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孙氏内家拳传人张西可实战与练功心得(五)

 秋声独赋 2015-07-02
任何技术要想在实战中想用就用,本能出击,必须练得非常纯熟。比如转身后蹬腿,动作并不复杂,但却需要极好的身体协调性,我在专业队曾苦练过该技术,回家后自己又无数次地闭门苦练这个动作,前后练了两年,才觉得自己堪堪能用。想来,一是自己比较愚笨,二是年龄大了学东西毕竟不如年轻人灵光。
我喜欢转身后蹬,是因为我喜欢穆里斯穆,这就像少男少女崇拜影视片里的星,没有办法。实际在与人较技时,我很少用此技术,虽然我现在运用自如。因为它很易误伤人。民间切磋,没有护裆的护具。 
拳击、散打善于找点击漏,这就需要具备立体攻击的手段,武术上叫:挨住何处何处击。搏击里讲:哪儿有漏打哪儿。要具备立体攻击能力,必须把拳、腿、肘、膝、摔等各种本领都练到。过去武术里讲:远踢近打贴身摔。也是此意。习武术者,往往只偏重某一方面,或拳,或腿,或摔,这是远远不够的。 
经常有武友荐我看看一些武术网站上的高论。发现确有高人,但这些宏论多是陈词滥调,或拳谱上的理论,与当下的搏击实战相差甚远。比如:他们常常讲到像八极、心意、形意、太极等拳种,要善于钻进去打。但又有几个能做到呢?看看擂台比赛就知道了,几乎没有。这个问题值得研究重视。李小龙说:武术的根本就是近身与发力。如何解决这个近身问题呢? 

伏天到了,我个人的体会是应该多练腿法。而且,练腿法不可总踢沙袋,要多练空踢。群炎师爷是腿法大家,他一直强调,总踢沙袋会越踢腿越笨、越死。 空踢就是放松了踢。
空踢就是放松了踢。多想腰胯发力。
空踢才能踢出速度,才能快。有了速度力量才会倍增。 济南的伏天也被称为“火炉”。但即使再热,我每天都会坚持踢上至少一个小时的腿,多数是对着镜子空踢,以便看自己的动作是否到位、规范。一开始练习空踢可能比踢实物要难,但很快你就会尝到甜头,且乐此不疲。而且,这个季节我每天要压上半小时胯。
专业队员都清楚,这个季节开胯相对比较容易,我的压胯方法是在专业队学的,我自感很见效。但腿法却并不全是专业队那些腿法,还有群炎师爷等教的武术腿法。由于没有幼功,我开始学拳已20多岁,此前一点基础没有。所以,现在我练转身后摆腿依然不够自如,还达不到随心所欲之地步,还得苦练。
但像侧踹、鞭腿、正蹬、后蹬、勾踢、前踢、点腿、撞腿、扁踹、丁腿、刮地风等腿法,我还是练出了点意思,无论速度抑或力度,均有可圈点处。群炎师爷因我没有幼功,曾劝我专注练拳,少练腿法。偏我这人犟,非练腿法不可。如是几年,工夫总算没有白下,腿法练出了点眉目。 
提高腿的击打力度,首先是身体的协调性要好;在此基础上,踢腿要整体发力,尤其是用腰胯力。以侧踹为例,核心发力点就是腰胯那一段。再加上膝部的发力配合。身体的支撑轴不能过于倾斜。三者缺一不可。现在看视频,许多人为了踢高腿,把身子甚至弯到了很低。这样的腿法只能表演,实战不了。 
今天下午5点多下班回家时,遇一练太极老者,我俩认识已久,但谈拳不多,今天他似乎有什么好事,很兴奋地招呼我停下来抽支烟,我们俩就边抽边聊,不觉就聊到了拳上,他在济南太极拳圈里是个实力派,练过杨氏、陈氏,几十年苦功下来,功夫不俗。对现代搏击基本不懂。但太极的东西确实很不错。
他在讲解太极原理时,我发现与形意的东西很多是相通的、一致的。有些颇有启发。他重点讲了太极的“截”与“借”,我觉得还是很有造诣的。
对于鞭腿,现在有一误区,就是把其当成泰拳的扫腿来踢。散打的鞭腿实际就是武术里的侧弹腿。弹与扫是两个概念,扫的力度一般要大一些,弹的优势是快。特别是,扫腿一般是把胯转得比较靠前,一旦扫空,不利于转换;鞭腿的胯扣得不那么靠前,即使踢空,转换也快。但鞭腿也不是单单靠弹力,主要也是腰胯力。
说句不该说的话,我现在最苦恼的是,会的东西太多,根本练不过来。只能是分项来练,比如一个时期重点练拳法,另一个阶段重点练腿法,再一个时期找人练摔法和拳腿组合。而且现在我依然在向其他人学习,学然后知不足。越学越感到自己的浅薄,所谓“一山更比一山高”。  
我这人缺点也蛮多:孤傲、自负、较真、保守。但善良、真诚、坦荡。 
浙江台有档节目:中国好声音。我觉得比“星光大道”办得好。如果武术也有这么一个栏目,能尽情展示一下我们的国术,该是多么好啊! 
日前,有几个弟子来训练,我重点给他们讲了“实若虚、虚若实”的道理,以及在实战中“虚中有实、实中见虚”的运用。当年我的几位恩师都提起过这句话。包括拳击泰斗张立德老师曾数次给我讲述过其要义,并告诫我:要把假动作作得像真的一样。在专业队也经常提到有关论述。可惜我资质愚钝,始终不得要领,这两年,通过大量的实战实践,我豁然明白了其要旨。在实战中又验证了其奇妙之处。
形意拳吧里有两三个我认识的人,根本就不懂形意拳,只是勉强会个五行拳的套,却整天在吧里发帖子教人,不就是为了赚几个小钱么?真好意思!此做派真让人看不起,误人子弟不说,武术就毁在这帮伙计手里了。 

我们圈里谈起此类人,无不嗤之以鼻。真是没劲!武术,可以不练,也可以自己练假的,却不应该骗那些无知的年轻人,让人家练假的。而且他们几乎都是靠辛苦打工挣钱交的学费。在吧里,还有个很有名气的伙计,发了个发力的视频,打拳和踢扫腿。一看就严重不到位,省省吧。别丢人显眼了。真是无知者无畏! 
外形实,而内心未必虚。以前拳为例,上来我就发力,就打你打的梢节,虽是实打,心却是静的,意是虚的,如此,我随时可以进行虚实变化。为什么要实打,而不是刺探?很简单,刺探没人怕你,也没有杀伤力,我一朋友曾为上届全运会拳击亚军,他就是此打法。他主要就是前拳得分。劈挂拳“斩梢截面”也是此理。
 好多人专门研究各种攻防手法,实际没什么意义。李小龙说过一句话:高手就是要从各个角度都能攻击。也就是“无孔不入”,对手哪里漏了,就递进去一刀子。拳脚肘膝肩胯头均可。抱住了还要会摔。我训练学生就是这么个路子。什么形意八卦心意劈挂八极咏春翻子等传统拳术,以及拳击散打泰拳,什么好用用什么。 打破藩篱,视野要开,但练起来不能杂乱。比如前踢,我几乎每天都踢这个极其简单的动作,每天都是几百下。前鞭腿也是,一气就是几百腿。练到既准确又重。这么多东西未必都练,但了解得多,你的视野就开了,思路和悟性也开阔了,且可以比较优劣,然后在实践中去锤炼某些动作,直至变成自己的绝技。

具体来说,打实战最难解决的往往是第一个环节,比如怎么防守对手的第一波攻击?如果对手出拳,相对好防一些。可以发力打他的拳,打不上不要紧,因为你的心是静的,虚的,没有发狠,所以他虚他变化,你也马上可以变化。但如果打上,他往往就很疼,前提是,你的前拳要足够硬,我的前拳就硬,后拳更硬,他一疼,你的机会就来了,就抓这一刹那的时间。如形意的崩拳、咏春的日字冲拳、劈挂的斩梢截面,统统好用。但如果对方以拳作掩护,迅速出腿,如果是正蹬,你可以后撤,这里的技巧在于“胯”。一旦对方用低扫或鞭腿,你往往撤的幅度不好把握,因为现在运动员的鞭腿,尤其是低鞭,以及侧踹,都是带步,距离拉得很长。这个时候就需要另外的技术了,我的技术是换步,然后趁其扫空之后,立足未稳,迅速切线攻击,这是形意拳的绝技,既打又冲,对方很难抵挡。我在这些年在专业队的挨打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此为之一。再比如,对付对手的前拳,我至少有十几种方法可以用。且都是在擂台或实战中多次有效运用的。这样,你就可以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另外,如果你在第一波攻击中,害怕对手腿击,你也可以干扰他,不让他从容地起腿,泰拳就常这么干。但截腿或接腿都不太容易,往往是两败俱伤。
在第一波的攻防中,还有一个问题至关重要:节奏的快慢、慢快的突变。包括发力的突然性,步法身法的突然变化,高低的迅速转换。我的强项就是李小龙说的:近身与发力。一打我就能进去。即使退也是有意为之,是意在人先的“局”。退照样可以防,如用摆拳;退也可以攻击,如用崩拳、摆拳,转身鞭拳,转身后蹬,侧踹等等。也可以蹲击。手段有的是。  
这些东西我不必说太细,真打过实战的,马上就能明白。至于是否有效。你可以实践一下。也许真是宝贝呢。 

别总迷信自己拳种的那一亩三分地,要成为通才、专才。
有人问:如果对方比你高又连续十几个正踹你怎么办?(一上来) 简单地很,朝两侧拉他,在他转换之际,切他中线,冲他。
我经常给弟子说,让他打,他也打不上,我们在专业队练的就是这个能力。反击也就顺利成章了。 
戴国斌先生的《武术:身体的文化》,是一本很有见地的论著。很值得一读。 
其实,我昨天写了不少实战的精髓,都是极其宝贵的东西,而且很具体细致。可惜几乎无人注意到。大概都在盯着奥运会吧。

