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良渚玉器、琮、钺及其他

 树下顽石 2015-07-11
       前天参观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看到很多难得露面的稀世之宝,其中有一件良渚玉琮,是为到目前为止,存世品中节数最多的的玉琮。
“古代中国”展品,国家博物馆藏十九节良渚玉琮。
“古代中国”展品,国家博物馆藏十九节良渚玉琮。
蹲身仔细观察这件玉琮的时候,忽然想起上星期周末,本朱有幸与星条旗老师、舜水太师,小森天师一起参观余杭良渚博物馆的难忘经历,那天在展馆里徘徊游览之际,本朱见一展柜中摆放着一把玉钺,随口说了句“这可是最最要的东西”,星条旗老师立即考问“为什么这最重要?”本朱瞬间无言以对,参观国博展览也有某师相陪,面对那些熟悉如故人的国宝,同样也是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或许可以用忘神搪塞,可其实还是无知吧?!饭一口一口吃,债一点一点还,现就自己游览所及,说说良渚玉器。


    良渚镇在杭州西北郊,距杭州市中心约10公里,良渚文化是以黑陶和磨光石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镇,就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这种文化存续时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在环太湖地区,如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等地,都有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址,这里就涉及到文化定名问题,夏鼐先生在其《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中有云:“文化的名称如何命名,似乎可以采用最通行的办法,便是以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址(不论是一个墓地或居住遗址)的小地名为名。”此文发表于1959年,良渚文化即在1959年确定以“良渚”为名,近几十年来,良渚文化的重要发现主要集中于反山、瑶山等几处遗址,良渚博物院即为这些良渚文化遗址发掘物陈列介绍之所。
反山、瑶山等良渚遗址及良渚博物院地形图
反山、瑶山等良渚遗址及良渚博物院地形图
良渚文化中最为世人所重的是为良渚玉器,要说良渚玉器,则要先说说玉,有关玉器,本朱在《太行内外之殷墟玉器》篇中有所论述,这里稍作转引。
    
    所谓的玉,以现代科学分类法大致分为两种,即软玉与硬玉。

    软玉即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色泽多为油脂白,俗称羊脂玉,此类玉石中又有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等成分,所以色泽另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

    硬玉即辉石类玉材,以翠绿者为佳,硬度为莫氏6.75-7度。
