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

 鲤鱼山九龙门 2015-07-10

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


1、2015高安中学期末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8. 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9.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6分)

 

参考答案:

8. 描绘了一幅明丽的江南秋景图。(2分)蒙蒙的雨幕中,村落鱼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3分)

9. 抒发了作者功业未成 壮志难酬的惆怅和抑郁不平之情。(2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6分)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反衬的手法。(2分)用江南明丽的秋景来 反衬自己的抑郁和惆怅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用展翅高飞的大雁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2分)9. 2)主要手法?分析突出明显的手法,

 


2.[2015·江西九江七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二鼓尽,二更结束。②琼糜:比喻精美的食品。

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三个词语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概括诗人的形象要从诗句中去挖掘关键词,“无奇”“独喜遗编”可见其安贫乐道;“白发”“青灯”“叠鼓”可见其读书勤苦;“饥”“一杯山药”可见其清贫。

答案 全诗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勤奋读书)的清苦诗人形象。

3.[2014·东北三校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颈联承接颔联写塞外风光。角声四起,和着北风,或高亢嘹亮,或呜呜咽咽;原州城外,泾河水早已被冻住了,教人不禁顿起哀思。作者耳闻声声塞角,呼呼北风,面对绝漠孤城,一脉冰河,内心涌起无穷无尽的感慨。

答案 ①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②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4.[2015·四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叹庭前甘菊花

[]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甘菊花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本诗甘菊花的形象是在与野外众芳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用“野外”“众芳”细琐却被采回摆放厅堂,反衬甘菊花的生不逢时、无人欣赏。

答案 甘菊花因为移植的时间晚了,没能赶上在重阳佳节绽放,即使开得绚烂多姿也无人欣赏,枝叶繁茂却要遭受风霜侵袭。诗歌塑造了生不逢时、不被欣赏、无所依靠、饱受风霜的甘菊花形象。

5.[2015·沈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月夜江行

权德舆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

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

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

诗歌的首联中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句,“扣舷”二字,不仅点出题中的“江行”,而且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第二句,“浩露”即繁露。它暗示时间已至深夜,而旅人待在船头的时间也已很久,因此衣襟都清凉起来。诗人以饱尝旅途风霜雨露的境况,映衬出心境的凄凉。

答案 诗人塑造了一位悲伤满面、夜不能寐、内心凄凉的行旅者形象。他忧思重重,满腹愁肠,却又不知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只是机械地用手敲着船舷,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夜深了,繁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凉意,但却依然痛苦地伫立在船头。

6.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客子光阴诗卷里”,“我”寓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安于贫贱,甘于淡泊,表现了情趣的高雅;“杏花消息雨声中”,杏花时节,伴随着窗外稀稀落落的雨声,“我”时常探听远方好友的音讯,“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西庵所居住的智老精于禅学,但被病魔缠身;北栅所居住的天经精于儒学,又安于穷困。“我”忽然想念他们,于是就荡舟寻访这二位老友(重友情);“纶巾鹤氅试春风”,在春风的吹拂下,“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是何等的风流俊逸。

答案 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老友,珍视友情;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

7.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②。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③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②五更钟:亡国丧音。③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时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朝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解答时要抓住描写意境(氛围)特点的术语,由本词的“迷离”“寂寂”“残红”“无情”等词可知本词的意境是冷色调的。

答案 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凉的钟声。营造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表达了一种凄惶惆怅之情。

8.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与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之人。

答案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的象征。前者是豪迈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9.[2014·兰州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诗人所写的小松有何特点?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解题时找出所写景物的特点,然后由物及人即可。

答案 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我们知道这是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身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2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

1.[2014·大庆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请赏析颔联中“生”“满”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首先明确这两个字描写的对象,“生”指阵阵凉意生发,“满”指清风鸣泉充满耳际。然后再分析其营造的意境。

答案 “生”即生发,阵阵凉意从松林、月光中生出,弥漫整个山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色的清冷。“满”即充满,清风鸣泉交相呼应,萦绕耳际,以动衬静,精妙地写出了山中的幽静。

