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文·亚隆的心灵疗愈

 Eric6658 2015-07-07

导语:80岁的精神病学家和畅销书作家Irvin D. Yalom博士被认为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在世界各地售出了数以百万计的书籍。评论家称他是鼓舞人心和充满魅力的,具备改变他人命运的能力。他的作品帮助人们应对人际关系问题,并且始终围绕治疗如何发挥效用这一主题。这部《yalom的治疗》不同于传统的传记电影,本片中Yalom将带领观众进行一次穿过人类心灵深处的存在主义之旅。他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让观众分享他的知识并深入地洞察他自己的内心生活。


悠扬的音乐响起,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艘集装箱货轮安静而缓慢的划过屏幕,远处的高楼大厦隔着朦胧的海雾,显现出繁华的城市剪影,在这般美景之中,一位老人平缓而富有磁性的独白把你拉回现实:“当我们回顾生命时多数人会有遗憾,遗憾生命中那些做过和没做的。假设我们一年后见面,在这一年中你能做些什么,让生命觉得没有遗憾?” 影片开篇这个发人深省的问句便是来自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这是胡因梦老师为我们推荐的一部优秀的存在主义哲学纪录片——《欧文·亚隆的心灵疗愈》。


这部片子的导演和摄影手法完全呈现了存在主义缓慢、寂静的调性,在这种调性之中会产生一种很强烈的当下存在感。让我们跟随着这种步调,慢慢的去体会什么是存在?存在和拥有有什么不同?存在的状态里面是否包含一种属于人类普世性的根本焦虑?这种根本焦虑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它与自我探究、自我觉知、自我消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欧文·亚隆通过诚恳的自我揭露以及他深厚的文学、心理学、哲学素养分享了自我生命的经验,并带领着我们共同追寻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意义和议题。——胡因梦

欧文·亚隆的父母都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年幼的时候欧文·亚隆经常在图书馆看书,但是却没有人能够给予他引导,带领他前进。在成长过程中欧文·亚隆与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他的母亲是很一个很不容易亲近的人。她并不懂得去赞美别人,很少会赞成欧文·亚隆的所作所为,却又不知道他该做些什么。有几年的时间母子二人虽然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却几乎没有什么交谈。母亲甚至会把父亲心脏病发作的死因归罪于他。对于和母亲的关系欧文·亚隆一直耿耿于怀,直到现在他仍然愧疚于没有解决好亲情的问题,他思念着母亲,渴望陪伴着她。不管他现在多么的成功,自己的作品如何的畅销,他总觉得自己缺少一种成功的根基,他仍然对自己成功中的某些部分感觉虚无缥缈和不安。

每个人的父母都受到特定类型父母的影响代代相传下来,为了打破这种循环,不再重复自己父亲的被动和母亲的强势,欧文·亚隆选择了一位并不太强势的妻子,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他们尊重彼此的期望,他们认为爱是一种存在的方式,是给予,不是迷恋。爱情中的两个人,随着时间的变化都会产生改变,只不过像跳舞一样,时而你快两步,时而我快两步。爱情并不只是两个人之间彼此来电,坠入爱河。在生活中永远要尽力的为彼此带来更多。才能维持长久的爱情。

相比欧文·亚隆的婚姻他的孩子们的爱情却不像他那么长久,四个孩子都离过婚,难道父母爱情的长久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吗?欧文·亚隆和妻子一直都没有找到一个简单的答案。他的孩子觉得自己在年幼的时候似乎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因此在现在的生活中,他们会更重视自己的子女和事业,而把婚姻摆放在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

生命中的一大矛盾是自我觉察会滋生焦虑,与他人融合来消除自我觉察是消除焦虑的强烈手段,恋爱会使人进入一种融合的幸福状态,但是恋爱中的人不会反思自我,同时也失去了自我。欧文·亚隆在书中写到他不喜欢看恋爱中的病人,或许是因为羡慕,他也渴望热恋,也许因为爱情与心理治疗基本上是不相容的,好的治疗师对抗黑暗,寻找光明,爱情则是靠神秘来维持,一经检验就会崩塌,他不愿做爱情的刽子手。

在欧文·亚隆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无法和别人建立长期有益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也就无法了解或欣赏他人。人们也总是有很多理由无法面对内在,感到羞愧,担心别人的看法,担心表达出来会被别人羞辱或责备,其实自己所担心的东西别人也会担心,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必将到来的死亡,面对自由的困境。我们必须要面对基本的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自创世以来所有的文化都在探讨这些问题,我们都必须面对自己的孤独,我们都需要把孤独的“我”变成“我们”,只是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当你放下一切,思考自己的存在,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死亡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惊人的影响力。对于孤独的存在思维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些人永远无法接受对于孤独的存在思维,因此用人际关系当成屏障,利用他人来对抗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独一无二的世界里,因为没有一个人的经验会和你完全一样,无论我们多么想亲近别人,总是有某些东西,某些空间是无法跨越的。

当父母死亡,我们都会感到脆弱,因为我们不仅痛失亲人,也面对了自己的死亡,成为孤儿的一个意义是,现在我们与坟墓之间没有父母挡着了。我们并不能够真正消除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只能设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回顾此生,对于活到现在有什么遗憾?你若觉得,你已经达成你在生命中想做的,那时便比较容易接受死亡的概念。

欧文·亚隆在整部影片中更像是一位年老的长者,与你面对面促膝长谈,但是每段话都能直达你的心灵深处,引人深省,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潜意识的力量。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很多动物的原始本能就会作祟,导致许多暴力和不快乐的情绪出现,我们越了解自己就能生活的越好,最好的存在方式就是彻底看清最恶劣的处境。

