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计然七策》与《古时经商十诀》

 签语千寻 2015-07-10

 范蠡的师傅计然教了他哪七策?

计然七策:

一、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二、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三、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四、贱买贵卖,加速周转。   

五、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六、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计然七策》与《古时经商十诀》

 

计然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计然并不是其真名实姓,而是取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据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长计算。《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他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这大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理论。

范蠡学习了计然七策后,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范蠡在感叹之余,认为计然七策既然用于治理国家有如此奇效,也应当可以用于成就自己的事业。于是,在灭吴后,范蠡携西施一同离开越国,到齐国自称鸱夷子皮,至陶邑(今山东陶县)改名为朱公。他运用计然七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孙继承其家业和经营之道,遂至巨万,所以后世都将陶朱公视为商人的祖师。

计然七策作为一种经营思想在证券市场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这段话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知道哪些货物会涨价和哪些会跌价呢?只要看这些货物的数量多少,或者说要看哪些过剩和哪些不足就可以知道其价格涨跌的情况。这里的有余就是供过于求不足就是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则价格必落;反之,则价格必涨,这正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价规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杰出经济学家计然,就已充分认识到这一规律的存在。在两千年后的证券市场,这一规律仍在延续。

一方面,当市场容量较小,外围资金充足时,由于股票供不应求,因此,股价就会上涨;另一方面,当市场不断扩容,而外围资金不能保持同步放大时,股票相对于资金就供过于求,股价就会回落。国外成熟股市经过多年扩容后,市场容量过于庞大,有些个股长年累月乏人问津,甚至有的要通过缩股的方式才能保持几分钱的股价。这就是有余不足造成的贵贱之分。

此外,在一轮涨升行情中,往往只有少数主流热点可以涨幅居前。即使是热点板块中的个股,在行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会出现分化。这是因为在一轮行情中,市场主流资金往往会选择某一热点进行集中突破。所以,少数热点类个股,相对于资金面是处于供不应求之中,因而股价会涨幅居前;而其余大多数个股相对于资金面是供过于求的,因而涨幅落后。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计然的这一理论思想表明其能够以辩证的思想去观察物价涨落的奥秘。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理论的意思是说,涨价的货物,涨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这种关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极限思想以及物极必反的观点,是典型的辩证思维

在股市中,即使是业绩极为优良、最具有投资价值的个股,当它涨到一定程度时,也必然会滑落下来,近年来牛熊行情的转换,以及大量优质蓝筹股跟随指数下跌的市场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充分体现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市场规律。

贱买贵卖,加速周转:

计然十分注重掌握市场变化的趋势,强调根据需求变化确定价格,加速资金的周转,贱买贵卖,加速周转是其主体经营思想。意即在东西价格低廉时买进,在价格高昂时卖出,并且想办法使资金像急流的水一样快速周转。

贱买贵卖,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获取利润的根本途径,而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直是几千年来的工商业经营的基础之道。时至今日,资金周转率仍是考核企业经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加速周转也可以说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争取最大化利润的有效方法。在股市的上涨行情中,投资者保持高效率的短线操作,常常能最大化地发挥资金利用效率,获取极丰厚的利润。但有的投资者操作手法过于保守,在资金不多的情况下,持有股票种类过多,常常因此延缓了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投资收益。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计然告诉治国者或商人,既要明白物以稀为贵和物极必反等规律,更要善于运用这些规律,大胆地作出决断。即当货物极贵之时,要能当机立断,把货物看成粪土一样尽可能地抛出;反之,当货物极贱的时候,要把货物看成珠玉一样尽可能地购进。

做到这点需要投资者有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但是,相当多的投资者却喜欢涨时看涨、跌时看跌。股指稍一大涨就以为是突破性行情,股指刚一暴跌,就以为是熊市又回来了。有很多股评人士也是如此,当股市上涨时,大多数股评都看多,而股市下跌时,大多数股评又纷纷看空。这种情况造成股市上涨到高位时,投资者总是盲目追涨,而股市跌到低位时,投资者却恐慌性地割肉斩仓。

