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因漫谈】性格不仅决定命运,还决定健康

 pighead88 2015-07-03

生病无法避免,但治疗方式可以选择。传统的医疗是针对病症,强调对症下药;个性化医疗则强调对人下药。在个性化医疗的讨论和期待日渐白热化的现在,人们对疾病和自身的看法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性格决定命运已经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如果个性化的医疗关怀也延伸到对人这个感性体的关注上的话,那人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就成为影响治疗方式甚至判断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不明白?小编细细和你道来。


疾病易感性

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聊聊疾病易感性是什么,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说“性格决定健康”。


资料显示,疾病易感性在中医体质学说里,是指不同体质对不同致病因子的亲和力不同。现代医学中则指有些人由于遗传或环境的影响,患上某一些疾病的风险较高。比如安吉丽娜·朱莉切除双侧乳腺以降低乳腺癌风险,是因其携带BRCA1基因突变这一基因缺陷,患乳腺癌风险高达87%,患卵巢癌的风险亦达50%。切除手术后,她患乳腺癌的几率降至5%。


再说明一下,对于这个例子,大家可能联想到癌症遗传,科学家则告诉我们,会遗传的不是癌症,而是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就像同一生活环境下,有的人会更容易患上某些癌症,另一些人则不会。安吉丽娜·朱莉例子中的乳腺癌则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上一辈的BRCA1或BRCA2发生基因突变,后代患病率就很高。


再举个例子,皮肤癌在西方的发病率高于东方,科学家认为,皮肤白,头发颜色浅的人,患有皮肤癌的几率更大。基因组学角度的解释是,MC1R基因上的变异在影响发色和产生雀斑时,也增加了人受日光照射产生黑色素瘤的风险。冰岛一公司在研究了西方数万名健康或皮肤癌患者的基因组后发现,ASIP基因上的两个变异和红发、雀斑和日光敏感性强关联,而且会使黑色素瘤的风险加倍。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也发现在昆士兰的黑色素瘤患者中也存在类似的ASIP基因关联。


因此,通俗的说,个体之前存在基因差异,有的人因为遗传、环境等因素,会更容易患有某种疾病。疾病易感性的判断,是进行干预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那么,影响我们人生的性格在健康中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呢?


性格与基因有关?

我们之所以拥有现在的性格,与家庭、教育、成长环境有关系,这一点已获得普遍的认同。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性格与基因有一定关系。


有的人乐观,有的人容易焦虑。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科学家2012年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论文称,MeCP2蛋白过量会导致男孩患上MeCP2重复综合症,当这种蛋白缺乏或有缺陷时,女孩会在生命早期患上神经疾病即雷特综合症。这两种疾病都会引发焦虑和社会行为缺失,同时还有其他的运动问题和认知缺陷。而MeCP2是由两个基因Crh 和Oprm1决定的。


有的人容易开心,有的人情绪抑郁。研究者称,在不同人体内,5-HTTLPR基因不太一样,有人体内转运体水平比较高,有的人则比较低。这一基因与焦虑、抑郁等情绪有关,从基因序列长短来看,“短型”基因的拥有者,远比“长型”拥有者更容易抑郁,而且,他们一生中遭遇的不幸越多,差异就越明显。


有的人大大咧咧,有的人有强迫症。中国科学家冯国平教授等人通过小鼠实验证明,Sapap3基因的存在与否,决定是否患有强迫症。敲除了Sapap3基因的小鼠出现了类似人类强迫症的行为,即小鼠反复抓自己的脸(小鼠通过抓摸来“洗脸”),直到毛皮破损,甚至流血,还无法停止,同时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但采用基因治疗的方法后,这些症状就消失了。


这类的研究还有很多,科学家也将继续深入探究基因与性格的关系。虽然基因是否决定性格还未有定论,但这并不妨碍性格作为医疗干预的一个方向,来作为致病、防病的手段。


性格可作为医疗干预手段

有学者认为性格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状况。《神经心理内分泌学》刊登的一项研究称“外向型的性格特征是与更高的促炎基因表达水平联系在一起的。与此同时,勤勉审慎型人格(计划性强、谨小慎微、能够避免受到伤害)则是和较低的促炎基因表达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既然炎症可以被看作人体对感染的反应,那么促炎基因表达水平较高可能意味着免疫系统更加活跃,促炎基因表达水平较低则意味着免疫系统不那么活跃。”(nytimes)


这一研究是将性格、促炎基因、免疫系统联系在一起考量,研究者认为医生对病人性格、情绪、心理的把握有助于了解你对某种治疗方法的意愿、你的情绪是否会影响到康复等。


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同性格的人生活习惯、环境可能不一样。谨慎的人可能向往规律生活,会注意饮食、避免危险。而开放的人则敢于冒险,做出改变。而且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善自己性格的一部分,比如谨慎者勇于尝试,勇敢者规避风险等。


有的研究者认为改变性格特征有助于防病治病,你觉得呢?


个性化医疗的未来

当然,性格在医疗方面的意义,暂时更多的还是了解患者背景信息、供医生参考设定治疗方法方面,性格、基因与治疗的关系,或许有待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再来完善。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对个性化医疗未来的进一步猜想。


“性格判断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计划”这一看法的支持者认为,对于性格的判断是可以让用户在接受医疗时体验感更好的。试想一下,你的医生在治疗你身体疾病的同时,能够与你亲切交流,了解你的性格,关心你们的经历,对你的情绪感同身受,为你的担心真诚开解,做到真正的以患者为中心,这在增进医患信任感、推动医疗在情感体验和大数据分享方面的个性化、对个性化医疗是一个更深入的注释。


也许未来,我们去医院看病,病历单上会记载着我们的性格特征,医生会对我们是否容易生气、是否抑郁、是否急躁等特质有所了解,以此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参考。当然,个性化医疗中最重要的还是基因组大数据的采集和共享。医生能从基因组信息中了解到你的疾病易感性,才能更科学的给你的建议。


实现个性化医疗的前提,是你有意愿去了解你自己的基因,愿意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目前基因检测技术能为你提供“我的基因我知道,我的健康我做主”的机会,你是否愿意把握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