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狡猾的愤怒:强迫人格的侵略性 面对罪恶感 狡猾欺骗是拿一生的信誉冒险

 青衣问道 2015-07-10

 


  

 

.


狡猾的愤怒:强迫人格的侵略性


 

清秋

 

  要用文字来形容强迫人格者的愤怒的话,唯有狡猾这个词,诡计多端又懦弱,愤怒的情绪被藏起来,在埋伏处出击。

  强迫人格者在面对自己的愤怒和激动时也有一些麻烦,他太早就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观察他的生活,我们知道,他们对于自己生气、怀有恨意、固执己见和充满敌意时脱口而出的话,感到十分害怕。早在童年时期他们就知道要压抑这些情绪,要不然就要被罚或是不受宠爱了。但生活中不可能完全排除这些情绪——怎么办呢?他的本我发展得比忧郁人格者强一些,孩提时代的他不曾经历失去的恐惧,毋须隐藏自己的情绪,但因为害怕受罚而禁止自己表达愤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经过这些之后,当他处于这种情况时会如何。


表现一:强行克制

  最常见的是,他极端小心地与自己激动和愤怒的情绪相处,犹豫不决该不该告诉别人他很恼火,同时也很怀疑这样做的后果。万一他真的发泄怒气,事后往往试着灭火,轻描淡写,要不就收回或撤销才说出口的话,下面是一个例子:

  一位病患在一次治疗时数落妻子的不是,事实上他有充分的理由生气,但他的声势立刻弱了下来,说:

  “我当然有点儿事大其辞,也不是真的这么想,只不过讲得比较详细,请您千万别误会,不然您对我的印象可就有些出入了——我和我太太其实处得还不错。”

  看得出来,一旦说出负面的话,他自己就先吓了一跳,满心的不安:有的时候,这种减少炮火的倾向会转变为求和或者惩罚自己。

  寻求解决冲突的办法时,强迫人格者会把自己训练成颇崇尚自制,那就是三缄其口。靠着克己的原则,他让激动的情绪彻底消失:表达怒气意味着随它去,无法掌控自己,他认为这种行为太不高尚。一个人若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未尝不好,但假如他苛求自己把不满通通关闭起来,所暗藏的危机将是内心积累的灰尘越来越多,他要控制自己的时刻也随之增加,免得哪一天突然崩溃了。一位妇人的强迫征候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她从来没有把对丈夫的憎恶说出来,却变得害怕刀子和尖锐的器物,一看到就得马上拿开——如果她能够让眼光停驻在那些东西上的话,也许会解决被压抑的愤恨,但没有人晓得她是否办得到。假使她与丈夫摊牌,她胸中的怒火也许就不会这么恐怖,这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表现二:合理化的愤怒

  强迫人格者处理进退维谷窘境的另一种方式是,把自己的愤怒合理化,不仅允许自己畅所欲言,还赋予它价值——某些时候这倒也无可厚非。然后,他向所有他自行禁止的行为宣战,所到之处无不犯规触法。正因为如此,狂热分子才会无情、绝不妥协、不顾一切地反抗那些卫生的、本能的、道德的或宗教方面的事情。他们的愤怒并不像忧郁人格那样冲着自己来,而是针对外在的人或事而发:而且他们自认理由充分,虽千万人吾往矣,良心平静得很。不难想象这有多危险,如果一个人正为自己的怒火寻找出气口,想必得来全不费工夫,何况他以为自己有理。这样下去,他们的怒火一发不可收拾,还以为自己的出发点十分神圣——这点我们从基督教的理想主义中可以得到印证。

  为什么会怒火中烧,大多与抵触了某些规范有关联,而且这些规范还意味着价值或重要性,这时,平常人与强迫人格者实在难分轩轾。假设强迫人格者把他的不满染上理想主义的色彩,形成一种集体的意识,整个情况会变得很棘手,第三帝国时期迫害犹太人,战争中歼灭敌人的残酷手段,甚至有教会推波助澜,就是最好的例证。

  比较温和的“合理化”的愤怒是吹毛求疵。这是压抑怒火的同时,最常见的表达怒火的方式——只是强迫人格者并未意识到他必须整饬自己的不满。用吹毛求疵乃至于性虐待,来转移激动的情绪,这一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还有人在排队,而他动一下手指头就能办好那人的事,却仍然分秒不差关上窗口的公务员;在无关紧要的标点符号上操刀,对无可厚非的小错斤斤计较的老师:一定要学生一字不差说出他心中既定的答案,才让对方得分的考官;拘泥于法律条文,犯罪就是犯罪,忽视犯罪动机的法官——我们还可以举}{5更多对等的例子。这些人都用表面看来合理的方式——鸡蛋里挑骨头发泄心中的不平,滥用权力,伪装自己的行为是有原则。表面看起来正确无误,但个中还蕴涵某些其他的东西。这正是强迫人格者的可怕之处,因为他们赋予自己的行为某些价值,难以识破的是,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自己。不可否认,凡事都有个规矩——但应该灵活有度,绝非只是个无周转余地的死规矩;道德风尚的确有其价值——但绝不是吃人的礼教。

  讨论到这儿,我们可以直接进入称之为驯养,军事上称为训练的题目。我们已经知道,强迫人格者的愤怒表现在守规矩和原则上,喜欢说“根据某一条规则…”实则与他们的权力欲紧密相连。所以,要证明他们怒火中烧并不容易,他们会变得超凡人圣。隐姓埋名,把个人发脾气的快感藏在后头。




 

 

 

表现三:权力欲

  另一个强迫人格愤怒的特征是与权力欲的结合,不像分裂人格者基于恐惧,对怒气采取排拒、自我保护、不反应的态度,强迫人格却是因为权力。强迫人格者的愤怒是为权力服务,,而权力又为他的愤怒服役,因此我们看到职场上的强迫人格者一方面出让权力,同时又假借规范、风纪、法律、权威等等名义。提供自己合法发泄怒气的管道。不少从政的人或多或少有这种性格,这一点儿都不奇怪,军队、警界、公务员、法官、神职人员、教师以及检察官中也不乏这样的人物。这取决于个人的性格是否成熟,如何看待权力与愤怒。每个社会的种种规定及阶级观念,给予强迫人格者很多机会,隐身衣之后装饰着美丽的原则,好让他合法地发泄心中的怒与恨。家庭、学校和教会是小孩接受教育的初始环境,这些锻炼、驯养以及冷漠的教育方法,包括唤起学童的罪恶感,惩罚他们,滋养着日后形成强迫人格的土壤——这些下一章再深入讨论。


