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修行的次第【龙泉解《庄子》大宗师一】

 djkz 2015-07-09


道家修行的次第【龙泉解《庄子》大宗师一】
 0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庄子说,你如果知道上天是怎么运行的,知道人应该怎么做才符合大道,这是一种认识上的极致。知道上天是怎么运行的,就可以与上天同生同灭;知道人应该怎么做才符合大道,就可以用你知道的知识去维护你无知的本性,使你活到该死的时候才死,不会中途死亡的,这是知识能够达到的顶峰。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既便如此,还是有问题。因为知识总是相对应的,有白就有黑,有直就有曲,而相对应的那个东西又是不能确定的,谁对谁错还无法分辨。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天就不是人呢?我所说的人就不是天呢?所以,只有出现了得道的真人,而后才会有真知灼见。没有得道的世人的知识,都是俗谛,而不是真谛。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什么样的人才是得道的真人呢?庄子说,上古时期的得道真人,不逆寡,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对着干,都很顺应。不雄成,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不谟士,也从不动脑筋算计点什么。那些人你说他有过错,他不会后悔,你说他行为得当也不会得意洋洋。他们登上九万里高空不会害怕,深入到太平洋八千米的海底也不会呛水,像在平地一样舒服,步入炼钢的大火炉也不会觉得太热,跟呆在恒温室差不多。他们的知识达到了什么程度呢?达到了无知的程度,也就是不增不减,空灵虚无的得道境界,到了这个境界也就是不伤万物,万物不伤的境界。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古代得道的真人,睡觉时没有梦幻,一觉醒来没有忧愁,对食物也没有感觉,吃什么都好。从这几点来看,的确身边还没有人做得到。一般人睡觉时总是有梦的,弗洛伊德写了一本书叫《梦的解析》,全是说梦的表象和意义,其实人人都是要做梦的。当然按照庄子的说法,我们这些人都不是人,因为真人是不做梦的。我们每天两眼一睁,就开始想几点开会?几点学习?今天要挣多少钱?等等,都是忧愁。世人吃饭也很讲究,这好吃,那不好吃,这样营养好,那样营养差,很挑剔,也就很烦恼。

真人还能做到“其息深深”。息,就是不呼不吸的时候,就像生命停止了一样。常人不呼不吸的时间是很短的,几秒种而已。但真人就可以很长。过去有媒体报道说,在某某地方发现了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不腐朽的完好人形,感到好奇怪。其实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那明明是真人在“其息深深”,就是佛教说的“禅定”中的状态,人家本来就没有死,何来腐朽不腐朽?是我们这些“散人”破坏了那些得道人的宁静。

庄子说,真人的呼吸是能到达脚底的,可以与地气相接,你即便是贴近他们,也感觉不到他们有呼吸,很轻很静,几乎不消耗身体的能量。世人的呼吸是靠喉咙,像拉风箱似的,也只能到达肺部,而且很费劲,所以活一百年就算长寿了。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世人由于有许多的欲望,所以就会觉得领导不好了,孩子不争气了,钱赚得少了,房子太小了等等。个个都活得很辛苦,心中装满了委屈,不说出来吧,憋在心里难受,说出来吧,也许更难受,有时候就像喉咙里卡个东西似的,嗌言若哇,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欲望越多的人,离“道”也就越远,离“死”也就越近。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 [xiāo]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古时得道的真人,你如果对他说,活着好,死了不好,他回答你的只有三个字:不知道。他们都已经了了生死,不为生而喜,死亡来临也不拒绝;离开人间也好,来到人间也罢,都很随意自在。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这一点真人是不会忘记的。但自己要到哪里去,什么时候结束这段生命,真人是不祈求的。我们拥有生命都很高兴,但都忘记了我们是来于自然,最后还是要归于自然的。所以说,不要用心去求道,你越用心,道就离你越远。也不要人为地去改变天地,顺应自然,才能称之为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 [sǎng]頯 [kuí]。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那些人心神专一,没有杂念的。容貌也十分安详,永远没有大喜大悲大笑大哭的反应。他们的额头放着光,很饱满。你凄凉的时候就会觉得他们像秋天,你快乐的时候就会觉得他们像春天,如果说他们也有情绪变化的话,那么他们的情绪变化与四季相吻合,就像春夏秋冬一样自然,都不是有心而为的。他们无论在哪里,人、物都会感到很相宜很舒服。但为什么会是这样?又让你搞不明白。反正和得道的人在一起,你时时处处都觉得安全、和睦、舒心和神清气爽。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所以,得道的人用兵,把别的国家占领了,那个国家的人民还都说好。因为用兵的举动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那些只着眼于形而下的人,分别心太重,不是真正的圣人;亲疏分明的人也不是真正的大仁,没有偏私的爱才是真正的大仁;还有时间观念就不是贤人,不挑不捡,无心而为才称得上是贤人;利害不通的人不是真正的君子。什么叫利害不通呢?比如生命和一百万美金相比是哪个更重要?所有的人可能都会回答是生命重要,没有生命了,要一百万美金又有什么用呢?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又都是在为钱劳神,拿钱送命,这就是利害不通。

