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语考释之潮语小考(三)

 广东黄汉光 2015-07-13
潮语考释之潮语小考     詹玉池 
 
【拍鼽嚏】 潮汕人称“打喷嚏”为“拍鼽嚏”。“鼽”是“鼻塞”的意思。《说文》谓:“病寒鼻塞也”,是一种病(《广雅》便径释为“病也”)。《释名》也说:“鼻塞曰鼽”,因涕久不通,至于塞窒。“鼽嚏”连用,古已有之。《诗·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朱熹注:“嚏,鼽嚏也。”《礼·月令》:“民多鼽嚏”,陈澔《礼记集说》:“鼽者,气窒于鼻;嚏者,声发于口。”陈澔的说法,恰好与潮汕人拍鼽嚏的神情相同。《龙门阵》1985年2期载清末丁治棠《仕隐斋涉笔》中一则趣事:一窃贼口馋,作案时揭了人家的腌菜坛,“先嗅以鼻,适值辣椒面坛,辣气上冲,直达鼻观,大发鼽嚏,户牖皆惊”,不断打喷嚏,被主人徇声追踪,达数里之远,连自己的财物也因急逃而丢失。其中的“鼽嚏”非“病寒鼻窒”而嚏,而是鼻受辣气刺激,致“气窒于鼻”而“声发于口”。潮汕人所说的“拍鼽嚏”,就包括了这两种情况。 
【 白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仁”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在潮汕,徒有仁心而不善用,至于迂腐蠢笨,则为“白仁”,连“孔”、“仁”也含愚蠢之意。  
【水鸡】青蛙的俗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喉间水鸡声。”《侯鲭录》:“水鸡,蛙也。水族中厥味可荐者。”    
【四散】胡乱。白居易《燕诗》:“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落】“落”是一个形声字,从艹,洛声,《说文解字》:“落,凡草曰零,木曰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这个意思。在潮汕,引而伸之,几乎表示“下”的意思,都可用“落”:落花、落雨、落雪、落雹、落楼梯、落基层、落乡下、落神(婆),等等。古代的“落”,也指屋檐上的滴水装置(潮俗称“滴水”),在潮汕,则引申、虚化成为建筑物的量词:一落厝、一落书斋。如杜牧《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多事】 “多事”,有二义:一为“好”(音孝)事,指多管闲事;一为“多变故”。潮语多指第一义,第二义较少。 有“你真多事”(或作“你真好事”)又“伊家无造化,发生不幸事故,真是多事。”——词例:作“好(音孝)事”解例:《庄子·渔父》:“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上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设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作“多事故”解例:《史记·秦始皇纪论》:“天下多事,吏弗能纪。” 
【油水】  “油水”一词,主要是指不正当的物质收益,或额外好处的意思。词例: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倘有什么客人到我店投宿,你只先推要房钱,看他秤银子时,若是有些油水,你便叫我下手。”  《水浒》第三十六回,“宋江便去打开包裹,取出些碎银子,那人立在侧边偷眼睃着,见他包裹沉重,有些油水,心内自有八分欢喜。”  第三十七回:“大汉道:‘是张大哥,你在这里又弄得一手,船里甚么行货?’有些油水么?”  明·西湖居士《诗赋铭传奇·脱难》:“天送来一个应举秀才,跟一个家人,行李十分沉重,着实有些油水。”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我们吃辛吃苦,赔重利钱借债,种了出来,他们嘴唇皮一动,说‘五块钱一担’,就把我们的油水一古脑儿吞了去。”  潮语义词,这是一个通俗口语。在现社会里,有些人希望多得些油水,如说:“你在那里办事,有油水吗?”、“我只有硬工资,没有什么油水”等。 
【乞食】  潮汕人习惯称叫化子为“乞食”,这一说法源于古代汉语,最早的记载可见于《战国策》。《战国策·卷二·西周》中载有:“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借兵乞食于西周。”文中的“乞食”为动词,意为“从某人或某地讨来食物”。后此词常用于古文之中,如《世说新语》中有“襄阳罗友有大韵,少时多谓之痴。尝伺人祠,往乞食。”此处的“乞食”词性、词义同上文。又明人冯梦龙的《古今笑史·痴恶部第三·恶痴》中有“又于华林园立贫穷村舍,帝自弊衣为乞食儿。”这里的“乞食”已是名词,专指叫化子,这之与潮汕人的说法已是完全相同的了。  

【破费,使费,所费】  “破费”、“使费”、“所费”,三词近义,都有“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消耗掉”的意思,今犹言“花费”。这三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用,为“花费”一词所替代。“使费”、“所费”,《现代汉语词典》已没收录,而它们在潮汕方言中却都还是常用词。 
      
【破 费】  《现代汉语词典·破》:“破费,花费(金钱或时间)。”潮语义同。如:做客时,主人正在准备酒菜宴请你,你须道上句:“勿破费,随便就好。”以示对主人的尊敬。潮语又有“只本书我着破费一个月正看会了(我得花一个月工夫,才能把这本书看完。)“的说法。清·元亭主人《照世杯·百和坊将无作有》:”相公莫说千金万金,若是奶奶心肯,便一分也不消相公破费。”  【使 费】  “使费”,一般用作动词,指“花费(金钱、财物等)”与“破费”有别,不用于指“花费时间”。如说:“伊一个月着使费掉好多银(他一个月得花费许多钱。)”;也可作名词用,意指“花费的钱、费用、盘缠等“,但较少用,如说:”我一个月个工资比伊个使费还减(我一个月的工资比他所花费的还要少。)“《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薛蟠也怕母亲痛苦,带信说:“我无事,必须衙门再使费几次,便可回家了。只是不要可惜银钱。”(用作动词)。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方六一将好言安慰,监中使费饮食之类,都一力担承。”(作名词“费用”解)  在潮汕方言中,“使费”一词作动词用时,还经常只用作“使”,如有“钱银孬散使(不能乱花钱)”、“有钱使无路(有钱没处花)”等说法。《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平儿道‘你又说没良心的话。你难道还少钱使?”   
