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及中心偏见下的『土腔』论调─『昆山土腔』真相考

 昆曲及文史小站 2015-07-12
历史及中心偏见下的『土腔』论调─『昆山土腔』真相考

(一)、两条僵化史观束缚之下戏曲史遭歪曲
───戏曲单线发展观点下的一元史观的偏颇戏曲视野

历来论中国戏曲史者,常执于上古巫觋等,汉有百戏,唐有歌舞伎乐,宋有杂剧及南戏,金有院本,元有元杂剧,明初以来南戏又有四大声腔,含其变种,遍布影响力于全国其他剧种的生成,一部中国戏曲史,如此忽悠,以简驭繁之下,反而看不清戏曲流变真貎。

首先,当指出的是,于各地域上的戏曲,不是各地同时并行发展演进。当南戏于吴中,已由张鳯翼《红拂记》首以昆山腔演出,在己产生南戏进化攀顶的昆山清唱腔,进化为戏曲声腔时的明代嘉靖末年以前,西南的云南只有当地节日民俗百戏及散乐,等同汉唐光景;贵州则只有当地少数民族的原始戏剧,仍如上古原始巫觋时期,云南、贵州当地,一如笔者于《昆曲史料与声腔格律考略》一书里所考,没有像是伪造的《南词引正》里所说的弋阳腔于永乐年间便已传入云南、贵州,或任何吴语、官话中心观点下的所谓任何四大声腔之一的任何影踪。各地域的发展及进化的不同调,使得各地的戏剧的产生及其所处时期就有前后的不同;但稍后四川则己有川戏东进进入南京的史料,如陈大声的散曲《嘲川戏》及《朝天子?川戏》等的内容所显示的。惟其表演仍十分粗糙,以南戏剧本改编加上今尚不明的奇腔异调,并且组班时,还找演出当地的教坊乐工参与,教坊乐工是习官话承应官家为主的,故川戏应也是一种『土官话』的戏曲,而且在对白里有『错用乡语』的四川话。

而且一如各地的原始戏剧的宗教或民俗演剧,被未籍由外来大戏的进入,或自身有才人通于音律及剧本写作的文人及乐人的改良或创腔立牌,则某些地域终其于今,也只有当地宗教(傩戏、社戏、道佛等宗教剧等)或民俗演剧(含民间歌舞小戏),未立成一大戏。

但是,即是当地己有大戏,如昆山腔盛行的吴地,仍是有当地的宗教及民间演剧,如明万历年间的王穉登《吴社编》里记载昆山腔流行的吴地的各迎神赛会,『凡神所栖舍,具威仪箫鼓杂戏迎之曰会……会有松花会、猛将会、关王会、观音会,今郡中最盛曰五方贤圣会』,『优伶伎乐,粉墨绮缟,角抵鱼龙之属,缤纷陆离,靡不毕陈,香风花蔼,迤俪日夕,翱翔去来,云屯鸟散』。而『优伶伎乐,粉墨绮缟,角抵鱼龙之属,缤纷陆离,靡不毕陈』,仍是汉百戏及唐伎乐的光景,此昆山腔与汉唐百戏伎乐并存之铁证。历史的发展不是单线条的,也不是不能包前包异的,此观念之不明,于是以偏颇戏曲视野下的后世『土腔说』的由生也。

(二)、戏曲史的研究成果的真实性濒危
───吴人及官话中心观点下的中心史观的偏颇戏曲视野

一如吾人于本书〈南词叙录的四大声腔流播地区系清初何焯伪造〉一文,举证潮州及泉州的声腔应更早于南戏的所谓四大声腔而起。

又如,另一1957~1960年间内陆某学者伪造的所谓魏良辅的《南词引正》,不少戏曲研究者没有先考辨真伪,任意引用,而致生出不实的学术著作及说法,如『昆曲六百年』等的虚构的年代记,也喊的尘嚣云上,而使昆曲史的研究成果的真实性濒危。

而又有一说法,即是没有查考足够史料,如《宋史》的记载一切当日南宋俗乐都是『先制谱,后命词』,唱腔腔调在没有填词之前,就不必有土音土言的四声而就由乐工单独写好,摆在那里,等书会才人填词了。于是,对于起源于各地为名的任何声腔于成为大戏前,都谓之为该地的『土腔』,是依当地语言的构成其唱腔的腔调之说显然与史实不符。