莫氏硬度为1812年德国矿物人莫斯提出的表示矿物硬度的一种标准,列此表可知玉器与他物之硬度对比
莫氏硬度为1812年德国矿物人莫斯提出的表示矿物硬度的一种标准,列此表可知玉器与他物之硬度对比
中国玉器起源很早,公元前16000年的文化遗址中,就有相关的发现,但这些玉器,都为硬度较低的“假玉”,目前能见到最早真正意义上的“真玉”,也就是软玉,发现于内蒙库赤峰兴隆洼遗址,距今大约8000年的历史。
内蒙赤峰兴洼出土之中国最早的软玉玉器——玉玦,距今8000年。
内蒙赤峰兴洼出土之中国最早的软玉玉器——玉玦,距今8000年。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玉是指肌理细腻、色泽丰富、质地坚硬的石头,玉器发轫于石器,在千百年打制磨砺石器的过程中,先民在石材中发现一种特别的石头,一般比普通石头硬,经过打磨,这些硬石更能显出特别的光泽,这些早期玉器的作用多作为装饰,如耳环或颈部项链等等,是身份等级的象征,早期的墓葬中可以发现,这时期的玉器主要集中于葬者头部。
距今5000年辽宁牛河梁墓葬,两件玦放置在落葬者胸前。
距今5000年辽宁牛河梁墓葬,两件玦放置在落葬者胸前。
良渚文化前身马家浜文化之墓葬遗址中,玉玦作为耳饰。
良渚文化前身马家浜文化之墓葬遗址中,玉玦作为耳饰。
由于玉具备晶莹光泽、温润秀雅、坚硬韧性等不寻常的色泽与质感的特性,所以玉也就被获得了超越其自然属性的内涵,成为先民诸多情感想象与精神思维的负载体。
“古代中国”展品,公元前4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之中华第一龙,1971年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出土。
“古代中国”展品,公元前4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之中华第一龙,1971年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出土。
同时,玉器还赋予了沟通神祖的使命,《越绝书》记云:“夫玉亦神物也”,从而成为祭祀仪式中沟通人神或藉以追求永生不朽的媒介,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已将玉用于祭祀和葬制,王国维考证禮字之“豊”旁形即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所以中国的玉很早就成为了一种“礼器”,良渚玉器中的玉琮,就是一种典型的礼器。
南京博物院藏良渚早期镯式玉琮,1977年吴县张陵山出土,琮上纹饰为目前所见最早兽面纹。
南京博物院藏良渚早期镯式玉琮,1977年吴县张陵山出土,琮上纹饰为目前所见最早兽面纹。
凡外方内圆,中有一孔的玉器,大多都可以称为琮,《说文解字》记云:“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外方曰琮。”琮有素面琮、纹饰琮、单节琮多节琮,方琮圆琮等等之分,清末吴大澂在其所著《古玉图考》中首次将文献中的琮与存世实物结合起来,世人也由此重新对琮开始了新的研究。
吴大澂著《古玉图考》中有关琮之书影
吴大澂著《古玉图考》中有关琮之书影
有关琮的作用,历来有各种解说,如:
   