2.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首描写骤雨景象的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骤雨的状态,接下来三句交代骤雨中牧童的情况,最后一句写雨停后的清新景色。考生在鉴赏诗歌中词语的表达效果时,可从词性方面入手,“卷”“吼”都是动词,“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以喻雨势奔腾。“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由此考生可以分析这两个词的观察角度是什么,体现了事物怎样的特点。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目要求赏析诗歌的最后一句。考生解答本题时,可以分析诗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骤晴”“又”“绿”等词语所体现出的描写对象的特征;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牧童的心理。

答案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的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悠悠”是叠词,是古诗中比较典型的炼字。“悠悠”,是对“南陵水面”的摹写,同时要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作答,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悠悠”之水肯定是抒发“悠悠”之情的。 

答案 “悠悠”,一方面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了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4.[2015·延安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横江词(其一)

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前人评此诗,称其“平实”。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已经指出了风格特点,分析时只要围绕“平实”二字展开即可。

答案 这首诗多用口语,自然流畅,朴实无华。一、二句中“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三、四句用语夸张,想象奇特,焕发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率真。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

5.[2015·大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征人因思家而垂泪,“烽火起”表明战事又起,结句以景结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答案 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有人说诗里的“凉”字是诗眼,试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作为诗眼的句中意;(2)将诗眼延伸至全诗,分析诗眼与全诗的关系。

答案 “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该字将情景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凉”字是诗眼。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淡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扬他有文才武略,“元龙百尺楼”,借指抒发壮怀的登临处。

有人评此诗,称其具有“豪迈”之风,请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审本题时需要转换一下题干的问法: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豪迈之风的?答题范围是全诗,需要结合诗句作答。

答案 一是思想情感之豪迈,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气势,周围山川的雄壮烘托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西北神州,表现出重整河山、收复中原的豪迈气概。二是用词不凡,如“插”“压”形象地写出横波亭下临飞流的险要之势;颔联“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悠远,表现景之壮观与人的豪情。

8.[2015·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上学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分别指出这两个字表现出的形象特点,然后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答案 “独”突出了孑然寂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9.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描绘了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营造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诗人对无烦扰的寂静禅境的向往之情。诗歌第三联既描写幽静的山林景色,又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宁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冷僻静寂之感。

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10.[2014·山东青岛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为诗人被贬至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1)请从修辞和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贵含蓄,此诗三、四两句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干指向非常清晰,“修辞”和“情感”。分析情感时要密切联系注释中的提示,充分利用“贬至崖州”,曾“官至宰相”等信息。(2)此题是对语言风格的考查。“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

答案 (1)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距离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2)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3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

1.[2014·南昌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撚(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是要找准描写手法,二是要说明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 这两句词主要的描写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2.[2014·福建永定质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在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题干设置了一个二选一的角度,其中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尾联运用了典故,这一表达技巧的判定结合注释②中的内容可以知道,“斩楼兰”意味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宏愿。

答案 (示例)①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陆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精神的反衬。②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的忠勇,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③尾联用典,借傅介子斩杀楼兰王,在西域建功立业的典故,表达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宏愿。

3.[2014·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联合诊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①

元好问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②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注:①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②百年: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

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借助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不同角度和方法进行赏析。

答案 听觉与视觉相融合,首联先写雨前风吹树的声音、蛙鸣,后写大雨突至的画面,引人入境,动人心魄。侧面烘托,颔联借长江的浪涛和天地合围的情形来侧面烘托出大雨磅礴的气势。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这首词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写“雪”和“梅”这一点,考生不难判断,但对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作分析,却应细斟酌。对这首词的解读,历来有“抑雪扬梅”说与“扬雪抑梅”说两种:有人认为这首词是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也有人认为,这首词虽然题作“雪中看梅花”,实际上是“梅花零落之时看雪花”:天风吹得梅花四处飘落,它的唯一的优势——香,也零落殆尽,而雪花比梅花更厚实、更能随意飞舞、傲啸于天地之间。考生应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解读作答。只要分析得有道理即可。

