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高考诗歌押题密卷疯狂训练与解析之3

 老刘tdrhg 2018-04-27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 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4.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 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 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 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15. 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21.14.C   

15. 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

14. 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

15. 第一问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二问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结合注释,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这首词是词人获罪罢官后所作,词的上片写景,“芙蓉落尽”“日暮”“双燕背飞”等意象描绘了一个凄凉落寞的氛围,“寒”字既写天气之寒,也是词人心境的体现。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落寞之情;下片“浮生”“尊前”描写词人任光阴虚度借酒浇愁的情景,表明了词人的寂寥与忧愁;“故人早晚登高台”以移位之思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根据注释可知是运用典故,从其内容可知是表达了词人渴望得到友人给予精神慰藉之情。从艺术手法上看,上片是借景抒情,下片“浮生”句是直抒胸臆,“故人”句是想象或虚写,末句为用典,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22.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 “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谁,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 “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 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5. 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及解析:

22.14.BD   

15. 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以及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变迁,无可奈何;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无人可诉,难以释怀。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作者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D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在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考生可以抓住诗歌中的景物、使用的典故以及情感词来分析情感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暮楼空”写出环境的空寂、死气沉沉,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体现出羁旅愁思;“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前一句使用湘妃泪洒斑竹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幽怨之情,后一句运用屈原的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前一句运用东晋太守陶侃的典故,后一句运用贾谊的典故,“空滩雨”“承尘”表现了世事变迁的感慨;“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人不至”“与谁同”,表达知音难觅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诵读诗歌可以发现,这首诗歌运用了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典故,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考生需要明确这些典故的内容,明确典故中人物的命运,然后再与诗人联系起来

 

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

杜甫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部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②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14. 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

15. 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

答案及解析:

23.14. ①妻子望月 “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15. 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②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对月忆夫,明明自己挂念妻小,夜深不寐,却写妻子望月久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③如此,更显出他们夫妻深厚的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独居孤村的怜惜。

 

14. 试题分析:此题问“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是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分析诗句中“心酸”感情的表现,可以结合诗句中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和表达技巧来分析鉴赏,“遥怜”表达作者对儿女的怜爱和思念之深切,因为“遥”而看不见,所以思之切啊,而前文“闺中只独看”的“独”因为小儿女的“不解忆”而反衬出妻子思念丈夫的孤独无助,也表现诗人的被困长安不得归的孤独无助,从而更加怜爱思念妻子和孩子。可见,此题分析主要是抓住关键词语和表达技巧体味诗人的思家念亲的情感。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对表达技巧。首先要了解“对写法”这表达技巧,然后再结合诗句看诗中哪些句子体现对写法的运用。此题可以先回顾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接着分析《月夜中体现从对面写来抒发思念亲人的手法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天宝十五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此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妻子)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点睛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

B. 诗人登上快阁,在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

C. 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这句话是说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D. 诗人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个“横”字传神地匀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E. 尾联以景结情,作者看到眼前的“归船”“白鸥”,想到人生羁绊、为官艰辛,真心希望自己早日脱离官场,回到家乡。

15. 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对这一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及解析:

24.14.DE   

15. ①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也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E项“以景结情”不当,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颔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千古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是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

点睛: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如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营造了空明阔大的意境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2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陇头吟

翁绶

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

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

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

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注】①横行:趾高气扬,横行霸道。②未央:本为汉宫名,借指宫殿,这里代指朝廷。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陇水潺湲陇树黄”,潺湲,形容水流缓慢,说明此处地形条件复杂,水流不畅。该句写水流缓慢,树叶枯黄,烘托出低沉的氛围。

B. “征人陇上尽思乡”,由于守边十分艰苦,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个“尽”字道出战土们无心守边,整日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C. “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落日西斜,朔风劲吹,战马嘶鸣,大雁高飞,勾起了守边战士的无限相思。

D. “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两句诗写出戍边将士坚守边关、严阵以待的紧张场景,为末尾言志作铺垫。

E. 这首诗沿着起兴、烘托、议论的线索渐次展开,情感的抒发由平缓而浓烈,最后一联卒章显志。全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5. 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25.14. BD   

15. 末句是问句,言外之意是,那些能够封侯的人都横行无忌,却没有人斩楼兰为国建功。表现了对能够封侯者的讥讽和对朝廷封侯不公的不满;同时希望有人平定边患,报效朝廷,表达了爱国的情怀。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战土们无心守边,整日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错误,应为“思乡者之众,说明它已经变成一种普遍的群体情绪”。D项,“两句诗写出戍边将上坚守边关、严阵以待的紧张场景”不准确,此为上句所写内容下句“平沙隔水见牛羊”,则描绘了陇水对岸野沃草丰、牛羊成群的平静画面。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本题指要求赏析尾联的情感,可结合全诗内内容来分析。尾联的意思是:横行的都是可以封侯的的人,谁能斩下楼兰敌人的人头献给皇帝以尽忠心。前三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边塞荒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条、寂静的氛围,表现出在外征战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尾联通过问句,说明了那些能够封侯的人都横行无忌,却没有人斩楼兰为国建功。表现了对能够封侯者的讥讽和对朝廷封侯不公的不满;同时希望有人平定边患,报效朝廷,表达了爱国的情怀。以及希望建功立业的拳拳爱国之心。

2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画堂春宋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注释:①霁山:雨后山色②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一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 上阕采用了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画面感强,色彩鲜明,一句一画面,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

C. 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D. “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E. “小荷障面避斜晖”,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于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带来绿荷的阴凉。

15. 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

答案及解析:

26.14.BE   

15. 下阙描写了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穿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杏红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诗人印象之深;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稚嫩可爱。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考核手法,CE项考核内容,D项考核炼字,其中B项,“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这一表述有误,词句中的“朦胧”实际上描摹了雨后青山更青翠,白鸥翩飞,水光接天,湖如明镜清澈的光明澄澈的境界。E写出荷花高高地挺立,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错,“小荷障面避斜晖”指的是歌女用荷叶遮面以躲避斜晖,获得绿荷的阴凉。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具体的描写分析,抓住“浅声”杏红深色”“小荷障面”动作和穿着等分析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形象特征。

点睛:此题考核欣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2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⑧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 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 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 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 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 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15.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27.14. CD   

15. (1)愁:①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②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③昔盛今衰之愁。(2)表现: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②运用典故。通过范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C项中“想象”错,许久无人路过的香幽小径,落叶层层,新叶尚小,破败的长廊只有空空的回声和清冷的明月;D项中“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错,在政事上不得志,也有对朝廷政治统治不思进取的不满,寻不到志同道合的人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哪些‘愁’、如何表现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云门诸山

[明]宗臣

山头月白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

手把芙蓉步石壁,苍翠乱射猿乌惊。

谁知云外吹紫笙,欲来不来空复情。

天风吹我佩萧飒,恍疑身在昆仑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写山顶之景,山峰、明月、云雾融汇成一个幽静而朦胧的境界。

B. 颔联照应诗题“登”字,写在遍野芙蓉、满目苍翠之中登山的悠闲。

C. 诗人身在山中,以萦绕耳边的乐声,渲染出高山之巅空灵而神秘的意趣。

D. 诗人登上山顶,感受到山风萧瑟强劲,由此联想到八面生风的昆仑山。

E. 全诗以实笔写山之实景,以虚笔写风之虚致,意在表达登山的畅快情致。

15. 后人评价此诗最能“以主观情趣折射客体之美”,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登山的情趣。

答案及解析:

28.14. BC   

15. ①诗人登山所见千峰倒插江中,满目芙蓉苍翠,攀登险峰的过程有观赏美景的乐趣;②诗人耳闻风声,如云外笙乐,若有若无,有仿佛聆听仙乐的的情致;③诗人登上山顶,迎风而立,恍惚身处昆仑之境,有飘飘欲仙之感。

 

14. B项错在“登山的悠闲”。颔联集中笔墨点出题中的“登”字,拉紧芙蓉才能步步攀登,可见山势之险。乱射写出松手之后弹出的芙蓉枝叶左右颤动发出声响的情景,惊醒了山中熟睡的猿鸟,以鸟兽之惊反衬山中之静。C项错在“萦绕耳边的乐声。其实紫笙在此处实写山高风劲。颈联写云外笙乐。云外照应首句表明已登上山顶,身在云中又听到云外紫笙之声。天赖之音欲来不来若断若续,渲染了山顶的幽静神密意趣。

点睛: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尾联伃发了这种如游仙境的快感,萧飒,秋风之音,表明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山风天外吹来,衣佩发出萧飒之声,作者迎风而立,仿佛到了昆仑仙境,同时也顺应了前两句,将登山的情趣推致更高一层。此诗前两联写山之实景,后两联写风这虚致,实以虚染诗亦空灵,虚有实垫,情也真切,此诗流转自如气韵完足。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态度。颔联交代了诗人人登山所见之景色:千峰倒插江中,满目芙蓉苍翠,攀登险峰的过程有观赏美景。此时诗人的情绪快乐高昂;颈联写诗人已经登上山顶,听到强劲的风声,感觉好像在云外听笙乐,乐声若有若无诗人有一种聆听仙乐的的感觉;尾联写作者诗人登上山顶,迎风而立,产生幻觉,恍惚置身昆仑山的境地,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29.古代诗歌阅读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 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 “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 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E. 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5. 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及解析:

29.14. CD   

15.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14.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应为感叹自己,D“委婉含蓄”错,应为“直率明白”。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如本题C应为感叹自己。

15. 试题分析:审题,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本题既是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又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泪”应是悲愁的情感,通读全诗,逐联逐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然后加以概括。一二联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第一联中的离别自堪悲”写出送别友人之悲第三联中“少孤为客早写出身世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之悲;“风尘何处期”写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3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喜朝天

曹冠

绣水雕栏,绮霞邃宇。薰风飒至清无暑。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

景物撩人,悠然得句。深杯戏把纹楸①赌。胸中邱壑自生凉,何须泉石寻佳趣

【注】①纹揪:指围棋盘,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的上阕描了美丽的景色,情景交融,为下阕描写人物活动、抒发壮志、渲染气氛作铺垫.

B. 绣水雕栏,绮霰邃宇”两句巧用比喻手法,俯仰结合,展现了水天相映、雕梁闹栋的景象。

C. 熏风飒至淸无暑”写和风飒然而至,清新凉爽,署意全消.心旷神怡’偷悦之情溢于言表。

D. 人“休唱”,“且听”莺啼,对比强烈,表现莺啼的婉转动听。以声时静,突出环境的幽静。

E. 最后两句富有哲理,借用反问,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

15. 这首词塑造了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调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30.14.AD   

15. 悠闲自在、儒雅自负、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①赏景吟诗,文雅悠闲;②饮酒赌棋,怡然自乐;③胸有丘壑,自负自得。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赏析。A项,结合下阕内容分析,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下阕并非抒发壮志。D项,结合“枝头且听娇莺语”分析可知,表现莺啼的婉转动听,表达词人的喜爱等。“以声衬静”于文无据。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如本题A项,下阕并非抒发壮志。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人的人物形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通常指诗()人自己一般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等表现出来从作者对诗词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爱憎好恶、理想、追求、志向等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悠闲自在;“景物撩人,悠然得句赏景吟诗;“深杯戏把纹楸赌饮酒赌棋;“何须泉石寻佳趣”,自负自得,时时有乐趣。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