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蠡成熟商业思想

 娲咖人生 2013-09-12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商业家。范蠡开始时在越国任大夫,曾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后一举灭掉了吴国,完成了称霸中原的伟业,自己也因功被封为“上将军”。然而,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早已看出勾践这个人可以共度患难,却不可以共享安乐的性格特点,于是激流勇退,果断的弃官而去,以保全身家性命。传说他携着美人西施先是浪迹五湖,在无锡一带隐居,最后辗转来到了齐国。 

到齐国后,他变易姓名,自号“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他和妻子西施以及儿子们“苦身戮力”地“耕于海畔”,开垦荒地,种粮食、种蔬菜,兼营副业,养猪、养羊、养鸡,农闲时也做生意。由于他治家有方,又善于经营,不几年就成了当地的大富翁。又由于他怜贫恤苦,仗义疏财,所以名气越来越大。不久,齐王听说他是个贤人,就把他请进都城临淄,拜他做了相国。范蠡在相国的位置上待了两三年,感叹地说:“居家则拥有千金之产,居官则达到卿相之位,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老百姓来说,这已是到了极点了。长久地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只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啊。”于是将相印归还给了齐王,把钱财分给了知交好友以及在海边垦荒时的那些老乡们,自己则带着妻儿,一身布衣,悄悄地离开临淄,向西而去,又在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隐居下来。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是个理想的经商之处。范蠡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时而动。过不多久,又成了大富翁。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于是,他便自称“陶朱公”。渐渐地,陶朱公之富,名扬天下。 

范蠡在齐国经商的传说很多,比较著名的是范蠡贩马的故事。范蠡看到吴越一带需要好马。他知道,在齐国收购马匹不难,马匹在吴越卖掉也不难,而且肯定能赚大钱。问题是把马匹由齐国运到吴越却很难:千里迢迢,人马住宿费用且不说,最大的问题是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强盗很多。怎么办?他通过市场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而姜子盾因常贩运麻布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人。于是,范蠡把主意打在了姜子盾的身上。这天,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城门口。其意是:范蠡新组建了一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因此赚了一大笔钱。范蠡贩马的故事,可以说是协同竞争、合作双赢的最初案例。 

范蠡不仅是一位资历雄厚的实业家、商业家,而且还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的开创者和实践者。《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曾拜老子的弟子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计然为师,学习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理论,诸如《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到齐国后,范蠡运用计然的七策积极从事商业活动,19年之中三致千金,大获成功。范蠡的成功表明,他的商业思想比较成熟,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时逐利。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所以时机非常重要。范蠡认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国语·越语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同上)时机稍纵即逝,范蠡在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捕捉有利时机,由此获取了丰厚的商业利润。进货是商人经商活动的起点,在进货时,范蠡主张“贱取如珠玉”。“贱下极则反贵”,当某种商品价格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作为一名理智的商人,要及时购买,不要期望价格不停地跌下去,以致错过低价进货的机会。此外,范蠡主张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之前备好货物,要让货等客,不要让客等货,如此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国语·越语上》)。值得注意的是,范蠡的“待乏”不同于囤积居奇。囤积居奇是在商品货源紧张时大量购存,伺机高价出售,以获取暴利,扰乱市场,坑害消费者。而“待乏”是在货源充足,或者是某种商品处于销售淡季时低价购进,待货源紧张或销售旺季时抛出,如此不仅调剂了市场供求,稳定了物价,而且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商人能获取高额利润。范蠡还认为,进货时一定要“务完物”,切实保证商品质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维护商业信誉。销售商品时,范蠡主张“贵出如粪土”。“贵上极则反贱”,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扬时,不要企图获得最大值的利润而惜售,“最大值利润”总是相对的,很难把握,因此物价上涨时要像抛粪土一样把商品卖出去。否则,就会造成损失。货币增值是商人商业活动的终极目标,而货币只有在流通中才会增值,所以范蠡提出“无息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也就是说,不要停止货币的流动,不要停止商业活动,否则就会白白贻误商机。在商业活动中,范蠡同样坚持多种经营,不拘泥于单一品种。他提出“候时转物”,根据季节、时令变化而转运不同的商品,尽管我们无法知道范蠡经营商品的具体名称,但从“候时转物”推断,其经营范围应是十分宽泛的。 

