之第一要穴,举凡肾虚引起之各种病痛皆有疗效。个人最常应用此穴治疗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疗效之佳,经多年百余例统计及临床实践,较条口透承山或肩关节附近局部穴位效果既迅速又确实。一般病例若发病较久,病况严重者,可泻尺泽穴作为辅助,效果尤佳。若除上举困难外,尚有后转困难者亦可加取足五金(健侧)可立见显效。但病久肩部凝硬过度者,则必需辅以肘弯棱针点刺出血。
以此穴治愈数10例夜间多尿,尤其年老肾亏者亦见卓效,年青人见效更快。治疗白昼多尿效果亦佳,验诸临床多年,亦非十四经之任何穴位所能比拟。
另外治疗双手十指发麻及十指疼痛,亦极特效。治疗眼科尤为要穴,常配复溜并用,最常用于治疗飞蚊证及眼球歪斜。此外治疗半身不遂亦为常用,均针双侧。总之本穴效果极佳,治疗范围极为广泛,除上述作用外,凡肾亏引起之各病,均可以本穴针刺治疗之。

【刺血拔罐】

【取穴】肩髃、肩髎、肩贞、臂臑、尺泽、曲池、曲泽、患肩附近压痛点。
【操作】每次取3~5穴,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对准所选穴或穴周围的小静脉,快速刺入1~3分,出针后即拔罐,吸出血液3~20毫升,即可去罐。
【案例】
【自诉】费某,女,47Y,家庭妇女。2010年10月23日来诊。右肩患肩周炎二年余。自言如今右肩有抬举障碍,兼伴整个右肩疼痛不适,夜间尤甚。经多家医院治疗无效而来诊。余无不适。无继往病史。
【查体】该患右肩有明显之“抬肩畸形”,患者肩前、三角肌下缘、肩髎穴附近、肩后有广泛性压痛点,按之痛甚。其肩关节外展、上举、内旋、外旋、后伸均有功能障碍(外展100度以上便不可)。此患肩周炎诊断明确:为肩部多经脉受损型肩周炎(辩经属手太阴经、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所过肩部经脉闭阻,气血不通)。
【选穴】条口(双),合谷、中渚、腕骨(均取患侧),三阴交(健侧),照海穴(双)。
【操作】患者取端坐位。
(1)条口(双):常规消毒。针入得气后,针尖斜向承山穴,行透刺法,大幅度提插捻转1min后,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行针期间嘱患者频做患肩的多方向的运动,以带动局部气血运行,促进经脉畅通。
(2)合谷、中渚、腕骨(患侧):常规消毒。常规针刺。针入得气后,行平补平泻之手法。亦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留针期间,亦嘱患者频做患肩多方向运动,带动气血运行,促进经脉畅通。
(3)三阴交穴:常规消毒。常规针刺。针入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亦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亦行运动针法(患者多做患肩之运动)。
(4)诸针毕,留针期间,按揉患者照海穴(双),每侧3-5min,以治其夜间痛。
【体会】(1)条口穴属足阳明胃经,其临证与承山穴相配治疗肩周炎之肩关节功能障碍历来为业针者所重视。用针界前辈贺普仁总结的话说,针刺条口穴“能鼓舞脾胃中焦之气令其透达四肢,濡筋骨,利关节、通经脉,祛除留着之风寒湿邪,促使凝滞之经脉畅通。条口穴是人体著名之“泻穴”,针刺特别是透刺法刺激量极大,体虚者用之极易造成晕针反应。故临证时用之,一则要详细询问患者之晕针史。二则需密切关注其针刺后的反应。若见晕针反应,务须极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体质虚弱者最好采取仰卧位针刺,较为安全)。
(2)患者肩前痛,属病在手太阴经,取对侧三阴交穴治之;痛在三角肌之下缘,属病在手阳明经,取患侧合谷穴治之;痛在肩髎穴附近,属病在手少阳经,取患侧中渚穴治之;痛在肩后,属病在手太阳经,取患侧腕骨穴治之;夜间痛,按经验取双侧照海穴治之;肩关节功能障碍,取双侧条口穴治之。
肩周炎乃本虚标实之疾。实践证明,其症候为阳明脉虚所致。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足阳明经45个腧穴皆可治之。然则,针灸临证不能尽用之,业针者却常习惯用下列足阳明经之若干穴治疗肩周炎。
【穴解】
(1)梁丘穴:此穴为足阳明经之郄穴。业针者均知,郄穴擅治急证、痛证。在中国针界,设计创用无烟艾条,并因此获四川省重大科技奖的关吉多先生,就常用梁丘穴治疗早期之肩周炎。在此用梁丘穴治疗肩周炎,颇有些像高树中用三间穴,亦有些像孙申田用鱼际+合谷,很值得回味之。
(2)条口穴:此穴具有较强的祛风散寒、行气活血、舒经通络之功。程玮在其成名作(《经穴探源》学苑出版社,北京2008.6)一书中,总结条口穴义时这样说,其“胃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并进一步阐发条口本意指“本穴之气血运行以风的形式运行。”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条口穴的气血运行如风行之状,程玮认为,由于条口穴的气血运行的这个鲜明特性,决定了其主治范围必与经筋有关。实践证明,确实如此。而肩周炎本质上属“筋”之为病,故在此用条口穴亦属符合其穴性之本意也!《针灸大成》在论述条口穴之主治范围时,说其“主足麻木,风气,足下热,不能久立,足寒膝痛,胫寒湿痹,脚痛胫肿,转筋,足缓不收。”
针灸大家贺普仁临证常习惯以条口深刺配患肩局部火针点刺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
(3)上巨虚穴:此穴属足阳明经穴,但亦属大肠之下合穴。手足阳明经脉气相通,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故上巨虚穴颇具沟通手足阳明经气血之功,其行气活血之力甚显。其临证常取双侧穴位。
应用上巨虚穴针刺治疗肩周炎之法:常规消毒双侧穴位皮肤,用30-32号2-2.5寸毫针,垂直皮肤快速刺入穴位,进针2寸,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寒证、急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一般情况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min,隔5min行针1次,或加电针。并嘱患者多做患肩之运动。每日1次,效果显著。
(4)犊鼻穴:近年来,有关犊鼻穴的针刺报道频见于报端,说明此穴日渐引起业针者之重视。余临证常用之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及妇女产后乳汁不足等症,疗效颇佳!
(5)丰隆穴:此穴为足阳明经之络穴。尤其适合肩周炎之既有肩前痛,又有肩髃穴或三角肌附近痛者。其临证常以丰隆透飞扬穴法治之,此法与条口透承山法治肩周炎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一针疗法】