行名失己,非士也;

这里的“失己”,不是指修行中达到了忘我的那种境界,而是指为了求名,连自己的性命都不管了,这样就不是一个好的读书人。

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亡身,就有点后来道家所讲的“无我”的意思。也就是佛家讲的“破我执”,当你破了“我”,就可以管理领导别人了。否则,就不行,只能被他人所役,被物所役。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这些人,都是上古时代的有名的高人,但都没有得道,他们还在操别人的心,替他人卖命,还没有找到让自己舒适的方法。

按照庄子的观点,最大的舒适是没有舒适。当你觉得自己很舒适的时候,那不是最高境界,那说明你还有痛苦。你说某一种菜吃起来很舒适,那说明你还有吃另一种菜不愉快的体验在里面。你说今天的天气好极了,让人感到很舒适,明天说不定天气一变,你就不再舒适了。舒适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舒适才有的一种感觉。没有舒适的感觉才是最舒适的,那是建立在没有分别,没有对立的基础上的一种永久地快乐。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

古时得道的真人,他们做事讲究适宜即可,没有远近之分。总是很谦让,把一个国家救下来也好像还是做得不到位似的,你要酬谢他,他会说,与我何干?不会接受的。

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

他们身上似乎也有菱角,但不生硬,你去接近会感到很舒服,不会被刺疼;他们表现出的往往是虚空,没有华丽,没有炫耀。

邴 [bǐng]邴乎其似喜乎!崔崔乎其不得已乎!

他们整天安然自在,喜气洋洋,没有烦恼。他们做事情是不带自己的渴求的,没有目的,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

滀[chù]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

真人也不是个个吸风饮露,他们也要有必需品,但他们认为自己占有的东西够自己身体所用就可以了,冬天进点萝卜白菜,夏天进点红薯黄瓜,绝不多储存自己用不上的东西。而世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对外境的索取上总是越多越好,比如个头不大,住的房子却不小;花销不大,而存款却不少;能力不高,追求的地位却不低。结果是一辈子忙忙碌碌,收刮到许多自己根本用不上的名、利、权等,白费了轻轻生命。

真人讲究无为,是不强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事实上,得道了的高人总是在世界混乱的时候出来救世的。但无论做什么,他们的付出都不会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觉得自己办不到的事,他们就会躲避,绝不会白白葬送自己。

厉乎其似世乎!

得道了的人与他人相处也不是一团和气的,有时候甚至很严厉,这种严厉当然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救你于水火之中,促进你走出苦海。佛教是讲究慈悲的,但也使用严厉的手段,特别是禅宗派就经常运用棒喝教育法。这些严厉似乎和俗间大人打孩子没有区别,其实区别大得很,前者是在救人,而后者是在害人。謷乎其未可制也;

如果说我们俗人的傲慢是有限制的,比如见到不如自己的就傲慢一下,见到师长就隐藏了自己的傲慢。那么真人是目空一切的,他们的傲慢是没有任何范围的。正因为他们的傲慢没有分别,不是对你傲慢,对他就不傲慢了,所以,这种傲慢不会让人感觉到不快乐,因为你根本就感觉不到傲慢的存在。

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我们俗人总是有情绪的波动,时好时坏,做事情也很难做到前后一贯。真人就不同了,他们给人的印象永远是连接很好的,就像一个整体一样。你和他们一起相处,你得到的是完全的舒适。对方根本就没有说话,而你也是不会在意的。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一个人怎么才能够得道?怎么才能够升天?怎么才能够圆满?那是要靠修行的。怎么个修法呢?庄子说,第一步是要以刑为体,刑就是指严酷。大家都想得道,都想得圆满,但修行的过程不一定是快乐的,相反应该是痛苦的,因为你要想得道,你首先要对自己有约束。修行的重点是修心,只有行为上的限制,才可能使一个人的心安定下来。佛教就讲究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比丘尼的戒律有好几百条,这是修行的第一步。这个世上得道的人是凤毛麟角的,为什么呢?就是这第一步都跨不过去。

第二步是以礼为翼。礼,不仅包括世间的礼数,还包括修行中必要的形式。现在的道观里面的道士,每天早晨、晚上都要诵经,跪拜祖师等,这些看起来很机械的举动,其实是很重要的修行环节,它们可以使你熄灭杂念,生起恭敬之心。

第三步是以知为时。这里的知,是指真谛,不是指俗谛。是让我们要适时地亲近真谛,闻听道法。

第四步是以德为循。这里的德,是指得道了的上师。我们修行不能是瞎子摸象,要有得道人的牵引。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做到了上述修行中的四步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庄子说,你做到了以刑为体,你就得到了清静,你的内心就没有了杂念,因为严酷的戒律会让你远离贪求,没有了贪求,你内心的杂念就被你从容地杀死了;你做到了以礼为翼,你就可以立于世间,很方便,也很自在;你做到了以知为时,用道法指导自己,你就会清楚怎么做事了。“不得已于事”就是做任何事都是顺其自然,似乎是不得已才做的,绝不会逆势而为;你做到了以德为循,因为有了得道的“过来人”的帮扶,你就可以到达修行所要去的那个高点。“有足者”就是指得道人,“丘”就是指高处,修行所要达到的地方。

