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签名称“押”。押:形声字。从手,甲声。本意:签署,在公文、契约上签字,或画记号,以作凭信。据王献唐先生考证:“署押一制,萌于汉晋,而盛行于唐宋,制印于元明,衰于有清。”居延汉简有“月诟表押墨付如牒”,《后汉书·党锢传》有“南阳宗资主画诺”,当时长官据属吏的符牒便只书一“诺”字。
南北朝时有凤尾书,又名“花书”,此即所谓花押。

古人签名追求个性,如这位无名氏的签名是“都是命也”四字的借字合体,表达的是人生的无奈。南朝何敬容签名时把“敬”字“苟”放大,“文”缩小,“容”字中“父”放大,陆捶骂他“苟既奇大,父亦不小”。
《敕勒歌》作者北齐贵族斜律金,原名叫斜律敦,因写不好“敦”改名“金”,但署名时仍不像“金”字,齐高祖高欢指着宫殿尖的屋角让他临画。
另一北齐贵族库狄干署名把“干”字竖画由下而上穿在两横上,被讥笑为“穿锥”。
唐朝流行草书连笔署名,称“花押”(日语“花押”一词即源于此),又称画押、押字。唐代花押,一般只草书其名。“唐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故号花书”(《戒庵老人漫笔》卷六)。
另说唐人韦陟(zhì)签押“陟”字草法牵连,流盼姿媚若五朵云,时人追捧仿效,称为“郇(xún)公五云体”。可惜无实物留存,仅能凭此数语遥想其风神了。
宋以后,文人签名推向极致。明代郎瑛《七修类稿》称:“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因“押”上的名字多以草书写成,或画成像花一样的符号,故又称花押、画押。花押一般有署押、指(趾)纹押和花押印3种类型。
署押即画押,一般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画“诺”或签名、或画上自己的专有符号。
指(趾)纹押是指用手指或足趾蘸上颜色在契约等上面抑押后留下的指(趾)纹。
花押印晚于署押和指(趾)纹押,它是将个人姓名或字号经过草写、变化成类似于图案的一种符号以代替汉字入印,是花字、花书、押与印章的结合,用以代替押字作为凭信的印章,后来演变成单字押印、字加花押印等多种形式。花押印除具有一般印章的功能外,还有使别人不易识别和难以摹仿的作用。花押印又称押印、押字印、署押印等。它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戳”。(严格地说,花押印是花押的一种类型,不包括署押和指、趾纹押。本期另一版块单独介绍)

1、宋徽宗的绝押:
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签名被称为“绝押”,其外形像松散的“天”字,实际是拆字游戏,“天下一人”四字连贯在一起,表明他不仅是君临天下的皇帝,而且在书画艺术造诣上也是天下第一。


徽宗的书画造诣在当时的确堪称“天下一人”。

2、崇祯皇帝的神秘花押: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1644)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曾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六下罪己诏。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内忧外患。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朱由检于煤山自缢身亡。

张珩(1915-1963)先生认为花押是“由检”二字组合,前后呼应,属于合文签,也起到防伪效果。郭沫若(1892-1978)解释为“国姓大木”,郑成功在台湾铸造发行的银币上铸有此押,郭误认为是郑成功的押(郑成功曾受国姓之赐)。
故宫博物院的朱家溍(1914-203)先生认为是“一国之上”。“明代制度,只有大祀天、地、祖宗,社稷等等礼仪,在祝版上亲笔书写御名。例如‘皇帝臣朱元璋’,‘皇帝臣朱由检’,此外再也没有用御名的地方。当然祝版上也没有用押的道理。” “故宫还有崇祯赐给太监曾化淳的一幅御书也钤用此押,岂有皇帝向太监称自己名的道理,所以此押绝非‘由检’二字。明代以前的皇帝,为大家所熟悉的,例如宋徽宗,在书画上常常用‘天下一人’画成押。皇帝的押用这类词藻是合身份的,不会用御名画押的。”“郭老曾坚持此押的释文是‘国姓大木’。理由认为如果此押不是郑成功的押,何以铸在台湾的银币上?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解释,因为郑成功是奉大明正朔的,在银币上铸崇祯皇帝的押是很正常的。