涨时看涨、跌时看跌是股民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投资者必须克服这种思维惯性,切实做到:在股价上涨到一定高度,获利丰厚时,坚决将其卖出;当股价跌到一定深度时,要抵御各种利空消息的干扰,坚决地逢低买入,并且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地爱惜手中的廉价筹码。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这里的,是需要和购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气干旱,出现旱灾时要购买船只,当出现洪涝灾害时要购买车辆。从表面上看,好像与现实需要是相反的,是不切实际的经营思想,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天旱之后,可能会出现洪涝,洪涝之后也可能出现旱灾,都需要早做准备,以防不测,不要只看到眼前的旱灾和水灾,而要做好旱灾之后有水灾和水灾之后有旱灾的准备工作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也必须充分兼顾到利和害的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方面,这样才能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方面,这样才能把握即将到来的机会。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思想还体现在把握适当时机,以低廉的价格买入别人暂时不需要的东西。在出现旱灾时,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入别人不需要的船只,等到出现水灾时,再高价卖给需要船只的人;在出现洪涝灾害时购买车辆,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种思想在股市中的具体运用原则就是:牛市赚钱,熊市赚股。 在牛市中,人们看着日益高涨的股票,就争抢着追涨,而不看重现金,明智的投资者可以将股票卖出,赚取别人的资金。当熊市时,由于股票逐波下跌,人们会非常看重现金,而急着想卖出股票,这时,明智的投资者可以逢低用现金赚取别人割肉的廉价股票

 

《古时经商十决》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场,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史记· 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三、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苦心人,天不负。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四、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郁离子》中记载: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一起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一人降低价格销售,买者甚众,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人不肯降价销售,结果获的利远不及前者。汉高祖刘帮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五、雕红刻翠,留连顾客

《燕京杂记》中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有的店铺招牌高悬,入夜家家门口点起了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昼。有的店铺摆挂商品宣传字画,张挂名人书画,附庸风雅。以此来升华店铺的品位与提高顾客的回头率。还有些茶肆、饭馆、酒店中特意安排有乐器演奏和评书为客人助兴。宋代京都杭州的面食店里,只要顾客一进店坐下,伙计立刻前来问顾客所需,尽合诸客呼索指挥,不致错误。经营者们深深懂得豪华的装饰,反映一个店铺的实力,于是店堂设计画柱雕梁,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迎合达官巨贾、贵妇名媛以求高雅的消费心理。在服务上进门笑脸相迎,出门点头送行。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贵典雅的装饰,使众多顾客如坐春风,一见钟情,从而留连忘返、百顾不厌。

六、以义为利,趋义避财

清朝年间,有一商人名舒遵刚,精榷算,善权衡。经商之暇,喜读《四书》、《五经》,把书中的义理运用于经商之中,他曾说:钱,泉也,如流泉然。他还说:对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此,况身家乎。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诫他的继承者说:财自道生,利缘义龋以此严于律己,做到视不义富贵若浮云。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丧失了义也得不到利,为商者应深以诫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一个经营者有长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会用恶劣、卑鄙之手段去获利;用恶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终将会失去已获的利润。

七、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韩非子·五蠢》中说: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善字。资金不足,必须善于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获利,唯有资金与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润滚滚而来。对待商品要做到务完物,即贮藏的货物要完好,腐败而食之货勿留;处理资金要做到无息币,即指货币不能滞压;货币欲其行如流水,货币和商品流通了,买卖就活了。宋代的沈括举例说:十万元资金倘不周转,虽百岁故十万也,如果贸而流通,加快周转,则利百万矣。

八、奇计胜兵,奇谋生财

兵家常说: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书中还列举了卖油脂的雍伯、卖肉制品的浊氏等商人,他们都是掌握一技之长,经营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后世的张小泉剪刀铺亦然。清代山西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梁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于是,他连夜安排大量收购高梁。当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库存高梁大量出手。结果高梁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高梁欠收。而曹氏商人却奇计获利。

九、居安思危,处盈虑方

《书经》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汉书·息夫躬传》有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商人李祖理精理精勤,竹头木屑之微,无不名当于用,业以日起,而家遂烧。秦末有位任氏商人折节为俭,要求家人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古人关于经商理财的记载中还有: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由此可见,经商者居安思危,勤俭为尚。处乎其安,不忘乎其危。少一些安乐,多一份忧患,将使经商者进入佳境。

