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的漩涡 - ——百年管理史的核心启示 - 十五言

 Max15 2015-06-29

《天国王朝》里,萨拉丁一番苦战,终于拿下圣城耶路撒冷,仆从问他,耶路撒冷意味着什么,他说“Nothing,Everything!”

管理是否也是如此?在斯隆、韦尔奇、稻盛和夫那里,管理足可以再造河山,Senior consultant可以口若悬河地给你讲一天战略、组织和管理如何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在另一些人眼中,管理者就是躲在办公桌后光说不练的人,是机场书店循环播放的大师们——他们打鸡血如此认真,把自己都感动了。

如何界定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深入剖析历史上的“管理神话”,熟读管理史,我们能得到很多启示。

在斯图尔特·克雷纳的经典之作《管理百年》Management Century中作者梳理了二十世纪以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变迁,并述评其得失,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福特的大规模生产,从斯隆的通用汽车到人性化管理,到风靡一时的定位理论和战略管理。克雷纳相当流畅地展现了,管理如何在二十世纪丰富的商业实践中,不断被创造,又不断被颠覆。

百年管理史,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

国人对管理的需求如饥似渴,一位中文推荐者在推荐序言中,强调希望读完本书,能注意到:“‘管理’不是企业的附属或者束缚,而是其核心竞争力和长久生命力的基础。”

如果把“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长久生命力的基础”作为全书的结论,《管理百年》的意义将大打折扣。恰恰相反,最有价值的,是克雷纳雄辩地指出了管理的不稳定与局限性。

《管理百年》不是一部管理的光荣簿,而更像在描述一个管理的漩涡:每一次新的管理理念,都试图救正现行管理中的缺陷,但却同时都孕育着自我毁灭的种子,迅即被新的管理思潮所颠覆。

正如作者所总结的,“二十世纪是管理的世纪”,不断涌现着的管理思想,伴随着成功的商业实践,迅速被全世界所认知。

第一个人尽皆知的管理学家泰勒创造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他指出“管理者的职责在于衡量”,如果能合理地衡量雇员在工作过程中的任务量并加以优化,会导致生产率的快速提升。因此,泰勒要求建立一个致力于监督、测量和观察的管理者体系,也就是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的“中层管理者”。他们的任务,就是监督、衡量和观察,却不作出决策。“这样一来,毕生致力于提高效率的泰勒,却创造除了影响企业效率和决策的最大障碍。”
把泰勒的管理思想推向极致的是福特。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 创造了一个时代。克雷纳回顾福特时,却指出“福特的公司,建立在恐惧和猜忌的基础之上,不管他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事实上,福特是一部生动的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不该做什么”,在T型车取得胜利之后,创新最终失去了活力,直到为时已晚,回天乏术。
继之而起的,伟大的职业经理人斯隆先生,发明了多事业部的形式,开展了分权化改革。至今,全球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采取这种模式。但是,其缺陷也开始暴露。斯隆的分权结构,要求建立复杂的汇报系统,并通过设立各种专业委员会来掌握最终决策。由于横向协调的需要越来越强,委员会越来越多,决策效率加速下降。原先给事业部设定的严格目标和单一的成功标准,扼杀了企业的主动创新意识。到20世纪60年代末,“斯隆在企业集权与分权之间维持的精妙平衡消失了,取而代之,融资成为企业的主要功能,当年成就通用汽车的辉煌制度,如今使他陷入瘫痪之中。”
如何激励组织?麦格雷戈的理论最为人所熟知,他首先建立了X理论和Y理论,X理论假定,普通人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有可能,就会尽量避免。基于这一假设,组织需要权威,需要控制、惩罚和威胁。Y理论则相反,假定人们渴望并需要工作,会从工作中获得自我满足,因此,人们需要尊重、信任和授权。以Y理论为基础,他设计了宝洁的自我管理团队。但是,倡导终身就业、关心员工、协商决策的日本企业,赢得了一个时代,很快调入了“失去的十年”,如今,他们还在继续失去。
德鲁克的《成果管理》和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拉开了战略管理的全盛期,并延续到今天的中国。钱德勒说:战略和组织结构是两个核心问题,战略先于组织结构,企业应当首先设定好最合适的战略,再决定那种组织结构适合这一战略。很快,钱德勒就被明茨伯格批判得一塌糊涂,明茨伯格用大量的实例表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严重脱节,并且无法规划创新,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意义。“规划在于划定和保留范围,创新不在规划视野内。”

不需要举更多例子了,管理观念和工具的变迁,正在不断加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业,也有一个时代的人,然后才有一个时代的企业,最后才有了成功的管理。遗憾的是,管理者经常在社会变迁和产业变迁的大潮中迷失了。我们可以看看,泰勒的时间管理理论,是如何因为产业和社会的变化走向没落,又如何借尸还魂,影响至今。