表现四:不受操控的身体

  要用文字来形容强迫人格者的愤怒的话,唯有狡猾这个词,诡计多端又懦弱,愤怒的情绪被藏起来。在埋伏处出击。幼年时因表达愤怒的情绪而受过重罚的人,不准公开表露自己的执拗与激动等等,只能偷偷地,而且是在事情过后——诚如字面上的意思“狡猾”——斗胆表示出来。这与阴险、狡诈、“披着羊皮的狼”只有毫厘的差别而已。

  因为情绪向外扩张,激动愤怒而受到惩处的小孩,还会衍生另一种后果,他会以为自己身体的所感所受并不正常,他没有学到与自己身体相处的正确方法,觉得这个躯壳“不属于他”。要想喜爱自己的身体,他必须要能自由操作,随兴致活动筋骨才办得到;与此背道而驰,他必须小心翼翼不让自己“撞到别人”,于是乎,不仅他的手脚不听使唤,举手投足之问也极其不自在,十分笨拙,情况严重时会变成人们口中的闯祸精,做什么都不对。这种人的愤怒就只能靠前文提到的失误来表达了,他笨手笨脚、不灵活、到处闯祸,“出其不意”表露出他的不满,似乎没有心机。透过这些行为,他宣泄了心中的怒火和激动,

  “一个不小心”价值连城的花瓶从他手上滑落,他其实只是要浇点儿水罢了;或是一个踉跄,就把立灯给撞倒了,等等。我们虽然生气,但对于他惹出来的事却没辙——他很享受这种特殊待遇,而我们与他面对面的时候,也有某种程度慈悲为怀的优越感——他原本该为自己的粗手笨脚感到抱歉。报复手法可以到如此细腻的地步,①指引起剐^的反感。偶尔,他还换取更多的胜利:我们不让他做一丁点儿事,反正他总是瞎搞一通,于是他成功地摆脱掉那些恼人的工作。

  附带要提的是,伴随时时刻刻全神贯注、超乎寻常的自我控制而来的,是疑神疑鬼的自我观察——其实这也是他的愤怒情绪——然后他利用他的疑心病以及相关征候来折磨身旁的人,捣毁所有欢乐的气氛,例如他似假还真的便秘问题可以成为全家人的灾难。




 

表现五:死寂沉默与碎嘴子

  我们可以再叙述两种表达愤怒的管道,其中一种患者不自觉地宣泄心中压抑的愤怒,所以不觉愧疚:磨蹭、麻烦、啰嗦、犹豫不决、大张旗鼓折磨别人、增加别人的负担——隐藏愤怒的精细方法。那些出门参加音乐会、观赏戏剧之前,没完没了地梳妆,把伴侣逼得大动肝火的女性;或者对一些开天辟地以来的小事穷追不舍的男性。例如一位强迫症病患希望向我解释为什么他今天迟到了“快两分钟”(『):

  “像往常一样,我准时于傍晚六点一刻离开办公室,踏着平日的步伐走向巴士站,巴士几乎晚了三分钟才到,但司机又追回了一分钟。我就这样带着误点下车,来到您这儿;我快步走,希望追回一点儿时间,但被一位问路的女士拦了下来,我当然得停下来告诉她那条街怎么走——向她解释费了一点儿力气——到您诊所的最后几公尺我是用跑的。”——如果迟到两分钟真的值得大书特书的话,他大可一句话就交代完毕:“对不起,我来晚了。”另外也有一位病患来诊所时,揿铃时总是分秒不差——她认为这么做足以证明自己坚不可摧的中立地位:来得太早,别人会以为她迫不及待,喜欢来就诊,一分钟都无法多等;若是来得晚,别人会以为她很没礼貌,心怀不轨。

  态度保留,除非经过深思熟虑,绝对不轻易付出。强迫人格者把这个当成另一条出气管道,宣泄他们心中隐藏的怒火。连微不足道的东西都要妻子恳求再三才勉强答应的丈夫,用死寂的沉默对待别人的人,都属于这一类型。总而言之,强迫人格者漠视别人要求比干坏事的倾向来得强烈——漠视的言行事后很难求证。

  与此相反的是咄咄逼人式的迫不及待,零距离,也就是俗语说的碎嘴子,喋喋不休,时间都花在讲话上头,一开口就不知道要停下来。最后要提的是抱怨,也是强追人格表达愤怒的典型之一。




 

表现六:崩溃的俾斯麦

  强迫人格者在表达激动的情绪时,如果处罚、良心不安和罪恶感对他都产生不了多大作用,以至于前文提及的出气管道失灵了,就会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心脏、血液循环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中风前兆的高血压),全身酸痛,甚至引发偏头疼、睡眠障碍、肠胃不适(腹痛),这些都是长期压抑情绪和愤怒的结果。在他们的内心里,表达愤怒的渴望不断与不可以表达愤怒的克制交战不已:渴望拥有强迫别人的权力,同时又没有做自己的勇气。这些冲突始终得不到解答。心中的压力日积月累,一旦崩溃,他的行为会变得横行无忌,火暴无比,想要摧毁一切。里尔克(mlke)在他的小说《布丽格的画像》中,对这种人格有很生动的描写。再举一个因为压抑导致身体不适的例子:

  一位位居高位、身负重任,中规中矩又很克己的男子,与同事朋友保持着公事化以及中立的关系,不存在一丝一毫的感情色彩,情绪上也不起任何波澜。从他身上嗅不出悲伤或高兴,不发脾气,也不会不耐烦——活在斯多葛禁欲主义中的他,没有什么可以使他勃然变色、暴跳起来。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无人能侵袭他的灵魂,始终高高在上,这让他感到很自豪。以他的职位来说,总有生气的时候,但是心中的火气越旺,基于他的威信与楷模形象,就越是要压下来,于是他的心跳加速、疼痛——显而易见,武装自己的结果是很不快活。当他在职场上遭遇许多不顺,强敢环伺时,这些征候变得更加严重。医师说如果他还是无法放松心情、减少这些负担的话,极有可能会心脏病发作——他的压力并非来自工作,关键在于他非比寻常、极其不自然的自我克制,以及情绪没有宣泄管道。

  俾斯麦(Bismarck)每当胸中块垒难消的时候,就会尽情啼哭到痉挛,然后啃地毯。那些从公务累积盛怒、碍于形象地位不容许自己宣泄的人,经常会演变为一出出悲剧。

  这里要再举一个压抑怒气、属于强迫人格特征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他把那些他不甚满意的人美化一番,让他们变得神圣不可侵犯,他就不会动怒了——很像幼年时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其实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扮演着儿子或女儿的角色,宗教上也一样。

 



 



 

 

面对罪恶感
 

 我们时常听到有人抱怨现代人对罪没什么感觉,因此我们把人们不去告解的原因归咎于缺乏对罪的意义。现代人不再以传统的眼光,把罪视为违反诫命的行为,而诫命的意义也不像过去如此的清楚。我们透过心理学的角度,了解到一个只谨守戒律的基督徒,背后可以隐藏了很多的偏激与虚伪。今日的人对过去准备告解前所提供的反省问题,并不认为自己犯了罪。


     不过,当我们翻开现代的文学作品,会发现许多诗人一再描述与罪相关的主题,似乎人就是与罪脱离不了开系。现代的文学冷酷地揭露了人的罪。当一个人不认清事实的真相,或只是一味地随波逐流,这人有罪。一个人若因为怠慢,不愿意思考、缺乏勇气,而不改善社会,他也有罪。商业的世界以成就与功劳来判断一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罪的氛围。


     1 罪恶感与罪  今日的心理学家检验两个要素,其一是缺乏罪的意义,其二是过度的罪恶感。我们应该理清的是,到底什么是罪、什么是罪恶感。许多罪恶感并不是真正的罪,它至多仅是对事物认识不清与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已。许多人感到罪恶,因为内在的超我责备着他们。他们把诫命及父母教导的价值内化到心中,若是他们从这些要求中解放,马上会感到有罪恶感,一位从小就被母亲逼迫去工作的小女孩,只要她稍加休息,就会有罪恶感。


     有些人则是在无法满足他人、父母、朋友和工作伙伴的期望时,就会产生罪恶感,也有些人只要一有机会恨或忌妒的心理时,就会开始判断自己。当他们觉察到内在的偏激时,就以罪恶感来惩罚自己。他们不但不接受自己的攻击性,将之整合到自己生命中,反倒以这些来攻击自己。心理学与良好神师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人们理清罪恶感与真实犯罪的差别。


     罪恶感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人们发展出许多去除罪的恶感的机制。其中一种去除罪恶感的方式,就是投射到其它人或是某个特定的人、团体或者体制上。人们想要抵抗罪恶感,因为它破坏了个人的理想形象,让人感到自己不是团体的一份子。人们认为,承认犯罪会失去自己生命的基础,也会使“自己的人性受到彻底的威胁”。因此,为什么人们会压抑自己的罪恶感也就不难理解了。然而,这样的行为将使得生命僵化,并出现强迫性的重复行为或是完全麻木。过度压抑罪恶感会引发愤怒、恐惧、愤慨与固执。犯了真正的罪而失去自觉,意谓着人性的丧失。“当”个人再也意识不到自己有罪时,他无法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深度,也感受不到自己生命的特殊点,当然也不可能感受到他个人的自-由和义务,若失去了罪的意义,人们身上的恶势力所呈现出来的就不再只是“良心的玷污,而是一种混乱的恐惧或者沮丧,以及生理上的不舒适”。人不再有罪恶感,取而代之的是恐惧与沮丧的折磨。



心理密码 罪恶感有3阶段

 


  罪恶感是人们所有感觉中最让人痛苦的一种,一旦生活在罪恶感的阴影下,饱受罪恶感的纠缠,那么你的情绪就好像瘫痪了一样,常常引起人们的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那什么是罪恶感呢?心理学家们把罪恶感分为3个阶段:

  1.我曾经做错了事情,错误是我造成的。

  2.我绝对不该做这件错事。

  3.因为我做了不应该做的错事,因此,我是一个罪人,一个窝囊废,一个不可雕的朽木。

  以上3点就是罪恶感的本质,一个人犯了错误,他所认定的不仅仅是做过什么错事,而且,也认定自己因为犯了错就是有罪低贱之人。第一句话是正确的,事情的发生,他人受伤害,都是由你的错误引起的,这一点是可以被证实或者确定的。

  但是,上面的第二句话却并不合理,人都会犯错误,都有可能做不道德的事情,天底下没有什么定律要求每个人绝对不能犯错误。合理的表述是:“我真恨不得不做那件事。”

  第三句话对心理伤害最深,因为这样的表述方式实际上是这样的:“我已经变成了一个罪人,一个窝囊废,一个不可雕的朽木,因为我做错了事情。”

  而理想的表述方式是:“这次我做错了,现在我如何才能找出办法,帮助自己下次不做没有道德的事情?”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你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的道德问题上,也就是在将来如何改正你的不良品行,使他人和自己更能尊重自己。可是,如果把精力全都放到了谴责和自我惩罚上面,你反而会一错再错,不但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建设性地改正错误,反而会屡错屡犯。

  这是因为,一个人被他人谴责、轻视的时候,当感到自己不可救药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要么是搪塞,竭尽全力找理由为自己辩解,要么是否认,千方百计地死不认账。自轻自贱、自我谴责,不但不会减轻发生的错误,而且通常会引出更多的错误、虚伪和逃避个人的责任。

