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向写作:《水》读写课堂

 泡语文 2015-07-08


指向写作:《水》读写课堂

——《水》教学实录与评析

管建刚/执教 高子阳/评析

一、复习检查

师:大家都预习了吧?

生:嗯。

师:考考你们,预习得怎样。第一问,文中的村子的人,吃水要去一个地方挑水,这个地方离村子多远?

生:10公里

师:一个人一小时走4.5公里10公里大概要走多长时间?

生:大概要走2个多小时。

师:第二问,对村子里的人们来讲,什么样的日子,像过节一样美好?

生:下雨天。

师:第三问,大热天,“我们”四兄弟渴死了。母亲没有用“渴”,而用了另一字,什么字?

生:饿。

【点评:三个问题设计巧妙,直指文本的关键点,将答案组合在一起就构成文章的主旨。】

师:不错。再考考你们读书的效果。先考你们字音。

(出示: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

生读:第一个“扇”读“shàn”,第二个“扇”读“shān”。

(师假装往自己的脸上扇。)

生:扇耳光。

师:“扇”做动词,读第一声,“shān”。耳光扇自己,那是后悔。人总要做错事,做错事的时候,要有一颗后悔心。

(出示: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生读:第一个“血”读“xuè”,第二个“血”读“xiě”。

师:鲜血、血管、血浆、血小板、血清、高血脂,这些都念“xuè”,发现没有,凡是医学的专用名词,都念“xuè”。单独使用,不组词,都读“xiě”。——你看,他手上的血!

(生齐读词语)

【点评:两个多音字的形象化复习,看似平淡,细思可发现这两个字藏着两个世界,一个属于母亲的,一个属于“我”的。常言说得好,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三问两字提其领也,接下来怎能不顺?】

二、内容把握

师:多音字,大家都读准了。课文读得怎么样?请你找一个能代表你们班朗读水平的女生。

(生找了女生,女生读第一节。)

师:读得真好,就该这么读。一起读,看大家的齐读水平。

(生齐读)

师:有一句话,你们读得特别好:“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找一生读,生注意了逗号。师读,没有逗号的停顿。)

师:有逗号、没逗号,基本意思一样,那么不一样在哪里?

生:不一样,有了逗号,突出了“水”,“水”的珍贵。

师:吹牛,你读给我听听看。

(生读,“水”重音,停顿。)

师:是不一样,你不是吹牛。——同学们,10公里,走要2个多小时。去了要回,来回要多久?

生:4个多小时。

师:挑一担水回家,光走,大约要四个半小时。并且,还要排队啊。

生:排队一小时,那就是5个半小时。

师:去的时候,挑空的水桶,忽略不计。回来,肩上一担水,好几十斤啊。5个半小时,能到吗?

生:不到,至少要6个小时。

师:怕6个小时也走不到家。缺水到如此程度,于是,作者说——

生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村子里十分“缺水”。一般文章都会写缺水的种种“苦”,作者不写“苦”,而是“乐”,两件“乐”事。第一件,在第2节,请你默读,用一句话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后:写下雨天,大人小孩痛痛快快地洗澡。

(板书:下雨天洗澡)

师:这段话里,有一句写孩子们“下雨天洗澡”的句子,请画出来。

(师走动、指导,指出画对或画错了。)

生齐读:“先是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板书:奔跑跳跃、大呼小叫。生读两个词。)

师:缺水的地方,下雨了,那真是过节一样的快乐、兴奋。再读。

(生再读)

师:下雨天里洗澡的同时,孩子们还在干什么?

生: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张开嘴巴吃雨水。

(师板书: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张嘴吃雨。)

师:女孩子们,会有什么日常活动,放到雨天去做呢?

生:会做游戏。

师:什么游戏?

生:丢手绢的游戏。

生:跳橡皮筋。

师:雨中丢手绢、跳橡皮筋,那叫浪漫。女孩子就这么浪漫。男孩子呢,会在雨中干些什么事?

生:我们打水仗。

生:我们会去摔跤。

师:下雨天,像过节一样,开心啊,洗澡、雨水中玩耍、游戏。此外,还写了第二件快乐的事,在456节。请默读,也用一句话,说说写了什么。

生:母亲用水窖里的水,给我们冲凉。

师:四兄弟冲凉,用了多少水?