   《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白虎通·瑞贽》:“琮之为言,宗也,象万物之宗聚也。”
   《仪礼·聘仪》:“聘于夫人用璋,享用琮。”
   《公羊传·定公八年》何休注:“琮以发兵。”

    玉琮在一些文献中还称为:“辋头”,作为收藏家的乾隆帝,竟也有相关的讨论,其曰:“呼为辋头者,不知起于何时?内府最多,不可屈指数。今查辋字,不载字典……,盖古时舁辂辇,或以此饰竿头。其无底而通,亦为一证也。”

    到了现代,有关琮的解说更多,有人释为男性性器之“且”;有人释为女阴;郭宝钧先生在其著《古玉新诠》中推断,认为琮是古代织布机上绕纱的机件;集大成者当为张光直先生,其在《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一文中对琮如下归纳:

    琮外方内圆,方圆相套。由此符合天圆地方理论;
    中心贯通,由此象征天地贯穿;
    面饰以动物纹或鸟纹。由此表明动物帮助巫师通天地。
    玉制或者石制,因爬山为通天地的手段之一,玉是山石的精髓,由此暗示其具备通天地的作用。
    出土在墓葬中,由此推断琮是巫术权力者的地位之身份符号。

    由这些归纳,张光直先生推断玉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结合考古发现,玉琮男女性器说、织布机机件说等解释都不能成立,似乎以张说得当,但这绝不是定论,也非本篇的主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良渚文化的墓葬中,玉琮一般围绕落葬者摆放;小头在下,大头在上(以往文物界认为大头在下,小头在上)。
江苏武进寺墩良渚文化3号墓,墓主为年约二十的男子,陪葬玉器极多,为最高级别之“玉殓葬”。
江苏武进寺墩良渚文化3号墓,墓主为年约二十的男子,陪葬玉器极多,为最高级别之“玉殓葬”。
另外,结合考古类型学研究,科考人员归纳出,早期的玉琮节数少,到了良渚后期,玉琮的节数越来越多,目前发现节数最多的竟达十九节。
    作为礼器,良渚玉琮的影像极大,良渚文化本身有上千年的发展史,在这段时期内,山东、河北、山西、安徽、江西、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河北河南广东等地区的文化遗址中,都有类似的玉琮发现,最让人觉得惊奇的是,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了一件十节玉琮,其上也刻有兽面纹及羽人纹饰,此明显为良渚文化玉琮,当我在成都西郊金沙博物馆观察这件玉琮的时候,由衷地叹服古人的跋涉与交流的能力。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玉琮,十节,通高22.26厘米,重1358克。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玉琮,十节,通高22.26厘米,重1358克。
无论是软玉还是硬玉,玉石硬度极高,极难加工,在金属远未出现的时代,制玉尤为艰难,先民在开采巨大沉重玉矿将之运抵制作场所后,必须利用动物皮条或竹草麻绳,结合比玉还坚硬的石英粉末的水,也就是后来俗称的“解玉砂”不断研磨,才能予以切割加工既硬又韧的玉石,琢制一件大不盈掌的玉器,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劳作才能完成。
清李澄渊光绪十七年(1891年)《玉作图说》中捣制解玉砂
清李澄渊光绪十七年(1891年)《玉作图说》中捣制解玉砂
比玉石硬度更高的解玉砂,与水混合,结合各种工具,在玉材上作磋磨以制玉。
比玉石硬度更高的解玉砂,与水混合,结合各种工具,在玉材上作磋磨以制玉。
杨伯达先生想象复原的拉弓式制玉工具
杨伯达先生想象复原的拉弓式制玉工具
砣式制玉工具及制玉示意图
砣式制玉工具及制玉示意图
良渚玉器与其他文化遗址最大区别在于,相当多的良渚玉器表面都刻有纹饰图形,而且这些纹饰有的竟属于微雕作品,这在几千年前,现代工具未发明之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成就。
良渚反山玉琮王上兽面纹刻纹
良渚反山玉琮王上兽面纹刻纹
通过研究发现,良渚先民在制玉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便于制玉的方法,即将高温烧烤玉材之后,玉材的硬度会大幅下降,本来坚硬异常的玉石,经过烤烧处理后,硬度差不多等同于金银一般的硬度,这样,在其表面刻画纹饰图案,也就较为容易了,一些良渚玉器呈现粉白之色,即为烧烤的痕迹。
反山15号墓出土冠形玉器,其刻画细节,只有在放大镜下才一览无余。
反山15号墓出土冠形玉器,其刻画细节,只有在放大镜下才一览无余。
材质特殊、形体有限,但加工极其困难的玉器,体现了对人工的浪费和对权利的控制,反过来,玉也就成为某些特权的象征,甚至就是权利本身的一种指代,那么在随葬中,玉作为葬主社会等级身份的说明和权利的标识,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良渚文化的诸多墓葬,玉器摆放位置,已不再如先期那样,偏重于头部,而呈现整个上体部位都有各种玉器覆盖的态势,也就是说,一些玉器已经完全从装饰用品转向“礼器”了,至此,可以说钺了。