 





心理学不仅处理罪恶感,也同样处理真正的罪。对荣格而言,罪存在于分裂当中,也就是“我拒绝观看与接受自己本来的模样。凡是令我感到不舒服的东西,我就设法除去”。荣格认为罪不是人的生命中必须存在或不能避免的,罪与人的自-由选择分不开。我故意闭眼不看那些违反理想的我的图像。人类习惯悖离事实的真相。有一些人逃避事实,把自己的罪过缩到最小,另有些人则是过度夸大自己的罪恶感。人有时不求忏悔罪过。反而停留在罪恶感中,仿佛在冷冽冬天的早晨,不愿起身离开温暖的鹅毛绒被窝。这种对自己认实的心能,使人无法面对自己的险暗面。

 

     2 罪是一种契机  按照荣格的说法,人拒绝正视自己的真相,是有罪的,不过他认为有一种的罪是必需的,让人无法逃避,只有极度天真和无知的人,才会想象自己有能力逃脱罪过。心理学无法接受这种孩童式的幻觉,它认为人应该要聆听现实的声音,缺乏罪的意义不能是借口,而且是一项严重的罪。这些罪行或许能够逃脱人的审判,但是逃不出无情的大自然报应。罪其实是一个契机,它能使人发现自己的真相,观看自己的内心深处,并且在那儿找到天主。
     我们的责任在终接受自己的阴暗面,谦卑接纳自己的罪,因为人在自我实现的路途中,常常会犯罪,荣格不愿意为此辩驳或者我们进入罪内,他反倒原意什么事情会一再地发生,若人能够面对自己所犯的罪,这个罪就不至于使他迈向自觉的路。
     要面对自己的罪,必须在道德上付出一些努力,清楚地意识到罪后,还必须要求自己即刻修正并改善,存留终无意识中的事物不可能自动改变,唯有意识到的东西,才能被修正。对罪的意识能够产生强烈的道德驱力……没有罪,就没有精神的成熟以及灵性的扩展,觉察自己的罪,就是内在转化的开始。

 

     3 恶行  心理学不愿意我们单单把罪看作只是违反诫命的行为。罪与欲望、错误的形成与挫败的经验,这些因素都有相关。然而要在一个客观的恶行中,精确地区分那个部分是罪,并不容易,不过,心理学也明白指出,若是我们让让罪恶有存活的空间、拒绝整合过往的生命,或者任由恶控制我、毫不抵抗,我们是有罪的。艾柏特? 哥尔斯会以心理学的角度对恶做了一些说明。对弗洛依德而言,“恶”是不恰当地处理欢愉与幸福。恶行是社会所禁止,并且会加以惩罚的事,因为它影响了人类共同的生活。然而,若我们过度拒绝欲望或是无限度地满足它,“欲望将会引发出威胁社会的行为”,恶因此产生。
     罪恶之所以一直存在是由于转移,一个缺乏爱,并且长期受到虐待的小孩,在长大后就会把愤怒转嫁到其它人身上。许多成年人的罪行就是将帐算在不对的人身上,“这种行为如同拿石头砸错了地方”,弗洛依德认为罪恶的产生来自于不正确地处理内心的创伤,假若一个人的本能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恶就会得胜,孩童时期的负面经验通常会落入恶行与罪恶感的循环。
     有些人认为人们为享乐而作恶,哥斯完全不赞同这种说法。“大多数的恶行都不会令人打从心底感到高兴,反而会让人充满忏悔。罪是因内心受创或是弃不了某些东西,而引起痛苦。“强迫与精神病的反映”心理学帮助我们不以单一角度来判断那些做恶的人。不过,它提醒我们应注意到,宽恕在人类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只有当我能够原谅那些伤害我、折磨我的人,内心那座因恨意堆起来的冰山才可能融化,它会越来越小,甚至完全消失。我们绝对不能忽略了恶可能带来的极端。若没有宽恕,恶行即会有如瘤一般,不断地滋生蔓延。


 

 

 

     4 不指控也不辩解  我们应该如何与罪相处呢?对此我们必须注意两个部分:不指控,也不辨解。如果我们控告自己、以罪恶感折磨自己,我们是在惩罚自己。我们会开始过分夸大自己的罪,无法与它保持所需的距离。如此,我们不真实地面对罪,反而被它控制,也让自己的生命向下沉没,这种自我贬低不符合事实。这会妨疑人诚实地自我批判和负起责任,也让人全盘地否定自己,而无法客观地看清事物的真相,通常这类的自我批判说穿了,也不过就是自傲的另一种展现。基本上每个人都想要超越其它人,拥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内在的超我总会想辨法制止人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有想高过于其他人的意念,因此人会惩罚自己,并且认为自己就是最糟糕的罪人。他们认为自己既不能是最好的,就把自己视为是最坏的。这些人不愿承认自己只不过是平庸的人,他们一定要超越别人,若不在善方面赢过他人,至少在恶方面得胜。我认为这些人最好稍微谦虚点,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人性,好更接近真实生活。
     人面对生命的另一个危险就是为自己辨解,这也是一种逃避罪恶的方式。我总是以千百个理由说服自己不需要有罪恶感,也用尽理由来为自己辩识。不过,我越是想要为自己辩识,内在的环疑就会越大。最后,除了不断地寻找新的理由为自己辩识,我没有其它的路可走。拒绝认罪让我成为一个无法静下来的活跃份子,我无法忍受片刻的安宁,因为罪恶感随时都会在静谧的时刻浮现。那时,我发现我为自己所做的辩护,都是枉然。

 