生:一勺水。

师:再说。

生:母亲用水窖里的一勺水,给我们冲凉。

(板书:一勺水“洗澡”)

师:一勺水,四个人,对我们来说,冲凉都算不上,对文中的四兄弟来讲,算得上是洗澡了。水,实在太珍贵了。一勺水“洗澡”,写到了四兄弟的两次反应。

(师出示: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生齐读)

师:请你“倒抽一口凉气”。——你不对,用嘴吸气,才是倒抽。

师:左边的同学读。

师:读到“我们都”,你要用嘴吸一点点的凉气,就能读好。——右边的同学读。

(师出示: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生读)

师:这句话,这两个字,最难读。

(幻灯,圈出“啊啊”两字)。

(生读后)

师:你那不是舒服,是呻吟。(生笑)

生读后,师:你那也不是舒服,你那是惊叫。(生笑)不管怎样,你记住,一勺水“洗澡”,试着想象一下,抽一口凉气,“啊啊”叫两声。

回顾板书,师:作者生活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很苦。作者却写了两件“乐事”——

生:下雨天洗澡,乐;一勺水“洗澡”,乐。

师:这叫以“乐”写“苦”。

【点评:内容把握得真好!好的课文教学真的没有必要在内容理解上花费精力,因为绝大多数的读者有着不可估量的快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三、详略选择

师:“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生活很苦。作者写了两件“乐”事:下雨天洗澡、一勺水“洗澡”。请问,哪一次洗澡,时间长?

生:下雨天洗澡。

师:哪一次的澡,人多?

生:下雨天洗澡。

师:哪一次洗澡,场面大?

生:下雨天洗澡。

师:哪一次洗澡,发生的事儿多?

生:下雨天洗澡。

生读板书: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张嘴吃水。

师:一般来说,哪一次洗澡,有更多的内容写,能写得更长?

生:下雨天洗澡。

师:数一数,下雨天洗澡,几节?

生:一节。

师:一勺水“洗澡”,几节?

生:三节。

师:数一数,下雨天洗澡,洗了几行?

生:10行。

师:数一数,一勺水“洗澡”,大概几行?

生:18行。

师:这就怪了!下雨天洗澡,明明时间长、人多、场面大、故事多,偏偏写得少;一勺水“洗澡”,时间短、人少、场面小、故事少,却写得长,为什么呀?

生:一勺水“洗澡”,更能看出“缺水”,因为洗澡,只用一勺水。

师:这叫“典型”。作文,要把典型的事,写具体。

生:我觉得,一勺水“洗澡”,显得新颖。

师:对,作文,要把新颖的事,写具体。写好新颖,读的人才感兴趣,读的人感兴趣了,作文就成功了一大半。(板书:典型、新颖)

【点评: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能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作者在《水》中写了两种方式洗澡,怎么洗的,洗的感觉如何,这些内容不需要教,读者一看就明白。而为什么雨中洗澡只写一节10行,一勺水“洗澡”却写了三节18行,这种表达形式是秘密,教师不教,学生想悟得这个秘密那是相当困难的。传统的阅读教学只关注文本的理解,对这种秘密是缺少关注的,而如此关注并引导,学生就懂得了什么样的事要详细写,什么样的事要略写。此处凭借课文教授与写作相关的内容,也足以展现出什么是真正的教学。】

四、特写智慧

师:看来,作文不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考虑事情是否——

生读板书:典型、新颖。

师:有的事,明明话很多,却不典型、不新颖,那就要少写。然而有的事,像“一勺水‘洗澡’”,时间短、事儿小,一定要写长,比“下雨天洗澡”还要长。这可怎么办呢?作者有一个秘诀,叫“特写”。这个“特写”,藏在456节的哪一节呢?请选择。

师:要选择第4节,就伸出4根手指。选择第5节,伸出5根手指。选择第6节,应该没有吧。——伸出你的手。

(生伸出5根手指。)

师:请你们朗读第5节,我给你们的朗读计时,看这个特写镜头,你们读了多长时间。

生读后,师:你们读了45秒,而水,从头顶滑到脚板,不过几秒钟。作者的文字,要读45秒,长了10倍。作者怎样将一瞬间拉“长”的呢?奥秘在哪里呢?请你默读第5节,寻找哪个句子让你感觉时间慢下来了,一瞬间被拉长了?请画下来。

生交流:“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师:画了这一句的,请举手。——我也画了这一句。这句话怎么就能让时间慢下来呢?