【丰隆穴】巨刺法治肩周炎。
【操作】患者正坐位,健侧丰隆穴常规消毒。用28--30号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针尖向飞扬穴透刺,得气后行“烧山火法”,以患者觉穴中或全身有温热感为度,留针60分钟,每隔10分行针一次。同时配合患处关节活动,向受限方向尽力活动,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33例,全部获效。其中痊愈25例,显效5例,进步3例。”
【思考】(一)肩周炎为本虚标实之症。本虚者为阳明脉虚,肝肾亏虚。阳明经者,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也,俱为多气多血之经。故阳明虚则气血也虚,肝肾同源,肾和膀胱相表里,肝肾阴虚则足太阳也虚。以此为据针刺之,治本之道也!
(二)肩周炎肩痛,肩不举也有人认为是阳明脉虚,肝肾亏虚基础上,湿痰流注经络引起诸症。而丰隆既是足阳明胃经之穴,又是沟通足太阴脾经具化痰除湿之功的络穴。飞扬则穴属足太阳经。故针刺丰隆,针尖向飞扬穴透刺,可一针透两穴,沟通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二经,共奏补虚泻实之功。故针灸时可取桴鼓之效也!
(三)昔者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曾记载杨氏医案治肩周炎云“用刺肺俞”治肩不举一例。也是治湿痰流注经络致肩周炎也。此法与针丰隆透飞扬治肩周炎有异曲同工之妙也!颇值得玩味之!
(四)取丰隆透飞扬治肩周炎只是足阳明胃经之一穴也,亦有学者更多习惯于取条口透承山来治的,道理大抵相似。但也有少许差别:条口偏重泻,丰隆在此例中偏重补,“烧山火”补泻法有补的含意在内。
(五)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院长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灵枢詮用》济南出版社,2007.4】一书,论述肩周炎的治法时,选择阳陵泉,条口,鱼肩,三间,后溪,束骨诸穴来说明一针疗法的神妙。

【肩前痛】鱼肩穴。
速效。发病越早针刺之效越宏,最好发病在一个月内。实践证明,在针鱼肩穴的同时针同侧合谷穴效果会更上层楼,一穴用泻,一穴用补;一穴治标,一穴治本,法度谨严,其效必专也!(注意:适合用鱼肩穴的肩周炎亦可选用彭静山之首尾取穴法,所谓殊途同归也!)
发病一个月以上或时间更长,可选:列缺穴或三阴交穴或阴陵泉穴。肩前痛类型之肩周炎,若只有疼痛而无肩关节功能障碍,治愈较快。此类型肩周炎,临证除远端取穴外,常在痛点局部行梅花针叩刺+拔罐法或局部火针点刺治之。效更佳!其它类型肩周炎亦然。

【肩髃穴附近痛】选二间穴;或三间穴;或同侧髀关穴;或对侧梁丘穴,或丰隆穴,或条口穴。
从理论上来说,足阳明胃经之穴皆可治肩周炎。薄智云先生所创立的腹针疗法,其治肩周炎常选用中脘穴(深刺)+滑肉门酌配商曲穴治之。其选穴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痛在肩髎穴附近】选中渚穴或绝骨穴或阳陵泉穴。
【痛在肩贞穴附近】选跗阳穴。
【夜间痛】选照海穴。
【肩胛缝痛】选丘墟透照海穴。
【肩后痛】选后溪穴或腕骨穴或昆仑穴。
【顽固型肩周炎】选膏肓俞。
以上一针治疗肩周炎选穴之法,虽则只选一穴,但临证效果远远超过传统针法,亦优于靳三针。其治肩周炎的效果犹如当年常山赵子龙一马当先在长板坡于万马军中取上将首极一般令人惊叹。若推广之,则患者少了许多皮肉之苦,对家境困难的患者还能减少许多治疗费用。

【平衡针法】

【取穴】肩痛穴(肩周穴、中平穴):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
【操作方法】两侧交叉取穴(即取健侧肩痛穴)用直刺快速法,采用3寸毫针,直刺1〜2寸,使针感向远距离足面、足祉传导。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肩痛穴是平衡针灸的代表穴位之一,具有取穴少,见效快,疗效好等特点。治疗时强调要有针感,肩痛穴的针感不同于针刺一般穴位时引起的局部酸麻胀痛,而是反应于远距离足面足趾的触电样麻。

【中平穴(肩痛穴)】
【定位】中平穴位于外膝眼下5寸,胫骨前脊向外一横指,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
【刺法】针入一到三寸,左痛针右,右痛针左,针尖斜向患肢,大幅度提插捻转,患者感到扎针处发胀或发热为妙,一边行针一边嘱患者活动患肢。

【六透穴】
【取穴】六透穴即六个穴位互相透刺,这六个穴位分别是:肩髃、臂臑、肩前缝、肩后缝腋前,腋后。
【刺法】采用28号针3到4寸,从肩髃透刺臂臑,臂臑透刺肩髃,肩前缝透刺臂臑,肩后缝透刺臂臑,腋前透刺腋后,腋后透刺腋前;均进针4-5公分深,留针30分钟。
“六透”穴位起针后,复从极泉向腋前或腋后透刺,肩前压痛刺向前,肩后压痛刺向后。
手法以呼吸补泻为主,吸一口气退针三分之一,三口气后退针至皮下,不出针,呼气时进针至原刺部位,连续3次,不留针。

【平痛穴】
【取穴】足三里下1.5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患者本人的拇指一横指)处。
【刺法】左病针右,右病针左,上病取下,两侧痛取双侧穴,以泻法为主,大副度提插捻转,患者可感到酸、麻、胀、痛等,医者边提插捻转边嘱患者活动患肢,两侧痛可交替活动,亦可两膀同时配合活动,根据疗效及患者反应,针刺时间1~5分钟,不留针,一天一次。
【主治】肩周炎,肩关节损伤合并上肢不能上举,肩关节损伤综合征,以及急性腰扭伤,急性梨状肌扭伤,坐骨神经痛。

【阳陵泉】
【取穴】膝下一寸,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阳陵泉是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故可治筋脉不伸而致的疾病。《灵枢.终始第九》说:“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
【刺法】针刺阳陵泉前,可先在对侧阳陵泉附近找压痛点,按压压痛点时肩部疼痛减轻或消失,刺之必效,让患者咳嗽一声,随咳进针,以减轻患者针刺时的痛感,针刺同时嘱患者活动患肢,针入痛消。