今以昆山腔为喻,昆山是不是原有『昆山土腔』呢,依以下考实,乃系空穴来风而已。

(三)、以昆山当地史料为证

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宋龚明之《中吴纪闻》:『昆山县西二十里,有村曰绰墩,故老相传,此黄幡绰之墓此黄幡绰之墓,至今村人皆喜滑稽及能作三反语。』此条于后世各昆山县志亦多照样录之。

南宋凌万顷、边实的淳佑年间《玉峰志》的『风俗』条曰:『多奢少俭,竞节物,信鬼神,岁节山寺有岁忏,为佛会,一月士女骈阗,车盖相属,上元取灯于郡,所谓万眼罗、琉璃之类甲天下,灯影月色,照耀里陌,舞歌箫鼓,连夕不绝。二月望,景德寺有释迦湼盘双林会尤盛。自三月旦,争往岳祠,拜祈祷赛。四月八日忌寺设饭供名无碍会,是日浮屠浴佛遍走闾里,望日山神诞县迎神设佛老教,以祈岁事,并社为会以送神。自山塘至邑前,幕次相属,红翠如画。他州负贩而来者,肩袂陆续。后两日,则观角抵于山之西。八月望西津观潮。县设酒于问潮馆,彩旗迎潮,观者如堵。十月朔,谒墓如寒食不拜朔,谓之鬼节。俗重冬至,亲朋馈送,交驰于道。腊月二十四日祭灶,妇女不预。二十五日食赤粥,下至婢仆猫犬皆有之。有出外者,亦分及名口数粥。是日爆竹驱傩,田家燃炬,名照田蚕。节祀先用。除夜焚苍术,辟瘟丹家人酌酒分岁。夜分祭瘟鬼易桃符。向明打灰堆饮屠苏,此一岁风俗之大略。』

后二十年的《咸淳玉峰续志》的『风俗』条:『前志载之详矣。然皆全盛时气象。时异事殊。巨家上室公私交困,率多徙。巿井萧索。如岁忏迎神、双林无碍会,皆仅存其名,而取灯于郡,与角抵观湖等,不复见矣。然士风愈醇,民俗素朴,士以到讼庭,登酒垆为耻。民以务孝养,勤本业为事。心业有常,古今如一,则他邑所不如。』

元杨譓《至正昆山郡志》的『风俗』条曰:『多奢少俭,竞节物,信鬼神,岁节山寺有岁忏会,一月士女骈阗,车盖相属,上元取灯于郡,有万眼罗、琉璃球者甲天下,灯月交辉,歌管间作,喧咽道路,以糖团、春蠒为节。爆糯谷名孛娄人,各自爆以卜一岁之休咎。二月望,景德寺有湼盘双林会尤盛。自三月旦,争朝岳祠。四月浮屠浴佛,遍走闾里。八日尼寺设饭茶供名无碍会。望日山神诞,县迎神设佛老会,以祈岁事,里巷以伎乐送神。自山塘至邑前,幕次相属,红翠如画。他州负贩而来者骈集。后两日,观角抵于山之西。八月望西津观潮。官设酤于问潮馆,彩旗迎潮,观者如堵。十月朔,谒墓如寒食不贺朔,谓之鬼节。俗重冬至,亲朋馈送,交驰于道。腊月二十四日祭灶,妇女不与。二十五日食赤豆粥,下至婢仆猫犬皆有之。有出外者,亦分及名口数粥。是日爆竹驱傩,田家燃炬,名照田蚕。岁节祀先用。除夜焚苍术,辟瘟丹家人酌酒分岁。夜分祭瘟鬼易桃符。向明打灰堆饮屠苏,此一岁风俗之大略。』

元代髙徳基的《平江纪事》:『昆山州国初县也,元贞初,升为州,州治去府城七十二里,延佑中移治太仓,未移之先,太仓江口打碗花子遍地盛开,民謡云,打碗花子开,今搬州县来,迁移之后,常有鼠郎出没厅事上,民复謡云,黄郎屋上走,州来住不久,至正间果复移回玉峯旧治。』

明代嘉靖十七年,方鹏《昆山县志》的『风俗』条曰:『四时土俗与诸县略同,其略异者,初三日,无论贵贱,俱赴城隍祠名谒庙。……四月十五日为山神会。……八月农家祭土谷神,名青苗社,冬至罢,交贺如正旦仪。……腊月二十四日,……所名打尘。丐者傩于巿……。』