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庄子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总是按照上面的四个方面勤奋地修行,丝毫不敢懈怠。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说到这里,庄子可能有点困倦了,就总结说,反正我已经告诉了你们修行的四个步骤了,你说好,是那个东西,你说不好,也是那个东西,好与不好都是那么回事。不过你信了,并且去做了,你就可以与天地为友;你不信,就只能与人做朋友,做个人,但不是真人,是个假人。只有天、地、人都不能伤害的人,才是真人。

智慧有三个层面。我们现在闻听庄子说法,这是一种福报,也是一种智慧,但这种智慧是最低层面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把我们学习到的道法运用于修行,并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高一个层面的智慧了,但还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智慧是通过修行证得道法的奥妙与精准,就像一个地方,你不是看地图或者经过别人讲解而了知它,是你亲自去过了得到的见地,这才是最高智慧。

我们都想得道,都想圆满,而这是要靠修行的。道家讲究修行的次第,佛家也讲。虽然表述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
 
 

转帖即功德: 通灵佛教网(www.) 来源地址:http://www./fojiao-223844.html

属于自己的只有自己的本性【龙泉解《庄子》大宗师二】
0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道家有句话叫“生乃寄也,死乃归也。”就是说,一个生命的诞生就像一个人入住了宾馆,是借住,也是暂住,不可能长久的;死了就像是回家。我们应该报着平常心去对待生死问题,因为生死就像白天黑夜那样,都是大道运行的一种现象。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人不可过高地看待自己,其实人同其他万物一样,有许多事是很无奈的。顺应天变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我们服从天道,我们的身体——那个臭皮囊都需要,何况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呢,卓,就是指人的本性。不少人认为这个世界有个主宰,法大无边,庄子说,我们都会死,难道那个主宰不会死吗?如果说有个不死的东西,那可能只有“虚空”是不死的,任何具体的存在都是有生有灭的。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河里的水干了,鱼裸露在陆地上,它们相互用哈气去滋润对方,用唾液去沾湿彼此的身体。这种关爱的精神,人类是非常提倡的。庄子说,你如果是一条鱼,你是愿意在陆地上相互关注、爱慕,还是愿意畅游江湖,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牵挂谁呢?我们提倡爱人,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大爱。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说,算了吧,与其有时间去赞誉尧帝的好,评说桀帝的不好,还不如忘记纷争,回归大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大地承载着我们的身体,我们要想生活下去,也要奔忙、劳顿,到老了才可以悠闲一些,到死了才算彻底休息。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所以,只有知道如何面对死亡的人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或者说,懂得生活的人,是那些参透了死亡的人。有不少学佛的高僧,活着很从容,死亡也很淡定,有些高僧离开人世前还和学徒们打声招呼,明白告诉你“我要走了”,到时候果然准点坐化,圆寂,悄无声息,没有哭没有闹,也没有痛苦,一切如常,这就是“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生死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死是瞬间的事,其实,生也是瞬间的事。只是有不少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总觉得生命很长,甚至把它看成是永远地存在,于是乎拼命地把这个世界上的好东西据为己有,捞名、捞钱、捞权,然后想方设法去找个秘密的地方隐藏起来,生怕丢了。庄子说,你们别再藏了,藏不住的,因为连你们找的那个藏处都是不可靠的。把一条船藏到深山里,把大山藏到太平洋里,这总应该说是可靠了吧,然而当你还在睡大觉的时候,有个大力士把地球都背走了,你恐怕还在做梦吧。

我们想要隐藏的任何东西都不外乎在这个地球之上,但庄子告诉你,地球也是有生命的,它也会消亡。地球还是个好动的家伙,你把东西藏于一个变动不定的地方,那与刻舟求剑的那个傻子还有什么两样呢?

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把小的东西藏到大的地方总是合适的吧,但还是会丢失的。因为天体都在动,都不可靠。怎么办呢?庄子说,只有把天下藏到天下才不会丢失,这才是符合自然的永恒的至理。什么叫“藏天下于天下”呢?其实就是不藏,一个东西该放哪就放哪,不藏也就不会丢。对于人来说,“藏天下于天下”是指人也不可到处游动,要回到人的本性上来。佛教讲“明心见性”,就是让我们别乱跑,坚守虚空的本性,这样你才能获得大自在。

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

人成为了人,有了人的形体,总是很高兴,其实人的产生与猫啊,狗啊,树啊等万物是一样的,都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又有什么可高兴的呢?

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所以,得道的人处处为家,从不把什么地方当成是自己的,也就不存在有任何的丢失。我们应该善待无论是短命、长寿,还是出生、死亡,我们应该接受这一切。何况人与万物一样都是大道的造化,这是你左右不了的,你也没必要做那些出力不见好的事,也没必要动那些无济于事的脑筋。

世人是用加法在寻求快乐,而修行者是在用减法寻求快乐。世人用加法使自己拥有的越来越多,得到的是烦恼和危险;而真正的修行者用减法使自己放下的越多越好,得到的是轻松和自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