【条口】
治疗阳气虚衰明显的肩周炎,可透刺承山穴,名唤“条山”穴,效果好。

【鱼肩】
【取穴】在鱼际穴向下(远端方向)约0.5寸,赤白肉际处,肩周炎特别是肩前疼痛的患者可找到火柴头大小的条索状物,按之有明显压痛,因近手太阴之鱼际穴,故名鱼肩穴。治疗肩周炎疼痛在在肩前、经络辨证在肺经者。(来源于高树中经验穴,并向高先生致敬)

【三间】
【刺法】用28号半寸毫针,先向压痛点方向斜刺,穿过条索状物后将针直刺于条索状物和第二掌骨侧之间,同时让病人咳嗽和活动患肩。针后用手掌尺侧沿着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路,从三间到肩髃穴处来回敲打数次,继续让患者断续活动肩部,留针30到45分钟。治疗各种肩周炎均效,尤其是对疼痛在肩髃穴附近的肩周炎疗效更好。
【针后服用中药巩固疗效】桂枝9g桑枝9g片姜黄9g山萸肉45g

【后溪穴】
主要用来治疗肩周炎肩后疼痛,甚至疼痛牵连肩胛者,针刺后溪以通手太阳经之痹。

【束骨】
足太阳膀胱经之束骨穴用来治疗肩周炎症状减轻,但仍有抱紧感者,可在束骨穴上下找到压痛点,然后针之。以束骨为主穴,配合阿是穴,并在阿是穴上加火罐,效果好,起针后患者即可感到患肢轻松。

【肾关】
【取穴】阴陵穴下一寸五分,紧贴胫骨内侧进针,此为经外奇穴,善疗肾亏,治疗肩臂不举,亦效。病况严重者,可泻尺泽穴作为辅助。如果患者除上举困难外,尚有后转困难,可加刺健侧足五金穴(足三里向外旁开1寸5分,复向下2寸,在腓骨前缘取穴)。病久肩部凝硬者,在肘弯部视青筋处以三棱针放血,也可加刺心经穴位,如通里、青灵、极泉等。——摘自《针灸治疗见实效丛书:针灸治疗肩周炎》张学丽

处方1

1.【取穴】患侧:中府、天府、尺泽、经渠。
2.【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32号1.5寸、1寸毫针刺法,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补法或平补平泻法。中府:向外斜刺1〜1.2寸,经渠:向上斜刺0.8〜1寸。余穴均可直刺1〜1.2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1〜3天1次。疼痛严重者每天1次,留针期间行针2〜4次,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而定;轻者每2〜3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按语】治疗肩关节活动外展、后伸受限明显者或疼痛沿手太阴肺经放散者。疼痛拒按者,施以泻法;疼痛喜按,抬肩无力者,施以补法;疼痛按之痛减者,平补平泻法。
【附注】为笔者经验方。

处方2

1.【取穴】患侧:肩骶、巨骨、臂臑、曲池、合谷。
2.【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31〜33号2寸或1.5寸毫针刺法,得气后,依病症虚实行提插捻转泻法、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肩髃向下斜刺1.2〜1.7寸,巨骨向外下方刺0.5〜1寸,臂臑、曲池直刺1.2寸,合谷直刺0.8〜1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3天1次。疼痛剧烈者,留针期间行针2〜4次,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而定;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按语】本方法用于治疗肩关节活动外展、上举受限明显者或疼痛沿手阳明大肠经放散者。疼痛严重拒按者,施以泻法,取双侧合谷穴;疼痛喜按者,施以平补平泻法;举肩无力者施以补法。
【附注】为笔者经验方。

处方3

1.【取穴】患侧:肩髎、臑会、天井、外关、液门、天髎。
2.【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32号2寸或1.5寸毫针刺法,行提插捻转泻法、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肩髎沿三角肌向下刺1.2〜1.7寸,臑会直刺1.2寸,天井、外关、液门均直刺0.8〜1寸。上臂外展时疼痛放射至颈部者,可加刺天髎,直刺0.8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3天1次。疼痛严重者每天1次,留针期间行针2〜4次,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而定;轻者每2〜3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按语】治疗肩关节活动外展、上举受限明显者或疼痛沿手少阳三焦经放散者。疼痛拒按者,施以泻法;疼痛喜按者,施以平补平泻法;举肩无力者,施以补法。
【附注】为笔者经验方。

处方4

1.【取穴】患侧:天宗、曲垣、肩贞、小海、后溪。
2.【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1〜1.5寸毫针刺法,行提插捻转手法,根据病情虚实而行补法或泻法,虚实夹杂则行平补平泻法。天宗、曲垣、小海、后溪直刺1寸,肩贞直刺1.2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2天1次。疼痛严重者每天1次,留针期间行针2〜4次,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而定;轻者每2〜3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按语】此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肩关节活动外展、前屈受限明显者或疼痛沿手太阳小肠经放散者。疼痛拒按者,施以泻法;疼痛喜按者,施以平补平泻法;举肩无力者,施以补法。
【附注】为笔者经验方。

处方5

【主穴】双侧:合谷;患侧:肩髎、肩髃、肩贞、天宗。
【配穴】疼痛向前臂外侧面放射:患侧:支正、手三里、偏历、养老。
疼痛向前臂内侧面放射:患侧:孔最、郄门、列缺。
疼痛放射至背部:患侧:肩井、秉风、肩外俞、膏肓。
疼痛放射至颈项部:患侧:肩中俞、大椎、天柱、昆仑。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1〜1.5寸毫针,行提插捻转手法,根据患者虚实不同而选择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合谷、天宗直刺0.8〜1寸,肩髎、肩髃沿三角肌斜刺1.2〜1.5寸,肩贞直刺1.2寸。配穴选取2个左右,按常规刺法即可,但要特别注意肩外俞、肩中俞、膏肓、肩井要严格按照刺法要求操作,不得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按语】本方法适用于肩部功能活动受限范围较大者,此类患者多病程长,因此需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使之配合医生,以便增强疗效。
【附注】为笔者经验方。

处方6

【取穴】患侧:条口;双侧:阳陵泉。
【操作方法】采用1.5寸毫针,行提插捻转泻法。穴位常规消毒后,取患侧条口,向承山方向斜刺1.5〜2寸,提插捻转泻法,行针1分钟,在行针的同时,要求患者向肩关节活动受限的方向作相应的动作3〜5分钟,休息5分钟然后重复上述针法2〜3次。针刺条口后即取双侧阳陵泉直刺1〜1.2寸,行提插捻转泻法。每2天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此方法有立竿见影之效,镇痛效果显著。适用肩关节活动受限较轻或病程在2个月以内者,病程越短疗效越显著。患者做肩部运动时切记要轻柔,循序渐进,千万不可强行运动,否则适得其反。
【附注】为笔者经验方。