明代万历二年,周世昌《重修昆山县志》的『风俗』条曰:『昆山……四时土俗与诸县亦略相同。……上元日张灯,各为巧丽,相竞歌舞,绕街宵鼓,达旦。二月初八,……张大帝诞日,其日西南风则农有秋望。……四月十五日为山神会,县设特牲祭之众,遂舁神出游,为杂剧诸戏,观者如堵。七夕。……望日为木莲尊者救母之晨,人各荐亾,谓之盂兰盆会。八月农家祭土谷神,名青苗社。……』末又有『世昌按:而今天非昔比矣。邸第从御之美,服饰珍羞之盛,古或无之。甚至仆隶卖佣亦泰然以侈靡相雄长,往往僣礼踰分焉。』

按,从以上史料里,可以看出,昆山此地:

正月元宵:南宋『舞歌箫鼓,连夕不绝』,元代『歌管间作,喧咽道路』,万历二年『相竞歌舞,绕街宵鼓,达旦。』

四月十五日山神生日:南宋『县迎神设佛老教,以祈岁事,并社为会以送神。自山塘至邑前,幕次相属,红翠如画。他州负贩而来者,肩袂陆续。后两日,则观角抵于山之西』;元代『县迎神设佛老会,以祈岁事,里巷以伎乐送神。自山塘至邑前,幕次相属,红翠如画。他州负贩而来者骈集。后两日,观角抵于山之西』;万历二年『县设特牲祭之众,遂舁神出游,为杂剧诸戏,观者如堵。』

而以上这些史献上有记载涉及民俗及宗教演剧之事者如上,只有于南宋末年,因兵祸相连,即将亡国之际的《咸淳玉峰续志》,始曰:『前志载之详矣。然皆全盛时气象。时异事殊。巨家上室公私交困,率多徙。巿井萧索。如岁忏迎神、双林无碍会,皆仅存其名,而取灯于郡,与角抵观湖等,不复见矣』,昆山境内亦十分萧索,当时民俗盛事己大减。

而且就在于嘉靖末年,昆山腔兴起于昆山一地时,于嘉靖十七年的民俗及宗教演剧尚无大体依乎前南宋及元代昆山地方志,无甚大易,到了万历二年,时昆山腔己渐流行,而《浣纱记》亦尚出现于其后几年内之前,于万历二年的周世昌的《重修昆山县志》就与元代记载的四月十五日山神生日的『县迎神设佛老会,以祈岁事,里巷以伎乐送神。自山塘至邑前,幕次相属,红翠如画。他州负贩而来者骈集。后两日,观角抵于山之西。』有不同,而记曰:『县设特牲祭之众,遂舁神出游,为杂剧诸戏,观者如堵。』把『里巷以伎乐送神』改写成了『舁神出游,为杂剧诸戏』。

(四)、从『伎乐』到『杂剧诸戏』,正见『昆山土腔』说的盲点

『伎乐』最早见于《后汉书?百官志二》曰:『太子乐令一人,六百石』。注:『掌伎乐。』为南朝宋的范晔所著,是时,己有伎乐之称。即,指散乐含百戏在内。而到了元代当时,常用散乐一词,即如《元典章》卷五十七年,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禁学散乐词传』条里曰:『农民巿户,良家子弟,若有不务本业,习学散乐,般说词话人等。……』属原始的民俗宗教小戏,而明万历年间,始明确其演『杂剧诸戏』,明确指明是于万历年间是演出的是属于戏曲的杂剧类。

而于元代至明昆山腔产生时代前,于历史文献对于当地的小戏类如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大戏的声腔昆山腔形成前,昆山一地是有传世己久的属祭祀演剧及民俗演剧,如果要归类的话,应属于汉百戏及唐戏弄及伎乐散乐一类甚或有宋杂剧之迹的小戏。是不是算是『昆山土腔』呢。于是我们就了解了那些不明戏曲的历史,而存一元史观及中心史观的研究者,他们立说的盲点何在了。

(五)、伪《南词引正》1961年出现前的『昆山土腔』说

1930年,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曰:『昆山腔为魏良辅变弋阳、海盐二腔,别创一派者。』

1936年,周贻白《中国戏剧史略》曰:『魏良辅并非创始昆腔的人,只不过就弦索官腔的昆曲,加以改讧,而用笙笛叶唱,所谓备众乐器。』据沈宠绥《度曲须知》:『初时虽有南曲,只用弦索官腔。至嘉隆间,昆山有魏良辅者,乃渐改旧习,始备众乐器,而剧场大成,至今遵之。所谓南曲,即昆曲也』,而周贻白还看错文意,解释错误,当成明初的弦索官腔即是昆曲了,即把弦索官腔改成笙笛而已。