实战的最根本特点是:简单、直接,否则,你的动作用不上。那些弯弯绕的动作,再好用也用不上。要丢掉幻想。简单、直接才能做到本能反应。本能反应没有复杂的。 
近期,央视8套每天上午都在播《李小龙传奇》,此片已看过多遍,但常看常新,每每总有新的启示。虽为传奇,多是虚构,但其讲述的武学哲理,还是非常有见地和启发性的。也可以引发你诸多的想象力。 
武术里讲,对手起腿打拳,肩胯自然先动,然后据此进行防守和反击。这话没错,但问题是,第一波攻击也许你可以据此防攻,之后呢,在快速的攻防博弈中,特别是近身之后,这种方法往往就不起作用了。起作用的是感觉,连眼睛往往都看不过来。不光感觉,包括眼力,只能在实战中练就,单练是出不来的。
形意拳的妙处在于,躲过对方第一波的攻击,特别是腿的攻击之后,可以直接切进去,切住对方的中线,用你的拳法、腿法和桩功发起闪电般的攻击,对方是很难承受住的。这有点类似咏春的日字冲拳,但形意的桩功是其他拳种是没有的。桩功打人最是好用。这套攻击方法是我在与民间武师及专业队员切磋时,经常运用的手段之一。十分有效。但切记:一是抓点(时间差)要准,二是速度要极快,不能犹豫,所谓“宁在一思进,不在一思存”。三是桩功的基础要厚。有人说,形意拳讲求:硬打硬进无遮拦。我的体会是:这个不可莽撞孟浪。遇到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高手时,此方法是要吃亏的。我前两年与泰拳黄海刚切磋时,就吃过一点小亏。当然,他对我快速的身法步法也不好应付。自那以后,我开始下大力气去专业散打队练习现代搏击。我一直深信:你要战胜他,你就要熟悉他、研究他、吃透他。他的东西你清楚,你的东西他却不清楚。所谓“拳打不知”是也。经常有人说我保守,实际并非完全如此,保守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我每天都在学习、体悟,每天都在进步。因自己有点小名气,常有外地武友来找我切磋交流,今年就来了好几拨南方的咏春和心意高手,比过之后,大多都成为了朋友,我这个比较好学,虽然每每战胜了对手,却总要低下身来学习人家的长处。实际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别人的一句话就能启发你。
最近一年多,对咏春研究比较多,因南方一些擅长咏春的朋友不断过来,使我对咏春有些浅薄的了解,我们也经常切磋,因此,我对咏春的劲力和实战特点有了一定的理解。应该说,咏春在劲力练习和实战功用上,还是非常优秀的。 对咏春有深入研究的同道,能否在此表达一下您的灼见。
咏春和形意的发力机制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形意更注重根节和中节力,比如胯肩,咏春在肘底力上有独到之处。形意注重腰胯之力,咏春强调脊背之力。在技法上,咏春在中线的攻防上颇具匠心,手法精细。形意则桩功更胜一筹。弟子们给我推荐过山西形意与咏春切磋的视频,明显可以看出,在中线对搏上咏春的攻防门户更加严密有效。如果练形意者只会在中线上与咏春对拼,也许占不到什么便宜。看看现在的形意视频,大多是只会拿手去扒拉,如果形意就这点玩意,当年何以称雄天下?形意的特点是什么?我已说过多次,在此不再赘述。拳谱上也写得很明白。咏春防守得是不错,奈何我形意就是硬打硬要,怎么要?这里有方法。不是跟对方纠缠,而是直接发力。拳击高手也这么干。或者拖步带、侧带、打高低,等等,有的是办法。咏春虽无远腿,但其腿法却大有可去之处。他们常常叫“无影脚”,其实没什么神秘的,无非多暗腿、抹腿而已。形意、八卦里暗腿也不少。关键是看怎么能用得上。我之愚见,关键是要处理好假动作的问题。否则,暗腿就暗不了。李小龙说,要全方位地出击,这也是一个可以使出暗腿的好法子。  
咏春日字冲拳讲“夹肘”,强调关节发力。形意讲“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三心要对”,拳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形意的五行拳也是打实的精细顾打手法,只是不像咏春那么细致复杂。包括形意的狸猫倒上树之腿法,也与咏春的腿法颇具相似之处,只是咏春讲“抹”,形意讲“踩”。 
形意技击比较简单,讲求闪电般地“顾打合一”,摸上就要拔对方的“根”,也就是破坏其重心,崔师曾讲过这个道理。我在多次的打斗中,也摸索出了破坏对方重心的重要性。以及破坏其重心的方法。为什么能摧毁对方的重心,靠的是深厚的桩功。这是形意最可贵之处。但这里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能否接上对方的手,或近身去打,大成拳叫“接发力”,“接”是首先环节。比如,你一旦遇到训练有素的拳击手,或擅长腿法的散打高手,这个“接”就比较难。这里的“接”不仅仅是指真正的“接触”,主要是指如何处理对方的”第一波“攻击。这个环节处理不好,摧毁对方的重心就是一句空话。 
有人说,是与形意对垒的那个咏春拳哥们,是从散打队退下来的。我认为这不是问题症结之所在。最大的问题是形意根本不是那个打法。如果练形意的都伸着手那么扒拉对手,肯定谁也打不了。有许多朋友说,应该让山西田家形意去打,他们可是大大的厉害。 
刚开始练拳时,老师常说,打实比打虚更有效,也更难。我当初并不理解此话。现在明白了。这也是我又开始研究咏春的目的之一。
前天,有个练咏春的南方武友来济公干,借机找我交流一下。他得出的结论是:我用拳击形式打出的直拳,比他的日字冲拳的透劲,要大好几倍。其缘由,我也说不太清楚。 
这个城市真没劲。到处都是练推手玩的,还一脸虔诚和认真,将大好青春浪费于此,我真不知道有什么用?! 
拳击、散打不练推手,照样能打;太极苦练推手,却没见几个拉开距离能打的。 太极十年不出门。什么效率? 
我的意思很明确:在这个城市的不少大小公园、绿地,我经常看见一帮帮的人在那儿不厌其烦地玩推手,特别是周末。能把别人推出去一下就高兴得像拣了个金元宝似地。其中多数还是中青年。我特别不解:说不练技击吧,推手还非想发人丈远;说练技击吧,这算哪门子技击? 
我只是想提醒那些有志于技击的朋友,别把一点有限的宝贵时间,意淫到推手上去,摸来摸去的,终究是不行的。只是你只是想玩玩,怎么样都行。 
我在形意、八卦上下工夫最多。前段时间重点练习咏春。散打的腿法倒是每天都踢。我特别重视腿法练习。也踢传统武术的腿法,特别是暗腿。 
这个即将过去的假期,来找我学拳的人挺多。有济南高校的学生,有大学老师,也有不少外地的真正爱好武术和实战的。尤其是有些人,非常喜欢传统武术,对形意八卦一直心向往之,神交已久,只是未窥门径。我就重点教了他们形意的基本功,他们练的非常认真、刻苦,是真喜欢。我也觉得很欣慰。 
至于技击,我在教他们武术的同时,也夹带着教他们一些步法、拉筋开胯、踢腿的方法,训练基本的技击能力。我经常说,只要真下工夫练,我教的学生一两年就很打。一点问题没有。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我教过的不少学生,只练了短短的一两年,就非常能打。 
请恕我孤陋寡闻,有网友提出的闫芳这个人,我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发表什么意见。
步法训练既复杂又很简单,一切以自然为根本,但初练时又有一定之规。练好了步法,至少可以不挨打或少挨打。我经常给学生说,练好了步法,至少可以让对手很难打上,也利于自己反击。 步法训练的第二个关键点是:反常规练法。不要迷信那些三角步、寸步、激交连环步等高级步法,步法以自然实用为主。 
我打实战制胜的法宝之一就是步法。在步法训练上,我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无论是武术的步法,还是拳击、散打、泰拳的步法,我都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研究,然后用于实践。我自信,在步法训练上,我还是有点体会的。当然,为步法而步法,没什么意思。关键是步法要结合腿法、拳法、摔法、肘法、膝法等等。 
为什么说步法要自然,道理只一条:对方也是移动的物体。你动人家也动,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相机而动。借用一句广告语:没有最好。只能看谁更具功力和灵性了。
安老师当年教我八卦掌时,曾反复告诫我:要把先天的单换掌和后天的开掌练精,此乃根本。张烈师也多次说过:以三体式而言,形意是竖,八卦就是横。在多次的实战实践中,我日渐明白了单换掌之妙处。安老师教的单换掌是个回身挤掌;孙家的单换掌回身有点类似于推窗望月;史建华老师教我的刘凤春一系的八卦单换掌最简洁,就是回身穿掌换掌,但步子较大。以我个人体会,我更爱用刘凤春一系的单换掌,它更加直接,但又不乏变化。说了这么多,实际八卦最实用的还是它的转圈,但转圈有其技巧,何时转?怎么转?转多少?要到实践中去摸索,去体味。实践多了,就逐渐明白了。开掌是后天第一掌,是打实的方法,一旦真能粘上对方,还真有效力。它的妙处也是简单,上手就用。但要练好左右,不能光会右手。且要敢于接手。当年我曾在八卦掌上下过大工夫,但也走过不少弯路。在专业队,我一开始连接对方的手都接不了,尤其是那些训练有素的拳击队员。后来能接了,也能用上开掌了(我指的是不带拳套的情况下)。
对付拳击或散打队员,你还真不能一味地打虚,这恰恰是他们的长处,你就要粘上他们,发挥传统武术的打实功夫,去与他们对垒。这是他们的弱项。拳击一黏上往往就没招了,当然,个别的也会打短拳、寸拳,我也专门练过这种短拳,这个也没什么神秘的,练好了形意,这个短劲好找。散打也往往是找点打点。
远程用泰拳的正蹬和散打的侧踢控制距离,中程用拳击的拳法控制和泰拳的冲顶膝突袭,近身用泰拳的肘法和膝法打击和柔术的关节技控制,我个人觉得这是当今结合主流MMA实战性最强的技术组合。 这位武友说的这些技术都非常高妙。但武术是非常强调时间差的。以正蹬和侧踹为例,对于远距离的控制是很有效,然而,一旦你踢空了,在接下来转中距离的拳法控制过程中,是有个时间差的。武术找的就是这个空当。我就在这个空当攻击你,岂能容你自由地转换?散打、拳击也是找这个时间差。让对手走空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闪躲;二是你攻我就进,但是避开对手的同时闪进,这里要把距离放短,蔡龙云先生称之为”着肉分枪“。距离短了就易于闪进。打实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对手用拳攻击我,如果不带拳套的话,我就直接攻击你的手和前臂,让你的前臂或手受到一瞬间的重击,同时迅速击头或前胸。劈挂拳里称之为”斩梢截面“,正是此意。所以,我一直强调硬度和功力训练,也是出于此目的。不过,我在这种攻击中,手法比较多。既有形意八卦的,也有劈挂咏春的,也包括八极翻子的。还包括拳击散打的,等等。怎么合适怎么来,不可拘泥于某一种方法,要顺势而为。对付对方的腿部攻击,即可闪躲攻击,也可接腿摔,更可以用重手法直接攻击他的腿。要做到这些,首先在第一个节拍攻防中,心态要虚静,不能慌乱,更不能怕。其次,身体要小动起来,就像车,把发动机打开了,但还没有跑起来,这样你就不会给对手当沙袋了。再就是眼神要自然从容,要整体上自然地观察对手。不可只盯着拳脚或肩胯,一定要看整体,保持合适的距离。何谓合适的距离?恰恰让对手打不上你也。  

有网友提到泰拳的速度,我跟不少泰拳手,包括国内的泰拳冠亚军都交过手,我认为他们的速度并不快,他们的特长是硬朗,敢拼。武术因打的太少,上阵后往往胆气不足,容易发慌。对付泰拳,恰恰要发挥武术反应快、速度快的特点,敢打敢拼才行。我一直告诉学生,无论面对任何对手,都要宁可被他打死不能被他吓死。没这个胆气,就别练实战。