答案 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雪与梅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熟,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

答案 本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看似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大主题。

6.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②入种桑园。茅苫③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结构层次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一般应遵循以下思路:首先要解读诗意,抓住诗句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句所表现的意境还原成生活画面,对一些重点动词、形容词进行咀嚼、揣摩,从而体会文字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答案 写了两个层次。开头至“风景疾如箭”为第一层,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这一层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后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7.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注意题干中要求鉴赏的语句是颔联,二是结合诗句作答,三是指出其中的一种在写景上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可。

答案 (示例一)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中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示例二)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示例三)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主要是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开篇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西湖好”点明主旨,表明了词人的情感态度。(2)下阕一、二句写的是静景,三、四句写的是动景,所以是动静结合。

答案 (1)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动静结合的手法。下阕一、二句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4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

1.[2014·广州毕业班测试]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①

陈与义

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绵②无数开。

欲识此花奇绝处,明朝有雨试重来。

春寒③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④。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此诗写于1125年北宋时期。②紫绵:最名贵的海棠品种。③写于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正风雨飘摇。④园公:作者借居岳州时的自号。

请简要分析诗人在两首诗中写海棠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时,明确两首诗中的海棠一妩媚,一坚强,即能把握题意。

答案 第一首诗通过写海棠的脉脉含情、灿烂妩媚,表达了诗人对海棠无限的喜爱和欣赏。第二首诗借海棠不惧春寒、独立风雨的傲然之态,寄托了诗人虽处家国离乱之中,却仍不畏艰难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末尾一句中“冷”字写出了哪几层含义?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衣、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寒月高悬,梧桐影疏,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征夫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了她心上。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为止,其余一概不提,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答案 秋夜裁衣的妇人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从而联想到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一个“冷”字从触觉感受写到内心复杂的情感,虽似简单,实则丰富。

3.[2014·大连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周紫芝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

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凄凉心酸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阐释理由。

答案 (示例一)同意。这首诗以乐景衬哀情。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留下我孤单一人看这良辰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凄凉与心酸。

(示例二)不同意。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前三联描写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与我一起分享这良辰美景”,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热爱田园生活)的淡淡喜悦。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

[]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一共有两问,需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回答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需要回答出全部步骤。

答案 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5.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时诗人的见闻和感受。昨夜一场雨,且满江风浪,诗人便担心一夜过后青山绿树等美好风景受到摧残,可当诗人怀着疑虑不安的心态卷起“孤篷”时,却发现美景依旧。立足于诗歌内容,品味人生哲理: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是不可遏止的。

答案 (我的看法是)风雨是暂时的,风浪总归要平息,总会见到青山绿树,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睛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暝”,日暮,黄昏。“更”古人入夜会敲更鼓,“更深”即“夜深”。根据这两个词可知时间在推移。“人去”“寂静”“酒醒”,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可见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情景的。一要答出具体的线索,二要答出线索在组织情节时具体体现在何处。

(2)回答本题时一要答出词中体现的心情,二要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答出作者的心情,首先要抓住有情感信息的词句,如“寂”“孤”“如何消夜永”;二要抓主人公的行为、情态等,如“伫听寒声”“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三要抓住意象、意境,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云深无雁影”;四要看注解,如“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答案 (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7.[2015·重庆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袁州解印

[南宋]刘克庄[]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刘克庄,南宋词人,心怀天下却一生仕途曲折。嘉熙元年(1237)春,出任袁州,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于是写下这首词。

(1)上片中“来是春风,去是秋风”一句有何含义?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词人对自己的遭遇持一种超脱的态度;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下的注释,特别是“出任袁州,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这一背景。

(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题有一定的探究味道,可以认同第一种观点,也可以认同第二种观点,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 (1)①“春风”“秋风”指时间,写出了从上任到被罢官的时间之短暂,表达了词人对仕途沉浮无常的感慨。②“春风”“秋风”分别寓指得意与失意,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失落之感。

