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舜帝荐禹于天

 文化龙乡 2015-07-10

(三)南巡苍梧

 

1、舜帝荐禹于天

 

大禹治水成功,九州疆界分明,人们重建家园。九大山脉都有道路可以通行了;九大水系都能东归入海了;九大湖泽把密集的水网联成一体,能聚能散,不再漫溢了;东方九夷,北方八狄,西方七戎,南方六蛮,四海之内所有的诸侯国的人民,都可以沿着四通八达的贡道往京师汇聚在一起了。掌管土、木、水、革、器、货的六大政府部门,都能各负其责,将各地的赋税征收和保管起来;九州的土地都按标准划定了质量等级。舜帝要求中央政府要节用惜物,谨慎地处理天下的赋税和财货,全国各地也必须按照土地的三品九等按时交纳赋税。

天子居中国,中国就是天下九州的中心。舜帝把土地和姓氏分封给诸侯,叮嘱诸侯们首先应当十分谨慎地对待国家所倡导的仁德,万万不能违背。

天下一统,舜帝定服安国,疆域“方五千里,至于荒服。”

《尚书·禹贡》载:“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栗,五百里米。”即是说,距离帝都五百里范围内称为甸服。甸,是王田;服,是服役。所谓甸服,也就是为王田服劳役。离王城一百里的,要将割下的庄稼完整地送来交纳赋税;两百里的,交纳穗头作赋税;三百里的,交纳带壳的谷物作赋税;四百里的,交纳粗米作赋税;五百里的,交纳精米作赋税。

《尚书·禹贡》载:“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即是在甸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侯服。侯,是等候,所谓侯服,就是等候王命以奉王事。其间百里范围内,是封给帝国卿大夫的地方;两百里范围,作为男爵的封地;三百里范围,作为侯爵的封地,侯爵在其封地上站岗放哨,以保障天子安全。

《尚书·禹贡》载:“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即是在侯服之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绥服。“绥”的意思是靖安;所谓绥服,就是为王者行绥靖安抚之事。在绥服三百里范围内设立掌管文教的官员,对这个范围内的人民推行文明教化,在另两百里范围内则奋扬武威,保卫国家。

《尚书·禹贡》载:“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即是在绥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要服。要者,有结诚信以维护该地区和平的意思,也有不使失和而导至兵戎相见的意思。要服的边缘已经距离帝都二千里,其间三百里是夷人居住的地方,对他们要积极地引导,以便尽快移风易俗。三百里外的另两百里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赋税可以全部减除。

《尚书·禹贡》载:“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即是说在要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以内称为荒服。荒服位于五服最外层,距离帝都两千五百里。荒服以外地区尚未进入农业文明,十分落后。因此,所谓荒服,就是指在遥远的边疆尽忠王事。在荒服三百里范围之间的蛮荒地带,居住的是文化落后的荒蛮之人,对他们可以不必强行与其它四服一致,就按他们的风俗习惯治理就可以了。在荒服外层二百里内,就是游牧民族和被流放者了,那就无论纳不纳贡都无所谓了。

这时候中国的领地东临辽阔的大海,西至遥远的沙漠;舜帝的仁德和声威已经四海传扬。帝国强盛,禹功不可没。帝舜表彰大禹,赏赐大禹象征祥瑞的青黑色圭瑞,以表彰他治水之功。

大禹为人聪明机智,能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恪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庄重严肃,治水成功,众皆赞誉。朝廷大臣们都很佩服大禹。经过多年考察,舜帝决定将大禹定为帝位继承人。

《史记·尧典》记载:“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预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

《史记·夏本纪》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

舜帝崩于苍梧之野的九嶷山时一百岁,可知荐禹于天时八十三岁。禹这时六十九岁。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因为舜年五十时做摄政帝,年六十一岁践帝位,帝舜三十二年时已经九十三岁。九十三岁的帝舜让夏侯总师——做摄政帝,自己遂陟方岳——南巡。舜八十三岁时只是“荐禹于天”,即确定禹为帝位继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