处方7

【取穴】患侧:
(1)肩髃、臂臑
(2)肩體、臑会
(3)臑俞、肩贞
【操作】肩前疼痛取肩髃、臂臑;肩外侧疼痛取肩髎、臑会;肩后疼痛取臑俞、肩贞。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30〜32号1.5寸毫针,行提插捻转泻法。直刺1〜1.2寸,在两穴之间每隔2cm左右均匀加刺1针,刺法同上。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两疗程间休息3〜5天。
【按语】此方法适于疼痛严重且拒按者。在治疗时需在两穴之间如查找到条索或结节,最好加刺毫针于此处,如无明显条索,则均匀加刺。
【附注】为笔者经验方。

处方8

【取穴】
双侧:合谷
患侧:阻力点
【操作】在患者肩部活动时寻找其阻碍活动范围的部位,即阻力点,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31〜33号1.5寸毫针,直刺或斜刺0.8〜1.2寸,得气后,大幅度提插捻转20秒左右,将针尖退至皮下,协助患者尽力加大肩的活动范围,然后行上述手法20秒左右后留针,再直刺合谷穴1寸。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按语】适用于运动受限轻、中度患者,疗效显著。因运动受阻部位不同,有些部位针刺深度不当,会出现危险,如肩前部中府穴及邻近部位,深刺可造成气胸。因此,医者要根据阻力点所在部位选择针具和针刺的方向及深度,这点十分重要,医者应特别注意。
【附注】为笔者经验方。

处方9

【主穴】阿是穴
【配穴】患侧:尺泽、曲泽、少海、曲池、小海、天井
【操作】在针刺之前寻找出压痛点,采用30〜32号1〜1.5寸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直刺1寸左右,施以提插捻转泻法半分钟,将针尖退至皮下,要求患者缓慢活动患肩,尽可能增加肩的活动幅度,活动3〜5分钟后,再重复上述方法1〜2次,然后留针,并根据压痛点所在经脉选取配穴3个左右针刺,不宜过多,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
【按语】适用于痛点明确且拒按者。患者如在治疗期间自觉患肢疲劳无力,当休息2分钟后,再进行肩部运动,不可勉强,否则会影响疗效。
【附注】为笔者经验方。

处方10

【主穴】阿是穴
【配穴】肩前疼痛:合谷、太渊
肩后疼痛:阳池、腕骨
腋窝疼痛:神门、大陵
【操作】取阿是穴3〜5个,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30号1.5寸毫针,每个阿是穴呈鸡爪状斜刺3针,针尖指向痛点中心,进针点一般距痛点中心0.5〜0.8cm。行捻转手法,根据病性的虚实,来选用补泻手法。留针25分钟。每2日1次,5次为1疗程。
【按语】本方法较多用于疼痛剧烈者,对体质虚弱患者取阿是穴应不超过3个,可适当选取相关部位的远端配穴(如痛点在大肠经循行部位选用合谷、曲池;在小肠经循行部位选取后溪、养老等),应用常规刺法。
【附注】为笔者经验方。

处方11

【主穴】双侧合谷、列缺
【配穴】外展疼痛明显:患侧:肩髎、天髎、巨骨、秉风、夹脊穴c4〜c5
上举疼痛明显:患侧:肩髎、天髎、秉风、曲垣、肩中俞、夹脊穴C2〜C7
前屈疼痛明显:患侧:肩髃、臂臑、云门、天府、夹脊穴C4〜T1
后伸疼痛明显:患侧:肩髎、天宗、臑俞、夹脊穴
内收疼痛明显:患侧:中府、肩前、天宗、肩贞、夹脊穴C4〜T1
内旋疼痛明显:患侧:天宗、极泉、肩贞、夹脊穴C4〜C7
外旋疼痛明显:患侧:天宗、肩外俞、肩贞、夹脊穴C4〜C7
【操作】采用1寸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合谷穴直刺0.8寸,列缺穴向上斜刺0.5寸,行捻转泻法,然后根据患者疼痛部位选用配穴中的腧穴,以1.5寸毫针直刺或斜刺1〜1.2寸。行提插捻转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夹脊穴应选以1寸毫针,直刺0.3〜0.5寸,捻转手法,平补平泻,每2日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本方法适用于肩部疼痛部位模糊,定位不具体,并伴有颈椎病变的患者。针刺合谷穴时,不宜手法过重,否则会引起后遗感,如手麻或沉重、无力等。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停止针刺
该侧合谷,可用艾条悬灸合谷或休息数日即可。
【附注】在计刺天府、极泉、云门、巨骨、肩井、肩外俞、肩中俞、夹脊穴时要严格按照相应腧穴的操作要求做,以防止伤及内脏。
本方法出自笔者经验。

处方12

【主穴】双侧: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患侧:肩前、肩髃、肩髎、臑俞、肩贞
【操作】取32〜33号1.5寸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直刺足三里、三阴交1〜1.2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再依据疼痛部位选用相应部位配穴,直刺或斜刺1.2〜1.5寸行捻转补法半分钟,每1〜2日治疗一次。5次为1疗程间休息2〜3天。
【按语】本方法适于肩周炎缓解期,或疼痛不甚,按之痛减者,或体虚肩活动无力者。此时应适当增加患肩的活动,增强肌肉力量。
【附注】为笔者经验方。

处方13

【主穴】双侧:阴陵泉、脾俞、三焦俞
【配穴】患侧:①极泉、青灵、神门
②肩前、侠白、经渠
③肩髃、臂臑、阳溪
④肩髎、臑会、支沟
⑤臑俞、肩贞、阳谷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1.5寸毫针,阴陵泉穴直刺1.2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半分钟后出针,采用1寸毫针,脾俞、三焦俞斜刺0.5〜0.8寸,得气后行捻转补法。根据病变部位选用相应组的配穴腋窝重痛为主选极泉、青灵、神门;肩臂内面外侧重痛为主选肩前、侠白、经渠;肩臂外面前缘重痛为主选肩髃、臂臑、阳溪;肩臂外侧后缘重痛为主选肩髎、臑会、支沟;肩胛重痛为主选臑俞、肩贞、阳谷。采用1.5寸毫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2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4天。
【按语】此方法适宜肩部酸重或酸楚者,或脾虚湿困,纳呆乏力,舌边齿痕,苔白腻,脉濡者。
【附注】针刺极泉时应避开腋动脉,不要大幅度提插,直刺或斜刺0.3〜0.5寸。此方法为笔者经验。