打出重拳,有两个要素必须到位:一是加速度;二是身体的质量。形意拳的练习,首先可以较好地解决把身体质量或曰重量打进去的问题。至于加速度,则是在松透的情况下,形意拳出炸力的时候,自然是强大的加速度。 
但是,现在许多练形意者,往往把劈拳练成了推劲,把崩拳练成了顶劲。推劲可以把人发放出去很远,顶劲也会让人很很难受,但与击打力量并不是一回事。比如打沙袋,我们就可以体会出打与推绝对是两码事。形意的炸力也是一种打击力量,而绝不是推与顶。以功用而言,推可以把人推出很远,但打可以直接将对手击溃。我在练习形意拳数年的时间里,打的也多是推和顶劲。练了拳击之后,我才明白了打与推的区别。记得跟张烈老师刚学形意拳时,他就多次强调:你师爷存周先生说,形意拳就是一下子直接把人打瘫在那儿,而人几乎是不动的。这跟拳击的说法恰恰是一样的。我当时只是记住了这句话,并不明其理。
我在专业队练的透劲,却不是某网友先生所的短促的一抖,一抖即止。而是节节贯穿最后连炸带捅进去的一种掼进去的力量,特别是“最后一公里”要处理好。
所以,我也一直弄不明白宋氏形意拳那弹簧似的抖劲是嘛意思。但据宋氏之分支田种兰一系的传人在博客里说,这种抖劲厉害得不得了,至于究竟怎么不得了却不得而知。 
我所学的形意劈拳有两种:一种是孙氏的定步劈拳,另一种是李存义先生的跟步劈拳,通过这么多年的习练,我才品味出两者各有其妙,都要练。而且两种劈拳都非常不好练,很吃工夫。就锻炼协调性而言,我认为,形意拳可能比拳击更难一些,对协调性的要求也更高一点,身体的哪一个部位不协调,都很难出形意特殊的劲儿。而这恰恰也是形意的迷人之处,很多人深入其中探究摸索,如醉如痴,终生不悔。 
从实用的角度而言,定步劈拳更直接;从锻炼功力的角度来看,跟步更具价值。但一旦练通了,则发现其实又是一个东西,只是跟不跟步而已。这就像练形意者后脚上步是脚跟先着地还是脚尖先着地一个理儿,练通了也是一个样。
轻出重收是形意拳的一个重要法则,咏春拳也讲究这个。但我发现,现在练形意的好多人并不懂这一点,总是把前手拳打得硬邦邦、紧绷绷的,总想一拳把对手打个半死,后手则松塌塌地。形意拳的后手要求以肘带手。还有的把后手拉到肋边,肩也朝后敞着,这样力就敞了,这是形意之大忌。形意拳讲过肩力,两肩的力要合,万不能敞,里胯与外胯要争,争也是一种合。外胯与里胯各有具体要求。打劈拳,拳谱上讲两手如撕棉,两脚如踩毒物,这两个意念也是极其重要。诸如此类的规矩还有还多,古人称:校二十四法。其实,远比二十四法复杂,因为还有还多细致的东西,加上意念假想和呼吸,练形意真是规矩多多,但真按着规矩练上一段时间,又会发现古人的这些总结真是绝妙。非按此规矩,否则难出形意之独特劲力。 今天有个大学生找我学形意,这已是他第三次来了。他问我教不教形意的套路,我说,当然教,五行、十二形、八式、连环、杂式捶等我可以教,但这么多跟我学形意的,有的已跟了我好几年,我教他们十二形,他们却学不了,动作根本作不到位。原因就是基本功不行。见他迷惑不解,我就顺手作了一个鹰熊合演和一个蛇形,在跟我形意之前,他是天津人,在当地学了很长时间的形意,结果,一比划,这两个形,他一个也作不到位。这才真正服气。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烈老师教我的孙存周师爷传下来的形意拳,跟现在世面上大家看到的孙氏形意区别很大,难度要大很多。我看过很多人练的孙氏形意,完全不是那个样子,有的还出了孙氏形意的书,动作都作错了。我绝不是说孙存周先生的东西多神秘,只是大家不知其规矩和练法罢了。 我现在的主要精力并不在武术上,我一直说,我只是票友,所以,也没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去搞这些东西。  

还是说劈拳,我最近看到一本关于孙氏形意的书,里面连胯都没转对,所谓劈拳,实际就是两个三体式的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胯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一定要一下转90度,而不是45度,所以,孙先生加了个过渡动作。而现在多数人作不到这一点。再比如,一面过,有几个人能很协调地做到?后脚上步怎么上? 
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弄不懂这些,出书、出光盘只能是谬以误传。 
下午去拳击队训练,和几个在全国冠军赛、锦标赛、精英赛等赛事时拿过前三的队员交流了两个多小时,打实战之外,我们又重点交流了一下几项技术:你出我也出;出一半或一多半;进步或退步带;像泰森似地前压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我以前都很清楚,这次我们又细致磨合了一番。我们的训练每次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拳击三拳中,我的直拳、勾拳无论是从动作的标准性,还是力量,基本可达到专业队的水平,摆拳力量很大,但因为相比较而言练的少一些,动作的标准程度稍逊。下一步,要加强摆拳的练习。
其实是很苦恼的,每天需要练习的内容太多,有武术,也有拳击和腿法,我只能分阶段地进行专项练习,强化训练。也很想把孙氏形意这种金不换的好东西传下去,可惜真正想下苦功夫练的人不多,或者说,根本就找不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也许没有人愿意干这个。 
摆拳不好,直拳就不可能好?这位网友把问题绝对化了。我已说过,我的直拳好是因为我喜欢直拳,就连平时走路也经常边走边比划。我的右摆拳力量也很大,但没有直拳自如,因为练得相对少了点。我的右摆拳有多大力量呢?有个练过十几年通背和大成拳的朋友,体重近190斤,身高一米76,给我拿靶子,我用右摆拳打他,他站不住,也拿不住靶子。当然,他不是专业拳击队员,但力量相当好,大成拳的发力尤其掌握得不错。他自己说,没遇见过这么大力量的摆拳。而我只有135斤左右。 
拳头没有力量,平时比划着玩行,真打实战,没有力量绝对不行,人家不用干别的,光跟你玩消耗,跟你拼拳,你都承受不了。泰森和帕奎奥的最大优势就是力量好。

今天还有个小插曲,因为我的胳膊和腿都特别硬,在与一个队员交流时,此君拿过拳击锦标赛的前五名,我发现他的小臂也特别硬,我就提议,我们俩磕磕小臂,磕了有几十下,都觉得有点受不了。我一直强调硬度也很重要,有硬度说明你的肌肉发达。有人可能说这会影响速度,我自己却没感觉出多大影响。 
不知不觉,微博写了有十来万字了。多数都是顺手而为,没有刻意过。 
昨天在拳击队练习摆拳,一锦标赛全国冠军比喻说,正确的摆拳打法有点像拨浪鼓的转动。无独有偶,教我形意的崔师也常常说,打劈拳有点像转拨浪鼓。我此前一直在说,拳击与形意的发力机制是一致的,还有不少人质疑,实际我的确未打诳语,二者在许多地方是很相似的。甚至在俄式拳击里,也有类似形意的推击发力。近期,常有陌生朋友约我想一块聊聊武术,我一概回之没时间,概不相见。自然,报社的活黑白颠倒,忙是一回事。其二是我一直坚信武术不是聊出来的,如是交流,我自然应承,如是扯闲篇,恕不奉陪。还有的希望我给予指点,我这点水平的确也指导不了人。还有人总表示想跟我学拳,但我一说,我从不免费教人,却一下就给吓跑了。这社会,真的很有意思。所以,后来我就渐渐淡出了武术圈子。虽然手底下也一直有不少学生,但我却从不参与任何武术的社会活动,原因只一个,我不太喜欢这个圈子。功夫不咋的,搬弄起是非来倒蛮在行。人生苦短,真的没必要在无谓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因而,当下的我,在武术这个行当里,是很寂寞的,也是很快乐的。李叔同有言:若无闲时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正可为我之心态作注。“闲事”不是“闲时”,打字打错了。
这是网友的一个帖子,在此转发一下。 基本功平常心 20:46:12 张老师,您好!几年前我得了肺病,西医始终无法根除,靠张烈老师博客上介绍的【面壁蹲墙】功法拔除了大部分病根。我现在,除了蹲墙,还爬楼梯,用站桩的要领爬,竖直了脊柱,合住胯,爬60层。呵呵 基本功平常心 20:47:06 
基本功平常心: 我非常感谢您们这一门的形意 

形意的钻拳是两步拳,即垫一步再上一步,适合快速进击。其发力之机制,与拳击的勾拳类似。练好了钻拳,勾拳也就好练了。从技击层面而言,钻拳攻防一体,顾打合一,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拳法。练时,上钻之拳主要是针对面部,用时,即可攻击头部,也可攻击躯干;即可近距离实用,也可长距离打击;全看情势需要。这一点,与勾拳又很相似。而泰拳的勾拳,往往又多了个“挑打”的打法,寻隙而入,可见机挑对方下巴、头部、躯干等。总之,打法是灵活多变的。而练法则有一定之规。钻拳的发力与劈拳相类,也是身体的两面要合,要争,在两手见面时打一个瞬间如闪电般的寸劲。劈拳所谓:两手如撕棉也。形意讲:手见手要快,打一个刹那间的“炸力”。至少在练习的每一拳里均要有此意。要做到这一点,身体的各相关部位首先要自然、放松,意识更要如此。两手相磨之瞬间,就紧了那么一点,形、意皆如此,要快疾,要狠毒,使敌手不及猝防。因为速度快,我当年练习钻拳时,常常把手腕处的筋磨得发绿,好多天才下去。 
在快速的实战搏击中,钻拳还是比较实用的。其一,是它非常快,能防可攻;其二,如果将钻拳结合拳击的前拳技术,就更妙了,拳击的前拳可从上下左右等几个方位攻击对手,钻拳如加以变化,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攻击对方,而且,钻拳的后手上得更快,也更顺。其三,钻拳脚下移动非常快,可以前钻,也可以后退着钻,这有点类似于拳击的退步带。当然,这是我自己在实战中琢磨出来的,我的几位形意老师没有这么教过我。退中又有变化,这样对手就很难预防。我当年学五行拳时,学过摇身的、搂手的,退步的钻倒没怎么练过。退步劈,而且是单腿,我下大工夫练过,是孙氏形意鸡形的一把。退步崩练得也比较多。

看了第九期《武魂》的几篇文章,有点感触:这几篇有关形意的文章,专门谈到了形意的实战。置于当下的搏击环境下进行考量,应该如何去研究形意的实战呢?有一篇文章谈到,其师为了适应当下的擂台搏击,创编了形意散手,恰好,有朋友荐我看过这些散手视频,因而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我以为,这些散手去打擂台,或者去打台下的真正实战,都未必用得上。我的观点一直是:形意的东西能否用得上,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擂台战或擂台之下的真正实战。试想,一个人如果既没打过擂台搏击,又少有民间实战,仅仅凭着感觉和臆想,或者顺着古人传下来的实战招数,创编形意散手的话,这样的散手能否用得上还得两说着。毛泽东主席有句名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怎么”推陈出新“,唯一的路子就是多实践,就是多打实战,眼下实战的主流就是散打,试想,有些拳师多少年都没跟散打专业队员打过一次,你的实战水平能否过关、是否有效,又如何得以证明呢?  
昨日周末,上午去散打队苦训,重点练了腿法、接腿摔和抢摔抱摔。这些技术我此前已很纯熟,这次又找不同的对手进行了三个小时的针对性训练,感觉收获挺大。这几年,我基本是每周抽出一天或半天的时间,去拳击或散打专业队去接受正规的训练。平时如能抽出时间也经常去。在昨天的训练中,遇到一小伙子,他说,也经常过去练,已练了一年多,我让打打直拳,竟然很不像样子。这让我想起好朋友张永健(上届全运会亚军,巴特尔冠军,张开印第三。)经常说的一句话:来练散打之前,先练两年套路很有必要,可以练练协调性。昨天那小伙子身上僵得很,协调性很差。这又让我想到形意拳,崔师的形意协调性就特好,所以,其劲力就特别好。再比如,我的直拳,为什么能打出强劲的穿透力,就是自然、协调。现在,通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加巧练,我的摆拳也基本到位。因为,直拳也好,摆拳也罢,形意拳也好,最关键的就是要协调、要顺。其原理也差不多,练好了其中一个,其他也就好练了。
这个协调关键是主要关节点一定要顺,要协调。拳击的术语叫:要同时“卡”住,同时到位。

