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啥叫“扳雀丝”

 苏迷 2015-07-03
啥叫“扳雀丝”
  平时苏州人在讲张时,经常欢喜用一句话,叫“象牙筷上扳雀丝”。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作品中,也能经常读到这句苏州闲话。因为鸳鸯蝴蝶派作家群里,有相当一部分是苏州人,他们比较喜欢用苏白来写作。这句话其意与俗语“鸡蛋里挑骨头”差不多,比喻一种存心找人差错、或有意与人过不去的行为。那么,为啥苏州人偏偏欢喜叫“扳雀丝”,而不叫“扳鸟丝”或其它什么“丝”呢?而且单单形容是在“象牙筷上扳雀丝”,而不在毛竹筷上或红木筷上呢?
  在早先时候,“雀丝”应为“皵丝”,“皵”(音雀),是指在光滑的器物上,发生皵起的倒刺,树皮粗糙坼裂、皮肤皲裂,都为“皵”。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苏州地区的木匠师傅,就把木料上翘起的细丝叫“皵丝”,起皵的木料不太好使用,就须重新刨平刨光才行。二、在旧时有一种铜锁,里面安装有张口形的伞骨状结构的弹簧,塞进去的钥匙若能对上槽,这种锁便能打得开;倘如不对槽,则打不开,这种锁的弹簧就谓之“皵簧”。三、人的手指甲旁边翘起的细皮、小肉丝,苏州人叫作“肉皵”。手指头上如果有了这种肉皵,是不能随便去拔或用力去撕的,一不当心就会撕脱一块皮或一丝肉,疼得“嘶嘶”连心。所以说,当某物件上起了皵或者说有了皵丝,就意味着不再光滑平整,人也会感觉不顺心,因此“皵”字也常常被引申为小瑕疵、小矛盾,形容事情未办妥当,亦可指与他人不和睦。
  那么,这个“皵丝”为何演变成为“雀丝”了呢?又偏偏欢喜在象牙筷上“扳”呢?我们晓得,苏州人很早就喜欢白相象牙工艺品,象牙是一种非常光滑润泽的材料,表面呈天然牙白色,但随着年代的久远,象牙器物的颜色会慢慢发黄变深,表面还会出现一丝丝浅浅的纹理,纹理的色泽呈深棕色甚至微黑,有一点像麻雀的羽毛肌理,粗看也有些像翘起的小刺。故旧时的业内人士,称其为“雀丝”。象牙的年份愈久,雀丝就愈多、愈深和愈长。虽然说象牙上有了“雀丝“,但牙器依然色泽自然,摸上去仍是光滑的。所以象牙筷上的这种雀丝,看看有,实际是扳不着的,不像毛竹筷或红木筷上有了倒刺,可以除掉也容易除掉。而苏州人之所以用“扳雀丝”来取代了“扳皵丝”,是因为“扳皵丝”与“扳雀丝”意思不一样,“扳皵丝”是指揪住一点小由头不肯放过,而“扳雀丝”则纯属是吹毛求疵、没事找茬、鸡蛋里挑骨头的行为了。
  “象牙筷上扳雀丝”,其实含有深刻哲理。因为现实社会中,为了一己利益而有意“扳雀丝”者时有存在。但我们只要坦荡无私,是不怕一些居心不良者来“扳雀丝”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