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参观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看到很多难得露面的稀世之宝,其中有一件良渚玉琮,是为到目前为止,存世品中节数最多的的玉琮。
良渚镇在杭州西北郊,距杭州市中心约10公里,良渚文化是以黑陶和磨光石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镇,就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这种文化存续时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在环太湖地区,如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等地,都有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址,这里就涉及到文化定名问题,夏鼐先生在其《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中有云:“文化的名称如何命名,似乎可以采用最通行的办法,便是以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址(不论是一个墓地或居住遗址)的小地名为名。”此文发表于1959年,良渚文化即在1959年确定以“良渚”为名,近几十年来,良渚文化的重要发现主要集中于反山、瑶山等几处遗址,良渚博物院即为这些良渚文化遗址发掘物陈列介绍之所。
所谓的玉,以现代科学分类法大致分为两种,即软玉与硬玉。 软玉即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色泽多为油脂白,俗称羊脂玉,此类玉石中又有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等成分,所以色泽另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 硬玉即辉石类玉材,以翠绿者为佳,硬度为莫氏6.75-7度。
《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白虎通·瑞贽》:“琮之为言,宗也,象万物之宗聚也。” 《仪礼·聘仪》:“聘于夫人用璋,享用琮。” 《公羊传·定公八年》何休注:“琮以发兵。” 玉琮在一些文献中还称为:“辋头”,作为收藏家的乾隆帝,竟也有相关的讨论,其曰:“呼为辋头者,不知起于何时?内府最多,不可屈指数。今查辋字,不载字典……,盖古时舁辂辇,或以此饰竿头。其无底而通,亦为一证也。” 到了现代,有关琮的解说更多,有人释为男性性器之“且”;有人释为女阴;郭宝钧先生在其著《古玉新诠》中推断,认为琮是古代织布机上绕纱的机件;集大成者当为张光直先生,其在《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一文中对琮如下归纳: 琮外方内圆,方圆相套。由此符合天圆地方理论; 中心贯通,由此象征天地贯穿; 面饰以动物纹或鸟纹。由此表明动物帮助巫师通天地。 玉制或者石制,因爬山为通天地的手段之一,玉是山石的精髓,由此暗示其具备通天地的作用。 出土在墓葬中,由此推断琮是巫术权力者的地位之身份符号。 由这些归纳,张光直先生推断玉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结合考古发现,玉琮男女性器说、织布机机件说等解释都不能成立,似乎以张说得当,但这绝不是定论,也非本篇的主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良渚文化的墓葬中,玉琮一般围绕落葬者摆放;小头在下,大头在上(以往文物界认为大头在下,小头在上)。
作为礼器,良渚玉琮的影像极大,良渚文化本身有上千年的发展史,在这段时期内,山东、河北、山西、安徽、江西、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河北河南广东等地区的文化遗址中,都有类似的玉琮发现,最让人觉得惊奇的是,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了一件十节玉琮,其上也刻有兽面纹及羽人纹饰,此明显为良渚文化玉琮,当我在成都西郊金沙博物馆观察这件玉琮的时候,由衷地叹服古人的跋涉与交流的能力。
钺同戉,与斧异名同形,只是比斧略大,最早的钺为石制,是一种劈砍工具。
附记,良渚玉器最重要尚有圆形玉器及兽面纹,限于篇幅,本篇从略,以下两篇曾有论及。 圆形玉器的形制及意义殷墟玉器 兽面纹图像源流及性质殷墟青铜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