散打中的快摔在真正的实战(如街头打野架)中,未必好用。如专业队员经常使用的抱单腿撤步斜下摔,按照散打规则,是非常实用的一个摔法。因为根据规则,在对方使用此摔法时,是不允许击打其后背或头部的,只能防摔或破摔。而在实战中,则那儿合适击那儿,可能上来就击打头部或背部。这是很致命的。当然,散打的一些摔法如夹颈摔还是可以用于实战的。我学习散打快摔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练习在俩人搂抱上之后,如何控制、破坏对方的重心,又如何保持自己的重心不被对手有机可乘。毕竟,打实战,重心的控制是极其重要的。其二是,散打的快摔中融入了许多内家拳的要素:如四两拨千斤之巧。引进落空之得机得势。在一遍一遍摔打的过程中,我是很乐此不疲的。过去经常听人说:三年武术当年跤。我当时很不以为然。现在看来,快摔还是很有技巧和学问的,很值得去琢磨与研究。概言之,快摔之技巧,不外乎这么几条:如何抓把;如何脱把;如何用手或脚给对手当绊子;如何利用各个方位的斜度、斜面;如何旋转; 如何前冲;如何上抱;如何变脸;如何夹颈;如何填胯;如何横切;如何涮腿等等。 
关于接腿摔,我的训练方法是:让那些踢快腿的专业队员尽量快速踢出各种腿法,有虚有实,高低左右,各个方位,并以拳作诱饵,在此情况下,训练个人的接腿能力。一开始有些忙乱,慢慢就适应了。以我之经验,直线腿法不太好接,可多用“拨”的方法,拨开然后马上反击;如果真要接,在接的同时可稍稍收一下腹,以免被踢上,养成这么个习惯。对付鞭腿,在接的时候也不要硬接,可朝两侧拉动一下,将其劲力稍稍化解一下。对付低腿,可提膝;对付高腿,不要用肘和胳膊去硬磕,胳膊杠不过大腿。可稍稍后撤,避其锋芒。当然,所有腿法的防守都可用后撤之法。但后撤也大有学问。怎么能撤得最快,而又利于反击? 
这就是后撤的学问。如果接腿想摔对方,一般情况下不要后躲,因为你这么一躲,自己反击的时机往往也没了。
是不是关注我微博的练散打的少啊。我昨天说了一通很有针对性的话,也是目前散打的关键问题,却也没几个应声的。 

钓鱼岛之事正在炙烤着国人的神经。如果有可能,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也将不惜一切为保钓而战。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武之大者,更应如此。为国效力永远是第一位的。 

今天去散打队训练多半天,主要练了摔法、接腿摔法以及拳法,最后练习拳腿结合的综合打法。在接腿摔中,要注意,不要后撤,而要前压。散打的拳法防守与拳击不太一样,散打格挡拍击用得不多,用得较多的是屈肘立式防守,此防守的优点是容易把距离拉近,便于反击。我以前经常用对手出拳,自己不防守,直接近身去打击,武术上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因为我的特点之一就是近身快,步法活,身法灵,这也是多年来练就的一种打法。我的不少学生也懂此方法,但往往作不出来,一打就成了拉锯战。主要问题还是基本功不到位,脚底下跟不上。近期在散打队训练,发现他们也经常这么干,让过对方的拳头,直接抱摔。这也是一个好法子。我是让过对方的拳之后,直接攻击对手躯干,边打边向身后绕,攻击对手的脑后。这是八卦掌常用的一种打法,叫:脑后摘盔。这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有灵活的身法步法,拳要重,掌要狠。这些条件我都具备。但我的多数学生因为没有武术深厚的功底,只学了一些拳击散打的东西,做不出这些动作来。今天还重点练了勾踢。勾踢的关键是必须要有速度,要脆,否则,踢不起来。通过在散打队大量的训练与实战,我发现,散打与武术其实质是想通的,或者说,就是一个东西。合起来练,可以相得益彰。那些练散打的哥们(多数是全国冠军)也反复说,如果我没武术深厚的功底,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理解到散打的这些精髓,更难以把散打的动作与技法运用到位。事实是,目前的散打也的确吸了武术的许多精髓的东西,并加以融合。这是散打的可贵之处。 

接腿摔的接腿动作并不难,但要在快速的打斗中处理好接腿却不易。对付腿法,低腿可提膝格挡;对付不高不低的中间腿法,必须学会接腿。如鞭腿,接前腿与接后腿的方法有别,但都是一手格一手接,实际也是两手接,一格一接,正好接住。只是接后腿要转一下腰。接腿摔的难点在于不好判断对手是出前腿还是后腿,是出直线腿法还是鞭腿、转身后摆或后蹬。既然无从判断,接起来当然手足无措。要练好接腿摔,唯一的办法就是多打、多接,练出本能反应来,只有具备了这种本能反应的能力,才能腿来接腿,拳来格拳。
散打拳法的格挡方法与形意的炮拳也很相似,只不过我个人以为,炮拳的格挡更合理一些,散打的格挡更灵活一些,而且散打经常是两手格挡,以应对对手的组合拳。散打的格挡与拳击相比,动作更单一,但距离感也拉得更近,这样更便于反击。经常听人说,泰拳是硬碰硬的一门拳术。在某种意义上讲,散打也是,比如,对付腿法,散打经常是前压接腿摔,而不是后闪躲开。我在未练习散打之前,经常就是后闪,待对方踢空而未来得及调整时,以形意之前冲快速进击,上手击其面,下手攻其胸,脚踩中门,不给对手任何喘息机会,这就是我要找的节奏和时间差。随着对散打技术的熟稔,我发现,接腿摔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事实是,在实战中,你只有一套预案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对手很快就会吃透你,进而找出对付你的办法。也就是说,散打这套打实的办法还是很有效的。再说摔,一旦进入两人纠缠阶段,民间打实战又没有裁判给你拉开,怎么办呢?必须会摔。摔法的根本就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破坏对方的中心,使其失去平衡,当然,也包括借力打力,顺势而为。我这几年对摔法比较着迷,作了一些研究。我认为,形意可作为练习摔法的基础。摔法的关键不光是技巧,更要有很厚的基本功。形意的桩功和五行拳练习,足可作为摔跤的基本功。我在练习摔法时,靠的就是形意的底子。脚下把得实,平衡、协调能力好,再加上技巧,就省劲了。

再说说横拳。在横拳的练习中,我先后练过两种不同的横拳,一种是后手在胸肋部的,一种是后拳在前拳的肘部的。孙家的形意拳就是后一种。老谱上说,形意是起横不见横,这一点在横拳就体现得特别突出。我的韩国珍老师常说,横拳是五行之母,横拳属土,土生万物嘛。他在教我五行拳时,先教横拳,而不是劈拳。他的横拳结合太极的棚意和散打的技法,已不是原来的横拳练法,完全是另一幅样子,是直接的一手化一手打。老人家练武一辈子,一辈子光讲打,活到九十岁的暮年时,还在潜心研究打。我每次去他那儿,他一说起拳来,就是个打。我之所以后来一直醉心于研究技击,也是深受其影响。老了以后,出去交流不太现实。韩老师就通过看电视上的拳击、散打比赛,来研究现代搏击。他的横拳就是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武术如何去适应搏击的尝试。我认为,韩师的横拳在应对现代搏击的格斗中,是非常有效的。我经常直接用来与专业队员切磋,效果不错。 未改过的老横拳的妙处在什么地方呢?答曰:发力。特别是发这种起横不见横的力,可发长劲,如后手在肋部的;可发短促之劲,如后手在肘部的。横拳练好了,如果再练拳击,你会发现,你的勾拳里面无意中就带了横劲。拳头多了一份横劲,运用起来自然不同,你会发现,你多了一件利器。用形意的话说,起钻之中,带了横劲。也就是直中见横,而不再是单一的直劲,是混元之劲。  

看起来,懂我东西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我在格斗中,除了使用前面提到的类似于形意炮拳的那种格挡方法之外,常用的还有一种类似于崩拳的捋手似的格挡,此手法与劈挂拳的“勒”也有些相似。以我之经验,这种格挡手法是“格”的同时,崩拳也到了,是结合得非常好的顾打合一。再就是我的小碎步之步法,也在这种格挡与打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前面讲到了接腿摔的一些东西,实际,如果不是擂台散打,而是街头玩命打斗,接腿摔就未必好用了,一是节奏太快,二是你即使接住了他的腿,他可能揪住你的脖子,拼命想把脖子扭断。所以,在快节奏的打斗中,我更注意训练恰恰能躲过腿击的距离,包括各种长短距离的腿法。我训练躲开腿击距离的方法基本有两种,一种是短距离的,一种是长距离的。恰恰躲开的同时,正是对手尚未来得及调整好,而我发起反击的最佳时机。所谓“知拍任君斗”也。如何反击呢?用形意闯中门的方法,上抹其脸,下击其胸。其实,一个直拳或崩拳,或勾拳足矣。

近日,在山财大带儿子去打篮球时,无意中寻到一狭长地块,中间是高大的杨树,两侧是松软的土地,心下一喜:在坚硬嘈杂的城市,要找到一块幽静的土地,真是有点难。而练形意拳,在土地上练是最理想的。于是,天天一个人跑过去,兴致勃勃地练劈拳,练得大汗淋漓,心中却是痛快无比。练拳,我喜单操,不喜练套。一个劈拳练精了,形意的大部东西就明白了。 
劈拳,我最近练过步的比较多。而孙家,基本是定步的。两者各有千秋。而理则是相通的。过步的容易出功夫,好理解一点;孙家的劈拳太过精致,不容易上手。我是通吃细磨。 

我通过自己多次的实战实践认识到:形意拳还是极具技击性的,也是我战胜对手的根基所在。

最近,有朋友推荐了一些宋氏形意的视频,如天津孙玉文先生的,还有赵永昌及田中兰一支的,我看不明白的是,他们为什么要抖一下。我更不清楚这样是否能打出穿透力来。
拳击打的就是穿透力。我的穿透力能练出来,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拳击。
形意在打动对手的重心方面,具有拳击所比不了的优势。赵道新说,形意是打人的招,推人的劲。形意当然不仅仅是推劲,关键是炸力。但在推力方面确实非拳击可比。 

我的穿透力主要是在拳击专业队,在教练和几个冠军朋友的指点下,结合自己多年习练形意拳的体会,练习直拳时慢慢摸出来的。但我的拳劲在拳击的穿透力之外,又多了形意摧毁对方重心的劲儿,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我所认识的练形意的朋友中,大多数打的确实是赵道新先生所说的“推人的劲儿”,像太极拳一样,能把人发出去,但打不透人。这样的拳杀伤力不行,算不得重拳。 
拳击里有个技术手段叫:你出我也出。我的近身技术遵循的主要是这一原则,然后利用自己灵活的身法步法,寻隙打进去。除形意外,我练过多种拳术,虽是一个简单的身法,但确实融合多家拳法之后的提炼。再一个靠的就是扎实的基本功。

