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关老龙头 长城博物馆

 安橋8898 2015-07-02

 山海关,又称“榆关”,以古渝水而得名,位于河北省最东部与辽宁省接壤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内,燕山与渤海之间,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1990年,辽宁省丹东市的虎山长城被发掘出来后,考古界认为虎山长城才应该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1961年,万里长城—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关公1700年历史的青龙偃月刀刀锋向东,现存放在山海关城楼上,成为镇关之宝。 

  山海关北靠燕山,南临渤海,扼守华北与东北之间狭长的陆路交通要道,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商朝时,属孤竹;周朝时,属燕地;秦、汉时,属辽西郡。北齐和隋唐时都在这一带修建过城关,今日在抚宁石门寨,仍可看见北齐长城遗址,隋文帝时,设置榆关,元朝时称迁民镇。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修筑长城,在此设立关城,因位于山海之间,故名山海关,归隶永平府管辖。

明嘉靖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重修了山海关及附近的长城段——角山长城。在关城以北修筑了北翼城,以东的欢喜岭(又名凄惶岭)上修筑了威远城。崇祯年间,兵部尚书孙承宗在关城以南及海边修筑了南翼城和宁海城。宁海城背接长城,高3丈,周长1里,从陆地直插海中,状似龙首,故又称“老龙头”。此外还有城堡、水关、墩台等多处,星罗棋布,相互呼应。以上共同组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严密坚固的山海关防御体系,历来是中国最紧要的军事重镇之一。明末镇守山海关的将领吴三桂与清摄政王多尔衮合作,在山海关前击溃了前来征讨的李自成军,并带领清军的大举入关,由此导致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的覆亡。

  清朝时,山海关为临榆县城,因位于北京与盛京(沈阳)之间,而有“两京锁钥”之称。

  山海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关内”、“关外”、“闯关东”、“关东军”等称谓,均指山海关而言。 

  关城平面呈方形,周长约4公里。城墙高14米,厚7米,内用夯土填筑,外用青砖包砌。东墙的南北两侧与长城相连,墙上有奎光阁、牧营楼、威远堂、临闾楼等建筑。东、南、北三面墙外挖掘了深8米、宽17米的护城河并架设吊桥。城中心筑有钟鼓楼。

  山海关的四面均开辟城门,东、西、南、北分别称“镇东门”、“迎恩门”、“望洋门”和“威远门”。四门上原先都筑有高大的城楼,但目前仅存镇东门楼。东门面向关外,最为重要,由外至内设有卫城、罗城、瓮城和城门四道防护。城门为巨大的砖砌拱门,位于长方形城台的中部。城台高12米,其上的城楼高13米,宽20米,进深11米,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建筑。城楼上层西侧有门,其余三面设箭窗68个,平时以窗板掩盖。在东面屋檐下还高悬一块巨大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为明代进士萧显书写,每字高1.6米,字体苍劲浑厚,是山海关城的象征。
 

   用江城子词牌来记山海关是最合适不过了,黎家涂鸦如下:

 

   南临渤海北燕山卧龙蟠。立云端。万里长城,天下第一关。铁马金戈春梦碎,白骨累,漫硝烟。

  风云变幻数千年。 笑谈间,看桑田。铁壁铜墙,莫若顺苍天。潇瑟秋风今又是,情未了,恨依然。 


 山海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位于“天下第一关”城楼南200米处,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陈列面积124752米。全馆分设6个展厅、8个展室,附设专题陈列厅和影视厅。通过史料文献、珍贵文物、模型、照片,集中展示了中国自战国以来历代修建长城的历史和山海关明长城的历史风貌,是河北省秦皇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有词为证:
 

        漫道雄关龙脉下,绽开古堡亲迎讶。万里浓缩东北亚。  惊叹罢,脊梁挺起扛华夏。     

万里长龙千载驾,炎黄一脉承文化。电闪雷鸣融影画。  形象化,鲜活立体传佳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