十、择人任势,用人以诚

孙子曰: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故善战者,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势。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齐国的商人叫刀闲。当时的商人一般都不愿雇用头脑灵活的人做事,惟独刀氏专门使用这种人,并给以丰厚的报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去干,这些雇工干得十分卖力,也非常出色。明代苏州有个叫孙春阳的杂货店,其店分为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像苏州这个店铺林立之地,孙春阳的杂货房生意竟然能兴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奥秘当得益于用人以诚,店规之严。

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以诚待人,童叟无欺,名声大著,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实,何籍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经商的传统美德。

 

 

计然又名辛研,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范蠡的老师。他的生卒年代,距今已有两千四、五百年了。《史记·货殖列传》记述说:越王勾践在经历了公元前494年的吴越战争,被吴王夫差打得大败而被迫屈辱称臣之后,立志要复兴越国,乃用范蠡、计然。计然向越王勾践献计献策,对越国的复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

1 简介

2 个人履历

1. 2.1 七策简要内容

2. 2.2 勾践重计然之策

3. 2.3 当代解释

 

计然策 - 简介

  关于 计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对他的主张和事迹作了简略的记述;南北朝时期裴?所著《史记集解》,又对司马迁的记述作了一些注释。

计然策 - 个人履历

   计然,本是春秋末期晋国的一个智谋奇才。此人游历吴越,便收了个叫做范蠡的布衣之士做学生。这范蠡后来便成了越国上大夫,辅助越王勾践复仇灭吴而成就了一代霸业,后来飘然隐退泛舟湖海,于陶地以“朱公”名号染指商旅,不到十年竟是富甲天下,被商旅呼为陶朱公 。这《计然书》,便是范蠡隐退后辑录老师计然之言论,并参以自己见解所成,全书七策八千余言,说得便是一个致富术。富国富人,字字精到,天下商旅呼之为“绝世富经”,名士则称之为“计然七策”。

七策简要内容

  捐货币以悦其君臣;
  籴粟囊,以虚其积聚;
  遗美女,以惑其心志;
  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
  遗之谀臣以乱其谋;
  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
  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勾践重计然之策

   计然向勾践建议的治国之策,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利用价值规律和 供求规律来调节社会生产,调控市场,促进 国民经济的发展。计然认为,要发展国民经济,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要调节、控制粮食的市场价格。他说:“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就是说,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如果下跌到每石粮食只值20钱,就会 谷贱伤农,打击农民;如果上涨到每石粮食值90钱,就会打击工商业者。打击了工商业者,国家的税收和 财政收入就会下降;打击了农民,农民就会荒芜土地,全国就会闹饥荒。他向勾践建议,最好把市场粮食价格,控制在“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的限度内,也就是说,把粮价控制在每石最高不超过80钱、最低不低于30钱的幅度之内(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实行“浮动价格”政策)。这样,“则 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就是说,这样就可以对农民和工 商业者都有利,从而促进农工商业全面发展,使市场上的各种工农业产品供应正常、价格平稳,国家的税收和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这是促进国家经济繁荣的一项重要的治国之道。
  那么,怎样才能把粮价控制在“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的合理幅度之内呢?是用行政手段、行政命令去进行强制干预吗?不是的。计然主张用经济手段去调控,这正是他善于管理市场经济的高明之处。
  他研究了市场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指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就是说,只要搞清楚哪些商品是供过于求的(有余)、哪些商品是供不应求的(不足),就可以知道哪些商品价格要下跌、哪些商品价格要上涨(即知贵贱)。他已认识到,由于市场供求对生产的影响和调节,供不应求的商品上涨到一定程度,由于 供给的增加和 需求的减少,商品价格就会下跌(贵上极则反贱);反之,供过于求的商品下跌到一定程度,由于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商品价格又会回升、上涨(贱下极则反贵)。换言之,他已从现象上认识到,由于 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会围绕其价值而上下波动。当然,这个本质性的问题,他当时是不了解的。价值规律的本质,是到了十九世纪,才由马克思科学地将它揭示清楚的。
  计然根据他对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规律的上述认识,提出了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去调控粮食价格的办法。他的办法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就是说,当市场上粮食价格上涨时,国家就用低价抛售粮食的办法(贵出如粪土),把粮价压下来;当市场上粮食价格下跌时,国家就用高价收购粮食的办法(贱取如珠玉),把粮价抬上去。他认为,国家采取这样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控制粮价,就可以稳定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计然设计的这种调控粮价的办法,如果翻译成现代的语言,那就是:国家用建立一定的 粮食储备和粮食价格调节基金的办法,去干预全国的粮食市场,在市场上适时吞吐粮食,以平抑粮价,保护和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发展。在两千多年前的上古时代,他就提出了如此高明的见解,不能不说是一个卓越的成就。
  计然还向勾践建议,发展国民经济,要有预见性。他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就是说,在旱灾之年要预见到旱年之后可能发生水灾,因此要及早资助造船业生产的发展,以免水灾来临时发生舟船供应短缺;反之,在水灾之年要预见到以后可能发生旱灾,因此要及早资助车辆生产的发展。他还提出“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就是说,要发展商业、积聚财富,务必严格注意商品的质量(务完物),还要注意加快资金周转(无息币,不要让货币滞留在手中,成为死钱)。他的这些见解,即使到今天,也仍然是驾驭市场经济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计然的上述经济对策建议,勾践都接受了、执行了。其结果是“修之十年,国富”。越国的经济发展了,有了雄厚的财力去“厚赂战士”,于是军力也强大了,“遂报强吴,观兵中国”,成为春秋时代的一个强国。
  两千四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再来认真地回顾和重温一下计然对经济学的创造性历史贡献,仍然是很有意义的。我们正在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其中必不可少的知识条件之一,是要学会按 价值规律办事的高超本领。在这方面,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遗产,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他们就已懂得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去调节 商品生产,调控市场物价,注重商品质量,加速资金周转,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他们走在了当时世界的最前列。了解这一切,无疑会给我们以巨大的鼓舞和启迪,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并且鞭策我们加倍努力去探索和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当代解释

