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舜帝传说情节单元与民间故事母题试探
黄阳艳 我国民间流传着大量的舜帝传说,北方的山东和山西,东部的浙江,中部的河南,还有南方的湖北和湖南,广东和广西均有流传。现代民间口头流传的舜帝传说是由原生态舜帝传说和再生态舜帝传说的情节单元复合而成的。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提出了“古史传说时代”的界定,即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在古文献中保存有古代传说,而在当时尚未能用文字把它直接记录下来的史料,用这种史料所记述的时代,就叫做“传说时代”。其中,“三皇”中的“虞舜”便是我们今天研究古史传说时代的主要对象之一。徐旭生先生把传说材料区分为“原生的”和“再生的”两类。所谓“原生的”,就是指包括一切见于早期记载的传闻异说;“再生的”就是见于后期所记载的假的、伪托的、孳生的传说故事,其中也包含“原生的”成分,这种传说大部分发生在东汉以后[1]。这里就借用徐旭生先生的划分方法,把《尚书》、《孟子》、《史记》和《古列女传》等几部较早而且集中记述的舜帝传说称为原生态舜帝传说,之后在此基础上孽生的舜帝传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规模进行口头文本搜集而得的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里的舜帝传说,都称为再生态舜帝传说。 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三种体裁神话、传说和故事,它们之间有割不断的联系,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甚至可以相互转化,比如故事的传说化和传说的故事化。古代神话传说与现代民间故事的母题往往是复合的,舜帝传说便是个典型的例子,其中包含了大量传统主题和母题原型。不少学者对舜帝传说的情节单元与民间故事的母题进行了研究,都是集中于解析舜象故事与两兄弟型故事、灰姑娘型故事和仙女救夫型故事的关系。但实际上舜帝传说与民间故事有着更宽广而深刻的联系,一方面,原生态舜帝传说的情节单元作为原型对民间故事的母题产生着源远流长的影响。另一方面,民间故事母题当中的因子又渗透到再生态舜帝传说当中使得舜帝传说更为丰富多彩。下面从“难题考验故事”、“孝子故事”、“灰姑娘型故事”、“两兄弟型故事”、“仙女救夫型故事”和“恋人殉情故事”这几个具体的民间故事母题来看舜帝传说情节单元和民间故事母题之间的联系。 (一)“难题考验故事” 原生态舜帝传说中有“难题考验”母题。古代史传中舜的政治传说里有舜历试诸难的情节,帝尧对舜进行了三次考验,处理家庭内务、摄政以及与自然作斗争的体能测试。这些都是对舜处理人际关系和应付各种自然灾难能力的考验。此外,家人迫害舜的三个故事“焚廪”、“浚井”和“醉酒”也可看成难题考验。结果,舜都能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方法死里逃生。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去追寻“难题考验”母题的渊源,我们会发现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就常常与考验密不可分。在舜所处的原始社会时期,部落首领必须经过一系列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资格。而对于后世民间的百姓来说,每一个青少年也都必须在成人礼中通过种种极其严酷的甚至是有生命危险的考验仪式,方能被家族或部落承认,开始享受成人的权利。在婚俗中,人们向求婚者提出难题来加以考验,同样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比如民间常见的有打擂台招女婿。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人在宇宙生存中的基本处境就是与各种对立力量进行永无休止的斗争。人类通过这种斗争获得的每一次生存机会,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受难与牺牲,而人类这种受难与牺牲的痛苦也会烙印在民间文学上。在民间文学作品中,“成年礼”的考验和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一次次艰苦磨炼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的。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表明“难题考验”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野蛮、困难提出的一种挑战,它在早期人类的生活中反复出现,终于成为一种原型而活跃在人们的心灵之中,并且进入了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里。