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舜帝在民族大统一方面的贡献

 文化龙乡 2015-07-10

20、舜帝在民族大统一方面的贡献

 

      在中国,土地以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富庶。这一带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土质松软,地力肥沃,气候温暖,空气湿润,无论是从事游牧、或是渔业、农耕皆宜。因而古代部落之间、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常以逐鹿中原为目标。炎帝末期,西方炎黄族、东方的东夷族、南方的苗蛮族先后进入中原,使中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最后败炎帝于阪泉,擒杀蚩尤于涿鹿,组成了以华夏集团为核心,以华夏和东夷集团为主体的北方民族集团。南方苗蛮集团虽然严重受挫,但并没有被征服,于是形成了南、北两大集团的对立。黄帝时期的疆域南面仅到长江。到颛顼时期,势力范围南面扩大到长江以南。帝尧年老时,天下大水,国家艰难,三苗又趁机在江淮、荆州数次作乱,无遐顾及疆域的扩大,以致舜帝第一次南巡也只到得长江以南的安徽霍山。这说明舜帝以前的古帝王谁都没有解决好南、北民族的对立。

直到舜帝采取怀柔政策为主的办法,南、北民族对立的问题才得以解决。史载:“有苗氏负固不服,禹请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吾前教由未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这样,“舜却三苗,更易其俗”。舜帝将三苗集体迁移到北方,使南方民族大量融合到北方民族之中,民族习俗相互得以同化。其中有少数三苗中的顽固分子向更南方的崇山峻岭中退避,与失败了的炎帝家族中一些散落到南方、成了不服王化的蛮夷相会合。《帝王世纪》说:(舜帝)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五年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竹书记年·帝舜有虞氏》则说:“(舜)三十二年,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两本典籍虽然对舜帝南巡时的年龄记载有别,但是都指明舜帝南巡确有其事。据司马迁考证,舜五十八岁时尧崩,守孝守忠三年,舜正式践帝位时六十一岁。那么,命禹总师——即做摄政帝而南巡时舜帝应该是九十三岁。九十三岁高龄的舜帝的最后一次南巡有多重目的,而其中就有进一步感化残留而不服王化的三苗以及南蛮的久有夙愿。

舜帝除了在实现中华南北民族大团结方面功勋卓著以外,在实现北方民族内部团结方面同样贡献很大。《史记》说舜为冀州人,是黄帝血脉后裔;《孟子》则说舜为东夷人。尧为黄帝后裔。倘若舜亦为黄帝后裔,那么妻尧之二女就是同族结婚,这在人类图腾崇拜产生后的古代是不允许的。据《风俗演义》、《路史》载,早在女娲时期,就实现了原始群落向母系氏族的过渡,人类的婚姻由血缘婚进入了族外婚。女娲在婚姻制度中就正了姓氏,制止“男妇同姓,其生不蕃”现象。何光岳先生在《舜裔源流》一书中说:“舜帝正因入赘于黄帝、颛顼族的尧,为尧的女婿,所以舜的子孙便把尧、颛顼、黄帝当作祖宗来祭祀。所以说舜是由东夷族融入炎黄族的。”

舜帝是有口皆碑的有德之人,自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娥皇、女英又是帝尧的爱女,二女贤慧能干且十分守妇道,亦有十分的感召力;这样,黄帝族和东夷族之间的亲和力无疑会得到大大加强。

舜登临帝位,在任命的二十二位官员中,除皋陶、契、伯夷、夔、垂、益、是舜帝同族的东夷族外,禹、后稷、龙等均为炎黄族。由于舜帝重用各族贤人,论功车服以庸,公正清明,这必然会有力地促进南、北、东、西各族之间的团结;舜帝将帝位既不传给儿子商均,也不传给自己家族的任何人,而是“荐禹于天”,将帝位传给黄帝族的后裔禹,这就必然会消弥分裂与争夺,有利于帝国的安定团结。

舜帝的一生,真可谓是融聚民族情感的表率,在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方面功不可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