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舜帝的最后一次南巡 《帝王世纪》载:“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登北氏生二女霄明、烛光。有庶子八人皆不肖。” 《淮南子·修务训》说:商均“沈巉耽荒,不可教以道,不可喻以德,严父弗能正,贤师弗能化者。” 两段引述告诉我们,商均是舜帝的长子,系女英所生。商均沉溺于酒和歌舞,跟其讲道理不听,用道德理念教化也接受不了,严父舜帝对其斥责也无效,劝导不行,限改也不行,于是舜帝只好将禹推荐给上天作为帝位继承人。《路史》说:“女莹(英)生义均,义均封于商,是为商均”,于是有人就推想出了女英随儿子商均前往古属豫州的今陕西商县,和儿孙们一起生活,病逝于商县的结论。 其实商均并不是那么不中用。杨宽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说:“《海内经》云:义均是始为巧倕(chui)。义均即商均(见《今本竹书纪年》),义均又即巧倕,是商均又即倕。《书·顾命》云:‘垂之竹矢’。《荀子·解蔽篇》云:‘倕作弓’。是商均古亦有作弓矢之传说,与羿、少昊并同。”又说:“羿、契与少昊、商均四者,同为殷人东夷后土一神之分化,或即毫社之神也。”羿即后羿,为有穷氏部落首领,善于射箭,传说尧时十日并出,植物枯死,野兽长蛇为害,后羿射下九日,射杀野兽长蛇为民除害。契是舜践帝位后第一批任命重用的二十二个国家要员之一,被任命为司徒,主管教化,敬敷五教——舜帝毕生重视的工作,使得百官都亲善和睦。少昊即质,金天氏,曾为东夷族首领。将商均与三位大名鼎鼎功劳卓著的人物相提并论,足见商均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商均既然很有才能,而舜帝将其帝位传给大禹而不传给儿子,这正是舜以天下苍生为本的“公天下”精神的体现,也恰恰是舜堪为“帝范”之处。 《吕氏春秋·尊师》说舜曾让位于许由,以许由伯阳为师;《高士传》说舜以善卷为师并欲让位于善卷;《尸子》说舜以务成昭为师,欲让位于蒲伊子;《庄子》说舜曾让位于友人北人无择、石户之农和子州支伯。许由、善卷、蒲伊子以及友人们都推辞了。 大凡圣君,必是英明睿智,料事如神,用必贤人,远必小人,惟如此,国才昌盛,民才富足。大禹治水之功有口皆碑,作为圣人的舜决不会忘记当年帝尧禅位于他的时候以鲧为首的反对者指责帝尧不该将天下让给匹夫的话,他一定会以尧为范禅位于贤,这于情于理都无可挑剔。而后人所谓“尧能化比屋,而不能化丹朱;舜能格有苗,而不能格商均”(《菽苴子》)的一类言论,都是为禹得帝位千方百计寻找的遁词而已,这类人都生于世袭帝王制时代,惯于以眼前身边事度古人心,为自圆其说,而编撰出“商均不肖”的理由。殊不知找此为遁词,就伤害了舜帝“公天下”的高尚道德操守。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说:“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商。”由于义均封于商,故又名商均,对这段史实,自古别无异议。但是,因为义均封商其生母女英就随往,和儿孙们一起生活,乃至病逝后葬于商,那倒未必。凭舜帝与二妃夫唱妇随的情爱,他们必然会追影随形,而不会逆了“少年夫妻老来伴”的规律。涉及到商均,就有一个当舜帝老来南巡苍梧九嶷山时跟不跟随其父同往的问题。 《史记》载:“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括地志》云:“虞国,舜后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于商,故号商均也。”《索引》引《汉书·律历志》云:“商均封虞,在梁国,今虞城县也。”史籍有关于义均封商的大量记载,但是,关于商均之死或葬地在先秦之前的经、史却只有《山海经》。 《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叔均即商均。传说舜帝老年决定南巡时,二妃力争相携相伴,舜帝不同意。商均主动请求随父南巡,一为保护照顾父亲,二来可以锤炼锤炼,长长见识。于是就随舜帝到了苍梧九嶷山,后来死在了九嶷山。因此何光岳在《舜裔源流》中说:“商均后随舜南征而死葬于九嶷山。”而《韩非子·说疑》则认为“禹逼舜”,所以舜只得与商均南迁。鉴于禹与舜有杀父之仇,舜的最后一次南巡的动因应该有“避让”以免矛盾激化而殃及国家与人民的因素。 研究三皇五帝时代的历史,首先务必要全方位分析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关系,其次是以《正史》、《正经》为据,野史只能作为参考。如果倒行逆施地以野史、稗史为据,将诸如伪本《竹书》中“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当作依据,且明知“今海州”三字是后人所加,还强词夺理地将春秋时青、冀二州置的海州(今江苏灌云县西南或今辽宁海城)说成是春秋时晋河东郡的解州,就会使断代史的研究误入岐途。 《山海经》是一部文化底蕴极为丰富的百科全书。《山海经》说商均与舜均葬在苍梧九嶷山,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史实。如果不能为据,难道非得以数千年后的今人的猜测为据来研究断代史才准确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