生:写了好几个地方。

师:几个?我们一起来数。

生:头顶、脸、脖子、胸、背、大腿、膝盖,七个。

师:哦,“滑过了”身上的七个部位,作文里的时间,可以这样慢下来的,读——

生读后,师:七个部位,也可以很快的,“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头顶、脸、脖子、胸、背、大腿和膝盖”。作者怎么让七个部位,慢下来的呢?

生语塞,师:看,有几个“滑过了”?

生:三个。

师:三个“滑过了”,七个部分,放一起,时间慢下来了,读——

生读,师:不会写的人,只会这么写: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滑了下去(生笑)。会写的人,这么写——

生读:“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

师:我觉得还不够慢,还可以再来一个“滑过了”。滑过了“头顶、脸、脖子、胸、背、大腿、膝盖”,中间漏了两个地方:肚子和屁股。(生笑)

师:可以这么写: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又滑过了我们的肚子和屁股,然后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生笑,师:你笑什么呀?

生:我笑“肚子和屁股”,怪怪的。

师:你的感觉是对的。肚子和屁股,放在这里,不雅,不适合。

生:写三个也够了,“三”表示多。

师:三,在中国是个奇妙的数字。入木三分,真的是“三分”吗?约法三章,真的只能是“三章”吗?火冒三丈,真的是“三丈”吗?对,“三”表示多。看来,书上的这句,最好、最合适,再读。

生读后,师:不看书读。(生背)

师:这句话中,水刚到膝盖,还没到脚板呢。在哪里,作者又让“水”再呆一会儿?

生交流:“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师:如果说,上面那一句,是眼睛看得到的,那么这一句的内容不是看到的,而是——

生:感受到的。

(师板书:内心)

师:这感受,是内心的感受。作者不只写外面的、看得见的水,还写流淌在心里的、看不见的水,也就是内心的感受。作文里的世界,有两个世界,时间就慢了下来。这又是写“长”的秘诀。读——

生读后,师:写“毛孔的吮吸”的那一句,太有才了。我写不出,但我懂他的意思,你懂吗?

生:就是很舒服的意思。

师:是的,就是“舒服啊,舒服啊,好舒服啊”。不会写的人,写到这里,只会写:在水的滑动中,我感觉好舒服、好舒服,舒服死了(生笑)。作者太有才了,读——

(生读)

师:你写得出这样的句子吗?反正我一开始也写不出来。读到自己怎么也写不出来的地方,我有一个习惯:背,背出来,占为己有。

(师背。生读、生背。)

师:不光写外在看到的,还要写内在的心灵感受到的,时间就这么拉长了。同学们,我总觉得,不只文中的“我”,听到了毛孔的“吸吮声”,文中的四兄弟和母亲,这五个人中,还有一个人也听到了。

生:母亲。因为她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点评:绝大多数的老师教《水》,都会关注这一段,我听过、看过几十位名优教师上过《水》,但以“特写”写作技巧来学习这一精彩之处者管先生算是第一人。而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从“特写”上分析教材,由此可以推断,教学这一课的老师肯定会一一避开这一技巧,花大力气去理解内容。可以这么说,这一精彩,仅凭想象那是很难理解的,而指向写作却能一下子理解这一精彩,为什么?认识写作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五、当堂迁移

师根据板书小结:缺水的生活,很苦。然而作者写了两件“乐事”——

生:下雨天洗澡;一勺水“洗澡”。

师:这样的写法叫——

生:以“乐”写“苦”。

师:这样写,你不只体会到了村里人的缺水,还能感受到,村里人缺水,但不缺乐观,甚至不缺乐趣。

师:同学们,我们高年级了,读书要用两只眼,既要知道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出来的。下雨天洗澡,时间长、人多、场面大、故事多,却写得少;一勺水“洗澡”,时间短、人少、场面小、故事少,却写得长,原来,详略的考虑,不只考虑好不好写,还要考虑——

生:新颖、典型。

师:怎样让很短的事儿,写得很长——

生:特写。

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特写”可以这么写——

生:分步写、写内心。

师:我们高年级的同学,读书时,两只眼睛,要看不同地方,一只眼读课文写了什么,另一只眼读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有什么秘诀和奥秘,这才是完整的读书。考考你的“另一只眼”。

(师现场演示找东西:左边的口袋里找,右边的口袋里找,里面的口袋里找。)

师:若写“找东西”,不会写的人这么写:所有的口袋都找了一遍,没有。你学了《水》,你建议,怎么写?