近身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能在快速凶狠的实战中做到却是难度极大。除我之外,至少没见到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而且,我也不能保证经常能做到这一点。一是看对手的水平,二是看自己的心态,只要自己一紧张或一胆怯,肯定就做不出来了。人不是机械工具,心态是经常变化的,所以,技术就会时好时坏。
这几天,给几拨学生讲技击,我一再告诉他们脚下步法的重要性,就像跳舞,你的节奏再快,我也能很轻灵地跟上,你从任何角度、无论多么凶猛的攻击,我都能从容且游刃有余地化解。这就是步法的妙处,否则,你很难化解开。更重要的是,你在攻防转换中,步法要具备突然性。这一点有点像八卦掌,但一定是突然性退而又进,进而忽退,退中有弯度,弯中又直切,等等。在音乐中,这叫变奏。让对手很难突然适应。这一点,我深受解放军拳击队主教练孙洪棋师兄的影响。他在拳击训练中,融入了大量武术的东西。这几年,我们经常在一起切磋研究这种结合点。
我认为,武术与拳击实质上是相通的,是一个东西,至少在拳理上是很接近的。 陈小旺先生的东西我没看,无法置评。 
最近有朋友拿来两本书,一本是黄海刚的泰拳述真,我与黄很熟,见过多次面,也切磋过技艺,对其水平心中有数。另一本是张世杰的形意拳养生与实战,关于张先生,此前有人让我看过他的多个视频,恕我直言,张先生这套东西,遇到真正的散打队员,根本没戏。事实上,不光张先生,现在绝大多数练传统武术的, 根本就不能适应现代搏击,基本还是说手水平。尽管张先生在书中声明,他战胜过许多搏击高手。我敢肯定,你些人绝对不是什么高手,甚至都没打过什么实战。相反,黄海刚的书就很求实,没有什么虚夸。 看完这两本书,我的心情比较沉重。我更加深信,把武术的东西融入现代搏击,是个非常艰难的事业。
不须说别的,就张世杰先生的腿法、步法和身法就很难适应现代散打。也许张先生有功力,练形意拳的功力大的不少,但功力大与会打是两码事。散打和拳击不光讲功力,在虚实、真假、经验等方面都不是传统武术可比的。
对张世杰先生追求实战的探索,我一直很难钦佩,练武术者如果都能有此追求,武术的实战水平将会有一个极大的提高。但武术要提高,就必须与散打对垒,多与这些专业队员去打,光在民间转悠,私下里摸摸手,没什么大用,提高不了。俗话说,下棋找高手,现在的高手就是这些专业队员。

关于张世杰先生的东西,我只是谈了个人看法,希望大家能关注并讨论一下。因为此君说他打过不少搏击高手。 
形意拳的崩拳在对抗现代搏击时怎么用呢?我的体会是,可以用螺旋力捋化,同时打出另一手的崩拳,可以上步也可以不上步。关键是要打出“崩拳似箭”的东西。慢了或劲力出不来都不行。同时,脚下的步子要活,能根据情况从各个角度切入,也可进可退。可绕可直。没有这一点,光靠拳上那点活不行。

拳击经常用小摆拳来格挡,也是此意,只是略有区别。格挡——格挡——进攻,拳击里常常是三个小摆拳连用,打个组合。进也行,退步拖也行。我最大的感受是,练了形意,无论是你的身体包括手脚的协调,还是劲力,以及动作之间的转换,都与没练过,只是练过散打大有区别。现在的问题是,练散打与练形意的人是分开的,往往是各练各的,即使都练,如果没有大量的实战经验,加上良好的悟性,也结合不了。这种结合我愈练愈加觉得难,同时也感到越有必要。泰拳是扎根本土的,散打为什么不能?我们传承了上千年的武术难道在当下一无用处吗?  

我已经四十岁了,上擂台是不可能了,体能肯定跟不上。但我在专业队与不少全国冠军交流过,我对实战还是有些体会的。至于民间,交流的就更多了。我认为,民间的基本就不会打。至少就我的识见是如此。
我毕竟不是专业队的,每天的训练时间不能保证。而且练拳很晚,我接触武术时已经20多岁了,底子薄,由于这些年下了点工夫,所以才有点成绩。但从体能上跟专业队没法比。举例来说,我跟泰拳冠军黄海刚切磋过一次,打了两局,我就累得喘了,尤其是第二局,我们俩搂抱着摔了3分多种,谁也没摔倒谁,当时我还没练过摔跤,他可能也不懂,我的桩功好,他的腿有力,所以,我俩费尽力气,谁也没摔倒谁。自那以后,我就去专业队学了快摔。由于摔跤太耗力气,第三局我就没体能再打了。再说,我比黄海刚打十几岁,人家是专业队的当打队员。但从技法上,我并不差。 

说到摔跤,形意拳也有绝活:只要你松开,随着对方动,对方就摔不了你。如果你能顺势而为,还可以摔他。
形意的狸猫上树是个绝好的暗腿,这个一定要练精了,非常实用。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用。 
今天带几个学生打了一上午实战,重点给他们演示了形意的跟步打法。他们感觉收获不小。我的跟步打法也有人叫小碎步,此打法主要优点在于步子活,节奏转换快,距离感控制得好,让对手很难适应。我经常给学生说,散打有其优点,也有弊端,一是转换慢,二是过于强调打点得分,我的打法则是得手就把对手打崩溃,不让其有还手机会,实际真打,可能一拳一腿就能废人。小碎步就能弥补散打的这两个缺陷。我还强调步子要飘起来,像水上飘一样,让对手摸不着,发不上力,但由于站过桩,步子虽飘,身子的重心却不飘,古人叫步法轻固是也。如遇对手善于腿法进攻,我不太主张接腿,尽管我对接腿技巧很娴熟。 
我在多次的实战中摸索了几个闪腿的方法,当然也借鉴了专业队的经验,待对手一旦踢空,马上进攻。形意里叫“闪即进,进即闪”。我这些东西虽从道理合乎形意的拳谱,但却都是自己总结的,不是老师教的。 
与心意拳的鸡步当然不一样,是形意的步子,但结合了三体式的东西。我在无数次的实战中发现,还真是好用得很。也许古人练形意也有这么用的。我却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虽是一个简单的小碎步,却配合了手法、身法,变化就多了。 

我前前后后教过的学生,屈指算来总有好几百人之多,但练得太好的不多,目前有几个还不错。我略感欣慰。
一路磕磕绊绊打到现在,这两年我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了,尤其是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哪怕只有几个,也好。自己再能打,老了还能打么?所以,培养后学就特别重要。培养学生要先求数量,教的多了,说不定里面就出来几个有天赋的,技艺就能传承下去。我教学生就一个原则:真练就行。
我的师兄——解放军拳击队主教练孙洪棋经常说,你的拳再有力量,但让你打不着人。这是我摸索小碎步的思想基础。在小碎步里,我融合了拳击的步法,也融合了散打的步法,治为一炉。使自己在实战中始终处于灵动之中。昨天,我看中央台一节目,恰好看到陈小旺先生在那儿表演了几个太极二路的动作,恕我眼拙我认为,陈小旺先生的动作和发力均不够放松,以这样的状态,真不知这位大师的实战水平如何? 
不光太极拳,任何拳,包括拳击、散打、泰拳都讲究放松,松不好就发不好力。这是常识。 

我没有贬低陈小旺先生的任何意思,只是在昨天看了他的节目后,表达一下个人意见。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妥。我也没有说陈先生水平行与不行。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质疑。 
练形意的有几个发力不整的? 

李存义先师当年因说形意拳独擅胜场,而引起其他拳种的人的不满,以致于非要以比武来解决问题。我只不过在看了中央台刘芳菲主持的陈小旺先生演示的太极拳之后,表达了一下自己真实的看法,我的看法也未必对,但表达自己的观点却是一个公民最正常不过的权利。然而,一些人就耐不住了,声称陈先生的功夫是如何之高,我自然远非其对手,甚至可发我于丈外。我认为,这些话毫无道理,其一,你见识过我的功夫吗?你又真正了解陈先生的功夫吗?仅仅臆测罢了。其二,陈先生和我不但没交流过,也不认识,你凭什么就得出如此结论呢?这种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其三,如果有机会,我的确很乐意向陈先生学习一下。 
我虽不认识陈先生,但对陈先生的大名还是多年前就知晓的,我也非常尊重、钦佩陈先生,其在国内外推广太极拳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与其相比,形意拳的推广力度就很不够。这也是非常值得我辈向陈先生学习的地方。

我说了几句陈小旺先生的太极拳,竟然有几个网友威胁我。在此我正告你们,我既然敢说,我就负责。别打口水仗,也别吹牛,甭管多大的大师,尽可来找我交流、切磋。我一定奉陪到底。 
鲁迅先生曾把某些文人称为“帮闲文人”,武术界又何尝不如此? 关于太极拳之事我已经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说得很清楚了。这个话题,我不想再多谈。我们还是回到学术的探讨上来,事实上,我说几句太极拳也是表达一下对拳术的看法,就像文学界,既有写小说的,也有评论家,更有既写又评的。 

以前,张群炎师爷教我站混元桩,只是体会到对松紧和求劲大有裨益。打劈拳和崩拳也是,以前只是一遍一遍地盘架子,找劲力。实战打得多了,在某一瞬间,灵机一闪,突然悟出,这些还都是极实用的招式和手法,包括八卦掌的单换和双换掌,功力到了,你会发现,你的两只手就像两条大蟒蛇,不只柔软而坚硬,而且两手的配合浑然天成,且能出自本能,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做到攻防一体。散打非常强调,动作一定要简单自然,简单才能用得上,浑圆桩就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崩拳也是,实际你一旦练通了,会发现两者在动手时是可以随便转换的,甚至是一个东西。现在,民间有些拳师喜欢玩手法,各种各样的手法,绕来绕去甚至非常繁复,这一手,那一手,什么一手接三手,等等。因为动作太多,内容太繁复,既练不过来,也难以练精,自然也就不好用上。 
我说拳击与武术在拳理上基本一致,指的是其理念。实战无非打虚打实两类,拳击打实的东西也很多,我山东拳击队一朋友曾是全运会亚军,他善用前拳打实,然后寻隙而入,这是他主要的得分点。当然,拳击不能打腰围一下,更不能打后脑和背部。这是规则所限。如果说两者有些区别的话,我认为武术更圆融一些, 在动作的转换上更协调;拳击的距离感更精准一些。就劲力而言,当下绝大多数拳击手的渗透力更好一些,武术拳师们则良莠不齐,有些武术拳师的劲力也非常之好。 

有网友提出,相对于手法,身法更重要,这是非常正确的。平时看电视上的拳击或散打比赛,我就经常琢磨身法上的问题。我经常讲,打法定要先上身,这是形意拳实战的一个法则。上身也就是近身,遇到一般的拳师这个不难,就我的经验,两种人最难对付:一是对方身法也好,像那些优秀的拳击手,你想找个角度切入还真不容易,这就要把握时机,比如,他出你也出,先不露形,动作幅度要小而快等等;二是碰到对手身法快的也不好办。我为什么强调脚下要“飘”起来,就是为了随时避闪对手和寻隙而入,没有脚下的功夫绝不能做到。 

有人说,孙氏拳里有一绝技:通过打击对手的手足,即可直接伤及其内脏,而不像现代搏击打手足只能伤及手足。对此说法我一直不解,也悟不出其道理来。因此,敬请广大武友能指点迷津。 
我不会孙氏拳的这门绝技。只是听人常常说起。但觉得理解不了,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实战中。 
拳法如兵法,兵法讲“势”,要善于造势,拳法讲要善于控制对手,打人容易控人难。因此,平时练拳可多琢磨琢磨这个“势”,要用脑子去打实战。拳击里为了控制对手,掌握主动权,经常用前拳给对手造成很大,逼其就范,没有压力,对手就不会听你的,你自然就无法控制他。在控制对手时,这个第一节拍很重要。
多愁善感是因为我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我很喜欢下围棋,尽管棋艺不是算高。我认为下围棋对练拳帮助很大。

