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应努力尽责 在PPP模式成功落地的过程中,社会资本也必须做出必要的努力。“社会资本需要调整目标。企业追求稳定的投资回报无可厚非,但在PPP模式中企业需要一定程度地降低盈利目标,并且回收成本也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过程。”吴亚平希望社会资本在投入到公共建设和公共服务时,考虑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当然不是要求他们放弃逐利性,而是合理地降低收益率。 济邦咨询董事总经理李竞,将社会资本在BT模式和PPP模式下的角色做了清晰的对比。相比BT模式下的社会资本,仅承担融资、建设职能,而在道路PPP模式中,社会资本增加了运营维护的内容,并将付费与运营维护绩效挂钩。另外,相比BT模式下社会资本仅承担融资和部分建设风险,道路PPP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风险进行了分配,尤其是在建设风险这部分,将运行维护风险转移给社会资本,倒逼社会资本在建设环节提高工程质量。由于运行维护服务费金额锁定,且与绩效挂钩,社会资本不敢做出“豆腐渣”工程,否则后续维修保养成本将会严重超支,并且绩效指标无法达成而被扣减服务费。 上海浦东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家顺,给出了一条企业进入PPP模式的新路径。企业需勇抓机遇,积极参与地方建设投资,一方面积极顺应新一轮PPP发展形势,主动对接PPP项目,将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建设领域;另一方面,合理拓展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拓宽“路业”,从市政道路和桥梁到收费公路和收费桥隧都要涵盖,新辟“基业”,涉及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等。 企业要继续发挥多元化融资优势,在当前公司已有投融资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公司投融资创新优势,通过定向和非定向增发等股权融资方式以及资产证券化、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手段,多元化融资渠道筹集PPP项目建设资金。 加强与保险资金以及地方交通基建PPP基金的对接合作,以寻求更长期更稳定的融资资金来源,努力降低项目融资成本,力争以最有效的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企业要精细管理,以实现PPP物有所值为导向,科学预估项目工期,严格选择建筑材料,加强项目技术论证,加强项目公司成本控制,确保项目建设工期、质量、安全和投资效益。充分发挥社会投资人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的主要作用,严格履行PPP合同体系各项规定,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及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等各方面关系,确保项目建设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实行目标管理,有效整合材料、技术、项目建设管理以及各方协调等软、硬件,力争打造政府“百年工程”。 “在PPP模式中,企业应以终为始,将每一个在运营项目当作自己在某一地区履责的开端,力争以尽责的服务态度和良好的运营成效,赢得政府伙伴的持续信赖,积极主动履责,以实际行动给政府交一份满意答卷,增加此后的合作机会。”马家顺诠释了社会资本进入PPP模式中的理想状态。 此外,公路行业实行PPP模式,应该强化公开透明、市场竞争的机制,企业与社会资本要重点处理好投资回报率的确定、收费标准、收费期限等问题,保障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要完善收费公路建设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合同约束、收费调节、信息公开、过程监管、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改革配套制度与机制,实现合作双方风险分担、权益融合、有限追索,最大限度发挥“双引擎”的效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