生:要分步写,一个口袋一个口袋写。

生:还要写找的时候的焦急心情。

师:这样写,就精彩了。——今天有不少老师听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一开始,“起立”的一刹那就看出来了。再来一次,给老师们看看。——上课。

(生起立,很整齐。)

师:“起立”,一秒钟的事,一秒钟的事情写下来,读起来有20秒、30秒,怎么办?

生:分步。

师:怎么分呢?

生:两腿并拢,抬头挺胸。

师:手呢?

生:手放两边,贴紧裤子。

师:眼睛?

生:眼睛看着老师,炯炯有神。

师:对,这么写,分步了。内心呢?

生:可以写自己心里的紧张,怕出错,结果站起来都很好,很满意,很开心。

师:哇,一瞬间也有心情的变化,这么写,一秒钟的事,读起来有20秒、30秒了。——下课。

【点评:学习一篇课文而得一写作思想、知识、方法、技巧,那是了不起的收获!而《水》这篇小小说,在特写技巧上真的非常突出,教学中抓住这一点训练,不仅得到一个写作技巧,也让这篇文章因这一技巧而长久地存于学生记忆之中。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能让许多文本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即忘)而存在,因为许多作者在创作中都有独门绝技,得技不可能忘本。】

【板书】


总评:

听过许多名优教师上《水》,一直没有让我惊奇的教学,管先生真是例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人都是从“惊奇”开始哲学思维的。

有的老师把《水》上成了环保课,要求学生珍惜水资源,这样的课,怎么可能惊奇?

有的老师把《水》上成了童年的回忆,硬说文中的“我”是马朝虎。马朝虎的家乡在浙江,风景山青水秀,查他们那儿的历史,近百年都没有缺水过。这样的课,难以惊奇。

有的老师把几乎所有的情都揉进了课堂,读啊读,读啊读,读得让人心里发毛。这样的课,真的没有感觉。

有的老师还把这课教成散文,真不知道是凭借什么标准做出的文体选择。这样的课,总感觉是在欺骗孩子。

……

管先生这一课没有提文体,但却是以小小说的文体样式在教。创作小说时,作者对人称选择是讲究的,第一人称的目的就是让读者相信内容是真实的,好像发生在“我”的身上,一下子吸引读者;创作小说,作者不可能不使用大量的写作技巧,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特写作技巧参与的小说,那是不存在的。马朝虎这篇文章的选材很独到,两件事都是洗澡,第一件事洗澡是正常的,但这件事吸引力不足,如何才能把“饿水”的“饿”写出来?第二件洗澡事可以说充满创造性,应该是作者的原创,我本人永远难以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作者使用了管先生所说的特写技巧,让我忘记了对这件事进行真假判断,感觉这一切就是真的,那里的人真是“饿坏了”!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就在此,真正抓住了读者,是一篇真正有说明力的写作。管先生这么教,给我很多惊讶,虽然我不是哲学家,但这一惊讶,让我有了很多思考。

管先生提出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徐州有位老师曾在刊物上著文批判管先生的这一做法:说他的做法是游离于阅读理解之外的写作表达,这样教拖累了阅读和写作教学,是建于流沙之上的小楼,不牢固。管先生自提出这一改革思想以来,已上了好几次公开课,可以说一次比一次成熟,一次比一次有力量。而《水》的教学,管先生绝没有游离于阅读理解之外,写作帮助深刻理解文本,不仅没有拖累,反让学生更轻松地习得,从现场的教学中可以看出这种牢固。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是学生需要的教学智慧,这样的教学会给学生一个又一个惊奇,一个又一个哲学层面的思考与收获。

感谢管先生《水》的教学智慧,期盼因此有更多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案例,出现在你我他的课堂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