[2] “难题考验”是一个世界性的民间故事母题。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编制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中,专门为“考验”安排了一个H大类,下面列有大约1600项各种考验的母题。[3]德国学者艾伯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中将其列为“106.仙人考验门徒”,并搜集了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有关文本17例。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里一般民间故事类别中的300-749号是神奇故事,其中有“难题”这一母题。另外,AT313A“仙女救夫”型故事中亦包含有这一母题。金荣华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中好几个故事类型下都有“难题考验”的母题,其中460-499的“奇异的难题”中有465E“青年来求婚 女父出难题”;850-999的生活故事中有851A“对未婚者的考试”和875“巧女妙解两难之题”;被列为1000A“地主出难题 长工有妙计”的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当中也有一系列的难题考验。可见,在民间故事中难题考验是很常见的。 后世民间故事中“难题考验”的母题又渗透到舜帝传说当中,使再生态舜帝传说更为丰富。山西民间流传着《二妃争大小》的再生态舜帝传说,其中也包含了“难题”母题。原生态舜帝传说中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这一情节很简单,可是民众由于对家庭生活的日益关注产生了更丰富的舜的家庭传说。《二妃争大小》完整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娥皇女英嫁给舜的时候,要进行比赛分大小。第一次是出嫁那天谁先到舜住的历山谁就为大。女英选了骡子,娥皇选了马车。女英认为骡子又胖又大,肯定跑得快,她却不知道那是头快下驹的母骡子,在半路生起骡子来了,女英又气又急地说:“从今往后,再不许骡子生驹!”从那以后骡子果然就再也不下驹了。由于女英半路耽误了时间,结果这一回合娥皇赢了。第二回合是做饭看谁做得好。一样的饭,给每人一样多的柴火,谁先做好谁为大。娥皇心灵手巧,先擀面切菜,后添水烧火,做好面条时还剩下柴火。而女英手忙脚乱地先点着火烧起来,这才去擀面切菜。结果锅里水烧开了,柴火也用完了,面还没擀成,她一着急就把面往锅里倒,煮了一锅面疙瘩,她嫌丢人就往门前小沟一泼,那条沟就被人叫做料角沟。传说,如今山西人爱吃疙瘩拌汤就是从那会传下来的。这一回合女英又输了。第三回合是钻烟囱,谁把衣服搞脏谁为小。娥皇反穿衣裳从烟囱里钻过去,又把衣服翻穿过来,还是干干净净。女英呢?从烟囱里钻过来浑身乌黑,又输了。最后,姐姐娥皇当了大的,妹妹女英当了小的。 这是山西翼城县以及运城地区流传的传说。据笔者田野考察,山西洪洞县流传的《二妃争大小》是以“芝麻秆煮豆花”和“纳鞋底”作为比赛的第二和第三回合的。而且这一传说异文众多,有的说三个回合都是女英赢了,所以女英为大娥皇为小;也有的说两人不分胜负,但最终还是遵循了长者为大的规矩。 《二妃争大小》传说的产生有其现实基础,山西省农耕地区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是一大特点。下层民众的家庭一般都需要夫妇双方共同努力来承担生产、生活的责任。男女分工明显,男人在外种田,女人在家做饭洗衣。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需要家庭主妇能心灵手巧。舜有两个妃子,民众自然就想到必然有一正一偏,一大一小。于是民众再把后世产生的《巧媳妇》的母题移植进去,《二妃争大小》的故事就这样出炉了。而且情节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人物形象也越来越生动丰满。通过第一回合的比赛,反映骡子不能下驹的自然现象。实际上我们知道,骡子是马和驴的“混血儿”,是母马和驴交配所生的小驹,骡子没有繁殖后代的能力。民众出于对舜帝和二妃的敬仰,编出这些故事附会到他们身上去,这些故事的讲述起到了传授生活常识和经验的作用。 (二)孝子故事 关于舜的孝道传说在前面已有详述,后来“孝”成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名列第一的“孝感动天”便是讲舜的。舜孝故事是中国古代孝子故事中最具盛名者,也是后世诸多孝子故事母题的一大来源。由于孝子故事贴近民众生活,反映民众愿望,不管是在书面文学还是口头文学中,“孝子”这一母题都不断被反复应用,比如《目连救母》和《丁郎刻木》都是很著名的孝子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就是从舜孝故事中生发,以后又孕育出大量以此为母题的故事。 孝子故事在民间故事中占有很大比例。