【所 费】  “所费”一词也常作动词和名词用,与“使费”义同,且使用频率较之“使费”要高。潮语如说:“伊一个月着所费好多支银”、“去北京着好多支所费”。作名词用。  王力《请客》:“于是他们(指吝啬者)想拿最低的代价去搏取最大的利益:每次请客吃饭,东西拣最便宜的吃,分量越少越好,最好是使客人容易饱,容易腻,而主人所费又不多。” 
【沃】沃(音恶),现代汉语义为土质肥,如“土地肥沃”、“沃野千里”、“肥田沃土”等。但在潮汕口语中,有说为“恶”的,义为浇灌。如“沃水”、“沃花”、“沃肥”等,潮汕之所以有此字,也是来自于古汉语。  沃《说文》释“义为浇灌也。”《左传。正义》“盥谓洗手,沃谓浇手。”可知沃乃水浇之意。《左传。禧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水。”孔颖达注“沃谓浇水也。”《素问。痹论》有“若沃以汤。”王冰注“沃灌水也。”素问是以浇水作比喻。宋。祝秽《类聚》有“隋主淫侈,每除夜,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尽沉香木根……每一山皆焚沉香数车,火光暗,则以甲煎沃之,焰起数丈,香闻十里。”指隋帝用香油浇火助燃。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有“临种沃之”也以沃作浇灌。《康熙字典》注“沃”“闽人谓淋雨曰沃。”潮汕人多从福建迁来,潮语属闽南语次方言,所以淋雨称为“沃雨”。其它凡用水浇洒的也都称为“沃”。 
【摝】  摝(音录),在潮汕话中有二个义,一是用于把物体捂住后,不断摇晃翻滚。如赌博场上用一个小盘子,放上几颗骰子,盖上一个竹简或小碗,两手捧起不断摇晃,称“摝骰子”。若把骰子换成一颗较大的,六个方面彩绘有鱼、虾、蟹、狮、虎、葫芦的,则称为“摝鱼虾蟹”。把东西从袋里倒出来,称为“摝出来”。另一义表示反复打、打烂。如“伊欺人太堪,大家掠伊来摝。”对一些挑拨离间,致人伤和气或办不成事,潮汕话称为“捅(糖4)散摝裂”。这是用“摝”的比喻义。  摝,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它是一个古词汇。  《周礼。夏官》中有“三鼓,摝铎”之句,郑玄释:“摝,掩上振之;铎,是铃。”孔颖达对“摝”字也释为“以手在上,向下掩而振之。”还有《唐韵》等古字书,对于“摝”注释是“音‘卢谷切’(正是读‘录4’),义为‘振也’。”这些都与潮汕话音义相同。  【抔】  抔(音蓬2,又音不),潮汕话有二个音,一读“抔”,指用两手将东西收拢起来。如收稻谷为“抔粟”、“把粟抔入沙箕里。”二读“蓬2”,是指用两手掌弯曲合拢,把东西捧上来。如“口渴无奈,只好抔沟水喝。”音虽不同,义却略似,都有用两手取物之意。现代汉语虽有此字,但极少用,都用“掬”或“捧”。  抔,来自古汉语。《集韵》注“抔,手掬物也。”《辞海》也注“抔,用手捧物。”《礼记·礼运》有“污尊而抔饮”之句,郑玄注释“污尊,凿地为尊也,抔饮,手掬之也。”《前汉书·张释之冯唐列传达室》有“假叙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注?”“一抔”即少量的。唐·骆宾王《讨武曌檄》有“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明·冯梦龙的《采石》诗“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这后二处的“抔”,即一捧:“一抔土”,是指小山丘,用以表示坟墓。  
【控】  控,在现代汉语有多义,一般多作节制、驾驶、支配、调节使用。如“宏观调整”、“把它控制起来”等。而在潮汕口语中,则多作“敲击、打”用。如“把他的脚控伤,让他走不了。”“控他一下,让他灵精。”潮汕话把“控”作为“击打”义,乃用其古义。  把“控”作“击打”义,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写两个儒士引经据典,却干着盗墓的勾当,其中有“儒以金椎控其头,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辞海》释“控”字义,也有击打之意,也举《庄子·外物》句为例证。宋·杨万里《辞吟》诗中有“人生须要即如斗,不道金槌控其口。”也说《庄子》中的两儒盗墓之事。明代叶盛《水中日记》卷十六《铜鼓》有“……中心高起寸许……为控击处。”其中“控”指“敲击”。 