这几年,不光兵法类的书,我也看了些谋略类的书籍,尤其是关于毛主席谋略的书看了不少,我们这一代人,对毛主席大多还是很敬慕崇拜的,越看这些书,越认识到毛主席的文韬武略,的确罕有其匹。最近,看基辛格的“论中国”,里面有关毛泽东的论述,也证明了这一点。 

前几天,还看了一部电影——《倭寇的踪迹》,主演是于承惠,我和于先生曾经是近邻,住处只隔一条马路。有一年春节期间,我去他家拜访,我们聊了三个多小时。这是五六年前的事了,拜访的缘由是因为之前给他打过一个电话,他说在西北拍片时练过心意拳,当时我也正好在练心意,就急匆匆去拜访了老先生。 
老先生告诉我,心意拳有两个招式最重要,一是虎抱头,二是猫洗脸。我也练了几个心意和形意的动作,先生有点惊讶,说,你最好出去不要跟人动手,因为你这发力,一拳就能要人命,太过狠毒。其实,我那时的发力远不如现在的松透脆快,但那时气势大,唬人。 话扯远了,《倭寇的踪迹》里有个镜头挺有意思: 
有个人在和几个跳舞的姑娘戏耍时,作的竟是意拳的几个动作。片中,于先生的几个发力动作,以及倭刀的一些用法都值得琢磨。我练过苗刀,因此,对这部片子很感兴趣。 

于承惠先生那次也给我练了双手剑,还送我一张双手剑的碟子。但我一直认为,兵器的至高境界是与心身合一,这一点能做到的太少了,绝大多数还是身手与兵器分家的。 
于承惠先生是个演员,其功夫如何我看不出来。
好长时间没写技击方面的微博了,但拳却没敢丢下。吾师说,一天不练手生脚慢,两天不练功夫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
浙江一国际武术冠军与邻居争斗被菜刀砍死。看完这条消息,有点无语。同时也深为当时学练苗刀的选择而庆幸。我也学过空手夺刀,但我不太相信那个。我多次用木苗刀与一些所谓的兵器高手较量过,发现苗刀的技法还真好用。当然,兵器是以拳脚功夫为基础和前提的。 
致力于研究技击的专业或民间人士,我建议大家研读一下《手臂录》,我至少读过五遍,获益深厚。枪拳一理,拜服古人之智慧。 
也许不少人读《手臂录》是着眼于枪法,我读来却尽是拳法,且讲的都是实战的要诀。对于其中的剑诀,虽听群炎师爷解释过,仍不是很明白。 
《手臂录》有几个点说得非常好:一、进退要圆,实际也就是攻守要圆。二、短与长的攻防问题,也是距离和虚实问题。三、直中有横,横中有直的浑圆力问题,即不能是单一方向的力。四、如何打实与打虚的问题。我们可以带着这么几个问题去研读该书,会大有裨益。书中对这么实战中的核心问题均有阐述。

经常有人问我教形意与别人有何不同?我的回答是:第一,我非常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包括无极式、两仪式、三体式、浑圆桩等。第二,之后就是重点传授孙氏形意的劈崩二式,这两式必须基本到位才能接着往下学。在这两式的练习中,在架子正确的前提下,着重训练发力。实际,形意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发力。
第三,在劈崩二式的练习中,训练学生的松紧转换,以及拳架与呼吸的配合,懂呼吸,打拳就不累,也能养生。松为蓄,紧为发,真做起来,形意可直接发力,且随发随有,不必像拳击似的收回来再打出去。第四,在教授形意的过程中,我会将拳击散打中的距离、变向、找点、虚实、近身、腿法适时地加进去。让学生先建立一个技击的概念。由于在专业队练了这么多年,我的形意有意无意间就多了许多技击的因素。学生们学起来也更加有趣。我的学生,多是练上一两年就比较能打了。前提是:真练。 
 
昨天下午带儿子去打球,小家伙与其他伙伴打篮球之际,我独自找了块僻静之处练练形意,不一会儿,有几个人凑过来,其中一个边搭讪边提出想玩玩,我闻出他身上有点酒气,大概中午喝了一点。我说,行。一动手,他和其同伙才发现差得太远。后来,他坦言,输在两点:一是我的步子太灵活,他无法适应,只能挨打或被动地防守;二是我的速度和节奏太快,他跟不上,因而,连防守都防守不过来,更别提进攻了。其实,他还有一点没弄明白,就是他不懂虚实,只会打实,面对我的假动作屡屡中计,再就是没有腿法,我一踢他,他就低下头就捞我的腿,正好露出头部。后来,他自己也承认,虽然练了几十年太极拳,但几乎没有实战经验,所以就吃了亏。他说我给他们的最大启发就是步法和速度,我的步法就像跳舞一样。之后,我打了一个劈挂拳的“勒”,把天梭表的表链给震断了。他们对我的发力大为震惊。说实话,到了四十岁,我几乎很少作发力了,发力对心脏和血压都不好,练拳应该以养生为第一要义。劈挂拳的基本东西我知道一些,是当年张克俭老师和张群炎师爷教的。其他师兄弟也说过一些。包括八极拳也如此。比如八极的撑捶,张老师就反复教过多次,他说,撑捶是练习发力的好方法。但这次切磋,也让我认识到,太极拳的起手就是“缠法”,也是接手的一个好方法,但前提是要知虚实,有高妙的身法步法。   
今天,有陕西咸阳乾县的一小伙子来学拳,他说,从西安坐了十八九个小时的车才到济南,因经济条件不好,来后住的是30元钱的小旅馆,吃饭尽量节俭,尽管我的业余时间很少,但我还是被他学拳的这股劲儿感动了,我表示,我会尽量抽时间教他。我有不少学生练拳还是很自觉、刻苦的。

在长期的实战切磋中,我发现,传统武术习练者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意识太重、太紧。特别是在打斗的起始阶段,紧张得不得了,只怕输了,似乎一输脸就掉地上了,以后就没法见人了,更没法教徒弟和在武术圈里混了。存有此种心理,身体就僵了,没法赢。 打实战时,一定要身体、意识都放松,进攻时有后退之意,后退时有进攻之意,向左时有向右之意,反之亦然。这样,你的意识始终处于随时可灵动之意,让对手难以适从,无法捉摸。我经常说,在力量、速度等前提下,俩人比武,实际比得是智慧。如兵法所云“诡道也”。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能而示之不能,近而示之远,等等。 我有个形意老师常讲,打人其实很容易,就是要摸到对手的重心,打他的重心。但对付我这类的选手就不容易,想摸到我的重心几乎不可能,我靠的是什么?步法。我不是用手,而多数时候是用步法来防守。这是我摸出来的切实经验。我认为,用步法防守比用手要好。这样我就可以把上肢解放出来打人了。 
如果单单用手去防守,用腿去攻击对手,也不是不可以。但不全面,尤其是对传统武术者来说,因为他们往往不会踢腿,至少是腿的速度太慢,腿法也单调。此种情况下,就很难用来打人了。我的另一个意思是说,要建立一个立体的攻防体系,上下肢都可以用来进攻或防守,哪个好用用哪个,据情况而定。

而且,根据我的经验,我觉得用步法来防守,具有出人意料的妙处。这可能也与我偏爱步法有关吧。一孔之见,未必正确。但我觉得,武术也需要不断创新。 
着肉分枪的确不失为好的防守反击方法,但火候不好把握,在专业队,他们也经常强调距离控制在一两寸之间进行反击,但运作起来风险也不小,尤其是对付组合拳的连击。我在专业队在这方面也下过工夫,也动过不少脑子。

有网友推荐山西练心意拳的梁晓峰,对此人我没什么了解,只是在网上经人推荐看了一下他的视频,感觉还是说手的东西,其演示的腿法也未必真正实用。其他的就不清楚了。在济南东图大厦看见过他的一本书,定价竟700多元,没有买。 如有知情者,可否谈谈梁先生的师承与功夫。 

我还是希望知情者能说说梁晓峰先生。他那么大的名气,了解他的人应该有不少吧。
今天下午,在一幽静茶社,我和散打名将张永健一边品着香茗,一边畅谈技击之体会。我们是老朋友,但每次听他讲散打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今天的所谈要点是:强调力量,和突然的启动速度,前手拳。永健是上届全运会散打亚军,当时张开印是第三,第一名是巴特尔。永健和方便、白近斌、张开印等都交过手,给柳海龙当过三年多的陪练,后来拿过多次大赛冠军,是当时活跃在散打擂台上的名将。我从他那里受益很多。  

日前,有一武术名家提出要与我交流,我答曰:可以,但为安全起见,必须戴上拳套和护具。他说,如果这样,他就不交流了。他很自信地说,他的手脚很有准头,不会伤着人的。如果他被打了,也绝不赖我。我说,怎么说都没用,真出了事谁都兜不住。到时会生出诸多纠纷,何如提前做好防备,这样也好尽情地比。
他说,他是练传统武术的,从来与人交流都没戴过拳套,也没出过事。我说,武林大会的早期选手也是练传统的,也戴拳套和护具。我也是练传统拳出身,戴上拳套,真能影响你的水平吗? 请大家评述一下,我俩谁的说法更有道理。
要戴拳套,俩人都戴,这没有什么不公平。我认为,水平真高的,戴上拳套水平也会高。对其水平的影响不会打多大折扣。

这个要跟我交流的人是练五行通背拳的,而且他自称是国内练的最好的几个人之一,非常自信。我也认识几个练此通背拳的,我的一个学生也曾练过此拳,有段时间常在我面前很响亮地打劈山。我自己没练过此拳,对此没多少研究。我不清楚的是,此拳一旦戴上拳套就影响其发挥么? 
我是练形意拳的,难道戴上拳套对我没影响吗?怎么劈?怎么钻?甚至连崩拳都要大打折扣。为什么戴上拳套只对通背拳有影响?简直是扯。我甚至认为,戴不戴拳套在某些时候甚至成了传统武术的遮羞布。 
希望有对五行通背拳比较了解的人,能说说该拳的特点,戴上拳套对其水平的发挥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知情者能说说,当今五行通背拳的实力派代表人物有哪些吗? 
 戴拳套是完全是出于安全考虑,别站着说话不腰疼。难道大家忘了去年功夫王比赛上官鹏飞的悲剧了吗?还有山东的杨元飞等人被踢裆的情形吗?不戴拳套和护具能行吗? 
这位自信拳者的名字和所在地我就不必不说了。我只是在说这种现象。
前两年,我一直在研究咏春,这几日很用心地看了一些所谓五行通背拳高手的视频,既欣赏学习了他们的优点,也看出了其薄弱环节,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看法,未必正确,还有待于以后的实践验证。就像打散打比赛,赛前先反复研磨对手的录像一样,入脑入心地琢磨其特点,寻找其破绽,这也是我多年养就的一习惯。
 由此忽然想起今年上半年与一劈挂拳朋友的一次玩手,他当时喝了不少酒,想在其他朋友那儿显摆一下,就拿我说手,一开始我还配合他,后来他一手一手说个没完,我就踢了他两个前踢,结果他一点也防不住。次日,他醒酒了,我让他拿着靶子试力量,他一点透力也打不出来,神枪李书文传下来的动手招数打的倒不错。让我倒受益很深,此前我对李书文先生的这些东西并不知晓。我还是深信散打名将——我的好朋友张永健兄弟的话:力量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生死之战中。传统武术看着噼里啪啦打得挺漂亮,却大多缺少距离感和腿法,步法不够细致,幅度太大,而且时间一长就乱了。如果他中门守得好,俩手扒拉得紧,你控制好距离,打防反。如果给他戴上拳套,他的力量就没有威胁性了,腿法又非其强项,更多不会摔,焉有怕他们之理? 
对付中门攻守好的对手,多逗他,走他的两边和死角,如果戴上拳套,就不怕和他硬磕,一般他的力量也伤不了你。我的力量戴着拳套却依然可以打出来,形意拳里专门练这个。 
还有腿,我踢坏过不知多少个沙袋,力量当然也具有很强的摧毁性和杀伤力。我提出戴上拳套和护具比赛,也正是基于怕出事。 
真打急了,那一瞬间,谁也不会给谁留手的,是不计后果的。
我和张永健有着同样的看法:真正实战不要用前鞭腿,该腿法杀伤力还是不够强,要打就朝狠里打,力争一招摧毁对手。如前踢、后鞭,侧踹等,拳法上前手控,后直拳重击。 