文物考古专家林青松从《中国文物报》上读到朱家溍刊出的《待解之谜——崇祯皇帝御押释文的问题》,起先将御押考释为“一国之祖”四字,函寄故宫博物院朱家溍先生,朱老收到他的信函后亲笔复函说:“林青松先生,我同意‘一国之’三字,而‘祖’字未妥,皇帝亦不可能自称‘祖’,是否‘之’字又含‘主’字,‘一国之主’。”随后,林青松又对一方宋太宗赵光义的御押进行研究,他把二押对照比较,突然顿悟崇祯皇帝的御押也是“一国之上”。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是“一国之上”和“朱由检”的双关设计,这也显得这个花押更加高妙。

3、八大山人的花押:
八大山人朱耷(约1626—约1705),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7子宁献王朱权的后人,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破云樵者等,江西南昌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善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
三月十九:明代崇祯皇帝自缢身亡之日,朱耷借此隐晦地寄托对故国的深情。



他署“八大山人”名时,四字上下连贯,既像“哭之”,又似“笑之”,用签名表明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不同时期的签名有不同的风貌。

4、唐玄宗李隆基的花押: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庙号 “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存世较早带有设计感的是唐明皇李隆基的署款,可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摹《鹡鸰颂》后面看到。

5、李建中的花押:
宋初大书家李建中的签名不但形式感极强,而且还多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他的《贵宅帖》和《同年帖》上就可见之一斑。

6、司马光的花押:
上海博物馆藏《真书宁州帖》上,司马光(1019-1086)将自己的签名“光”字设计得犹如一朵小花。
而他的政敌王安石(1021-1086)署名的习惯只书“石”字,而且写了一横一撇之后,于一撇中腰画一个圆圈。远看如屋。

7、林则徐的花押:
林则徐(1785-1850),福建候官(今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因力主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侵略,被誉为“民族英雄”。

林则徐的书法属于清秀一派,签名的“则徐”二字联成一字,和“徐”字相对应。

8、赵尔丰的花押:
酷似一只单腿站立的昂首白鹤。赵尔丰(1845-1911),字季和,清汉军正蓝旗人。宣统三年,署四川总督,镇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后,被迫让权于大汉四川军政府,仍据总督署企图复辟,为都督尹昌衡所杀。
赵尔丰的白鹤签名还随心情而变化,在他仕途得意时,白鹤潇洒优美,在他仕途潦倒时,白鹤萎靡不振。
赵尔丰为何会在签名处画上一只白鹤?
四川档案局的王晓春推断有四:
谐音。赵尔丰字季和,“和”与“鹤”谐音,故为记。
嵌名。鹤中嵌有“尔丰”二字。“尔(爾的异体字)豐”二字草书竖写近似鹤形。
寓意。借典故“鹤轩”(古人寓意指幸得高位)暗寓自身侥幸谋得高官显宦之位,此乃赵氏自谦之意。
言志。用白鹤寓意自己高雅独立、娴静昂然。鹤性孤傲娴静,皎洁高雅,昂然独立,逍遥自如,出自霄汉,栖于松枝,古人以之为先禽,视之为祥物。
此外,四川档案局刘严付说:“一般这些官吏在看完上凑的文书后,都会在下面写个‘行’字,表示我看过了,此项可以实施。赵尔丰在签名处画只白鹤,也许就是从‘行’字衍变而来,只是他以白鹤作为自己的代表符号,画上后就表示‘我看过了,此项可以实施’的意思。”

赵尔丰所任川滇边务大臣的接任者傅嵩炑(1869-1929),是赵尔丰的徒弟,落款签名“行”字,笔画流畅大方,外形似一颗松树,也是一绝。
通过以上的花押,我们看到了古人签名艺术的独到智慧,现代艺术家的签名页有不少有特色的。

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初与张珩(张葱玉)齐名,世有“北张南谢”之说。

常签“稚柳”二字,若署“谢稚柳”全名则“稚柳”二字合成一字书写,“柳”字的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独树一帜。
如今我们日常书写已是硬笔,签名也收到西方美术的影响,而翻开古人的这些精彩的花押,不得不叹服他们的绝妙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