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作假”的故事还会讲多久? - 今日头条(TouTiao.com)

 jumm2015 2015-07-02

最近,有人在新浪微博上实名发起有奖征集:“您可能有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请把您的孩子在受教期间,老师让孩子说的假话和做的假事写下来,告诉我们,启迪大家。”

这种带点娱乐性的征集引起很大反响,不少网友讲述了“教育作假”的故事,其中很多是本人的亲身经历——

网友“我我是张文顺”说,上中学的时候每年都会有两基检查,因为学校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辍学,所以学校就把高一的同学叫来充数。学校发给每个人一个辍学学生的信息,背下来抵数,在小学时还有花钱请社会人员充数的。

网友“豆荚乖乖”说,一次老师说,公开课听课老师如果坐在你的座位旁问你,“同学,你们老师打人疼吗?”你怎么回答?脑子灵光的我直接回答“不疼”。结果,老师很不满意地告诉我要说“我们老师不打人”!

网友“北京宣武黑步甲”说,各种市区竞赛活动很假,一年级的孩子让写一篇保护环境的征文,不得少于400字,最后都沦为家长代笔。还有现在各类儿童报纸上发表的作品,到底有几篇真正是儿童自己写的?值得怀疑。

网友“快乐的希努尔之歌”说,教学实绩决定绩效奖的多少,老师为了取得好成绩,每次考试前总要把学生来一次重组,一好搭一差,这样可以好的帮差的,提高均分。

网友“疯人院里的疯人愿huc”说,小时候写教师评价一律要填优秀,否则后果很严重;检查来的时候问有没有美术音乐课要说有;领导视察时老师要我们说没有课外辅导书,作业很少。

网友“ZzzZz_RS”说,大三没有实习工作也要写有工作,找关系盖个章就说是实习,学校的就业率就是这么上去的。

网友“换个名字哈哈哈”说,我小学学习很好,考试前老师总给学习好的同学开会,提醒我们帮助“弱势群体”。考试的时候我依照上级指示主动帮助身边“弱势群体”,小声询问可有困难?没想到此“弱势群体”大怒,手捂试卷,大声喊“不要偷看我试卷,我要告诉老师去!”考试过后,我向上级汇报结果,上级指示说,他准备留级吧,后来真留级了 。

……

不只是网友吐槽,“教育作假”事件也频见于媒体报道——

前不久,据中国网报道,广东省督导组现场检查验收潮州湘桥区“教育强区”工作,因验收标准里有一条“每班学生人数不能超过50名”的硬性指标,部分人数严重超标的小学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组织班内学号50以后的学生外出看电影;有的组织超编小学生在风雨交加的寒冷冬日冒雨参观当地知名文化景区牌坊街,以致数百名小学生在牌坊街上冒雨“散步”。

走过场式的检查也助长了基层学校的弄虚作假,一基层小学校长在媒体撰文称,上级主管部门到学校检查工作,惯常的做法是听听汇报,查查记录,便完事了。其实,这种走过场式的检查,不但起不到督促指导的作用,无益于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助长了基层学校弄虚作假和敷衍应付等不正之风的盛行。

评论人士认为,“教育作假”之所以很普遍,一方面是因为过于集中、过于“唯上”的教育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则是过于单一的教育评价方式。

蒲公英评论作者甘治勇认为,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为了创名校、树牌子、办特色,硬性给教师规定统一的教学质量指标,不考虑校与校、班与班、学生与学生的区别。为了完成指标,学校和教师只能弄虚作假。

此外,不少家长也无意识地在为“教育作假”推波助澜。在不少家长的眼中,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就应该每次都考100分,每次都是全班第一。有教师反应,有些学生考了98分,家长还要找老师问问,一定要让老师帮分析分析,孩子那两分是什么原因丢的。这也迫使教师和学生在考试中弄虚作假。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教育中的“假东西”剔除掉,并铲除可能导致作假行为的土壤?

网易网友“王丽娟”认为,作假行为是教育求同不求异,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结果。如果孩子是带有某种功利色彩去学习,而且都是照猫画虎的形式学习,那还不如不学,还不如多留出一些时间自发提高创造力。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创新的快乐,这样的素质教育才有真正的意义,有创造力了作假现象自然会减少。要想真正做到打假,得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会孩子创新的本领,体会创新的快乐,孩子长大成人后自然不会去造假。

蒲公英评论作者程骞认为,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成绩观和分数观,但这不是仅靠教师自身就能够完全实现的,需要社会、家庭和教育政策的改变。社会的用人观、家庭的成才观和教育内部的考试、录取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能因为观念偏颇和水平低而误读或者曲解了文本,要向学生展示文本的本来面貌,而不是无中生有或标新立异地歪曲事实。从这个角度说,老师课上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结语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考试要诚信,做事要诚信,做人要诚信......但诚信教育不能只在于课本里和口头上,“言传身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不能守住诚信的底线,诚信教育也就难以落地生根。(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出品,编辑史亚雄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