实际上,许多练传统武术者,别看吹吹乎乎的,其实连最简单的直拳都不会打。我曾跟一个练四通捶的朋友交流过,他的拳路练得很好,劲力也可以,当然只是看着可以,试试还是出不来透劲。我们一动手,我发现他真是连直拳都不会打。直拳虽是最基本的拳法,却也是最实用的拳法。 
没有假动作的干扰,直接用前鞭爆头的可能性不大,除非对手水平较低。因为实战时的第一个相距距离应该是刚刚你能够着我,我也能打上你,但此时脚底下一直是在动的状态,所以,你稍微一动我就会产生预判。其实,有经验的选手,看对方的脚步就能判断他要起那条腿,道理很简单,起腿时他的重心要变化, 必须单重方能起腿,否则起不来。他要踢什么腿也可预判,看他如何提膝,看他的身势如何动作,侧踹的提膝和正蹬显然是不一样的,鞭腿的提膝也自有特点。相对于直线腿法,鞭腿比较好接,也可用直线腿法阻截,我习惯于快闪快击。对付直线腿法要侧闪接。但武术里的一些暗腿,特别是低腿不太好防,因其比较隐蔽和突然。但暗腿也有缺陷,就是太近太短。前踢虽好,但练出力量来不易,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有人经常自诩自己多快,其实这个没有多大意义,关键是准确,有时只移动一点或一个偏身即可,根本用不着乱窜乱跑,快不是自己快,而是要快到对方身上。武术和实战最需要悟性,专业队里叫“有自己的东西".张永健说,他在山东队呆了十几年,教练教给队员的东西都差不多,但有些优秀的队员能从中悟出自己的东西,像柳海龙就是。所以打得就比别人好。说来说去,打实战的关键还是在善于动脑子。善于预判。 
想的太简单,问题是你根本够不着对方的支撑腿。

我最近抽了点时间很细致地研究了一下五行通背拳,该拳讲“接手如接瓜”,在接手方面,该拳确实有独到之处,我是在反复观看其有关的外部和内部光盘之后,得出此结论的,所谓:拳理一家。为什么要研究接手,因为这是武术实战的首要环节,是技击的第一步,每个拳种在此环节都会独具匠心的,也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包括散打、拳击也是。接手有的用前手接,有的用后手接,有的右手接左边,有的左手接右边,各有妙处。这里面有不少反常规的东西,反常规才能出奇制胜。形意拳、大成拳也有各自的接手习惯。形意的劈、崩、钻、炮等都是很巧妙的接手方法,大成拳则常用叨手、鬼手断之类。

同时,我发现,五行通背拳的圈手、半圈手等手法不错,八极拳的阎王三箭手、心意拳的蛇拨草与此手法类似,但通背拳打得更开。至于通背拳的中拳,我以为与形意的崩拳道理相似,但崩拳练起来难度更大。形意拳与通背拳都是走的节节贯串的劲儿,形意是从根节——中节——梢节催出来的,主要是腰胯之力,通背拳虽是鞭梢之力,也是从整劲催出来的。因为我没有系统地练过通背拳,目前也只能说点皮毛,也不知对不对,是为个人的一孔之见。希望能抛砖引玉,恳请对通背拳有造诣者见教。

独流通背拳与五行通背拳是两码事。独流通背拳的东西我还是知道一些的,张群炎师爷是这方面的大家,他多次给我讲授过独流通背的精髓,比如怎么打前拳、后拳、横拳,怎么走三条线的步子等。五行通背拳就目前而言,我了解的还不多。 

《通臂24式》是独流通背的东西,是郭瑞祥先生的著作,张群炎师爷是其父郭燕子的高足,也曾指点过郭瑞祥先生,特别是在苗刀方面,张爷对郭先生的指点尤其多。
实战中的接手实际是个很复杂的课题。形意拳经常讲“避开梢节接中节,进而制其根节”,心意拳也大抵如此。五行通背拳的圈手也是接小臂和中节。包括咏春的一些手法也是直接接中节。在与传统武术的实战中,这个可能性还稍大一点儿,在与拳击的对垒中,你要想接其中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一直在利用脚下的移动破坏你的距离,而且他的前手大多是虚晃干扰,你怎么去接其中节,恐怕连梢节都接不住,大成拳经常讲要“打实”、粘实“、”搭手飞人“,遇到训练有素的拳击手,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他是不会让你去粘去搭的,如果他看穿了你的意图,主动诱你去搭手,那绝对是个陷阱,他的其他攻击手段就来了。 
实际,武术中平时的接手说招给徒弟用都好用,甚至非常精巧,一遇到实战就不灵了,为什么?因为对手不但不会配合你,反而一直在破坏你,招越精巧复杂越用不上,早在几百年前,著名武术家、《手臂录》的作者就说过:“技愈巧,愈不得施”。在专业队,大家最看重的就是那些简单实用的技法,是的,实的、虚的都可以打,问题是他上面引诱你的往往是假动作,真正的攻击力是下面的腿部打击,尤其是低腿,这又是一个圈套,如果你直进,他既可以踢腿迎击,等于是你自己撞上去,来一下力量是很重的。他也可以摆扣步,侧身打摆拳,或蹲身打迎击直拳,像顶门杠似的,拳击里常用这一手。 
这就是我一直强调距离、变向、腿法的根本原因。你想粘我,我不给你距离,就差一点距离你就粘不上;你粘上了想玩手法,我把这条胳膊松下来扔给你,或我一拧身,你就粘不住或拿不住了,在散打队练快摔时,我们常用这种拧身法。所以,你想从梢节进到中节,我不会给你机会。最关键的是腿法,远近高低腿法都可以用,而且力量极狠。我不怕你冲,腿法就像绊马索,就怕你不冲,冲就踢你绊你,变向打你。所以,我说的接手绝不是太极推手,更不是武术里平时的说手说招,接手的问题整不明白,就很难谈实战的问题。 
关于接手的问题,是否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呢?这有点出乎我之意外。 

形意本源里的那个咏春拳手显然对拳击很内行,我在专业拳击队练过几年拳击,这一点看得蛮清楚。咏春本来就擅长中线攻防,手法细密精确,再加上拳击的技术,山西形意那几个拳手显然落了下风。形意本来讲“硬打硬进”,但硬进并非盲目进攻,要找好角度和时机,还要善于拳腿并用。
形意拳讲功力,咏春拳天天对练黐手,功力也非常强,尤其是小臂的敏感度和硬度都非常了得。这两个拳种博弈,如果但从中门硬扛,谁也未必沾光。因此,要多打防反,利用距离、变向和边线,多变化地去打,引诱对手,强而示之弱,多用低腿,在游斗中踢打,启动要快,发现机会,迅速出击,要狠,要连击,不给对手反扑的机会。 
懦三哥说的这位通背高手是哪路神仙,能否说来听听?
形意起手离不了钻,离不了横。
今天上午,广东的小赵、小黄不远千里来济南学形意拳,当下的济南正是最寒冷的时节,他们的到来让我看到了学武者的痴心,也心受感动。小黄一米八的个子,练过少林、三皇炮捶、太极等拳,也懂一些散打的腿法。我教人有个习惯,对方必须让跟我真动动,你们要比我强,就完全不必跟我练了,
小黄说,他在当地还算还不错,也在北京见识过一些大成、太极等名手,小赵说,他也见过一些练大成和其他拳术的。当然与我切磋,他们还差了一些。差在哪儿?我自己的感觉是:启动速度、功力、实战经验。他们则认为主要是功力。小黄说,在当地,他跟人动手,一般是一下就把别人冲散了,跟我则相反,我一动就把他冲散了。实际他还有个缺陷:就是定步发力。我见过好多练太极的都这样。我则一直是移动中发力、攻防。我的防守靠的不是手臂,而是脚下,攻击也是,脚下快才能真快。 这是我的一点浅显的体会,不揣简陋,在此抛砖引玉。 
我在生活中是个很低调的人,特别能隐忍,我不爱朝灯亮处跑,没有意思。我很喜欢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练拳、写文章。文章多是写给自己的。
我也有多幅面孔,练拳时特别自信,但拳太小众了,生活中也是个最普通不过的子民。上有老下有小,负担也不轻巧。 

在新年的第一天,我想说,我很惭愧,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我没有能很好把形意拳教给更多的爱好者。在济南,我也见过不少教形意拳的,练形意拳的,但恕我直言,我没有一个能看上眼的,他们并没有掌握形意的精髓,更谈不上实战。但有些人虽只会个形意的套子,却满世界里教人,这也没什么不对,至少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一门拳种。当然,跟着这样的师傅是不会练出什么功夫来的。但我做得也很不好,一是教大家的时间太少,二是比较保守。新的一年,我将改正这两个缺点,拿出更多的时间来传播形意拳。  
在济南,形意拳的名头实在不如洪传陈氏太极的响亮。我因为工作繁忙,更主要的是这几年,我主要是在专业队训练,说实话,我不喜欢和民间练武术的打交道,尽管我也只是个业余练拳的,民间人士功夫不咋的,但爱面子爱得紧,说话太大、太虚,张嘴就是祖师爷、师父多么厉害,然后再讲些自己那些不知真假的流年“战绩”。我懒得和这些人瞎耽搁工夫。但武人总爱看人练武,城市练武者一般又基本集中在公园、广场等休闲之地,自己家那点小地方是练不开拳的,更没法教徒弟。在济南呆了十多年,对集中练武的场地如英雄山、郎茂山、泉城广场、黑虎泉、西门等地方还是很熟稔的,也经常周末驱车去观赏一番, 尤其对形意拳的格外重视,以我之浅见,我认为我所见到的这些练形意拳者,有的尽管名头挺大,号称教了几百个徒弟,还有什么官衔,其实,连形意的门也没进去。就三体式而言,连基本的一轴到底和三尖照都严重不到位,崩拳基本是两个手在捣和顶,打步出协调的整劲来。我在博客上也看过他们弟子的站桩照片,几十个人没人一张,没有一个到位的。这样的形意拳真是不堪入目,但宣传得却震天响。好啊,宣传总比我这不大教的强很多,但话说回来,既然要教,就要教正确,不能误人子弟,跟你们学了半天,出去连个莽汉都打不过,岂不汗颜?
我这个人有个最大的短板——爱讲实话,喜说真话,为此,常常为自己惹来不少麻烦。但积习难改。形意拳易学难精,这是先贤之语,确为语重心长之告诫。比如崩拳吧,都知道这是形意的看家把式,郭云深先生的例子在那儿摆着呢。崩拳乍一看平淡无奇,动作简单,但其精髓却没多少人清楚,我是先后经历了4位恩师的教诲才豁然明白的,但明白了其理要练出来仍需要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练习形意十几年,我几乎每天必练崩拳,不敢稍有懈怠,也不舍得稍有懈怠,是啊,自己是费了多大努力才求得其精髓之窍,焉敢不珍惜。形意的劲力、步法、手法、腿法等,都可以从崩拳一式而化出。我也见识过其他拳种练习直拳、冲拳的方法,窃以为,从劲力的获取及训练难度上,无一可出崩拳之右。咏春的日字冲拳,速度是快,但是脊背发力,崩拳是腰胯之力,腰胯显然比脊背之承受力要大。崩拳实际也快,快在何处?快在心意,咏春讲:力从地起,拳由心发。崩拳也如此。我早已说过,形意重意不重形,什么最快?人的意识最快。你说崩拳快不快?要快就要松得好,几乎所有见过我打拳的人都说,我的形意打得比太极还放松,但我当年是很猛的,一下午就坏一双鞋,而且脾气暴躁,而爱与人争斗。是在岁月的时光里逐渐练松的。后来我才明白,没有松就没有紧,能很好的松紧转换,转换得越快,越协调,劲力才能打得越透。 

