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例说高考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

 采菊东篱630 2015-07-09

高考对古典诗歌的考查,主要是指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对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而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则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地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而表达技巧又是古典诗歌鉴赏中最为复杂的问题。各种复习资料对这一考点的讲解或说法不一,或语焉不详,或界定混乱。为便于复习掌握,本文试对表达技巧进行一定标准的归类并加以例析,以期给人以比较清晰而全面的印象。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抒发感情时采取的特殊的手法。它包括:

  (一)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双关、借代、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在很多诗歌中的运用,不只是提高了语言表达效果,而且跟表情达意,甚至形成诗歌特点和诗人风格,都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离开了夸张,他的那种纵横驰骋的思想,汪洋恣肆的感情,就没有办法倾泻出来。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诗句中夸张手法的运用,都不仅仅只是使语言更加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在表现诗人主观感受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比喻,“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拟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借代,“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中的反问,“东边日出日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双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对偶,等等,都是如此。借代的理解需要积累相应的古代文化知识,除了称人时可借用籍贯、官职、封号、做官的地方等来代称外,称物时也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些还形成“套路”。如用烽火、狼烟、干戈等代战争,用鸿雁、青鸾、尺素、青鸟、鲤鱼等代书信,用扁舟、帆、棹等代船,用蟾蜍、蟾宫、玉兔、嫦娥、婵娟、玉盘、清辉等代月亮等等。当我们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鉴赏修辞手法时,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入的思考,将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与诗歌的表现对象、诗人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理解、赏析。这才是把修辞手法作为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

    在修辞手法当中,对比用得较为普遍。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一种艺术手段。如: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却在人无用。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菊花的清雅高洁。

    使用对比修辞法,可以将不同事物、不同感情的区别表现得更加鲜明。

    (二)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和抒情。记叙就是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议论就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声”(杜甫《漫成一绝》),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在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当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因为抒情表意是诗歌的核心和归宿。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重中之重)两种。

 

    1.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直接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恨心愁绪。这种抒情方式在古典诗歌中较容易找到,内容也较容易把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直接抒发了诗人傲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等,也都有直抒胸臆的成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的苦闷情怀。

   2.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于诗歌中的景或物,含蓄地把感情表达出来。它包括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

   ①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描写来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在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我们常说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等大致都属于这一类。这类诗一般是写景诗。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等等。这些景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已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蕴含着某种思想,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

                                  端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融情入景)

    三、四句写景不只是客观描绘,而是融情入景,景物已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廖落的意态,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②借物抒情:又叫托物言志,它是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表达心志。这类诗是咏物诗。如陆游借梅花来表明自己孤寂之愁和高洁之志;于谦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铮铮铁骨和清白操守,等等。如:

                           孤桐

 

                      (宋)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娇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就根越扎实,太阳越炽烈树荫越浓密。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明间疾苦,想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这首咏物诗通过写孤桐的茂盛高大、干直心虚、越老越坚硬,最终被百姓做“五弦琴”,表达出自己的追求:高大正直,虚心踏实,穷而弥坚,甘愿牺牲。“孤桐”在诗人的笔下已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象,而是诗人的化身。

    间接抒情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往往耐人寻味,意蕴深长。所以鉴赏的难度比直接抒情要大。只有结合全诗内容,并充分挖掘那些作为情感寄托的景物或事物的内涵,才有可能准确、全面地把握蕴含在景物、事物背后的思想情感。

    一般地说,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类诗歌,写景、托物在前,抒情、言志在后。写景时,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言志时,往往运用修辞,借景抒怀,借古讽今。

    (三)表现手法。就是诗歌创作时把客观事物表达呈现出来的方法。就古典诗歌的鉴赏来说,要了解并掌握以下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

    1.烘托(衬托):它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用周围的景物来烘托渲染画面上的中心事物,使物象明显突出。在文学作品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它包括:

   ①正衬。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特别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描写,为下片写周瑜的功业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再如: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感情色彩)

                                                                                                                                                                    诗中写到了孤帆、月色、小店无灯、枯树倾侧,这一切暗淡朦胧,烘托渲染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②反衬。就是从反面着笔,以突出主要内容。它又可以分为:

    A.以动衬静。在一些写景诗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用写动的办法来反衬出静,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王维的《鸟鸣涧》,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的幽寂。再如: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寂静无人;“但闻人语响”,只偶尔传来一阵人的说话声。作者以晢时的“响”反衬出长久的沉寂,空谷传音,更能体现出“空谷之空”。

     B.以乐景写哀情。就是通过用乐景来反衬哀情(也包括用哀景反衬乐情),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用“渭诚朝雨浥轻尘,客舍青春柳色新”的清新之景来反衬“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之情。再如: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C.以哀景写乐情。如高适的《别董大》,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凄凉之景,来反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之情。再如:

                         暮过山村

                      (唐)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此诗用“寒水”、“怪禽”、“旷野”、“落日”等景物状写出山村人烟稀少、寂静中略带萧条的景象,似乎要向读者传达出一种悲凉的情绪。但结尾“亲”字一转,描绘出一幅山村未受战乱而分外祥和的图景,显露出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2.虚实相生:虚实是相对的。虚写主要指的是想象,它是指诗人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当时客观存在的。“虚”大致分为:

    ①神仙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美好的神仙世界梦境的描写,借此反衬现实的黑暗。

    ②已逝之境。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再现了当年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③未来之境。如柳永的《雨霖铃》,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表达出词人离别的痛楚。

                             凉州词

                           (唐)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此诗前两句分别从远景和近景的角度描绘了边塞的风光。远景写出了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近景则相反,富有朝气。这些是实写。后两句诗人听到无数驼铃不由怀念起往日丝绸之路上和平繁荣的情景。“应驮白练到安西”便是想像,是虚写。一个“应”字,凝聚了多少辛酸而沉痛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边事的忧愤。

    虚实结合可增加诗歌的容量,进而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想像的审美空间。

   3.动静结合:它不同于以动衬静,以动衬静属于衬托中的反衬,动静结合则是诗人协调动静两种事物状态关系的手段。动静兼写,相互映衬,从而构成一种和谐而有生机的情趣。如:

                           雨后池上

                         (宋)刘分文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此诗一、二两句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全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化动为静:把动景用静态表现出来,给人以新颖别致的印象。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第二句意即: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的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5.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景用动态表现出来。如:宋祁《木兰花》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句,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6.用典:就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化用诗文名句等。使用典故能丰富诗歌内容,增强表达的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句,化用的是刘宋时期宗悫的轶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句,化用的是杜牧《泊秦谁》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再如:

                        [中吕]卖花生·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这首小令用了霸王别姬,火烧赤壁,投笔从戎三则典故高度概括地把战争的频繁和惨烈展现出来,为下文抒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心声作了充分的铺垫。

   7.抑扬:就是把褒扬和贬抑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A.欲扬先抑法。如: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写诗人兴致高昂,慕名游园,然而一扇冰冷的柴门把满腔的热情挡在了胜景之外。后两句却兀地一转,以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满园的春光,游园不值,却又另有所得,情绪在先抑后扬的落差中跌宕。

                       B.欲抑先扬法。如: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采用欲抑先扬手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怒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8.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

                            台城

                       (唐)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六朝皇帝,以奢侈荒淫著称,最末的那位陈后主更甚。他在豪华的台城里,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整天倚翠偎红,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填上淫词,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可怎料笙歌未彻,隋兵已迫都门,楼上红灯,楼下战火,连成一片。金粉南朝就在这靡靡之音中结束了。这首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9.渲染:是指从侧面着意叙述和描绘,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孔雀东南飞》中写太守家订婚下聘礼的一段诗:“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极力渲染了忙碌、喜庆、排场的气氛,从侧上表现了刘兰芝的高贵,也加重了全诗的悲剧色彩。再如:        

                                   夜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诗人以“冷鳞”、“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10.从对方着笔:这是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这样就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思。如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明明是自己登楼,极目天涯,思念佳人,却偏写闺中佳人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且多少次错误地把远方驶来的船当作自己的归舟。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明明是自己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却不说自己,反说妻子于明月之夜,在长满矮松的山冈上,年复一年地为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再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的前两句极力渲染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三、四两句写“思家”,却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里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更浓,也使得诗歌更加蕴蓄有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