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雕刻心灵”导练(已发表) [陕西]王 臻/供稿 【题目展示】 一根原木,经过雕刻,能够成为一尊受人膜拜的佛像; 一块璞石,经过雕刻,能够成为一枚招人喜爱的玉佩; 一颗心灵,经过雕刻,能够成为一柱令人敬仰的丰碑。 下面,就请你以“雕刻心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语言通顺,表达力求有创意。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一语破的】 明确话题“雕刻心灵”中“雕刻”即“塑造”的含义对于写好这篇作文来说至关重要,这是避免出现审题偏差的关键。 【素材超市】 1.仁人无敌于天下。 ——《孟子·尽心下》 2.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 ——郭沫若(中国现代作家、诗人) 3.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4.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 5.良好的品德是由对坏倾向作顽强斗争培养出来的。 ——德克斯特(英国作家) 6.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他感激不尽。有一天,母熊安排丰盛的晚餐招待了他。翌日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款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虽怏怏不乐,但嘴上却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子砍我吧!”樵夫照它的话做了。若干年后,樵夫又遇到母熊,问它头上的伤好了没有,母熊说:“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7.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小时候数学学得很差,13岁的时候,有一次她的数学考了零分。数学课上,她的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这位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再请她吃两个。”说到这儿,老师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小三毛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圆圈。从此以后,三毛的心理上出现了严重的障碍。30多年后,三毛自杀了。有识之士在研究了三毛的生平后指出,在三毛心中埋下悲剧种子的就是她的那位数学老师。 8.一个小男孩住在一家杂货铺附近,每天都看到大人将一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于是,有一天,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买”糖,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卖”给了他。这个小男孩就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后来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生。” 【思路突破】 (思路设计一)既然“心灵美”对于一个人成为“完人”来说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叙述或通过充分深刻的议论,揭示“雕刻心灵势在必行”的作文主旨。 (思路设计二)心灵是最最稚嫩的东西,“雕刻”时万万不可不讲“技法”任意而“雕刻”之,否则不但“雕刻”不美,反而还会伤了心灵。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写一篇谈论如何“雕刻心灵”的作文。 (思路设计三)“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连”,这句歌词写得好。是的,心灵是互通的,那么,心灵的“雕刻”也就是相互的。所以,我们的作文还可以记叙心灵被“雕刻”的经历为主要内容。这个经历或是“我”“雕刻”别人心灵的,或是别人“雕刻”“我”心灵的。 【精品走廊】 教师,你有一颗孩子心吗 赵寿诚 最近读了两篇文章,颇有感受。 其一,国外某校的校长与教师带着几个年级的孩子在海边游泳。孩子们尽情地玩耍,高声地嬉闹。突然,校长发现一名二年级的小女孩在沙滩上当众脱下短裤,赤裸着身子,用力地拧短裤上的水。校长惊呆了,急忙向小女孩跑过去,想尽快制止小女孩的举动。可当他快到小女孩面面前时,另一幕情景又使得他停下了脚步;小女孩平静地把拧干的短裤穿上身,周围的孩子依然在嬉闹、玩耍,海滩上好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 其二,一位初中一年级的女孩“爱”上了她的英语老师。她费尽心思用英语给老师写了一封求爱信,夹在英语作业中交给了老师。第二天的英语课上,女孩惴惴不安地期待着英语老师的反应,可老师好像不知道这件事一样。作业本发下来了,女孩迫不及待地打开作业本。昨天的那封信依然夹在她的作业本中,只是上面用红笔添加了许多圈圈点点及改动的字母。老师并在信上写了两行字:文笔不错,但还有不少拼写和语法错误。 读后,我很庆幸那位校长能停下了奔跑的脚步,我更佩服那位英语教师睿智的处理方式。倘若用通常的做法,我想,除了使在场的人处于尴尬的境地,还会给这两个当事的孩子的心灵造成终身抹不掉的伤害。我们做教师的,面对的是孩子,要雕刻出他们美丽的心灵,就得时时具有一颗孩子心。 教师有一颗孩子心,就能把孩子当孩子看,就能了解他们的心理,理解他们的做法。当孩子在沙滩上脱下衣服时,他就不会大惊小怪,而理解为是孩子的一片纯真。在收到孩子的“情书”时,不会视为洪水猛兽,横加指责,而把它看成孩子感情的自然流露。即使孩子的行为有什么不符规范,也能够认为是在所难免。是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跌跌撞撞。教师需要做的是,把孩子轻轻地扶起来,拍拍他们身上的尘土,告诉他走路要注意脚下,指导他们走好下面的路。 教师有一颗孩子心,就能蹲下身子和孩子平起平坐,把孩子看成与自己一样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孩子的自尊就像稚嫩的花朵,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这样孩子才能成为自信、自强且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但我们不难发现,少数教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没有把孩子当“人”看待,根本想不到照顾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当众斥责,讽刺挖苦,体罚与变相体罚,使孩子在他们生活的小社会中颜面丢尽,自尊尽失,有的甚至走向极端。 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具有一颗孩子心,孩子才能在我们辛勤培育下健康成长,否则,我们不但不能雕刻出他们美丽的心灵,还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 (选自《中国教师报》,稍有改动) [点评] 本文围绕谈论“两篇文章”的“感受”行文,首段开门见山对本文主要内容做了必要导引,接着第二、三两自然段分别对“两篇文章”的情节进行概述,第四自然段顺次对“两篇文章”中的相关人事做简单评价,并得出“我们做教师的,面对的是孩子,要雕刻出他们美丽的心灵,就得时时具有一颗孩子心”的全文的中心论点,在下面的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又分别从“教师有一颗孩子心,就能把孩子当孩子看,就能了解他们的心理,理解他们的做法”和“教师有一颗孩子心,就能蹲下身子和孩子平起平坐,把孩子看成与自己一样具有平等人格的人”等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充分论证,第七自然段恰到好处地以强调中心论点的方式收束全文。因此我们说,本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很有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