     5 释放自我的交谈  勇敢面对自己的罪,是人性尊敬的展现,我绝对有能力犯罪,当我不愿意认罪,只是寻找借口或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就是剥夺了自己的人性尊敬。  罪是人运用自己的自-由所做的块择。为罪行辩解或不把罪当作一回事,只会夺走我的自-由。如果我能够为自己的罪负责、放弃所有辩识的机会,或者不把罪责推到他人身上,那么我的内在就会有能力继续前进,让我成为真正的人。我逃出惩罚与贬低自己的牢龙,并且找到自己。向他人承认自己的罪,常会让人感到彼此更亲近,并且使双方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与他人交谈会是面对罪的合适方法。在交谈中我承认自己的罪,同时也能够与罪保持距离。我表明愿意接受社会的基本规范。在这类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再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将我与他人分开,因为我不再需要隐满任何事情。我体验到他人看出了我的罪,不会受到惊吓或者心生厌恶,也不会对我的行为感到恶心,他们以人的角度与我来往,并且能够接受我人性上的限性。
     与我谈话的伙伴必须认真看待我的恶感,这些罪感并不是真正的罪,它的产生与内在过度严格的超我有很大的关连,每一种罪恶感都有它的成因,这些成因通常是来自童年的冲突。即使目前看来,这些罪恶感产生的原因有些难以理解,神师仍然必须认真看待并处理这些问题。他们在聆听的时候,不能刻意去强化或减弱罪恶感的重要性。如果我只是一味地要他们不要责怪自己,那我就是不够重视他们的难处,没有努力进到他们的情况中去了解。不过,通常我们企图去降低求助者的罪恶感,出发点并不是为帮助求助者……而是我们没有能力帮忙他们解决问题,所以只好想法子降低他们的罪恶感。求助者所提的问题,有时会让神师感到厌烦。如果一位来告解的妇女对她堕过胎的事充满了罪恶感、也没有权利判断她,因为这不是我的本分,但是,我也不能告诉她说:你的罪没什么大不了,否则这位妇女会认为我不认真看待她的问题。不管这罪恶感是因她真的犯了罪,或者只是因为 教条所导致的,无论如何,我都接受她就是有罪恶感。唯有如此,和好圣事中的赦罪,才能彻底释放这妇女的罪恶感,并使她的内在再度坚强起来。
     罪恶感的产生有其原因。之所以会有病态的罪恶感,通常与告解者不清楚这些罪恶感的来源,而把它们归终一些次要的经验有关。那些我们认为是罪恶感的来源,常常只是问题潜在的表现,它与核心的问题并没有关系,因此,神师只能以不直接的方式猜测问题所在。告解神父的任务就是与告解者一起追归问题的根源,带领他们面对真正的冲突与问题的核心,让他们明白那些不知名的罪是什么。人们通常在谈到罪恶感的时候,会因为压力而触碰到内在愤怒、禁忌以及一些受压抑的需要。告解者必须先与上述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与需求和好,然后才可能在谈话中了解到,真正的困扰自己的或许不是告明的内容,而是拒绝面对本能需求的部分。

 

 

 

 

《我的体重里曾经90%都是心事》

 

  ◆ 我们都生于爱,在爱里我们看到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 一个小小的疯狂想法可以掳获我们对爱的态度。我们选择用恐惧来替代了与生俱来的爱。

  ◆ 这个选择将我们的思想分裂成另外一种思维模式,我们称之为“自我”。自我的目标是阻止我们爱的游走,通过让我们相信我们是从与生俱来的爱中剥离开来的,进而让我们一直处在心灵的黑暗区域。

  ◆ 自我不断重复的投射变成了一场噩梦,让我们加强了每个基于恐惧的想法。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个轻柔的声音,时刻提醒我们爱才是真实的。

  ◆ 认识到自我意识的错误是让我们的思想回归爱的第一步。

  2

  ◆ 自我是狡猾的,它的每一个诡计都是狡猾且难以对付的。

  ◆ 罪恶、恐惧、拒绝和攻击都是自我的好朋友。

  ◆ 自我会将我们过去失败的经历无限放大,让我们一再回到过去的恐惧中,并将这种恐惧感投射到我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

  ◆ 自我会让我们以攻击别人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样的做法只会让我们有更糟糕的感觉。

  ◆ 每天都要坚持观察并记录自我所采取的行为。因为认清自我的诡计,是消除自我的第一步。

  3

  ◆ 在感情关系中,将伴侣作为偶像崇拜的做法是自我最狡猾的手段之一。

  ◆ 特殊的爱会让我们将对方看作幸福和安全感的唯一来源,会让我们渐失自己,会让我们如履薄冰,时刻处于恐惧和提防中。

  ◆ 尽管我们生来都是平等的,但自我会驱使我们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在其中一些人的身上找特殊性。

  ◆ 我们会在工作中,在对待身边的朋友、同事和家人时,本能地带入了特殊性。

  ◆ 去除与他人关系中的特殊性的方法:认清特殊的人和事,将它们大声地说出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4

  ◆ 我们总是热衷于从外在的世界中找寻能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的方法,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 当我们跌入人生的谷底时,就能听到内心指引的呼唤。

  ◆ 内心指引的唯一的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思想回归到爱里。

  ◆ 当我们向内心指引寻求帮助时,我们总是被引导着走出自我的错觉回归到现实的世界中。

  ◆ 我们的内心指引总是伴随在我们的左右,只是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去倾听。当我们忠于自我时,我们往往拒绝了内心指引的声音。

  ◆ 内心指引不会主动出现,她需要你的一个温柔的投降并向她求救,同时,要耐心静候她的回应。

  5

  ◆ 要学着原谅别人。当你宽恕别人时,你会拥有很棒的感觉,你将平等地看待彼此并放下你内心的怨恨。

  ◆ 看待别人时,要选择去看到他们身上光亮的一面,而不是黑暗的一面时。

  ◆ 为难别人,就等于为难自己。当你用枪指着别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指着自己。

  ◆ 你原谅了别人,就能让愤怒和恐惧消失,让自己走出黑暗,让爱得以重现。

  6

  ◆ 自我会一遍遍地将错误的幻觉投射在我们的生活中。

  ◆ 忘记爱而选择恐惧的做法会让我们产生罪恶感。有时,我们会将这种罪责推给别人,以此来减少我们自身的负疚感。

  ◆ 自我会说服我们守望外在的宁静与平和,从而忽略了内在的成长。这使得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外部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 对我们来说,与任何人的相遇都是神奇的,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要把自己的人际关系当做任务去经营。