1938年,俆慕云续完的《中国戏剧史》曰:『昆腔为魏良辅变弋阳、海盐二腔,别创一派者』,袭青木正儿之说。

而叶德均的《明代南戏五声腔及其支流》以在魏良辅生活在正德嘉靖间,当时己有很多精于转音者在昆山,故说,其言曰:『正德间已流行的昆腔基础上』,不以魏氏为昆腔创始人。

1960年,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依余怀《寄畅园闻歌记》:『吴中老曲师如袁髯、尤驼辈,皆瞠目自以为不及也』,推想『袁髯、尤驼或亦旧有昆山腔的歌者。据此,昆山腔原有其地方土戏的基础,魏不过一后起的歌人,因其有一副天赋过人的好噪音,并兼精通音律,参合其他腔调的长处,把昆山腔唱得更加宛转曲折。』

青木正儿没有扯上昆山土腔,而1936年的周贻白、1938年的徐慕云及于1956年寃死的叶德均亦无。直到1960年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始臆猜『昆山腔原有其地方土戏的基础』,自此,大批人跟进倡之,遂腥膻数十载,戏曲史界沉沦不复。始作俑者,周贻白其人也。

(六)、伪《南词引正》1960年出现后的『昆山土腔』说

于伪《南词引正》1960年出现后,路工及吴新雷等少数人说它是清初抄本,于是学术界若狂,没有一人去查证一下,是不是应拿去做科学鉴定一下此书的真伪,是不是在一如当日世俗习气的乱放卫星。但公正的科学鉴定没有去做而空口白话认定为真之下,于是泰半学界都唯唯诺诺于《南词引正》作伪者的伪文之中。自此以后,戏曲史学界内提到昆曲源流的史论,凡加以引用来论说的,其论作的素质不忍卒睹,抄作伪昆曲鼻祖顾坚,造作出来的玉山雅集唱昆山腔的神话盛行于学者的笔端。

首先是凭空写小说为长,又跨界戏曲史的蒋星煜,其《昆腔发展史索隐》里拿元代萨都剌《雁门集》的《过鲁港驿和酸斋题壁》里里有『吴姬水调新腔改』,附会成『吴姬改唱了一种新腔,其名称为水调。……水调显然是指曲的腔调,又是吴姬所唱,则应该是南曲而非北曲,也就是说,在顾坚创始昆山腔之时,既然是以昆曲民间原来流行的伎乐、歌唱等等为基础,那么萨都剌、贯云石所听到的吴姬的新腔不是顾坚所用以改造的基础,就是经过顾坚改造过以后的新腔了』,以完全是用其一向为小说家的笔调。其举《南词引正》伪文而作比兴之文亦尚有多篇,把戏曲史当成传奇小说来写。其余属此种以《南词引正》编出顾坚于玉山雅集如何如何创昆山腔,用于演唱乐府的故事的如吴新雷;或以顾坚之创出什么的『清唱的昆山腔』,及民间当时的『用于舞台演出的剧唱昆山腔』的俞为民《昆山腔的产生与流变考论》之作,所谈的已完全不是属戏曲史范畴,若怀着读戏曲史的心情去读,就会读得令人心如槁木,张目结舌,哑口无言,无可置评了。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1979)曰:『昆山地方,则亦有其当地的土戏,其声调和海盐腔相近,主要是用弦乐作为伴奏。魏良辅。……这时候的太食,正是余姚腔的通行区域。……昆山腔尚未产生之前,吴中己有老曲师袁髯和尤驼的存在,其所唱为何种声腔虽不明确,但可见吴中己自有其声调。魏良辅既然初习北音,则其退而缕心南曲,北曲当为其度为新声的基础』。论据里的『初习北音』、『退而缕心南曲』依余怀《寄畅园闻歌记》来的。

1980年出版的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以南词引正的魏良辅如此说,乃自抬身价,曰:『昆山腔作为一种民间声腔,早在魏良辅以前己经流行于吴中一带,这个客观事实由有了《引正》的旁证就更为明确。但此腔是否为元末明初的顾坚所创,仍旧值得议一议』、『在魏氏时代,作为民间声腔的昆山腔影响不大,地位不高』、『作为民间声腔的昆山腔是一种群众性的集体创作』、『良辅他们发现了昆山腔流丽悠远的特点,把这作为合理的核心,吸取了海盐腔的某些长处,加以改革』、『一种地方声腔能用来演唱大戏,可非易事,说明它早己超过草创阶段,趋于成熟了。』