金荣华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里970-999“其他生活故事”里就有好几个类型的故事有这一母题。980“儿子一言惊父亲 从此孝养老祖父”、982“没有石子 饿死老子”、“五子争父”、982B“假死拆穿假孝顺”等类型中都有孝顺母题。只是舜孝故事和后来产生的民间故事中的孝子母题是有差别的。舜帝传说里人们赞颂舜的大孝,谴责舜的父亲瞽叟分不清好坏,而后来产生的孝顺故事这一类型里,均以父母含辛茹苦养大孩子开头,分为两个亚型,一种是“子孝父母,得到好报”,而另一个亚型“子不孝父母,老人受难”的故事数量更多,从故事讲述所使用的饱含感情的沉重口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民众对亲子关系的期望和失望。但民众在讲述这些不孝子故事的最后使用的解决策略或是不孝子受到惩罚之后开始孝顺,或是受到彻底的处罚。但是,归根结底他们的共同期望都是天下儿女都能孝顺父母。 再生态舜帝传说里,有许多讲舜孝顺父母的情节单元是从民间故事中纳入的。现代山西民间的舜孝故事广泛流传,《孝子风范》讲舜做了尧的女婿之后生活过得很好,但他不忘父母,带上二妃去照料一贫如洗沦为乞丐的家人,娥皇女英也勤恳地操劳家务,对公婆十分孝顺。很明显,这些细节都是后世民众从自己的生活中取材,甚至把其他孝子故事中的情节单元进行移花接木,使得舜孝故事的情节更加细致,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三)灰姑娘型故事(后母型故事)和两兄弟型故事 古代史传舜的家庭传说讲述了舜的生母死后父亲娶了后母,还生了弟弟象,很形象地描述了舜在有后母的家庭里受的虐待以及他因为至孝而做的忍耐。舜被家人虐待集中于“焚廪”、“浚井”和“醉酒”三个情节单元中,一方面显示了舜作为前妻子女备受虐待,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这种虐待来源于舜和象有分家析产的冲突。 从古代史传舜帝传说的情节单元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最早的后母型故事,舜就是最早的“灰姑娘”。象要杀舜夺取妻子和财产又反映了最早的兄弟分家的母题。尽管只是母题的胚胎和萌芽,舜帝传说的内容和这两类民间故事都不同,但在人物形象、母题构成等方面,都和后世产生的后母型故事与两兄弟型故事存在一些对应联系。陈星燦的《舜象故事的母题蠡测》[4]与李道和的《舜象故事与叶限故事关系考辨》[5]两篇文章对舜象故事与灰姑娘型故事的关系做了详细的解析。陈昌茂在《舜象传说与两兄弟型故事比较探微》[6]一文中又对舜象故事是最早的两兄弟型故事做了深入的分析。也就是说,舜象故事可以作为灰姑娘型故事和两兄弟型故事中母题的远古原型。金荣华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中灰姑娘型故事被列为510A,而被列为542的狗耕田故事则是典型的两兄弟分家故事。 本文主要探讨后世产生的灰姑娘型故事对舜帝传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再生态舜帝传说的内容上。灰姑娘型故事和两兄弟型故事的母题在再生态舜帝传说中是复合在一起的。山西民间流传有《兄弟种麻》和《错错鸟》的传说,其大致情节是: 后母让舜和象去种麻,长不出苗来不让回家,后母给象的是生芝麻,而给舜的是炒熟的芝麻。她想用这个方法害死舜,就可以让自己的儿子独吞财产。两兄弟在路上因为饿了拿出芝麻来吃,弟弟象看到哥哥舜的芝麻香就要换一包。后来象弟的芝麻死活长不出来,而舜的芝麻长出来了早就回来了。后母气死后变成了一只错错鸟,整天叫着“错错错”。 民众常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着形形色色的后母虐待前妻孩子,恶有恶报以及两兄弟分家的事实,在讲述舜帝传说时就把二者粘连在一起了。而宁远县九疑山一带流传着《为什么石枞有九根针》的传说,其中后母虐待舜的三件事具有南方的地域特色,后母让舜和象去种豆、钓鱼和刮柴,给舜出难题想害死他,但冥冥之中总是有神奇的力量在保佑着舜,连本来叶子里只有两根针的石枞树都变成了有九根针。同样是流传于宁远县的民间故事有《俩兄弟的故事》和《狗犁田的故事》,而《为什么石枞有九根针》就是湖南民众把本地的灰姑娘型故事和两兄弟型故事附会到舜的身上而产生的。 (四)仙女救夫型故事和恋人殉情故事 古代史传的舜帝家庭传说中有帝尧把如花似玉的女儿娥皇、女英下嫁给当农夫的舜这一情节。对民间故事的母题来说,这一情节单元具有原型意义。舜的婚姻故事包含着三个彼此相关的要素:一是男主人公地位卑微且处于人生困境;二是女主人公地位崇高,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三是婚后生活非常幸福,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在女方的帮助下得到提升。综合这三个要素,其基本框架可以用“高贵女子舍身下嫁,穷困男子因祸得福”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述。