【擿】  擿(音失),非常用字,属古僻字,但潮汕话却常用到它。它的义近于掷、抛,而潮汕话则指用力抬起或举起某物,然后掷向地上,称为“擿”。如捉到一只青蛙,怕它逃走,先把它擿死,然后装进篮里。  这个字,在一些古字书、古文中都有见到。《集韵》、《正韵》中都有擿字,注义为掷;《康熙字典》则还有“抛也”、“掉也”的注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刺秦王便有“荆轲废,乃引匕首以擿秦王。”便作抛掷使用。《庄子·胲箧》有“擿玉毁珠,小盗不起”之句,则有抛弃之意思。 
【匹】  匹,现代汉语有二义,一是作缧马以及布、绸缎的量词。如“一匹马”、“一匹布”。二是表示两者相当,如“匹配”、“匹敌”。但在潮汕话中却还有比赛、比斗之义。如“匹看地珍营”、“匹看齐捂齐”、“在家第一,出外无匹”等。这个语义,也是古汉语留下来的。  《楚辞。九章。怀久》有“同学质抱情,独无匹兮。”这“匹”便是比较之义。《庄子。逍遥游》有“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也悲乎!”也是比较之义。唐。刘禹锡《浪淘沙》词有“濯锦江边两崖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明。张岱《品山堂鱼岩》有“小菱如姜芽,辄采食之,嫩如莲实,香似建兰,无味可匹。”清。沈起凤《谐铎。鬼婿》有“……立妆女出见,明眸皓齿,妍丽无匹。”  以上诸例,“匹”字有作比物、有作比人、有作比味、有作比情景,都作比赛、竞争的意思,这正与潮汕话使用“匹”字的意思相同。  
【企】  企(音技,话音骑6),原义是“踮着脚看,即站着望。”现代汉语把它作“希望、图谋、期待等”使用,是其引申义。只有潮汕口语保留了其原义。如“猛猛行勿企”、“企久脚酸”、“坐下来,勿店企了”,义同现代汉语的“站立”。潮汕话使用“企”的原义,古书上有不少例证。  《正韵》释“企”,义为“举踵望也”。《汉书。高帝纪》有“日夜企而望归”之句。《后汉书。袁绍传》有“企望义共,以释国难。”汉。焦延寿《焦氏易林》有“家在海隅,桡短流深,企立望宋,无木以趋。”南北朝谢灵运《片竹涧》诗“企古挹飞泉,攀林摘叶卷。”之句。以上除《袁绍传》使用其引申义外,余都用其本义。  有一种动物叫“企鹅”,就是以其两脚站立的形状而命名的。再从汉字选字规律来分析,“企”是“上人下足止”属会意字,正是人用足趾站立之意。由此,足见潮汕话中,确是保留了许多古汉语之意义。 
【羹菜】 “羹”,《说文解字》:“五味和羹,从羔从美。”《礼记·内则》:“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指菜肴及饭食人人均可得之。《史记·楚元王世家》:“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佯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后刘邦为帝,勉强封其嫂之子刘信为羹颉侯。上例“羹”皆指配酒饭的菜肴或菜色。《尔雅·释鸟·枭鸱》邢疏:“其肉甚美,可为羹”。《康熙字典》注:“有菜曰羹,无菜曰”。《淮南子·说林》:“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前名指屠户以豆叶作羹。《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菰菜羹指以茭白作羹。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羹煮秋莼滑”。指以水葵作菜肴之可口。 潮汕 方言延用上述古义至今,例如:“人情相敬爱,挽草当羹也是菜。”“一样煮羹二样味。”“煮羹,会尝味。”并直接应用其狭义“有菜曰羹”称“蔬菜”为“羹菜”。如俗话:“台风过后,市面羹菜又少又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