拳击上叫各关节瞬间“卡住”同动。我深受拳击之影响,也接受过高层次的几年的专业训练,但越来越发现,拳击与形意实际是一个理儿。包括崩拳与拳击直拳的发力完全是一个道理。但崩拳的难点在于,其拳脚步法等的配合太不容易协调了,而且动作强度太大,没有好的体力,崩拳练不几个就承受不了,我指的是真练,能练对了。如若是玩着练,另当别论。以我所见,现在绝大多数练崩拳的,无非是捣、顶、抖等几种,如果郭先生当年这么练,他就打不出形意的威名来了。崩拳之劲在松,在协调,在节节贯穿催动,在内外相合,在瞬间爆发,在攻防一体,在组合连发,让对手躲无可躲。有人说,崩拳是短拳,我则说,崩拳可短可长,短长的关键不在手,在步。脚踩中门夺地位,不踩中门也能躲地位,崩拳过处如疾风骤雨,摧古拉朽,看你练没练对。有人说,尚云祥独得崩拳之秘,并且传至尚门嫡派。这个我不相信。只是尚先生崩拳练得多,独爱这一绝技罢了。孙禄堂是郭先生的嫡系徒孙,难道郭先生放着自己的嫡孙不教,非要去教李存义先生的弟子尚云祥先生吗?解释不通嘛。问题是,懂了道理还要练到身上,练不到自己身上,说破大天也没用。但武术是一门科学,不懂其道理,再下工夫也未必能练出来,这就是选择好老师的道理。名师方能出高徒。

五行通背拳里有个中拳,我不少朋友经常练这一下,我也仔细研究过该拳,我认为,它比形意的崩拳难度要小,跟形意的定步崩拳差不多。太极的掩手红捶也是练习直拳发力的,但也是个定步练法。形意与太极比,我认为形意更脆快,直接,崩拳似箭嘛。我喜欢形意的疾毒狠快,但形意也很巧。绝非一味地硬要。
今天下午,有个练过形意的小伙子找到我,我们随意动了动手,事后,他很吃惊地说,我都不知道你怎么出的手脚,怎么打的我?我告诉他,其实无他,速度快就是练形意练的,就是基本功扎实一点而已。我又让他站了个三体式,练了个劈拳、崩拳,结果如我以前所言,尽管他很用功,拳架练得很熟练,但都到位。 基本就是两只手臂在使劲。
看了几天这小伙子练的形意,我真的感到很不是滋味,小伙子是个有些名气的在校大学生,智力应该不差,很喜欢练拳,很刻苦,拳练得很顺溜,但就是不得要领,劈、崩、钻一个拳也没打对,照他那个打法,永远也出来形意那个劲。而他的师傅,名气比我大得多,据说徒弟教了上千人,报纸、电视、网络上经常露一小脸儿,每年都有多次拜师活动,热得很。想想,我真替他汗颜。他却浑然不觉,反而感觉良好,他太醉心于这个名声了。 
 最开始看张师父的文字,很担心。感觉像是武侠小说中决战的前半部,因为字字惊心。现在这种感觉越来越淡了。 (23分钟前) 请问,现在是什么感觉呢?怎么解释字字惊心呢?
今天上午十点,抽时间去泉城路新世纪影城看了场电影——《一代宗师》,票价30元,这几年,我去影院仅看过两部电影,第一部是《叶问2》,这是第二部。电影时长两个小时多一点。内中涉及到的功夫主要是咏春、形意、八卦,还有一点八极。就我有限的知识来讲,我从未听说过叶问与形意八卦等门派的高手切磋过,也没听说过叶问打败过当年的任何重量级拳家。里面提到形意拳霸道,这个倒确实如此,至于八卦掌,我虽师从三位老师学习过,也下过大工夫,可以说知道一点皮毛,但还从未见过章子怡那种转来转去的打法,高手博弈,别说那样直接正面转身,连走侧面的转身鞭拳都经常没有机会,这个打斗场面纯粹是影视之戏作。至于八极拳,也没有宣扬的那么夸张,甚至有人称八极为”短拳霸王“,我听到的则是”吓死人的八极,打死人的形意“,我当年在天津学拳时,这句话非常普及。我认为,八极、形意、咏春作为短拳,各有其特点,不能说谁是”霸王“,谁最厉害。古语讲,没有厉害的拳,只有厉害的人。有理尽管此前看到宣传,说此片王家卫拍了三年,先后拜访过百余著名拳师,但看过这些打斗场面,才发现,电影就是电影,与真实的打斗完全两码事,也不能体现形意、八卦掌等拳种的特点。八卦掌里用了掖掌、白猿献桃等技法,至于”叶底藏花“,是最基本的东西,单双换都练这个。形意拳只是突出了刚猛,其实,形意是刚柔相济的。如果一味地刚猛就完了,就有机可乘了,就不是一年可打死人的形意了。八极也不是全刚无柔,而是刚里调柔。影片中反复提到八卦掌”64手“,业内叫”64掌“,”64掌“并不统一,各门派有不同的传授,我练过高义盛一系的八卦后天”64掌“,也练过刘凤春一系的十几个散手掌,这些散手掌法就是一些八卦掌先天掌法的种种演化,有些人视之为绝招,我则认为,没什么神奇,练好根本才是正路。  
八极拳我练过一些基本的东西,张克俭老师当年几次来济南专门教过我八极,比如小架和金刚八势。群炎师爷也讲过八极的东西,他们的东西来自马家,是马英图二爷的东西,马英图和神枪李书文是亲师兄弟。 
《一代宗师》里宫二善八卦,马三善形意,哪个更厉害?应该说,从练劲的角度而言,形意更易练出劲力,八卦更易走出身势变化。有人说,形意多竖劲,八卦多横劲,实际形意八卦都是横竖交错之合力。形意起横不见横,八卦打人不见手。但现在练八卦的大多练得不错,却不能打人,原因是实战太少,就我的经验,八卦掌比之心意、形意等拳种,理解起来要难一些。过去经常听让人讲那些老前辈们,八卦掌练至极处,能前跳八尺后越一丈,飞腾跳跃。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纵横多变。这些指的是练出来的能力,在交手实战中,关键的却是寸拿寸截寸打,距离远一点都没有用,玩花活更没用。 
所以,老前辈们的好多故事只能当传说听。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具备了老前辈们的这种能力,至少在速度和变化上要占尽优势,所以,也非常有价值。我现在面对的难题也是,如何把八卦掌的这些灵活多变的身法、掌法、腿法运用到真正的实战中去,而不是说手,这方面,我研究得还很不到位。 
实际,我对八卦掌的感情要深于形意,我习武之初,练的第一个拳种就是八卦掌。当时安老师教我的第一个动作是“千斤坠”,也叫“坠手”。八卦掌的最让人着迷之处,是它的变换莫测。是它的边打边走。八卦掌的迷人之处是它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必须有用才行。只有理解透了才能有用。  
练拳讲“节节贯串”,太极讲这个,形意是这个,拳击也是这个。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同动”的速度。 
形意劈拳和崩拳是一个理儿,当年老师常说:一顺就完。以为是说着玩的,有一天忽然开窍了。还真是这回事,老师说的是最实在的秘诀。老师还经常说一些很简单的话,就简单的几个字,毕竟练了这么多年。老师说的这些在别人听来毫不气眼的话,在我听来却是真诀。 

我的形意拳是经过四位恩师的调教才稍稍入门,开窍则是某一天自己忽然悟出来的,实际道理老师之前都讲过,但自己就是不明白,尤其是劈拳和崩拳,明白了这两个拳,形意就懂了至少一半。形意的最大优势是劲力,而劈崩是求劲力的最好练习手段。 

“同动”的速度决定了你的爆发力的强弱。拳击高手对此有着深刻的体认。我则是在拳击队练习后直拳时有一天忽然体会到这一点的。练拳得顿悟。

我的师爷孙存周尝言:形意是十字里面求生活。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不可不察。
最近看了一本徐皓峰的《武士会》,不知大家看过这本书没有?有何评价? 
有不少人看了《一代宗师》中宫二的八卦掌后,问我八卦掌的摆扣步有何意义。我1996年开始练习八卦掌,练了好多年也没完全弄清摆扣步的内涵和作用。这几年打实战多了,忽然就开窍了:摆扣步就是为了变换方位。八卦掌讲究掌随身换,这个在实战中非常有实用价值,既圆融无间,又角度多变,刁钻难防。
八卦掌练了这么多年,我虽然也练过64掌散手,但最喜欢的还是先天转圈的几大掌。就像形意拳,我基本就练劈崩一样,找其劲力,越练越入迷,总感觉越练越有练头,越有捞头,心里越舒服。
张群炎师爷曾教过我独流通背打前拳、后拳和横拳的方法,他说,这是独流通背的核心东西。在专业队下苦工夫练过拳击的后直拳。发现与形意的崩拳、劈拳的求劲力的方法基本是一样的。就是把身上的劲顺出来,顺到梢节。就这么简单。却让我摸索了十多年才弄明白。 
顺是什么呢?首先就是各大关节要合,要松,如肩胯。然后是“三催劲”要协调。最后是要一瞬间完成“同动”。 
练出“顺”劲,首先要解决脚蹬的问题,劈拳、崩拳都是依靠后脚蹬出来的力量,形成一个冲撞力。如何练脚蹬之力?我的经验是站桩,多站矛盾桩。然后是解决胯与肩的问题,胯转到什么位置方为正确,这个问题很重要。肩与胯着那么合也必须清楚。至于肘,不必想得太多。 
打错字了,应是:肩与胯怎么“合”也必须清楚。 实际说得更直白一点,简单一点,就是个身体高度协调的问题。这就是形意拳发力的窍要。日积月累地磨,就是磨出这点协调性来。身体协调了,力量自然就整,就强大。当然,要想把力量发好,肘关节也很重要,要明白肘关节在发力时的要点。同时,肩也清楚发力时该干什么。这两个部位很重要,要知其细节。形意拳的规矩都很细,窍要就是一句话,看老师给不给点。当然,前提是,老师自己先要知道。

最近有很多人想加张西可老师qq,张西可老师说本来只加培训群里自己的学生,不加其他人,而且培训群是收费的,但是最近一直有许多热爱传统武术的朋友想了解和学习国术,却犹豫进不进群,张老师为了给更多武术爱好者交流学习的机会,特地申请了一个qq号2663489017。来与这些想学习和了解国术的朋友交流。不留实名和联系方式的,一律不加好友,直接拉黑。希望各位了解,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