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彩云最新博文:竞赛,更关怀孩子的心理养成

 茉莉文吧 2015-07-07
本帖最后由 景飒 于 2014-5-28 09:46 编辑

  幼儿教师喜欢运用竞赛游戏的形式,开展幼儿园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确实,在好胜心的支撑下,孩子比较容易“使出浑身解数”投入活动,从而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

  或许创设竞赛情景的信手拈来,所以,一般地,经常性的“我们现在比比,看谁……”的学习情景,已然使强者斗志昂扬、弱者沦为观众。
其实,在竞赛情景中的教学,可以给孩子更宽广的关怀。

  我曾经用绘本《方格子老虎》做过一次关于学下棋的集体活动,以下和大家仔细分享。
绘本《方格子老虎》,故事说的是:虎妈妈和虎妈妈,因为在小老虎身上画竖条纹还是横条纹,吵得不可开交。小老虎为了爸爸妈妈和好,于是在自己的身上画上了爸爸喜欢的竖条纹和妈妈喜欢的横条纹,成了方格子老虎。方格子老虎不仅使爸爸妈妈很快和好了,而且还让伙伴们在自己方格子身上,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借助绘本故事中小豹和小熊趴在方格子老虎身上玩“三联通”的情节,我和大班上学期的孩子共同玩起了“三联通”。

  第一回合:了解“三联通”的玩法。我问:“你们玩过‘三联通’吗?” 孩子:“没玩过……玩过……”我:“不管玩过还是没玩过,我们现在一起玩玩。”这样,我和全体孩子成为竞赛双方。这时,全体孩子尽管对游戏懵懂,却被竞赛的架势激起了热情。这种,似斗志般的热情,正好点燃我的教学。孩子对玩法的了解,在我们的竞赛中开始了。

  活动时,我并不仅仅满足孩子的认知,还细腻地把握孩子的情绪和心理起伏:当孩子对游戏玩法感悟灵敏时,我会“失利”,孩子在胜利中情绪高昂地期待“再来”;当孩子对游戏玩法反应迟钝时,我会胜利,孩子在“失利”中心有不甘地思索玩法,并期待“再来”。

  有老师建议:何必心思缜密地观察孩子的学习过程,直接告诉他不是更简单?要知道,教师的教育行为往往由内心的教育价值支撑的:对于知识和技能,我更主张孩子自己学会,而不是我去教会。

  第二回合:巩固对“三联通”的认知。幼儿自由结伴,两两竞赛,无论懵懂的还是明晰的,都实战一场。
  我明确将孩子的座位分成赢队和输队:“赢的坐这儿,输的坐那儿”。这令同事们费解:这不是明摆着发扬一方、打击一方吗?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好吗?

  做幼师以来,有个问题经常在我脑海萦绕:学龄前的孩子,学知识和学做人,哪个更重要?事实上我们无法期待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但我们可以希望他们都幸福。于是,我的课堂里,知识技能是抓手,是培养孩子适应共同生活的抓手。

  所以,这时的“赢队”和“输队”,是开始心理教育的铺成。

  当孩子坐定,我明示:“赢队在哪里?”“这里!”一片振臂欢呼。我依然精神抖擞:“输队在哪里?”“这里。”一片萎靡。面对预见的现象,我笑了:“哎!你们还想玩吗?”“想!”我娓娓道来:“那么,我给你们四个字‘愿玩服输’,因为比赛总有输赢。再说了,我们不会永远输。这不就要再比了吗?”稍作停顿:“输队在哪里?”“这里!”显然鼓起了斗志。

  第三回合:团队竞赛“三联通”。这是赢队和输队比赛,并且在地面上的九宫格里,以团队成员代替桌面上的黑棋和白棋。
我给予5秒的时间:“请你仔细看清自己的队友,和队友在这里(指地面)站成直线,你就赢了。”其实,这对孩子挑战不小,因为不仅要会玩“三联通”,而且要记住自己的队友。

  作为集体活动的主持者,我决定要使输队赢得游戏,因为无论是输队还是赢队,都应该有机会体验“愿玩服输”的心理。于是,我做了输队的教练,赢队也在队友中派出一位教练。由于分辨队友的挑战,一般的,教师指导的输队胜算较大。因此,竞赛的心理体验就能做到面向全体。

  这时,我再次明示:“谁是赢队?谁是输队?”双方反应正好相反。于是,再次:“愿玩服输。没有人永远赢。”输队的孩子:“再玩!您不能当教练。”好!再玩——正中我的下怀:“这次玩,没有教练。就是队友也不能帮忙,只靠自己!”

  于是,更大的心理挑战开始了:孩子可能在缄默中,眼睁睁地看着队友葬送了自己本该赢得的胜利。此刻,良好合作心理更深的感悟是:无论遇到怎样的队友,我们都必须面对现实,毫无抱怨地面向未来。

  一次,站在方格子里的杨明看着对方的欢呼,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尽管心疼,我还是开导:“要知道,你们刚才一起赢过哦,所以想办法一起赢吧!”他抹了把眼泪,拉住队友耳语起来。

  孩子们玩耍继续,各种心理体验也在继续。
                                          (转载自应彩云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