处方14

【取穴】双侧:膈俞;患侧:压痛点
【操作】31〜33号1寸毫针,膈俞斜刺0.5〜0.8寸,得气后行捻转泻法,不留针。然后在患侧肩部寻找3〜4个压痛点,根据压痛点所在部位,直刺或斜刺,进针深度以不伤及内脏为度。得气后行提插泻法半分钟,每个压痛点均为同样刺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泻法1〜2次,每次为10〜20秒,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4天。
【按语】本方法适宜患肩针刺样痛,夜间加重。在取肩部压痛点时,最好与患者配合,要求病人自己用笔标出夜间疼痛的部位,在针刺治疗时要保持与患者标记时同种体位。这样做会更确切的找到痛点,有的放矢,提高疗效。
【附注】为笔者经验方。

处方15

【主穴】患侧肩髃、肩膠、肩井、天宗、1〜2个阿是穴
【配穴】沿手阳明大肠经放射痛:臂臑、手三里、尺泽、列缺
沿手少阳三焦经放射痛:臑会、消泺、外关
沿手太阳小肠经放射痛:肩贞、臑俞、小海
沿手太阴肺经放射痛:侠白、尺泽
沿手厥阴心包经放射痛:青灵、二白
沿手少阴心经放射痛:天泉、二白
由颈椎病引起者:双侧颈部夹脊穴5、6、7
【操作】选用1〜2个最明显的压痛点,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1.5〜2寸毫针直刺,当患者感到酸胀或酸重后,行捻转泻法半分钟后,将针提至皮下,要求患者最大幅度活动患侧肩关节1〜2分钟。如此反复2〜3次,留针并进行其他腧穴的治疗。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肩井穴斜刺0.5〜0.8寸;余穴均直刺0.5〜0.8寸。采用1〜1.5寸30号毫针,进针得气后,均行平补平泻手法,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按语】此方法多用于肩关节运动受限范围广泛、疼痛较重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患者做肩部运动时要轻缓,且不可强行运动,否则会因起软组织损伤,使疼痛加剧。
【附注】为笔者经验方。

处方16

【主穴】
17〜19时:太溪或阴谷
19〜21时:大陵或劳宫
21〜23时:阳池或支沟
23〜1时:丘墟或侠溪
1〜3时:太冲或大敦
【配穴】(1)阿是穴、肩髃、曲池、三间
(2)阿是穴、肩髎、天井、液门
(3)阿是穴、肩贞、小海、后溪
(4)阿是穴、云门、尺泽、太渊
【操作】首先根据患者疼痛加重或发作时间选一主穴(双侧),常规消毒后,取33号1寸毫针,直刺0.5〜0.8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然后寻找阿是穴3〜5个,常规消毒后,取32号1.5寸毫针,直刺或斜刺0.5〜1.2寸,得气后,根据病症的虚实而选择行提插捻转补法或泻法;最后根据疼痛部位所属经脉选取配穴,具体针刺方法参照本章第一节的常用腧穴,这里不再赘述。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
【按语】本处方是依据子午流注纳子法来取穴的,适用于肩痛发作或加重有固定时间者,有的患者并不是每次发作或加重都在同一固定时间,只考虑发作或加重时间较多的时间段即可。
阿是穴针刺的角度及深度应根据其所在部位的局部解剖来决定,以勿伤及内脏及动脉为前提,可参考常用腧穴中的相关针刺要求。
【附注】为笔者经验方。

处方17

【主穴】阻力点(肩部活动中患者感觉受牵制的部位)
【配穴】血瘀肩中:巨骨
肩重臂痛:肩髎
不能带衣:清冷渊
不能带衣,臂腕外侧痛不举:阳谷
肩痛欲折,臑如拔:养老
引缺盆痛:云门肩重肘臂痛:天宗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站位,在患者活动肩关节时,询问其影响肩活动范围处作为进针点,常规消毒后,32号取1.5寸毫针,直刺或斜刺1寸左右,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约半分钟,将针提至皮下,嘱患者慢慢做受限方向的活动2分钟,以不疲劳为度,往往可在针后肩的活动度范围有所增大,可继续寻找1〜2个阻力点,同样手法治疗后,取患侧肩在上的卧位,分别在阻力点上行针,得气后行泻法;然后根据患者具体病痛选取患侧配穴,常规消毒后,取33号1〜1.5寸毫针,直刺或斜刺0.5〜1.2寸,来得气后行抢转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5次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按语】木方法适用于肩痛拒按之实证。配穴的针刺方法需参阅本章中的常用腧穴,以保证针刺治疗的安全。
【附注】出自《针灸甲乙经》,笔者经验。

处方18

【取穴】
(1)肩峰臑臂疼痛取阳明经穴:肩髃、臂臑、曲池、合谷、足三里
(2)肩外廉肩胛部疼痛取少阳经穴:肩髎、臑会、中渚、阳陵泉
(3)肩臑臂内侧疼痛取太阴经穴:肩前、尺泽、鱼际、阴陵泉
【操作】实证用泻法,肩部腧穴多用透穴久留针;虚证用补法,宜浅刺,不留针。针后按摩局部经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肩部疼痛广泛可根据具体部位联合应用上述腧穴。
【附注】此方法出自王振坤,肖淑春.现代临床聚英.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28.

处方19

【取穴】肩峰正中痛:健侧碑关肩峰偏后侧痛:健侧环跳肩峰内侧痛:健侧股内侧的对应穴
【操作】虚寒用烧山火,实热用透天凉,不虚不实用平补平泻法。
【按语】烧山火法:将针刺人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人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按至下1/3(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
透天凉法:将针刺人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
【附注】此方法出自王振坤,肖淑春.现代临床聚英.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28.

处方20

【取穴】中渚
【操作】用鲜姜片擦针刺部位至局部发红,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针尖向腕部斜刺0.5〜1.5寸,得气后持续运针,用强刺激,同时患者活动肩关节,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
【按语】用鲜姜擦摩患处时,动作应轻柔,以免擦伤皮肤。应根据进针长度选用1〜2寸毫针。运针时间以2分钟左右为宜,肩关节活动以不疲劳为度。
【附注】此方法出自王振坤,肖淑春.现代临床聚英.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29.