  ◆ 如果我们愿意在精神上得到成长,并适时向内心指引寻求帮助,那我们将会被带到良好的任务关系中,得到最好的学习机会。只有当我乐意让精神引导,我才会把感情当做任务来处理,才会停止否认恐惧。

  7

  ◆ 要学会原谅自我,才能释放掉对自我所制造的错觉的偏见。

  ◆ 当我们选择让内心指引来引导自己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让爱进入我们的思想中。

  ◆ 在我们选择内心指引而不是自我作为我们的引导时,我们就能感受到神圣的一刻。在那一刹那,所有带有攻击性的想法、评判、分离、仇恨和恐惧都消失殆尽了。

  ◆ 让内心知道我们的欲望,这样我们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 要愿意寻求帮助,大声说出我们的祷告或者在内心默默思考,甚至可以将它们写在一张纸上,只须把纸放在那里,它就会被听到。

  8

  ◆ 和我们的精神密切相随,我们所寻求的一切都在精神之光里,我们的任务就是变成一个有精神力量的人,然后我们就可以治愈他人。

  ◆ 当我们对精神的呼唤越多,神圣时刻就会变得愈加清晰,我们就能越多地感受到四周爱的指引。

  ◆ 精神做的计划远比我们做的更好。

  ◆ 只要打开心去迎接精神连接,我们的身体就会从中受益。

  9

  ◆ 将我们的想法拉回到爱里的行为,不是一场一次性的演出,而应该是时时刻刻的练习,不断地将我们的恐惧转交给内心指引。

  ◆ 当我们与精神连接时,我们就能无须再苦苦于外界中寻找安全感,因为我们会一直被内在的安全感包围着。

  ◆ 精神的那份存在感不仅存在于我们冥想练习的时候,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当我们跟随直觉前行,我们就会被带到很多爱的体验中去。

  ◆ 我与我的内心指引之间的那些关系都充满了鼓舞的力量。

  ◆ 通过我的精神练习,我每天都能清除心中的杂念来获得启发,与精神的连接也通过我获得更多的启发。

  ◆ 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理解的精神连接,承认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 当加深与精神的关系时,我们将会由内而外地感觉到自己有了更多的完整性。

  10

  ◆ 要相信:精神会有一个更好的计划,也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 当我们被指导着去经历一段段人际关系,并乐意让内心指引带领,我们才能够痊愈,然后得到成长,才能做好准备去体验神圣的爱。

  ◆ 通过放开我死死抓住不放的浪漫关系,我能更真实地体验到其他的东西。

  ◆ 我们与每个人的相遇都是神圣的,因此,我们无法让自己与别人完全地脱离干系。

  ◆ 当我们将那些阻碍我们变得完整的障碍物释放掉,我们就会变得完整。通过变得完整,我们就能吸引那些与我们同样美好的事物。

  11

  ◆ 在我们看似痊愈的状态下,自我会悄悄地潜回来。它会对所有已经深信不疑的事情进行二度猜疑,并暗示性地劝说我们,让我们开始怀疑这一切都好得令人难以置信。让我们开始评判他人,攻击自己。

  ◆ 将快乐幸福当成我们的唯一目标。

  ◆ 奇迹就是爱的表达。在我们变得拥有了奇迹之心的状态下,我们自然会真情流露。将奇迹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学会在每一次新的相遇里感受到精神的存在感。

  ◆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思想会渐渐地与爱融合在一起。

  12

  ◆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快乐的梦,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它。

  ◆ 选择神圣的时刻,选择奇迹的发生,将会把你带进快乐的状态。

  ◆ 与精神的连接会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幸福与平和。成为一个奇迹的创造者,将精神的力量普及到全世界,我们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奇迹创造者的真正目的是帮助那些处于恐惧之中的人们回归到爱的天堂。

  ◆ 只要愿意,每个人都能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 奇迹是对自我的否定,对爱的肯定。

  ◆ 精神感召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是很少有人回应它。当精神清除了自我在我们心中的残留物,我们就会改变观念,选择爱而不是恐惧。

 


 
 
说谎--孩子的狡猾手段
 
李倩倩
 
一个3岁的小女孩,去朋友格利兹家玩,回来时手里多了一只玩具狗。她妈妈看见后,就问她玩具狗是从哪里来的。她的回答是格利兹送给她的。然而,到了第二天,格利兹的妈妈就对小女孩的妈妈说,小格利兹正到处寻找一只玩具狗,并问小女孩是否看到。女孩妈妈立即就让女儿把玩具狗拿出,然后送还给了格利兹。事后,女孩的妈妈非常生气地责问她:“你为什么撒谎?”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事实上,孩子说谎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了逃避惩罚。心理学家的分析表明,为了避免惩罚而说谎是大多数孩子都会出现的情况。这种避免惩罚的说谎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就像成人有时不得不说谎来保护自己一样。
父母们只知道发现孩子撒谎后去批评孩子,却忘了这种谎言背后的原因——它们只是孩子面对成人攻势下所做的自我保护。就像人们观察一棵枝繁叶茂的树,往往只看到了朝四面八方伸出的枝叶,却忽视了深埋在地下的根——撒谎的深层原因,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孩子说谎的秘密。
从这个意义上说,说谎也是具有价值的,说谎似乎是出于生存与适应的“自然能力”。大多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父母惩罚得越严厉,孩子越可能说谎。因此,父母对孩子的严厉惩罚更可能造成说谎和欺骗行为。
这种隐瞒真相的欺骗,不管是经常还是偶然,都与孩子有意的自我保护有关。然而无论如何,撒谎对孩子来说,大多时候都是一种偏离正轨的恶习。正常孩子在日常生活环境中也会说谎。谎言可能起源于孩子为描述某种东西而产生的幻想,这种虚构可能是对其他人认为是真实的东西添枝加叶。它也可能是采用了一种艺术的形式,就像一个演员把自己投入到角色中去一样。

