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温一故】道德经②:功成弗居

 cntagu 2015-07-06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施以创始,既不据为己有,又不自夸有能耐,功成业就也不自居功自傲。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评析】


①“功成弗居”的内容分为几个层次?


本章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既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又说明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②如何理解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关系?


南怀瑾认为,老子的美与丑、善与恶,都是形而下人为的相对假立,没有绝对的标准。那么,建立一个善的典型,那个善便会闹出“东施效颦”的陋习。“纣为长夜之饮,通过之人皆失日”、“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的故事说的就是“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个道理。


说明为人上者,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可有偏好与偏爱的趋向。即使是偏重于仁义道德、自由民主,也会被人利用而假冒为善,变为造孽作恶的借口。同样,爱美成癖,癖好便是大病,下面这则故事便说明了这个道理。


【故事】


元朝末年的一位大画家倪云林,非常爱美好洁。他雇了两位专人,经管自己使用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每天早晚都要求随时擦洗干净。庭院前面栽的梧桐树,每天早晚也要派人挑水揩洗干净,结果硬是把梧桐树给干净死了。


有一次,他留一位好朋友在家里住宿,但又怕那个朋友不干净,一夜之间,亲自起来视察三四次。忽然听到朋友在床上咳嗽了一声,于是担心得通宵不能成眠。


等到天亮,便叫佣人寻找这位朋友吐的痰在哪里,要清理干净。佣人们找遍了所有地方,也找不出那位先生吐痰的痕迹,又怕画家生气骂人,只好找了一片落叶,稍微有点脏的痕迹,拿给他看,说找到了。他便立刻闭上眼睛,蒙住鼻子,叫佣人把这片树叶送到三里外去丢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