(2)(示例)①认同第一种观点:下阕作者写出了被罢官后既不带兵又不劝农的清闲,确实表现出了一种戏谑、闲适的轻松之感。②认同第二种观点:词中表现出的轻松之感是一种幽默的说法,是用反语发泄牢骚,本质上是一种愤懑不平之感。

8.[2015·天津五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 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中吕]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有人说,两首怀古小令慨叹人生无常,思想消极遁世。请你结合相关诗句进行简略评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时,抓住诗歌的不同点,找出思想感情的不同。

答案 两首怀古小令都有怀古伤今的慨叹,但表达的思想却不完全相同。《骊山怀古》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行为和为争夺政权而残酷厮杀的行径,“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长安怀古》在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夹杂着作者对人生无常,瞬息即逝,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消极遁世思想。

9.[2014·四川资阳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小梁州·九日渡江①二首(其一)

汤式

秋风江上棹②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③,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①九日,重阳。江,长江。②棹,划船。③汉末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未被重视,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心志。

本曲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之作,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抒发作者对年华易逝之哀情,在对人生的感慨中,也隐含着对自己的孤寂身世和世事变迁的慨叹。要把握全曲的情感基调,并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本曲抒写了作者落魄江湖间的羁旅情愁。首句刻画了萧瑟秋风中孤独泛舟、无去处的孤独者形象;“伤心无句”抒写了主人公落魄江湖、怀才不遇的悲慨;“相知几个白头”也隐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

 

【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古代诗歌鉴赏综合进阶特训(含解析)

第一练 题苑撷真

1.[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园花经雨百般红”侧重于描写雨后园林中花开之美景,而“乔木峥嵘明月中”侧重写深夜乔木高耸入云的特点。两种风格,两相对比,截然不同。解答时应抓住“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及园花“百般红”、乔木“峥嵘”的特点加以分析说明。(2)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可以看出陈居士喜欢饮酒,举止自然洒脱;由“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可以看出陈居士一天不停地寻诗,沉迷其中,情趣高雅而富有乐趣。

答案 (1)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2014·江苏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诗,了解内容。诗人九天都在为官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闲”字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愉悦。诗人乘兴前往拜访友人,不料扑了个空,“空”字突出诗人的沮丧怅惘。后两句诗人揣度友人的诗思为何如此清澈并沁人心骨,原来是因为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可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钦慕之情。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从“隐者”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来表现他的身份。前两句写隐者远离尘嚣,家住深山陋室,城里很少有人认识他。第三句想象隐者的生活,他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渔夫之路,悠然自得,超然物外。在解题时要注意概括全面。

(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一首,结句解答了友人诗思诗境不同流俗的原因,所选意象——“寒流”、“雪”都是清幽之景,暗寓友人高洁的品行。第二首,从题目看诗人是访隐者不遇,“日暮归来雨满衣”,可以理解为诗人日暮时才回去,从“日暮”可见诗人等待之久,感情之深;也可以把三、四两句都理解为对隐者生活的想象,写出了隐者的飘逸洒脱。

答案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行的赞颂。第二首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3.[2013·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有两处值得注意,一是“主要表达”,二是“结合全诗”。有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考生应整体把握诗中作者流露出的主要情感倾向:本诗集中表达的是因“晚岁”“萧萧华发”“闲伴诸儒”与“壮心偶傍醉中来”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深沉愁绪与无限苦闷。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对比手法”在题干中已然明确,考生就应从此角度悟出其妙:一是“佳节”与“愁”的对比之妙,二是诗人的“壮心”与现实的“傍醉”的对比之妙,三是时间“久”()与“偶”()的对比之妙。考生抓住这些对比点,即可找到答题方向。

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4.[2014·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看似考查标题,实则是考查诗中的意象。“早发”是指出发很早。先找出相关的诗句,“一点灯残”“闻鸡唱”“独向长空”“白草近关微有路”,再分析其中能体现出“早”的意象。