牛郎织女、董永七仙姑的传说就是在这一原型的影响下出现、发展并定型的。[7]出自于这一原型的婚恋故事很多,它们满足了中华民族渴望平等的民族心理。金荣华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中列为400的“凡夫寻仙妻”就含有这一故事类型的完整结构。“高贵女子舍身下嫁,穷困男子因祸得福”的母题不仅在民间故事中占极大比例,还成为文人作家创作的不竭源泉。 《古列女传·有虞二妃》中二妃为舜避逃“焚廪”、“浚井”和“醉酒”三件事出谋划策。在这些情节里,二妃似乎有着某种特异功能。不管是她们的预知能力还是其间使用的宝物(鸟衣、龙衣、药酒)都显示了她们不同凡响的超能力和神奇的巫术功能。实际上,这已经是后来的“仙女救夫”型故事的原初形态,只是故事被附会到著名的古代帝王舜及其贤明妻子身上,从而得到广泛传播。“仙女救夫”应该是“凡夫寻仙妻”型故事的亚型,在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仙女救夫”被列为313A型,收录古今故事异文40余例。刘守华在《“离经叛道”的奇女子——“仙女救夫”解析》中提到:“‘仙女救夫型故事’在中国还有更古老的渊源,那就是汉代著名学者刘向编撰的《古列女传》中《有虞二妃》一篇中所述帝尧的两个女儿助舜脱险的故事。”[8] 《有虞二妃》中“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显示已有舜帝南巡,二妃追之不及死于江湘的传说。二妃由于对舜的忠贞爱情而一同赴死也渐渐成为一个母题,在后世的演变中又生发出“殉情”和“望夫”母题。金荣华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中列为885B的“恋人殉情”就显示了“殉情”母题在民间婚恋故事中的影响力。再生态舜帝传说中“殉情”和“望夫”的母题主要复合在湖南九疑山一带的《二妃寻夫》传说中,这一传说异文众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宁远县资料本》中有《二妃寻夫》、《二妃与百鸟的故事》、《泪竹的故事》、《九疑斑竹的故事》、《红杜鹃和黄杜鹃》、《望夫石》、《舜峰的传说》、《湘妃竹》等。这些殉情故事的核心情节是: 舜帝南巡后,二妃也南下寻夫,在湘江边上得知舜帝由于为九疑山民降龙负重伤而死。对爱情无比忠贞的二妃悲痛欲绝,泪珠洒在旁边的竹子上,染成了斑斑点点,这就成了泪竹。 有的传说二妃殉情于湘江成了湘水神。也有的传说她们一心要找到舜帝的墓地,翻遍了九疑山,最后或者成了望夫石,或者成了依偎在舜源峰旁边的娥皇峰和女英峰。这些关于“殉情”的风物传说是九疑山民众出于对舜帝和二妃的感激与怀念把他们常讲的民间故事中“殉情”和“望夫”的母题与舜帝及二妃可能活动过的山山水水复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些风物传说,为再生态舜帝传说抹上了一笔凄美的浪漫主义色彩。 通过以上几种民间故事类型或母题与舜帝传说情节单元的联系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民间口传的舜帝传说既沿袭了原生态舜帝传说的情节单元,又承载着再生态舜帝传说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不管是原生态的舜帝传说还是再生态的舜帝传说,它们的情节单元与民间故事的母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原生态舜帝传说中的情节单元作为母题原型对后来产生的民间故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舜帝传说中复合了多个民间故事类型和母题。另一方面,从再生态舜帝传说又可看出舜帝传说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受着后世民间故事的影响,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渗透着民间故事的色彩,使得再生态舜帝传说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0.P7 [2]周北川.“解难题”母题的文化人类学溯源.民间文学论坛,1998.4 [3][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P592~594 [4]陈星粲.舜象故事的母题蠡测.中国文化第十四期 [5]李道和.舜象故事与叶限故事关系考辨.民族文学研究,2005.2 [6]陈昌茂.舜象传说与两兄弟型故事比较探微.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版),2003.2 [7]周甲辰.舜有二妃论.零陵学院学报,2003.6 [8]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P404
|
|
来自: 文化龙乡 > 《《舜文化研究文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