泰勒的时间管理之所以在福特的工厂中大收其效,在于当时的产业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现状,诚如泰勒所言“如今,对以搬运生铁为业的人来说,首要的要求就是纯苯迟钝,心智如牛。”
这种管理思想看似已销声匿迹,实则影响至今。在前几年流行的《企业再造》中,钱皮和哈默大声宣称“关注企业的机制,而非愿景和战略,从根本上思考业务流程并实现关键指标的大幅度提升”。衡量工作任务,并以此建立时间表,使工作高度地流程化和制度化,这种管理思想,毫无疑问是时间管理的嫡亲。至今,很多管理者仍以流程制度为其管理旨归。
但是效果令人沮丧。德鲁克指出,管理学让体力劳动的生产力提高了50倍,但在今天对节省管理成本几乎无意义。至今,尚未有非常成功的例子表明,流程和机制的塑造有多大的突破性意义。管理者足该扪心自问,耗散了多少精力和时间在固化流程和机制上,却收效甚微?

是时间管理的原理错了吗?最好的解释来源于管理之外。德鲁克首次发现了本质:知识工人已经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体,人们对衡量知识工人的工作成果,仍然没有有效的工具。知识工人按时按量交出的ppt,你根本无法分辨究竟有多少真知灼见,有多少人云亦云。既然如此,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流程和机制的塑造上,无异于南辕北辙。

如果企业注意不到产业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仍然执着于完善流程机制,设计复杂的考评机制衡量工作效果,岂非缘木求鱼?

产业思维,重于管理思维,企业家首先是把握产业机会的人,其次才是优秀的管理者。企业的能耐有限,它只能在产业发展和社会变迁大潮中分到一杯水,而管理就是那个接水的杯子。只要你说你渴了,就会有人给你一堆杯子。企业家在这些杯子中,无论选择哪一个,都是错的,因为他应该做的不是选择杯子,而是去找水。

商学院和咨询公司如此兴盛,以至于每个MBA和咨询师都在兜售各种杯子。但是,产业思维经常是管理者的短板。因为产业思维不能从管理中得来,它只能从客户、技术、区域市场中去发掘和创造。产业机遇时时变化,管理也应当随之时时变化。太多的概念和工具助长了管理者的自大,也让企业家目眩神迷。

这些令人目眩神迷的概念中,最迷人的那个是战略。制定一个完美的战略,然后到达我们预定的目标,多么令人向往。实际的情况如何呢?

一些企业家最擅长从军事家那里去学习战略,但是,企业打败了对手,就取得成功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家乐福和沃尔玛再打得风起云涌,电商的崛起却把他们一起推向了墙角。IBM,惠普,宏碁在PC业务上大费周章,结果是一起陷入困境。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结果更是让人唏嘘。道理已被克雷纳讲明:”以军事来比喻企业,吸引力在于它很明白地说明了你的敌人是谁。“可是,新经济就是要颠覆,过顶传球比比皆是,战略卡位的思维经常要受到挑战。结果经常是,没有战略性地成功,而是如你所愿的失败。
按照战略管理的理念,制定战略之后应当配置相应的组织架构。但彼得斯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是组织结构决定了他对目标市场的选择,而不是目标市场决定了组织结构。制定战略的管理咨询师们何从而知目标市场的变化呢?他们也不可能了解一个组织适应什么样的目标市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轰轰烈烈的战略变革,就像拔萝卜填坑,折腾了一阵,萝卜还是那些萝卜,坑还是那些坑,只是萝卜缨子排列得更整齐些罢了。

有多少战略得到了实现?明茨伯格《战略规划的兴衰》一书给出的结论相当残酷:不到10%。

战略为什么会失败?归根结缔,还是管理思维盖住了产业思维的风头。产业思维驱使人们洞察世界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管理思维则试图把一切按照既定的次序和时间表严格执行,划定。自从有了战略,只有老板专注于成功,而绝大多管理者专注于对世界的变化充耳不闻。要知道,根据德赫斯和壳牌对长寿企业的研究,对自身环境的敏感,排在四个主要特点之首,其他三个分别是有凝聚力和强烈的认同感,宽容和在财务上保守。

比起无战略更可怕的,是有了完美无缺的战略。

财富500强的平均寿命,只有40-50岁,仅是一个大的产业的盛衰周期。时不我待,快点去找水!不断解决找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管理的方法和范式都必须随着问题,因时因地而变。不要试图去设计轰轰烈烈,整齐划一的管理范式。你需要容忍一定程度的混沌,那些试图引导你得到确切、简洁、一劳永逸的答案的管理方案,正把你吸入一个又一个的管理漩涡。

Everything is nothing,只有永远的追问,才是真正答案。在产业和社会浮沉的大潮中,企业家永不停止的求索,才是打开世界唯一的万能钥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