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建平

 网兜 2015-07-03
日本和台湾地区GDP增速都经历过3个平台,中国大陆是否会同样走势?中国大陆目前在第几个台阶?美国GDP增速为什么200余年保持稳定?值得思考。

日本和台湾地区的GDP增速呈现非常类似的形态,从1950年代至今都经历过三个平台阶段。

日本:

第一个平台: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经济重建,在1945-1970年的约25年间,GDP增速平均约为10%,人均GDP从1950年的131美元,增长至1970年1964美元。1973年,日本的钢铁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1.36亿吨,随后开始停止增长,甚至小幅下降,预示着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完成,经济开始转型,GDP增速也同步下降,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第二个平台:1970-1990年的20年间,日本GDP增速处于5%的中速区间。期间,日本的利率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利率从1975年附近的8%下降至1990年附近的4%。由于利率下降,日本股市经历了令人惊叹的上升幅度,日经指数从1975年初3777点上升到1989年最高的38957点,上涨了约10倍。1989年,日本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值上升至历史最高位,达到145%。

第三个平台:1990年以后,日本GDP增速快速下滑,进入第三个平台,GDP平均增速只有0.8%,贷款利率下降到约0.5%,日本股市在1990年开始泡沫破裂,随后陷入漫长的熊市中。

台湾地区:

第一个平台:1952-1981年,约30年,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GDP高速增长,名义GDP增速平均达到15%,人均GDP从1952年的197美元增长至1981年的2728美元。期间,由于经济增速快,贷款供不应求,贷款利率处于高位,股市缺乏吸引力,台湾股指上升幅度不大,到1981年,台湾证券交易所指数还不足600点。

第二个平台:1982-1997年,约15年,处于经济转型期,GDP中速增长,名义GDP增速平均增速约为10%。期间,由于GDP处于略微下降的走势,贷款利率和利差总体也在下降,贷款利率从1982年的12.3%下降至1988年的6.4%,从而催生了一个类似日本股市的大牛市。台湾证券交易所指数从1981年的不足600点,一路上涨到1990年的最高点12680点,随后股指大幅下跌,至今仍然不到最高点的一半。不同于日本,虽然1990年以后,台湾股市剧烈下跌,但台湾GDP增速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速,直到1997年,GDP增速仍然高达8.38%。

第三个平台:1998-至今,GDP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名义GDP增速平均增速约为3%,个别年份负增长。期间,随着GDP增速下降,贷款利率和利差也快速下跌,贷款利率从约8%下降至约3%,利差从约3%下降至约1.5%。

中国大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GDP增速的比较稳定,平均约为10%,虽然未来的路具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但经济发展都是日积月累,在路径上有相似性,如果类比日本和台湾地区,中国现在正处于第一个平台末尾的可能性最大。

属于第一个平台末期的逻辑:

(1)时间上,从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已经36年,和日台的前30年接近。

(2)工业化第一阶段也基本完成,重工业的代表钢铁的产量屡创新高,产能过剩严重,增速放缓甚至停止增长,类似于1973年的日本。

(3)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水平,和日本、台湾地区转型时的人均水平接近。

(4)制造业产能过剩,GDP开始走弱,迫切需要产业升级和转型,和70、80年代的日本和台湾类似。

如果中国大陆处在第一平台的末期,那么可以做一些推理:

(1)未来10年GDP增速大概率会下降到中速水平,平均值可能在5-7%左右。

(2)随着GDP增速下降,贷款利率和银行利差也会随之下降,银行不良率有限增加,属于良性水平。

(3)随着贷款利率下降,可能会吸引资金进入债权和股权市场,容易形成牛市,但须警惕利率下降过快形成大泡沫。

(4)依照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经验,消化过剩产能可能需要长达10年的时间,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不大。

查看原图收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