(2)本题中,表达效果应包括所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首先理解“独向长空背雁行”的含意,即诗人独自一人与天空的大雁背向而行。秋天大雁南飞,诗人是向北而行,一南一北,强烈对比。然后再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

答案 (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5.[2014·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熟悉《诗经》常见的表现手法,不难得出答案。(2)“比兴”是《诗经》常见的表现手法,解答该题要指出用来作比、起兴之物,理解其深层的含义。

答案  (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6.[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内容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注意描述时语言要简洁凝练。“晓路”交代起航时间是清晨;“雨萧萧”点明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是诗人所见的秋景。“雨萧萧”“叶正飘”勾勒出秋天凄清、冷寂的氛围。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孤舟”是诗人写景抒情的立足点,也是全诗的线索,它既串联着景,又寄托着情。因此谈这一意象的作用时,可从它与其他景物的关系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来阐述。

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7.[2013·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颔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汽如同天上的白云,轻轻地飘到诗人所居住的山寺前。三、四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烟”的洁白,又用一个“流”字点出了“烟”漂流的动态。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要从景和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诗歌前四句描写了山寺美丽的夜景,第五句的“惜”字点出诗人不眠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最后两句中的“独”字表露诗歌表达的情感——思家,这正是不眠的第二个原因。

答案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8.[2012·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柳 堤

[]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 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

(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十里笼晴苑”化用了“台城柳”的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五、六两句也不仅是写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以静写动,借静衬动”的说法有误,本诗的描写对象是堤柳,“飞燕”“落花”应是衬托堤柳的,所以应是以动衬静。

(2)A项,“香难拾”指夜雨过后花香难留,“香”指的是花香。B项,“菡萏香中带雨披”意为菡萏在四溢的香气中披雨而立,“香”指菡萏花香。C项,由诗题可知“香犹在”的香亦指花香。以上三项都是实写嗅觉,并无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之意。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要求考生答出两个层面的内容:①任选所给诗歌中的一首或自选一首诗,指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②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考生答题时须注意这两个层次,注意语言的流畅,且字数要符合要求。

答案 (1)C (2)DE (3)(示例)《登鹳雀楼》是一首景理交融的小诗。诗歌前两句写所见(),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气势雄浑。后两句写所思(),要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需要站得更高些,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景物描写为哲理抒发做铺垫,哲理抒发升华了景物描写的意境,景理交融,天衣无缝。

9.[2013·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诗大约是公元769(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此诗通过“泉客珠化血”的故事,对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酷行,作出血泪的控诉。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有隐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什么字。但珠由眼泪所成,作者这里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化为血”,其实就是化为乌有,说化为血,更能揭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原有的财物,被剥夺一空,而公家的征敛,仍旧有增无减,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了。

答案 (1)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第二练 模拟放送

1.[2015·湖北荆州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①

李煜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②。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注:①本诗是南唐后主李煜在金陵送胞弟邓王李从益赴宣城任职时所作。②解携:分手,离别。

(1)这是一首送别佳作,诗中“别酒重倾”“乱山凝恨”都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别酒重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乱山凝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流露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别酒重倾”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送别之时,一次次斟酒不忍离去,足见兄弟情之深。“乱山凝恨”写的是景,却饱含作者之情,内心的离愁别绪全都融进眼前之景。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尾联中,“咫尺”足见离别之后,相距不远;“不须”一词指出诗人安慰弟弟不必伤感。而根据诗题和注释可知,邓王李从益将要赴宣城任职,作为兄长和国君的诗人劝其“不须怀抱重凄凄”,更多的是鞭策之意。

答案 (1)①别酒重倾:送别之酒已喝过多遍,还没把人送走,只好再次斟酒,作者借再次斟酒这一件事(动作、细节)来表现兄弟情深,难分难舍。

②乱山凝恨:孤帆远影已不见,只有那高高低低的山色峰峦映入眼帘,仿佛凝结着许多遗恨,作者融情于景,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别恨。