二、薄利多销。毫无疑问,商人是逐利的,但究竟追求多大的利润,不同的商人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范蠡没有盲目追求厚利,而是采取了薄利多销的办法,“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什一之利”的确很薄,但范蠡由此赢得了顾客,加速了资金周转,所以同样达到了发家致富的目的。 
三、市场预测。作为一名商人,必须具有战略眼光,综合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准确预测市场需求,争取主动,才能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范蠡进行市场预测主要有三个依据:第一,价格依据。“贵上极则反贱”,要趁商品价格上涨时尽快抛出,做到“贵出如粪土”。否则,价格一旦回落,想卖也卖不动了;“贱下极则反贵”,商品要趁价格不降时及时收购,做到“贱取如珠玉”,否则价格一旦回升,想买也买不到了。第二,市场供求依据。“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供大于求时,商品必定会贱;供不应求时,商品必定会贵。第
三,八谷贵贱之法。计然说:“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史记·货殖列传》)根据计然的这个农业丰歉循环论,范蠡提出了“八谷贵贱之法”,其云:“夫八谷贵贱之法,必察天之三表,即决矣。……水之势胜金,阴气蓄积大盛。水据金而死,故金中有水。如此者,岁大败,八谷皆贵。金之势胜木,阳气蓄积大盛。金据木而死,故木中有火。如此者,岁大美,八谷皆贱。金、木、水、火更相胜,此天之三表者也,不可不察。能知三表,可为邦宝。”(《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八谷亦一贱一贵,极而复反。”(同上)“八谷贵贱之法”给人的重要启示是:农业免不了遭受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所以丰年、荒年都不是一贯的,有眼光的商人要在丰年粮价低时蓄积粮食,待荒年时出售。作为一个国家,更应有“备荒”的思想,加强粮食储存,此为“邦宝”。农业丰歉循环论和八谷贵贱之法主要用于指导商业活动,但计然、范蠡从生产过程中总结归纳商品供求规律,是对经济理论的一大贡献。 

四、平粜理论。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范蠡发现,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制约,价格时常发生上下波动。这种情况如不加以适当控制,将会严重影响生产和流通,进而影响国计民生。控制的办法是由政府出面,推行平粜之法。以粮食为例:“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史记·货殖列传》)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更是一种战略物资,若以五十为标准价格,粮价降到二十,农民便承受不了,失去种地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粮价若升到九十,商人便无利可图,不愿经营粮食,最终影响国家的收入。最佳办法是把粮价控制在三十到八十之间,则农末俱利,国家受益。“农末俱利”的思想在我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重农抑商”的社会大环境中提出“农末俱利”的主张尤其难能可贵。计然、范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平粜理论并付诸实践的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选择经商环境。任何一项产业都要受环境的制约,经商也是如此。范蠡选择“陶”作为经商之地,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首先,他“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史记·货殖列传》)便利的交通利于陶与各诸侯国的车旅往来,加上商品信息丰富,故能推动商品的转运买卖。其次,陶之东为齐国,多文采布帛鱼盐;北为赵,富鱼、盐、枣、栗;南有邹、鲁,颇有桑麻之业,上述各国在春秋末战国初都是比较富强的国家,它们丰富多样的物产可为范蠡经商提供充足的货源。第三,陶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适宜,既为经商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又可为商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六、富好行其德。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奉范蠡为商业鼻祖,其中的原因除了上述宝贵的经济思想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范蠡能“富好行其德”。商人是逐利阶层,唯利是图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历史上向有“无商不奸”的说法。范蠡却不然,他舍弃了越国的高官厚禄,到齐、陶艰苦创业,孜孜不倦地从事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商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目的不在于赚钱而在于实现其自我价值,即向世人表明他不仅能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而且能亲自从事经济活动,经营致富。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他不为金钱所累,去齐至陶时便“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居陶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更可贵的是,范蠡还不搞垄断,慷慨指导齐国国君在后苑治池养鱼,一年得钱二十万;指导鲁之穷士猗顿赴西河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遂成巨富。司马迁深为范蠡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所折服,称其为“富好行其德”(同上)。 

范蠡不仅是春秋战国时代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商业界的巨子,而且在手工业和水产养殖业领域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传说他是酱的发明者;还有传说说他曾经改进了陶器制作技术,是造缸的能手,被太湖一带的工匠们尊称为“造缸先师”。公元前475年,范蠡把自己的养鱼经验写成《养鱼经》。全书仅343个字,却开创了我国的科学养鱼纪录,比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所著《动物史》(该书把鱼列入分类系统)还早一百多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范蠡的养鱼理论中,已提及雌雄鲤鱼配比以及鲤鳖混养等内容,颇有参考价值。由此可见,范蠡的智慧和才能是多方面的,可谓是具有全方位造诣的一代名家。 

因为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特别是经商有道、致富有方,赀累巨万,富甲天下,所以颇受历代商家尊崇,被尊称为“经商鼻祖”、“商家圣星”等等。范蠡死后,葬于陶山主峰西麓(今肥城市湖屯镇幽栖寺村),世世代代的人们来此凭吊他和西施,缅怀他的业绩及人品,汲取他的思想和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