处方21

【主穴】肩陵(阴陵泉下约8〜9分处)
【配穴】中渚、大椎、肩井
【操作】以捻转手法为主,酌辅提插。酌情以补泻手法,主穴用缪刺法,主穴及配穴均选用患侧的对侧穴,一般情况每2日1次,肩痛严重者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按语】缪刺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身形有病痛,九候不病,多刺井穴及血络。肩井穴直刺0.5〜0.8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附注】此方法出自王振坤,肖淑春.现代临床聚英.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29.

处方22

【取穴】中平穴
【操作方法】取健侧中平穴(足三里外下1寸,腓骨内侧前缘),采用28号2.5〜3寸毫针直刺,行大幅度提插捻转,使针感下传至外踝、脚面、脚趾、或向上传至大腿内侧。得气后在提插捻转的同时嘱患者行上举、外展、内旋、后伸的功能锻炼,对早期患者不留针,后期粘连患者,要留针2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针刺拔火罐或针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本巨刺法针感较强,对体虚者应适当减弱刺激,惧怕针者要防止晕针。本方法对慢性病和痼疾疗效显著,留针可提高疗效。
【附注】该方法来源于杨自成.巨刺中平穴治疗肩周炎50例.陕西中医,1995,16(3):126.

处方23

【取穴】
患侧:肩髃、肩前、肩后(后腋纹端与肩髎连线的中点)
【操作】病人侧卧位,患肩在上,或靠坐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3寸不锈钢毫针。
(1)肩髃穴向臂臑穴方向直刺2.5〜2.8寸(针身应紧贴近肱骨面向下透)为第一针,行提插捻转泻法,针感向下臂后手指放射;再向前斜刺为第二针,针尖达到肩前;斜刺向后为第三针,穿过肩髎穴,两针均行提插捻转泻法,使整个肩部出现较强的酸麻重胀感。
(2)肩前穴向肩后方向直刺1.5寸为第一针,沿着肱骨向上斜刺1.5寸,针尖达到肱骨结节前下缘为第二针,沿着肱骨向下斜刺1.5寸为第三针,3针均行提插捻转泻法。
(3)肩后穴向肩前直刺1.5寸为第一针,沿着肱骨后面向上斜刺1.5寸,针尖达到肩胛冈下缘为第二针,沿着肱骨向下斜刺1.5寸为第三针,3针均行提插捻转泻法。3穴9针操作完毕,留针观察15分钟,患者如无不良反应,可按上法再运针1次后出针,然后在针刺部位作提拿、弹拨手法辅助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此方法刺激较强,均施泻法且为透刺,因此使用于实证患者。对惧针及虚证患者不宜使用。另外在透刺过程中如遇阻力或疼痛,不得强行针刺,应变换针尖方向,避免血肿的出现。
【附注】此治疗方法出自陈俊军等.一穴多针透刺法治疗肩周炎128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2,4:247.

处方24

【取穴】手阳明大肠经之病:商阳、迎香
手太阳小肠经之病:少泽、听宫
手太阴肺经之病:少商、中府
【操作】穴位选择主要根据辨证而定。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穴位后,用0.5〜1.5寸毫针,手部各穴针1分,其余各穴针0.5〜1寸,采用中等刺激手法,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留针期间令患者做肩部最大限度的抬起、外展及内旋活动,尤其要多次重复受限方向的活动。首次针患侧,次日针健侧,交替使用,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按语】本方法治疗病程短者疗效更佳,本法有针入痛止之效。但必须注意要细心辨证病在何经、相应穴位的选择,以及针刺时配合其肩部活动等诸项环节。另外,如针刺患侧中府穴,在进行患肩活动时,需将毫针提至皮下。
【附注】本治疗方法出自孟庆良等.针刺循经起、止两端穴治疗肩周炎154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4,10(3):21.

处方25

【取穴】手太阴经病型:太渊
手阳明经病型:三间
手少阳经病型:中诸
手太阳经病型:后溪
【操作】根据患者所属病型选择相关经脉患侧输穴。采用坐位或立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取28号1〜1.5寸毫针快速进针,行针得气后,针尖向肩部斜刺,持续捻转,泻法强刺激(体弱者,平补平泻,刺激量逐渐加大)并尽量使针感上传至肩部,每次行针2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行针间歇期嘱患者不停地最大限度活动肩关节,尤以对抗肩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为主,每次留针30分钟。并嘱患者平时多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每日针刺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按语】患者得气越快,针感愈强,循经感传越接近肩部者,其疗效往往也越好。反之,得气越缓慢,针感愈差,循经感传越不理想者,其疗效多较差。
【附注】本方法出自王忠良.输穴运动针刺法治疗肩周炎40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6,12(11):28〜29.

处方26

【主穴】阳陵泉
【配穴】肩前、肩髎、肩髃、阿是穴、曲池、外关
【操作】主穴取阳陵泉,配穴取肩前、肩髎、肩髃、阿是穴、曲池、外关交替使用,均取患侧。患者取坐位,屈膝垂足,取患侧阳陵泉穴,常规消毒,采用30号3寸毫针垂直入阳陵泉穴,用提插捻转泻法,待针感上下传导后,边运针边嘱患者活动患肩,不停地作外旋、外展、后伸等动作,隔3〜5分钟行针1次,留针20分钟。症状轻者,单取阳陵泉即可收效。症状重者,可再针刺患侧配穴。用插捻转泻法,或在配穴得气后加电针,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间隔2〜3天后继续下1个疗程。
【按语】要注意防止晕针,行针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嘱患者活动患肩时,动作宜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切勿用力过猛而致筋脉进一步受损。
【附注】此治疔方法出自刘斌.针刺阳陵泉为主治疗组织损伤58例.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4):65

处方27

【取穴】肩痛穴
【操作】单侧肩周炎取健侧肩痛穴,双侧则取双侧穴。令患者坐位或立位,常规消毒穴位后,以2〜3寸毫针直刺1.5〜2寸,进针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直至针下有强烈的酸、麻、胀得气感后,嘱患者作主动患肩功能锻炼(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上举、环转,医者在需要时要协助患者),每次留针40分钟。5次为1疗程,1疗程后,隔3天再进行下1疗程。
【按语】运用本法时针刺深度一定要达到1.5寸以上,且有良好的针感,在治疗中须注意结合肩关节功能锻炼,针刺治疗期间要求患者每日早晚各进行1次肩关节功能锻炼,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促进功能恢复。
【附注】本疗法出自杨仲岐.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50例.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2):66.