(2)①宽慰之语,安慰弟弟不必心存太多的离别之苦,希望弟弟乐观豁达。因为宣城与金陵相距并不遥远,兄弟二人见面很方便。②鞭策之意,作者以兄长兼国君的身份劝勉弟弟不要整天满腹离愁别恨,大丈夫还是要以国事为重,以建功立业为己任。

2.[2015·温州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中“丝丝”一词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首句中“丝丝”出现了两次,这就要求答出分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景();答完字面意思之后还要结合诗歌的情感答出深层含义。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注意审题,“请选择其中两种”。答题步骤是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是如何来体现这种手法的。

答案 (1)“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

(2)①比喻。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

②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作者让“愁”几度“和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

③对比。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3.[2014·江西景德镇一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1)第二联从哪些角度来写庐山夜色?请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联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第二联集中笔力摹写庐山之夜。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简直把整个大千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为人间带来了风雨交加的萧瑟秋声。一句写山中月色,主要诉诸视觉;一句写山谷泉声,主要诉诸听觉。静景和动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构造了一个明净、透彻、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为人排解尘念、唤起遐思,布设了一种适宜的氛围。(2)虽然“心期物外”,但还得“迹入尘中”,所以要离开这宁静高洁的环境,诗人还是会有所感慨的。“须惆怅”一转,“忍更”再转,而以题诗留念收尾,很符合登览游记诗的旨趣,十分得体。“忍更”二字强调必须有诗,表达出诗人对庐山清境的低徊依恋,也表达了对尘世的厌倦。

答案 (1)上句:视觉(静景),写山中月色。下句:听觉(动景),写山间泉鸣。

(2)直抒胸臆。最后两联说自己为尘世所累而不想有所求,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会惆怅不已且一定要题诗留念,   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对淡泊生活的追求,对庐山清幽之境的留恋。

4.[2014·天津十二区县一联]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南乡子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1)分析上片作者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灯”的意象耐人寻味,请结合词句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这首词所写实为作者数十年鞍马劳顿、漂泊天涯的生活感受。刘秉忠才学出众,十七岁即为节度府令史,未几弃去。不久又从天宁虚照禅师剃度为僧,后随海云禅师入见忽必烈,开始了他随元世祖南北征战、四处奔波的生涯,直到五十五岁时才结婚成家,五年后辞世。词中的情感全由作者这种真实的生活经历中来。“南北短长亭”写羁旅漂泊之意,“行路”漫漫不尽,令人生愁,因此作者谓之“无情”。第三句写“年去年来”的羁旅之苦。一语“何成”,已见作者憾恨之深;几许“雪茎”,更衬出其悲愁之重。长路漫漫,归期遥遥,匆匆行旅间,鬓丝已染霜雪而事业却无所成——游子漂泊的愁苦、憾恨与困惑就这样一层层地被推向了极致,弥漫于词中。

(2)下片着重描写游子漂泊中孤清之怀。首二句述其寒夜读书的情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中诗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似为作者所本,不过词中所写当为作者生活实情的描述。其中“灯”的意象是耐人寻味的。它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作者那颗孤寂的心。在漫漫旅途上,也只有“书”能给他以慰藉,让他得以超脱那难忍的孤独和愁苦。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同时,这灯下夜读的情节也向人们展示了作者清高雅逸的襟怀,下句中的“窗外几竿君子竹”即是这种襟怀的象征。

(3)“窗外几竿君子竹”向人们展示了作者清高雅逸的襟怀,“凄清”一词很准确地道出了竹子那身处孤寒之境却不失清雅风韵的品质。作者在此直道“君子竹”,其深意便在于表达对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的古君子之风的仰慕与追求。煞尾处“时作西风散雨声”又从听觉感受上来写竹: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作者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

答案 (1)作者不仅有无休止的漂泊(行役、羁旅)之苦,更有一种老大无成(功业无成、年华老去)而生命虚耗的憾恨。

(2)灯照亮了羁旅中的孤舍,灯下读书给整个凄寒的词境增添了几分暖意,慰藉了作者孤寂愁苦的心。(从词意、意境、情感三个角度考虑即可)