1989年出版的胡忌、刘致中的《昆剧发展史》以专节《元末明初的昆山腔》,又拿《泾林续记》《南词引正》,并又依施一揆《关于元末昆山腔起源的几个问题》等伪书伪论,不能明辨,大编议论曰:『昆山腔在元末形成开始,演唱和清唱同时存在。』

从以上言论,就是1961年伪《南词引正》使戏曲史研究走向不归的伪史路的冰山一角,有志于矫正伪史料之害者,只有重头写出戏曲信史,保留昔学者的昔作的其中脚踏实地,考证详实的戏曲方面的善史,推倒所有现存近百年的学术界中的伪史之作,实任重而道远。

有志于戏曲史学者,而为戏曲学之要,如吾人所曾述者,第一要考伪而只用正确史料,第二要有史观,第三要博贯是也。像是钱南扬的1979年自序的《戏文概论》以『昆山腔是在海盐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不盲信《南词引正》,诚属后学者应效之典型。

(七)、昆山无所谓昆山土腔,有民俗及宗教演剧

从我们前举昆山当地的地方史料,可见一年四季,昆山地区的戏剧是围绕在迎神赛会及民俗节日演剧,而所谓的演剧,南宋至元至明初尚是可归类于汉百戏及唐戏弄及宋杂剧小戏及伎乐类的表演。直到万历二年,昆山腔出现后的地方志始有四月十五日山神生日的把元代及到明嘉靖十七年的『里巷以伎乐送神』改写成了『舁神出游,为杂剧诸戏』,而有正式演剧,呼应了在明嘉靖中叶到万历初年间因着昆山腔之起而有改弦易辙的演剧出现,应是南戏的声腔的影响力己入了昆山地区的民间演剧里,而最早入昆山地区的应是海盐腔,此从嘉靖年间成书的《金瓶梅词话》里指出苏州人学海盐腔当起海盐子弟的故事即知当时写作此小说时的世态实情。

(八)、嘉靖十七年海盐腔未传入昆山,魏良辅创昆山腔更在其后

而嘉靖十七年后海盐腔应才入昆山,因为直到嘉靖十七年,地方志仍未有『杂剧诸戏』之说,而仍元时旧贯。连到了嘉靖十七年海盐腔尚未入昆山,则魏良辅改良海盐腔,应更在其后了。而且,昆山腔是以海盐腔当作加工的本腔,并取于海盐腔的『声相邻』的现成取自明初弦索官腔及旧南戏书会才人的组套立牌,不是于什么土腔上去加工,故无所谓的土腔不土腔,况且根本就没有以什么民间小调为土腔的取材的腔调之类的臆度中的土腔小戏,而昆山一地原只有属古百戏戏弄等伎乐散乐及可能有宋杂剧的宗教及民俗演剧而已,不则如元代《平江纪事》里所记录的昆山民谣一类而已。

(九)、昆山腔盛于隆万之社会经济条件为背景


明代万历二年,周世昌《重修昆山县志》又有『世昌按:而今天非昔比矣。邸第从御之美,服饰珍羞之盛,古或无之。甚至仆隶卖佣亦泰然以侈靡相雄长,往往僣礼踰分焉。』从该文里,也可以看出,到了嘉靖末年及隆庆年与万历初年,因为社会经济的发达,也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此之前,民风仆实,戏曲之风亦非盛,而到了万历初年,昆山非吴地最繁盛之地,而处长江边上,亦因繁盛而有『邸第从御之美,服饰珍羞之盛,古或无之』的地步。而迎神赛会及民俗活动也更多彩多姿,而戏曲的传扬及昌盛,造成昆山腔的大起于嘉靖末及隆庆年及万历初,亦在于此时,乃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之时,前此的海盐腔之起,而通商大邑及富室官家为盛,至昆山腔起后,始为流行于吴地的平民化的巿民戏曲之始,南戏全面遂入繁盛时代。不则如某些人谈昆山腔兴于正德、嘉靖初中年,则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不相趁,一见,即知是立论不足之臆谈而已。(刘有恒:《宋元明戏曲史考略》,台北:城邦印书馆,2015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