 
例如:
有一个孩子在学校告诉老师,他的母亲会给她邀请的客人做调制的蔬菜汁,这种饮料不仅有益健康,而且美味可口,客人说他以前从未尝过如此好喝的东西。后来老师家访时请教这个孩子的母亲究竟是如何制作这种饮料的。但是,遗憾的是,她说她从来没有做过这类东西。这就是孩子在谎言中表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实例,他除了编造故事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意图。这种谎言与孩子因为懒惰和不愿探索真知而说的谎不同。
 
有时候谎言可能是巧妙推理的产物,这是孩子所擅长使用的狡猾手段。例如:
一个3岁的小男孩,他母亲把他临时寄托在一所寄宿学校里,老师对这个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但是校长非常严厉。一段时间后,这个小男孩开始向母亲抱怨,说这个老师十分严厉。她母亲就去询问校长,后来她得到证实,这个老师对她儿子其实很疼惜。当这位母亲问她儿子为什么要撒谎时,他回答:“那我不能说那位校长坏啊!”所以说他这种行为并不是因为没有勇气指责校长,而是他屈服于传统的势力或者权威。
 
孩子在适应环境方面,有很多类似的狡猾手段。心理分析学家对说谎做了解释,认为谎言就像动物的毛皮或羽毛,隐藏了事实的真相,以及自己的真情实感。一个人正是凭着自身说谎的能力,才能生存在一个跟他自然情感不一致的世界中。孩子利用狡猾的说谎手段,巧妙地与大人周旋。
 
当发现孩子说谎时应该怎么办呢?首先,父母应该明白,孩子说谎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恶行,只不过是一种逃避惩罚的“自然本能”。一旦孩子说谎,父母不能一味地抓住说谎事件不放,最好的做法就是针对问题核心来引导他,让他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
比如开头案例中那个偷拿玩具狗的小女孩,她的妈妈就不应该抓住“你为什么对我说谎”这个话题,而应该引导她知道“随便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这一点上。等这个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将此教训记得牢牢的。这样一来,她就无需挖空心思编造谎言来掩饰什么了。
 


 

狡猾 增长你的才智欺骗别人是拿你一生的信誉冒险
 
韦氏网上字典这样定义“狡猾”:它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通过聪明的、以及通常是欺骗的方式得到想要的东西”。[1]一个狡猾的人喜欢使用诡计和花招来操控别人,并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能够预见别人的意图,并利用这一信息来获益。狡猾是让你控制别人,并使自己的生活总是占上风的最好手段。想要变得狡猾而没有信誉,从步骤一开始阅读这篇文章吧!

 
 
部分 1: 感知
 
Be Cunning Step 
 
1
总是寻找更多的信息。狡猾的人可以感知到其他人忽视的信息。他们看到了生活中隐藏的规律——真正促使事情发生的动机,而不是表面的动机。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要发现事情的本质,就需要在做决定前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可能很简单,比如在给某个人的柜子里扔告白纸条的时候,只需要花时间看看周围,这样你就不会被发现;也可以很复杂,比如花几个小时研究你将要采访的人,提出特别精彩的问题,让他刮目相看。当开始做重大决定的时候,要眼观六路,争取获得更多的信息。再多都不算多。

广告

 
 
2
质疑别人的动机。狡猾的人因能看清别人的真实面目而知名。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日常事务上说谎——这太自然了。狡猾的人可以看到真正的动机——他有这个本事,是因为他能够读人,也因为他做了功课(见上)。永远不要假设别人告诉你的话是真的,除非你有充足的证据证明。然而,立刻侮辱撒谎的人是不明智的做法。你应该让这一信息为你所用,最准确地预测别人的真实动机。  ·试着培养自己读取别人面部表情的能力。许多人都会撒谎,但并不是很厉害。通过练习,你就会发现一个人脸上的表情和他/她说的并不相符。

 
 
 
 
3
寻找细节。狡猾的人最喜欢仔细鉴定别人和事情的小细节,以从中获利。试着从某一点挖掘细节。比如,阅读合同的每一行而不是一扫而过。如果你注意到了生活的细节,你会发现自己在向别人展现自我的时候,总能准备得很完善,能充分利用这次机会。  ·注意细节不仅仅有利于重大的事情。如果朋友正想恶搞你,可以在进教室时注意周围的环境——看看是不是有意料之外的细节。你有理由保持多疑。

 
 
 
4
提高警惕。如果你很累,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者没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你很难骗过别人。要想狡猾,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需要的时候活跃起来并提高警惕。这意味着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举个例子,在重要的事情之前,睡个好觉,不要让自己因为饥饿或缺乏练习导致的坐立不安而分心。  ·如果你精力消耗得太多,可能需要适度摄入咖啡因,可以是咖啡、茶或者其他能量饮料,让自己保持清醒。但是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发现自己在摄入咖啡因兴奋后反而很难集中精力。而且要控制自己服用的量,咖啡因上瘾最终会降低咖啡因带来的兴奋效果(即精力旺盛)。

 
 

 
5
要客观。狡猾的人通常不会使自己的判断和决定受到感情或偏见的影响。相反,他们喜欢客观、真实。所谓客观,说到容易做到难。当你面对困难抉择的时候,试着让自己远离情感的影响,或者至少控制情感。没有人能在生气时做出明智的决定。
 

 
6
记住别人的强项和弱势。这一步至关重要。狡猾的人很擅长愚弄、花招,或者欺骗人。相比于不熟悉的人,熟悉的人更容易被你操控,因为你很了解他的优势和劣势。知道别人的弱点非常有用——它可以帮你说服别人草率地下结论或者做些对你有利的事情。然而,尽量避免涉及别人的优势——狡猾的人从不用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愚弄别人。  ·让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你在劝说一个关系一般的朋友买一张你举办的捐款会门票。你知道他很固执,但是特别喜欢甜食,又希望被别人当成贵客。你可以时不时邀请他一起出去玩,保证他去的地方有精致的点心,可以让他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然后你再请他买张票。他正享受着你的热情好客,不想表现得太粗鲁,这能使得成功的概率高一些。

 
 

 
 
 