   计然七策的主要经营思想引申到当今证券市场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当市场容量较小,外围资金充足时,由于股票“供不应求”。因此, 股价就会上涨。当市场不断扩容,而外围资金不能保持同步放大时,由于股票相对于资金的“供过于求”,股价就会回落。当热点集中时,资金汇聚从而产生强劲行情;而热点分散时,就会造成资金供给不足,从而使行情衰落。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计然的这一理论思想表明其能以辩证的思想去观察物价涨落的奥秘,在市场行情中即使是业绩极为优良,最具有 投资价值 个股,当它涨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滑落下来,这充分体现出物极必反的市场规律。
  “贱买贵卖,加速周转。”在东西价格低廉时买进,在价格高昂时卖出,并且想办法使资金像急流的水一样快速周转。贱买贵卖,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获取利润的根本途径,而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 资金使用效率,一直是几千年来的工商业基础经营之道。即使时至今日,资金周转率仍是考核企业经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加速周转也可以说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争取最大化利润的有效方法。在股市的上涨行情中,投资者保持高效率的 波段操作,常常能最大化地发挥资金利用效率,获取极丰厚的利润。但有的投资者操作手法过于保守,在资金不多的情况下,持有股票种类过多,常常因此延缓了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投资收益。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当 货物极贵之时,要能当机立断,把货物看成粪土一样尽可能地抛出;反之,当货物极贱的时候,要把货物看成珠玉一样尽可能地购进。做到这点需要投资者有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但多数人是涨时看涨、跌时 看跌。造成股市上涨到高位时,投资者总是盲目追涨,而股市跌到 低位时,投资者却恐慌性的 割肉 斩仓。投资者必须克服这种思维惯性,要切实做到:在股价上涨到一定高度,获利丰厚时,坚决的将其卖出。当股价跌到一定深度时,要抵御各种利空消息的干扰,坚决地逢低买入,并且要象对待珍宝一样地爱惜手中的 筹码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这种思想在股市中的具体运用原则就是:“牛市赚钱,熊市赚股。”在牛市中,人们看着日益高涨的股票,就争抢着追涨,而不看重现金,明智的投资者可以将股票卖出,赚取别人的资金。当熊市时,由于股票逐波下跌,人们会非常看重现金,而急着想卖出股票,这时,明智的投资者可以逢低用现金换取别人斩仓的股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