自我探索的旅途是没有尽头的,欧文·亚隆的人生见证了故事的力量,在自我探索的旅程上他已经行走了无数次,他就是这个旅程上的人生向导。

欣赏完这部电影,现场的很多观众都与这部影片所传达的存在主义哲学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共鸣。甚至许多观众在分享自己的观影感悟时,一度情绪失控,眼泪夺眶而出。

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的是活着的意义,看似没有精神或者宗教的成分,但却饱含其精髓。在真正的存在状态底端都有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立感,而这种孤立感又会带来焦虑。我们为了打破这种焦虑,而跟其他人融合为所谓的“我们”,但是无论怎么融合总会有一些空间和距离在里面,所以永远不可能达成与另一个生命的完全融合。无法达成融合的空隙也正是焦虑的来源,于是我们想尽办法去拉近距离,试图解除这种焦虑,然而只有当我们深层的恐惧所促成的活动安静下来的时候,才有可能与另外一个生命达成没有距离的融合,但是这何其难也,因为人类的本能是会挣扎。

信仰系统式的宗教是一种抚慰,祈祷活动会带来一种特别的效果,在密室中与造物的源头最亲密的交谈达成一种完全融合的感觉,你才会感受到没有缝隙的“我们”,因为他是无形的,因为他是运用你这个主体最深的渴求与你最深的专注达成的一种融合,这种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状态无法达到的。而团体疗愈是一层层的去揭露,去面对我们最深层的那些阴暗和恐惧,如欧文·亚隆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去面对生命的情况可以坏到什么程度。所有我们不想面对的东西,都需要下潜到意识的底端去探索和揭露。

欧文·亚隆的父母是文盲,他觉得没面子。他一生中努力要从贫民窟中挣扎出去,所有一切被我们心中设定为不该说出来的话,他都可以非常坦然的承认,这其实就是一种宗教的精神。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自由。但是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要有一种内在的空间和转换余地的自由,当别人赞扬欧文·亚隆的成功的时候,他总会觉得有一部分不真实,这就是慧根,即是不具体化、不结晶化。

这部电影是一个心理学家的生命史。电影中潜水的画面就是向内在探索的画面,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呈现的就如同冰山一样,别人看到的只是表面极少的一部分,我们内在的很大一部分却都埋藏在深海之中.当我们不懂得向内在探究的时候,所有的焦点都会集中在表面。我们在海洋中游动的时候,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未知的事物,因为我们是“盲人”。当我们内在产生碰撞的时候,那么外在一定会呈现出一些激烈的状态,通常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为被别人莫名其妙的伤害。

我们要不断地探究潜意识里面的那个自己,探究所有那些影响我们内在世界的东西。在探索内在的过程中,我们便会一点点的清晰自己,从而减少了海洋中那些暗礁,未知生物带给自己的伤害。在真正的存在状态底端都有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立感,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渴望把“我”变成“我们”,渴望与自己最亲密的人产生完美的融合,作为世间的一个生命,好像外在并不能引起我们根本性的焦虑,但是当我们觉得和其他人的关系没有达到自己所渴望的那种融合时,那份想要抓取和捕捉的焦虑便开始启动。性是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在努力用性去逃避一些东西,人生最悲哀的是活在表象里面却不知道实质的东西。

探索的开始就是改变的开始,你必须先认清自己的潜意识。想要了解自己,必须先做一个探险者,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往自己的内心深处下潜,去探索内心深处到底有什么样的东西,可能人一辈子都没办法潜到底,但是只要你开始去触及下面的部分,你的生命就会发生特别奇妙的变化,自我觉察就是一个下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又快乐的。

这部电影与《当尼采在哭泣》有些相似的地方,尼采即便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内心里面还是有一些伤痛。但是在欧文·亚隆的身上产生的是他看到所有其他人的状态之后的那种平静。尼采是存在主义哲学重要的先驱,尼采的整个状态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倡导自由意志。欧文·亚隆也倡导自由,但是他臣服于他所有内心的真相。而尼采并不臣服,当他试图思索存在的一切答案时,一定会遇到死胡同,他无法穿越这个死胡同,最后自杀了。人探索到最后一定要臣服,一定要谦卑。欧文·亚隆一直跟踪着被他治疗的个案和团体,一直不断的也在进行自我疗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人类阴暗面的了解就越深,他的活力、创造力、健康状态也随之越来越好,所有那些顽固的惯性模式都开始慢慢松动了,人最怕的就是越老越敏顽不化。

每个人都会有孤独,都会有各种的痛苦,万物都是一体的,我没有什么妄自菲薄的地方,当我们越是了解一个能量背后运作方式的时候,你就会变得越中立、越客观,从而减少了批判而多了接纳。当我们内在越是和谐的时候,外在就越是和谐的。对自己越了解就会活得越自在。要完全与另外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与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就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的观众,才能爱慕的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生长。

整部电影以存在主义的角度,用缓慢的节奏探索着死亡、生命、孤独和自由,让人总是有一种情绪在内心深处不断的涌动。关于爱情、婚姻、成长、父母、治疗师的共情。“没有一个成人,所有的人都比想象中的不快乐”很容易就触动到内心。片尾讲到死亡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对死亡的臣服令人钦佩。正是因为懂得了这样的存在而更加理解生命。

整个电影在一种弥散、缓慢的存在主义气息中进行,相片与录像带的穿插使得身在影厅的我们宛若时光倒流。追问人生有何意义?我是谁?孤独与孤立、自由、生存的焦虑、死亡的气息...如此重大而深远的问题,却在极其平静中进行,就像那数次出现的大海海面上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甚至有些吓人,而深海之下却又异常平静、深邃、神秘、诱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