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道家老子的“圣人”,庄子的“真人”,是什么样的人?

 浪漫人的图书馆 2019-06-25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庄子》,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庄子·大宗师》。这是《庄子》内篇的第六篇。
01

《庄子》的内篇一共七篇,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前面一篇文章,我们讲了“德充符”,是庄子对于“德”的阐释;这一篇“大宗师”就是对于“道”的阐释;而“应帝王”是对于道家核心思想“无”的阐述,我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分享。什么是“大宗师”?简而言之就是得道之人。这篇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内容,庄子对得道之人,也就是庄子说的“真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描述了真人应有的境界,还具体阐释了“得道”过程的七个步骤: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而后半部分内容,庄子通过几个例子具体阐释了,得道之人的一些具体表现。接下来,我们就分别聊聊。

庄子在一开篇就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道自然的作为,也知道人的作为,这种人就已经达到了极致了。这其实就是庄子对于“得道之人”的简单概括描述。前面我们讲过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庄子的哲学的一大精髓。用大白话说,就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清除自己的能力边界,这个很重要。用西方哲学的话说,就是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其实和庄子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类似,也都体现了这种“有自知之明”的大智慧。这里的“天之所为”就是“人所不能为的”,也就是我们的能力边界。这里要说明的是道家的“天”和儒家的“天”其实是不同的,道家的“天”一般是指自然或者说自然界,也是一种自然规律的意思;而儒家的“天”是一个高于人的存在,有主宰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常说“天子”就是说是天之子,所以在儒家思想中,“天”有主宰世间万物的能力,而道家思想中“天”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规律和天然本性,并没有主宰的作用或能力。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02

那什么叫“真人”?庄子在这一篇《大宗师》中进行了很多细致入微的描述。比如庄子说:“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代的真人,不拒绝寡少,不炫耀成就,不从事图谋。像这样的人,错失了机会也不会懊悔,赶上了机会也不会得意;像这样的人,在高处不会恐惧,在水中不会浸湿,在火中不会烫伤。他们的智力能够提升到“道”的层次,才有这样的表现。庄子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代的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没烦恼;他饮食不求甘美,呼吸特别深沉,真人的呼吸可以达到脚跟,而普通人只能到喉咙。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 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古代的真人,不懂得去珍爱生命,也不懂得去厌恶死亡;他施展才能的时候不会过度张扬,独居自处的时候不会过度隐藏;只是从容地去那儿,又从容地来这儿而已。他既不会问自己的起源,也不会问自己的归宿,对任何遭遇到欣然接受,无所牵挂地拥有本来的状态。不用心思去损害道,不用人为去顺应自然,这就是所谓的真人。庄子说:“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古代的真人,神态高压而不给人压力,看起来不够却又无所增益;有所坚持而没有棱角,心胸开阔而不浮华;舒舒畅畅好像很开心,行事紧凑好像不得已;他振作,鼓舞人上进;他安顿,引导人顺服;他威严,好像泰然自若;他豪迈,无法加以限制,他说话迟缓,好像喜欢隐藏;他心不在焉,忘记了自己要说的话。总之,在庄子这篇“大宗师”中,庄子用了很多篇幅,细致入微地给我们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了在道家思想中“真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境界。

03

最后,庄子用了道家常见的辩证思维来论述了什么是真人,他说“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在道家思想中,得道之人其实就是能体会事物矛盾对立统一两方面的人,从上面的描述中,庄子都试图用这种辩证思维来描述得道之人的“真人”的境界,比如不患多不患寡、不患得不患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是这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真正懂得了这种辩证统一的思想,最终就回到了“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的境界,既与天为徒、又与人为徒,才是真正的“真人”。这其实也回到了我们一开始的“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也就是说,知道什么是天为,什么是人为,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能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
04

那怎么达到这种“真人”的境界呢?庄子提出了七个步骤,即: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庄子通过一段南伯子和女偊的对话来进行了说明。\n 南伯子葵问女偊说:“你年岁这样大,而容颜却像童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女偊回答道:“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女偊说:“唉!怎么可以学呢!你不是能学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的天赋却没有圣人虚心散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心散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的天赋。我想用虚心散淡来教诲他,差不多他果真能够成为圣人吧?道不易学,用圣人之道,去传授圣人之才,那就容易了。我还是有保留地把大道传授给他,三日之后他就能遗忘天下;七日之后他能遗忘万物;九日之后他能忘掉自身;而后他便能够彻悟;他能够明彻,而后就能够体悟大道,他能体悟大道,而后他就能超越古今的时空界限;他能超越古今,而后他就能达到无生无死的最高境界。 \n所以,庄子说的“真人”修炼的七个步骤就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05道家思想中“真人”或者说“圣人”,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非常多的阐述,“圣人”在短短5000多字的《道德经》中一共出现了32次之多。比如老子说:\n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等。 \n都是老子对于道家思想中“圣人”的阐释。

不管是老子的《道德经》中的圣人和庄子《庄子·大宗师》中的真人,他们都有一样的充满智慧,他们的核心思想是“

无为”。

老子的圣人更强调“无为”,庄子的真人更强调“知己”。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多做,不刻意做,不乱做。而庄子的“知己”,体现在“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天命,什么是人为,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而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无为”。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都说明了,“无为”不是“不为”,而且“无为”比“有为”更智慧。

庄子说的“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 翛然而来而已矣。”

意思是说,古代的真人,不懂得去珍爱生命,也不懂得去厌恶死亡;他施展才能的时候不会过度张扬,独居自处的时候不会过度隐藏;只是从容地去那儿,又从容地来这儿而已。而老子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意思是古代圣人并不会刻意的去做事或者说一些刻意的话来教导世人,就像“道”一样,让万物在“道”的作用下自然生长而不会横加干涉,也不会据为己有,更不会居功自傲,正是因为“道”有这样的品德,所以天地万物才能生生不息。(科学看点)

此内容由人民资讯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