部分 2: 增长你的才智
 
 
1
练习,练习,再练习。除了疯子,没有人生来就适合骗人和耍花招。和其他技能一样,许多人都需要学习如何欺骗别人。有些人天生更容易欺骗别人,而另一些人则容易被愚弄。不管你的起点如何,你都需要经常通过练习来提高自己的骗术。  ·寻找低风险的机会练习,这样更重要的机会到来时,你就做好了准备。一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和伎俩是提高骗术的好方式,还不用冒着暴露自己的风险。例如,如果你做完恶作剧后想让自己成功逃脱,你就需要表演、欺骗、压制自己的感情,并且掌握他人的动机。

 
 
 
 
2
永远不要只看表面价值。狡猾的人内心都很老练。永远不要直接接受别人提供的信息,或者不对别人留给你的第一印象进行深入思考。持续问自己,和你交流的那个人是不是和他表现出的形象一样。找到能鉴别别人是不是扭曲事实或者说谎的方法,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调查记者通常都需要拆穿重重谎言来接近事实。如果你想让自己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不需要学习当记者,但你可以学习和观察记者是如何在访谈时一步步从谈话中接近事实真相的。

 
 

3
想想各种可能的后果。伟大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有好多特点,尤其因骗术而著名。他有着极其高明的技巧,尖刻的妙语和无中生有的俏皮话。实际上,因为语言障碍,他早已在面对任何可能的话题前,精雕细琢了大部分可能遇到的对话。[2]将丘吉尔的成功牢记在心。重要的情况之前,花时间想想每个可能的情境,并提前做好回应。  ·这一方法的最坏情形就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当然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如果你做什么都不计后果,那才最糟糕。
 
 
 
4
从错误中学习。即使最有经验的骗子也会时不时地被捉住。如果你希望更有把握,你必然要犯一回错。你的幌子会被拆穿,你会非常尴尬,而且需要道歉。利用这次失败,把它当成经验。记下来你何时失误、为什么失误,然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5
了解你自己。法国理论家皮尔斯·彻仑曾经说过,“如果你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高明,你就更容易被骗。”[3]一个狡猾的人应该找到对方的强项和弱点,重要的是,也要找到自己的。给自己一个残酷而坦诚的评价。你最适合什么?你最不擅长什么?什么让你紧张?什么让你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保持坦诚的态度。如果你做到了,你就可以明确自己应该使用什么优势,避免什么劣势。
 
 
 
 
 

部分 3: 欺骗别人
 

 
1
锻炼自己的扑克脸。狡猾的人需要读取别人的面部表情,他们也必须随时提防别人读取自己的表情。耍花招可能会让你觉得兴奋或者不安。重要的是,你的面部表情不能把你的情绪泄露出来。显然,你不能在骗人的时候笑出来。相反,放松,深呼吸。想象自己在冷静地做喜欢的事情。想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  ·其实,打扑克是锻炼扑克脸的好方式。如果你想赢,必须让自己在快赢的时候不动声色,快输的时候也要自信一些。练习这样的技巧可以帮助你提高骗术。

 
 
 
 
2
要自信,并且要有判断力。人们更容易相信做决定时自信的人。如果你在骗别人,你应该准备好利用这一点。行动要自信。永远不要质疑自己。尽量让这一切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或者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做到,即使这并不准确。如果你相信你能做什么,大部分人也这么想,而且你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欺骗他们。  ·建立自信的基本技巧包括: ·注意外表——打扮得不错,并保持整洁。
·良好的肢体语言——站直,微笑,看着别人的眼睛。
·发展兴趣——选择你擅长的兴趣并发展它。
·亲切——有礼貌并且友好,但永远不要因为要拍马屁而假装同意。
 
 
 
3
学习骗人。骗人是狡猾的人最好的朋友。好的谎言是有道理的,至少很难被拆穿。能说谎的人需要很大的才智和情感的控制——不仅谎言要有逻辑说服力,而且你要利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让一切保持一致。使用了这么多技巧之后,你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和聪明的计划来提高骗术。  ·骗子不仅能骗其他人——他也可以骗到自己。这和镜子的原理类似,对狡猾的人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欺骗自己,因为这样他才能说服自己,相信自己不会被捉住等,从而也会让他冷静和放松。

 
 
 
 
4
设置(象征性)的陷阱。一句老话说,骗人即“找到敌人选择的路,并在路上挖洞”。尽管这可能跟给别人埋下真正的陷阱有所不同,但是记住这一比喻吧。通过判断对方的强项、弱势和动机,你可以确定他们的套路并埋下陷阱。找到敌人可以利用的弱点,同时避免对方的长处。让敌人变得束手无策。  ·比如,你正与讨厌的同事竞争职位。如果,你知道他不擅长做演讲,你可以自愿和他一起做一次重要的联合展示,这样他就被你比下去了。
 

 
5
避免暴露。狡猾的人永远不会招来不必要的关注。如果你要欺骗某人,表现得和平时一样,不要过头或不足,否则你很可能把别人吓走,或者使他嗅到不正常的迹象。如果你发现别人开始上套了,不要追得太紧,否则他很可能会意识到这是陷阱。相反,用一根合适的绳子拴住他,然后要结束的时候轻轻勒紧就好。  ·虽然成功地骗到某人后,你很可能倾向于幸灾乐祸,但别这样做。你能获得的不过是短暂的成就感,而你面临的风险则是对方可能会长时间怨恨你。

 
 

 
6
你也可能会失败。狡猾的人会为自己的计划想到各种后果——甚至是那些不理想的后果。经常反思自己的骗术,明白骗术不论如何高明,都有可能失败。如果事情不像预想的那样,你要有详细的后备计划。知道提前做些什么,以便从失败中恢复过来。预先想好故事,以便及时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比如你正未经允许在演出后台瞎晃,此时保安叫住你,问你在做什么。为了避免麻烦,你可以装傻,假装自己找卫生间的时候迷了路,或者说你的朋友告诉你最好的看演出的方式就是到这里来。假装因为破坏了规则而震惊——如果这看起来只是偶然事件,你很可能没什么大麻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