处方28

【取穴】太阳穴、肩贞、肩前、肩髃
【操作】患者坐位,取2寸28号毫针,取患侧太阳穴及肩关节周围的肩贞、肩前、肩髃等局部穴位。常规消毒后,沿皮刺太阳穴,直刺其他局部穴位,进针约1.5寸得气,留针20分钟后,将局部穴位的针取出,然后令患者带针活动肩关节,做屈伸、外展、上举、后背、摸头等动作,并且叮嘱患者放松患侧肩关节。每日1次。
【按语】沿皮刺太阳穴治疗肩周炎属循经筋取穴,而且同时有利于活动肩关节,是治疗肩周炎很好的方法。太阳穴出针时,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皮下血肿。
【附注】治疗方法出自郭义赢等.沿皮刺太阳穴为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43.

处方29

【取穴】天鼎
【操作】仅取患侧天鼎一穴,在严格消毒下,左手拇指向前轻推胸锁乳突肌,右手持1.5寸毫针与颈椎方向垂直刺人天鼎穴,刺人1寸后,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酸麻胀感从颈到肩,沿着手阳明大肠经直传至食指端。不留针,出针后用棉球轻按针孔。然后嘱患者做患侧上肢前屈、内收、外展运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仅采用一穴且不留针,此法操作简便,疗程短,效果好。由于此穴靠近颈动脉、颈神经、臂丛神经,深层为膈神经,在操作时,提插幅度一定要小,以免出现意外。在治疗期间,应采取必要的肩关节功能锻炼,如让病人主动作前、后、左、右的病侧摆动,随着疼痛减轻,逐渐加大活动幅度,这样对治疗大有益处。
【附注】出自李静茁.针刺天鼎穴治疗肩周炎10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9,19(1):16〜17.

处方30

【主穴】气海、膻中
【配穴】三肩髃(即肩髃、肩前髃、肩后髃)、曲池、外关、肩井、风门
【操作】气海、膻中以金针行迎随、九六、青龙摆尾补泻手法之补法;肩部局部穴位,用金针泻法为主。
【按语】此方法适用于为发病初期,患肢恶风,阵发性疼痛,痛处不定者。选用金针治疗该病较相宜,因为金针体滑,柔软且金属元素尤为稳定,操作时有易于得气和疗效佳的特点,故用于该病患者体衰,气血虚损或阻滞之症最为适宜。
【附注】迎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人为补法;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九六补泻法:一般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如补法用三九二十七,或七七四十九;泻法用三六一十八,或六六三十六。青龙摆尾: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
本针灸处方出自张延智.金针手法治疗肩周炎300例临床观察.陕西中医,2001,22(7):419.

处方31

【取穴】气海、膻中
【配穴】肩髃、肩贞、臂臑、曲池、外关、阳陵泉
【操作】气海、膻中以金针行迎随、九六、青龙摆尾补泻手法之补法;肩部穴位(右患刺左、左患刺右)采取金针手法平补平泻加温针灸。其余穴位均用金针泻法。
【按语】本方法多用初、中期患者,症见肩部疼痛较剧,伸展不利,并觉关节寒冷,遇寒痛增,遇热痛减。金针体滑,柔软且金属元素尤为稳定,操作时有易于得气和疗效佳的特点,故用于该病患者体衰,气血虚损或阻滞之症最为适宜。
【附注】治疗方法出自张延智.金针手法治疗肩周炎300例临床观察.陕西中医,2001,22(7):419.

处方32

【取穴】气海、膻中
【配穴】肩部腧穴按局部病情选取
【操作】气海、膻中以金针行迎随、九六、青龙摆尾补泻手法之补法;肩局部穴位,用金针雀琢法之泻法。
【按语】此方法适用肩部疼痛重着,阴雨天愈甚,肌肤麻木不仁,肩关节囊、肌肉、韧带粘连、僵硬。手足笨重、肩关节活动受限严重的患者。
【附注】此治疗方法出自张延智.金针手法治疗肩周炎300例临床观察.陕西中医,2001,22(7):419.

处方33

【取穴】
(1)太阴经型:中府、列缺、阴陵泉
(2)阳明经型: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
(3)太阳经型:肩贞、天宗、后溪、申脉
(4)少阳经型:肩髎、外关、阳陵泉
(5)条口、承山
【操作】肩部局部穴位,用金针雀啄法,根据辨证行泻法或平补平泻或先泻后补、先补后泻等法。或加温针灸、局部灸等。远道取穴也应按辨证取穴和施金针补泻各法。条口透承山为恢复肩关节功能活动而设,一般用金针之泻法。
【按语】①组腧穴用于肩痛、后伸摸脊困难,肩峰内侧处有压痛的患者。
②组腧穴用于肩峰处有压痛,臂上举困难的患者。
③组腧穴用于肩峰外侧及肩脚处有压痛,臂内收困难的患者。
④组腧穴用于肩峰后侧肩痛,臂外展和内收困难的患者。
⑤条口透承山的同时可做肩部运动,促进肩关节正常功能的恢复。
选用金针治疗该病较相宜,因为金针体滑,柔软且金属元素尤为稳定,操作时有易于得气和疗效佳的特点,故用于该病患者体衰,气血虚损或阻滞之症最为适宜。
【附注】此治疗方法出自张延智•金针手法治疗肩周炎300例临床观察.陕西中医,2001,22(7):419.

处方34

【主穴】最痛点
【配穴】手阳明大肠经型:商阳
手少阳三焦经型:关冲
手太阳小肠经型:少泽
手太阴肺经型:少商
【操作】患者取坐位(怯针者可取卧位并使患肩置于床沿),根据痛点选取1〜4个井穴,皮肤常规消毒后,以30号或32号1寸细针于距指甲根旁二分处迅速刺人二分深,针尖方向为45度向上、向内。若进针点及方向正确,手法熟练,患者仅有微痛感,同时感针下发热、抽或胀。进针后以捻转法行针半分钟,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然后嘱患者带针活动患肩,体会原痛点是否有变化。绝大多数患者感疼痛顿时减轻或消失,肩部活动范围增大。也有患者诉原痛点消失,另一处出现新痛点。这时根据新出现的痛点部位,加刺循行所过经脉的井穴。再次行针半分钟。几乎所有患者在二次行针后均感到疼痛消失,肩部活动范围增大。令患者继续带针活动15〜20分钟,其间行针1〜2次。然后出针。出针后可于局部加火罐,或艾条灸或红外线照射1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井穴处感觉灵敏,取穴不准,针刺方向不对,或手法不熟练,均可导致疼痛而令患者畏针。但熟能生巧,只要专心、细心掌握要领,是可以避免疼痛的。进针后,若患者感到疼痛剧烈或仅感刺痛而无热、抽或胀感,说明进针点太靠近甲根,或针刺方向不正确,应予以调整或重刺,以保证疗效。治疗时特别注意防止晕针,针前应向患者询问与产生晕针因素有关情况,如是否过度疲劳,是否空腹等。
【附注】此方出自曹荣禄.针刺井穴为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体会.陕西中医,2000,21(10):473.