    钺同戉,与斧异名同形,只是比斧略大,最早的钺为石制,是一种劈砍工具。
本朱上月在甘肃甘谷友人家中所见之马家窑文化时期石钺
本朱上月在甘肃甘谷友人家中所见之马家窑文化时期石钺
这类工具一开始为手握,但进行劈砍时,反作用力会对手造成伤痛伤害,故榫接以木制(或骨制)手柄,然而,若是劈砍物过大过硬,反作用力亦对手柄造成破坏,或榫接断裂,或回扯时,斧身陷入被劈砍物而手柄扯出(有劈柴经验者自能领会),故而又出现结扎装手柄。
榫接型斧与结扎型斧示意图
榫接型斧与结扎型斧示意图
斧的功能只要集中于劈砍,如砍伐树木,但对于纵向如加工木板木枋时,斧钺的功能就受到限制,这种工具也就出现变形发展,如变为石楔及石铲。
甘肃武山所见,见匠人以斧铲类工具加工木材,在锯类工具出现以前,这是加工木板木枋的唯一方式。
甘肃武山所见,见匠人以斧铲类工具加工木材,在锯类工具出现以前,这是加工木板木枋的唯一方式。
斧钺如何演变为礼器的,涉及太多,此处从略,总之此类工具很早即成为权力及身份的象征物。
“古代中国”展品,最早的中国画,河南临汝出土陶缸上彩绘《鹳鱼石斧图》,其中即有石钺。
“古代中国”展品,最早的中国画,河南临汝出土陶缸上彩绘《鹳鱼石斧图》,其中即有石钺。
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刻有斧钺符号
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刻有斧钺符号
当玉器成为礼器之后,玉钺自然而然地替代石制斧钺成为权力的象征。
“古代中国”展品,1956年山东日照出土龙山文化玉钺。
“古代中国”展品,1956年山东日照出土龙山文化玉钺。
《史记·殷本纪》记:“ 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周武王灭商时,商纣自焚于鹿台,武王“以黄钺斩纣头”,由此可知,钺为是军权王权的象征,殷墟妇好墓中出土过一件青铜大钺,其性质和作用当与文献中记载无二。
“古代中国”展品,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青铜钺,钺长39厘米,重9公斤。
“古代中国”展品,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青铜钺,钺长39厘米,重9公斤。
良渚墓葬中,凡有玉钺出土的墓葬,规格都是最高级别,整个反山墓葬群中,只有五座墓有玉钺,由此可见这些墓主身份之特别。
良渚博物院展品,瑶山7号墓玉钺。
良渚博物院展品,瑶山7号墓玉钺。
良渚文化反山14号墓出土之玉钺
良渚文化反山14号墓出土之玉钺
不少无法解答的学术问题,都可以由考古发掘得到解疑,比如有关良渚玉钺之钺瑁镦,现在展馆中所放,是经过考古人员整理复原之物,一件完整的玉钺,由玉质钺身、木柄(木柄早已腐朽,现代复原以有机塑材制成的长柄替代)、及木柄上下两端玉配件组成。而这木柄上下两端的玉配件,在早先的遗址发掘中多有发现,但人们始终无法确切地分清它们的作用和功能,因为当木质手柄腐朽后,两配件与钺身的从属关系即隐没不现,一座墓葬中往往有多件玉器,相关人员几乎无法确切的识别每一件玉器的性质与功用,直到反山十四号墓发掘时,近百棵颗呈上下线状玉粒,将上下两端两个玉配件及钺身联系起来,由此形成一把玉钺的完整组合。
反山12号墓玉钺出土时影像,蓝圈内即线状玉粒,这些玉粒清晰揭示,完整的玉钺是一件组合型玉器。
反山12号墓玉钺出土时影像,蓝圈内即线状玉粒,这些玉粒清晰揭示,完整的玉钺是一件组合型玉器。
玉钺在墓葬的位置一般在胸前,也有在葬主身侧,只出土于男性墓葬,《尚书·牧誓》中记周武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这也能在考古发掘中得到印证。
良渚瑶山7号墓葬玉器位置示意图
良渚瑶山7号墓葬玉器位置示意图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良渚文化中的玉钺,从性质和意义上考察,即为“王权神授”的象征物,埃及法老墓葬中,法老手持权杖。
埃及图坦卡蒙法老金棺和金面具
埃及图坦卡蒙法老金棺和金面具
埃及法老手持之权杖
埃及法老手持之权杖
良渚瑶山7号墓葬墓主胸部玉钺及其他玉器摆放示意图
良渚瑶山7号墓葬墓主胸部玉钺及其他玉器摆放示意图
将两者连带起来考察,又能得到什么启示?!这恐怕已经远远溢出本篇范围了,拖沓枯燥竟已说了这么多,至此也该告一段落了。



附记,良渚玉器最重要尚有圆形玉器及兽面纹,限于篇幅,本篇从略,以下两篇曾有论及。
圆形玉器的形制及意义殷墟玉器
兽面纹图像源流及性质殷墟青铜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