(3)同: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都营造了凄清之境)异:李词借梧桐表达的是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本词借“君子竹”传达出不惧孤寒的高洁志向。

5.[2014·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琴茶

白居易

兀兀①寄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注:①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乐貌。③渌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1)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白居易晚年辞去刑部侍郎的官职,赋闲东都,作《琴茶》一诗,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

(2)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颔联写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颔联极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颈联起句写琴,表明心境平和;次句写茶,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尾联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一展宏图的期望。“穷通行止”,“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行”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末句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

答案 (1)一、二句总起全诗,①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②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③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作铺垫。(只写“总起”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2)①首联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②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③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意思对即可)

6.[2015·渭南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诗歌颔、颈两联写山居景色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处士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颔联写的是路上所见,是近景,而且前句是静景,后句是动景;颈联写的是所望的远景,且前句是动景(雨在下),后句是静景。景物描写上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2)由卢岵居所的环境特点可以看出卢岵高洁清雅的志趣,表达的是作者对卢岵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是对那种生活的追求。

答案 (1)用了远近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先静后动。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泉湍急清澈,泉底沙子显露。颈联写遥望,是远景,先动后静。雨罩千峰,幽暗空蒙,一条山径曲曲弯弯,通向烟云深处。

(2)表现了处士卢岵清奇古朴、超脱凡俗的生活情趣,表现出作者的景仰、敬慕、向往之情。(意思对即可)

7.[2014·阜新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绝句

王雱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1)诗歌第一、二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描绘画面要抓住“细雨”“泥”“夹衣”等意象。其作用主要是为了抒情渲染气氛。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可抓住“欲寻何地看春归”一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答案 (1)细雨蒙蒙,若有若无,路上虽无泥泞,但云雾却阴沉不开。寒气料峭,透过夹衣,使人感到一丝寒意。以天气阴沉、寒风料峭的晚春环境来为送春、伤春制造气氛。

(2)诗歌前两句写暮春时分阴冷的景象。后两句写处处园林有主,残存的春光都被人占尽,作者想要眼送春光归去,却无法找到驻足放眼之地。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怀和怅惘之情。

8.[2015·伊春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篇名。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意境的能力。通过“黄昏”“来去云”“鹧鸪声”等词概括意境特点。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表达技巧时先点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 (1)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声”的凄凉和村落的稀落,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

(2)下阕使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却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

9.[2015·赤峰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1)“秋景堪题”体现了作者对秋天怎样的态度?“秋景”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中的五、六两句作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作答时要明白第一问是建立在第二问基础之上的,抓住元曲中的景象自然可以明确作者对秋天的态度。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明确“景”——“红叶满山溪”“黄菊绕东篱”等,“物”——“清樽”“泼醅”“酒杯”等,由此看出,清秋畅饮,布衣互酌,再结合最后几句自然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

答案 (1)作者一反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赞美秋景的磅礴绚丽和沛然生机。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色彩鲜艳明丽;清浅的山溪,幽邃的松径,氛围清新秀美。秋景如画,自然会使诗人逸兴遄飞,顿生灵感,欣然而叹“秋景堪题”。

(2)值此绚丽宜人的秋景,正该是让清樽斟满、开怀痛饮的大好时机;难得与一伙布衣朋友相聚,正可举觞相劝叙怀畅饮。表达了对归隐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清樽”“泼醅”“白衣”“酒杯”这些意象,又隐含着安贫乐道、浮云富贵、笑傲王侯之意。

 

 

[2014·黄冈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风渡江四首(选一)

王士祯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试分析诗中表现出的诗人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一要注意风景特点,二要注意诗人的态度。江面惊险,诗人却能从容“卧”看,由此可知诗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悠闲从容、乐观洒脱的诗人形象。前两句描写诗人所见到的两岸的壮丽风光和惊险江面,风景如画。后两句写诗人冒着大风大浪渡江,于飞舟之中静观两岸美景,一个“卧”字,写尽诗人安闲自在、乐观从容之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