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结束了单纯的学生生活,即将开启另一种陌生的生活。诸多事情充满不确定性,人本能会有一种紧张和恐惧的反应。对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 有些人依靠自己的努力、才分、各种关系或者机遇,顺利地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而有些人则无缘理想,甚至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境地;相爱的恋人只是因为毕业后两人去处不同而分手,确实是讽刺了“将爱情进行到底”的誓言。等等这些都是心理反应的外因,而每个人遇到的外因却有所不同。 但是,冲击心理的不仅仅只有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即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他的性格因素,而这又与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父母老师的教育方式以及他们过去的种种经历有关。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很多家长、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只重视书本内容的学习,过度关注成绩和名次,忽视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忽视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忽视人际能力的训练。这种模式就是“被学习、被灌输”,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只要能上好大学,未来就美好。 如果毕业离校之际,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会导致心理极度失落。同时由于过度应试学习,其他能力明显不足,以至于这些学生兴趣单调,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交团体,也无法适应复杂变化的新生活。 不良养育方式也会导致学生心理素质薄弱。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处处替孩子想,事事替孩子做;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苛刻和严厉,不能与孩子谈心,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把自己的许多意愿强加给孩子…… 孩子长期在这样的养育方式中成长,其性格必然受到影响。许多孩子形成了对父母过度依赖的习惯,胆小怕事,不敢自己拿主意,后来让拿也拿不出什么主意了;有些则过度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有些则追求完美,不容易满足,甚至因为有些瑕疵而气急败坏,容易受挫,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模式会潜移默化塑造孩子的性格。 一旦形成不好的性格,对孩子今后的为人处世会起到负面的影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比如当前正在进行的不能顺利毕业所引发的焦虑症和抑郁症。 面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面对各科的毕业考试,甚至有些科目要补考或者延期毕业;面对一次次工作应聘与拒绝,面对美好预期的落空,面对未来的迷茫;对出现焦虑、紧张、抑郁、失落、烦躁、失眠、食欲不振、心慌等不适,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如果感觉自己应对起来实在有困难,及时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必要时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都能顺利渡过毕业这道坎。 成长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些特点显得不成熟,比如过于依赖、缺乏信心、自卑、怯懦、过于消极悲观、自我否定、缺乏人际信任、太过自私、容易情绪化等,让自己不能很好地面对毕业压力。其实,借着毕业压力,尝试看看自己的优点,尝试自己做决定,尝试给自己信心与微笑,尝试把目光看得更久远一些,尝试突破一下思想上的禁锢,尝试着做一回真正的自己,尝试着……在如此多的尝试中,再尝试着安慰和鼓励自己。 毕业是人生与父母的第二次断乳,是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和索取状态,过渡到自食其力和自立的状态。如果仅仅是被动地应付,则有诸多困难和不满意,如果认识到断乳是个体成长所必需,看到断乳的积极意义,则会更加乐意接受这场历练,哪怕摔得遍体鳞伤,也会在跌跌撞撞中成长。所体验到的将不再仅仅是焦虑、抑郁和恐惧等负面情绪,还会有兴奋、喜悦以及心理成长的自我认可。 面对毕业,压力在所难免。人的认识模式如同大树的根系,通过不断完善过滤系统,自然就会有选择性地吸取到对自身成长有用的养分,从而走向人生下一段精彩的旅程。 来源:医心医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