处方35

【取穴】肩三针:肩髃、肩前、肩后(腋后纹端与肩髎连线中点)、曲池
【操作】患者取自然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老年患者及精神紧张者可取坐位。取患肩健侧下肢阳陵泉穴下1寸,用3〜4寸28号消毒毫针,垂直进针,透穴至阴陵泉穴下1寸处皮下,得气后采用龙虎交战手法。同时嘱患者持续活动患侧上肢,尽量上举、外展、背伸,活动幅度由小到大,5分钟后用同样手法再行针1次,留针共约10分钟后出针。对于双侧肩周炎患者,分别取双侧阳陵泉穴下1寸处为进针点,透穴治疗。针刺得气后行龙虎交战手法,针感不宜太强,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同时持续活动双上肢,5分钟后用同样手法分别行针1次,约留针15分钟后出针。出针后患者取卧位,用1〜1.5寸消毒毫针针刺患侧“肩三针”和曲池穴。对于双侧肩周炎患者,取双侧“肩三针”、曲池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在应用该方法治疗肩周炎的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操作。透刺时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正确施以龙虎交战手法。
【附注】《金针赋》云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此针法是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以镇痛的手法。龙,指左转。虎,指右转,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交战。进针得气后,即以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大指向后捻转六数;以此反复施行多次,也可分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
本处方出自张旭霞.经外奇穴透刺治疗肩周炎60例.四川中医,2003,21(10):83〜84.

【肩痛穴】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针刺方法】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定位准确】肩痛穴是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主穴,属经外奇穴之一,又称“中平穴”,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髁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
【交叉取穴】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
【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快速手法】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
【针感要求】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宜,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
【治疗疗程】发病2周以内者,每日针1次,14次为1疗程;发病2~4周者,每日针1次,21次为1疗程;发病4周以上者,每日针1次,28次为1疗程。

【董氏三肩穴】

(1)肩周炎,手臂手举障碍
(2)肩区域周围病症、颈椎病头晕、脖子扭转不灵
(3)髋关节区域:坐骨神经痛、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炎
(4)头面五官病症:牙齿痛、下颌关节紊乱及面瘫、三叉神经痛、耳鸣、中耳炎。
【临床处方】
(一)治疗肩周炎,脖子痛颈椎病。三肩穴加二角明穴效果非常的好。
(二)治疗喉咙痛、慢性咽炎。三肩穴加喉灵穴还有心灵穴。
(三)治疗牙周炎,牙痛,面瘫。三肩加灵骨大白,侧三里、侧下三里疗效显着。

【肩周炎医学研究理论汇集】

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肩关节周围炎并不是一种完全孤立的疾病,它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如糖尿病、颈椎病、冠心病、肺癌等疾病的特殊表现,因此应引起警惕。
糖尿病与肩周炎
糖尿病与肩周炎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肩周炎也是糖尿病的报警信号之一。但糖尿病引起的肩痛有以下特点:
【部位】对称性、多发性。即通常是双侧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同时累及,且易反复发作。其他的关节,如手指关节,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也往往同时发生挛缩性病变。
【年龄】糖尿病伴发的肩周炎病人还有发病年龄相对较年轻的特点。
【疼痛】疼痛症状或轻或重,但持续时间长,即整个病程较长。
【辅助检査】可根据需要,作与糖尿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査,如:尿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以免延误病情。
肺癌引起肩臂痛
部分肺癌患者可有肩臂痛,但肺部症状不明显,易被误诊为肩周炎,而延误治疗,因此治疗肩周炎首先应排除肺癌等,肺癌产生肩臂痛有以下特点:
【疼痛】初起肩臂轻度酸胀,以后以疼痛为主,甚至剧烈疼痛。疼痛多为同侧肩臂,少数为双侧肩臂,止痛药、针灸等只能暂时缓解疼痛,不能阻滞疼痛进行性加重,可伴有上肢麻木乏力。
【压痛】肩部压痛多不明显。
【运动障碍】一般无功能障碍,长期不活动可有轻度肩关节运动障碍。
【淋巴结肿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脸部浮肿、颈粗、上胸臂静脉怒张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症状。
【呼吸道症状】咳嗽、咳血等。
【肺部检查】X线胸片、支气管镜、丁等可确诊。
心脏病引起的肩背痛
部分心脏病患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可产生左肩的放射性疼痛,且多发于中老年人,易误诊为肩周炎,但心脏病引起的肩痛有以下特点:
【疼痛】胸闷或心前区痛为主,兼左肩背疼痛,活动、劳累、情志刺激后疼痛加重。
【压痛】肩部无明显压痛。
【活动受限】无活动受限。
【其他症状】胸痛、胸闷、心悸等。
【辅助检査】心电图有相应的改变。
【刺血疗法】
【主穴】尺泽、曲池、曲泽(任选一穴)。
【配穴】肩贞、肩髎、肩前、肩后局部。
【操作】小号三棱针针刺放10-20亳升,紫黑血液,血止拔罐5分钟,15-20天刺血1次。
【针刺疗法】
【主穴】阳陵泉(双侧)。
【配穴】根据疼痛的部位选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等穴。
【操作】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摘自王文远《肩周炎一针疗法》

诊断依据
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髙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5.X线检査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证候分类
(一)风寒湿型
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特点】冷痛、疼痛部位及轻重程度不定。
(二)气滞血瘀型
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特点】针刺样痛,疼痛剧烈且拒按。
(三)气虚血亏型
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特点】酸痛、无力,不耐运动。
(四)肝肾亏虚型
肩部酸痛隐痛,举动无力,劳累加重,休息减轻,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或面色胱白,手足不温,舌淡,苔少或薄白脉沉细无力。
【特点】疼痛绵绵,常伴腰痛。
(五)脾虚湿困型
肩痛绵绵难愈,筋肉疼痛,有沉重感,痛处拒按,活动受限阴雨天或遇冷疼痛加重,得热则舒,舌淡,苔白膩,脉细濡。
【特点】酸重疼痛,阴雨天加重,倦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